Python 语言介绍
生活随笔
收集整理的這篇文章主要介紹了
Python 语言介绍
小編覺得挺不錯的,現在分享給大家,幫大家做個參考.
本節目錄:
-
一、編程語言介紹
-
二、python解釋器介紹
-
三、安裝python解釋器
-
四.運行python程序的兩種方式
-
五、變量
-
六、后期補充內容
一、編程語言介紹
1.機器語言:
直接用二進制編程,直接控制硬件,需要掌握硬件的操作細節2.匯編語言:
用英文標簽取代二進制指令去編寫程序,直接控制硬件,需要掌握硬件的操作細節3.高級語言:
直接用人類語言去編寫程序,不在需要掌握硬件的操作細節3.1 編譯型:類似谷歌翻譯編譯的工具--》編譯器優點:執行效率比解釋型要高缺點:開發效率比解釋型低3.2 解釋型:類似于同聲傳譯4.語言對比
執行效率:機器 > 匯編 > 高級(編譯 > 解釋)開發效率:機器 < 匯編 < 高級(編譯 < 解釋)跨平臺 :機器 < 匯編 < 高級(編譯 < 解釋)二、python解釋器介紹
百度百科:https://baike.baidu.com/item/Python/407313?fr=aladdin見 https://www.python.org/
三、安裝python解釋器
1 驗證Python解釋器的安裝
命令行中運行python,查看是否進入交互模式2 設置環境變量
1.在系統環境變量中添加python的地址2.在系統環境變量中添加Scripts文件夾的地址四.運行python程序的兩種方式:
1.交互式:
即時得到命令的執行結果,通常用來調試代碼2.命令行:
python3 D:\text.txt注意:1.運行python程序是不考慮文件后綴名,但約定俗成,應該將python程序的后綴名命名為.py2.運行Python程序的三個步驟:1.先啟動Python解釋器2.Python解釋器將文件當作普通的文本文件讀入內存(此時沒有語法的概念)3.Python解釋器解釋執行剛讀入內存的代碼
五、變量
1.什么是變量?
量:指的是記錄事物的狀態變:指的是事物的狀態是可以變化的2.為什么要用變量?
為了讓計算機能夠像人一樣去將一個事物的狀態記憶下來(存到計算機內存),以后可以取出來使用3.如何用變量?
3.1 先定義
age = 18 變量名:相當于一個名牌號,是訪問到值的唯一方式= :將變量值的內存地址綁定給變量名值 :事物的狀態3.2 后引用
通過變量名引用值強調:變量名是訪問到值的唯一方式3.3 變量的命名
大前提:變量名應該見名知意語法規定:1.變量名只能是字母,數字或下劃線的任意組合(區分大小寫)2.不能是數字開頭3.不能使用python的關鍵字命名風格:1.純小寫加下劃線: (推薦用該方法命名變量名)age_of_zhangsan = 73 2.駝峰式: AgeOfZhangsan = 733.4 常量
常量:不變的量age_of_oldboy = 73AGE_OF_OLDBOY = 74 全部大寫,表示常量,這是約定俗成的事,并不是如同C語言那種 const? 3.5 變量值具備三個特征
1.id:變量在內存中的唯一標識,根據內存地址計算而來,內存地址不同則id不同2.類型:不同類型的值是用來記錄不同的狀態 3.值:即我們存放到內存中的數據? 3.6 內存管理
垃圾回收機制: 引用計數Python解釋器會定期回收那些沒有綁定變量名的值age = 18 # 18的引用計數為1x = age # 18的引用計數為2 del age #去掉age和18的綁定,18的引用計數為1 x = 10 # x->10 ,18的引用計數為0,被回收六、后期補充內容
1.編程語言編年史
1951 – Regional Assembly Language 1952 – Autocode 1954 – IPL (forerunner to LISP) 1955 – FLOW-MATIC (forerunner to COBOL) 1957 – FORTRAN (First compiler) 1957 – COMTRAN (forerunner to COBOL) 1958 – LISP 1958 – ALGOL 58 1959 – FACT (forerunner to COBOL) 1959 – COBOL 1959 – RPG 1962 – APL 1962 – Simula 1962 – SNOBOL 1963 – CPL (forerunner to C) 1964 – BASIC 1964 – PL/I 1966 – JOSS 1967 – BCPL (forerunner to C) 1968 – Logo 1969 – B (forerunner to C) 1970 – Pascal 1970 – Forth 1972 – C 1972 – Smalltalk 1972 – Prolog 1973 – ML 1975 – Scheme 1978 – SQL 1980 – C++ (as C with classes, name changed in July 1983) 1983 – Ada 1984 – Common Lisp 1984 – MATLAB 1985 – Eiffel 1986 – Objective-C 1986 – Erlang 1987 – Perl 1988 – Tcl 1988 – Mathematica 1989 – FL 1990 – Haskell 1991 – Python 1991 – Visual Basic 1993 – Ruby 1993 – Lua 1994 – CLOS (part of ANSI Common Lisp) 1995 – Java 1995 – Delphi (Object Pascal) 1995 – JavaScript 1995 – PHP 1996 – WebDNA 1997 – Rebol 1999 – D 2000 – ActionScript 2001 – C# 2001 – Visual Basic .NET 2002 – F# 2003 – Groovy 2003 – Scala 2007 – Clojure 2009 – Go 2011 – Dart 編程語言編年史?
2.python?發展史
Python(英國發音:/?pa?θ?n/ 美國發音:/?pa?θɑ?n/),是一種廣泛使用的解釋型,高級編程,通用型編程語言,由吉多·范羅蘇姆創造,第一版發布于1991年。可以視之為一種改良(加入一些其他編程語言的優點,如面向對象)的LISP。Python的設計哲學強調代碼的可讀性和簡潔的語法(尤其是使用空格縮進劃分代碼塊,而非使用大括號或者關鍵詞)。相比于C++或Java,Python讓開發者能夠用更少的代碼表達想法。不管是小型還是大型程序,該語言都試圖讓程序的結構清晰明了。與Scheme、Ruby、Perl、Tcl等動態類型編程語言一樣,Python擁有動態類型系統和垃圾回收功能,能夠自動管理內存使用,并且支持多種編程范式,包括面向對象、命令式、函數式和過程式編程。其本身擁有一個巨大而廣泛的標準庫。Python 解釋器本身幾乎可以在所有的操作系統中運行。Python的其中一個解釋器CPython是用C語言編寫的、是一個由社群驅動的自由軟件,當前由Python軟件基金會管理。歷史: Python的創始人為吉多·范羅蘇姆。1989年的圣誕節期間,吉多·范羅蘇姆為了在阿姆斯特丹打發時間,決心開發一個新的腳本解釋程序,作為ABC語言的一種繼承。之所以選中Python作為程序的名字,是因為他是BBC電視劇——蒙提·派森的飛行馬戲團的愛好者。ABC是由吉多參加設計的一種教學語言。就吉多本人看來,ABC這種語言非常優美和強大,是專門為非專業程序員設計的。但是ABC語言并沒有成功,究其原因,吉多認為是非開放造成的。吉多決心在Python中避免這一錯誤,并獲取了非常好的效果,完美結合了C和其他一些語言。[5]就這樣,Python在吉多手中誕生了。實際上,第一個實現是在Mac計算機上。可以說,Python是從ABC發展起來,主要受到了Modula-3(另一種相當優美且強大的語言,為小型團體所設計的)的影響。并且結合了Unix shell和C的習慣。當前吉多仍然是Python的主要開發者,決定整個Python語言的發展方向。Python社群經常稱呼他是終身仁慈獨裁者(BDFL)。Python 2.0于2000年10月16日發布,增加了實現完整的垃圾回收,并且支持Unicode。同時,整個開發過程更加透明,社群對開發進度的影響逐漸擴大。Python 3.0于2008年12月3日發布,此版不完全兼容之前的Python源代碼。不過,很多新特性后來也被移植到舊的Python 2.6/2.7版本。 (來源:維基百科) python發展史?
轉載于:https://www.cnblogs.com/xt12321/p/10558970.html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Python 语言介绍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NutzWk 5.2.0 重磅发布,Ja
- 下一篇: MySQL入门系列:存储程序(二)之存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