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端能力知几许?12人众测华为云企业级Kubernetes集群实力
近年來,云端業務體系不斷發展壯大,企業的需求也主要呈現出兩個方向,一方面不斷增加的數據量要求云端能夠實現流量監控和管理;另一方面也需要云端能夠便捷的進行容量擴展和業務升級。在這種要求下,容器技術不斷發展成熟,以 Kubernetes 為代表的新興技術也開始在成為各家云服務提供商的必爭之地。
但是最終云服務的使用者是開發者,云產品的成功與否有話語權的永遠是真正的用戶。當下云計算領域競爭激烈,容器服務層出不窮,那么究竟怎樣的產品服務才能俘獲開發者的心呢?
為了得到真實而又客觀的答案,華為云聯合 InfoQ 共同發起了一場開發者眾測活動,共 12 名來自不同企業的開發者,針對華為云的容器服務進行了全面的測試,本文便是以 12 位參與者的測試報告為基礎進行整合,力求客觀展現華為云的容器技術特點,并為有容器業務需求的開發者提供技術要點。
綜述:在完善中追求完美
在本次測試的環節里,共有 12 人參與了本次測試,而由于開發者們的資歷、業務需求以及測試環境的不同,因此不同的測評用戶得出了不同的結論。
從測試用戶的反饋來看,華為云容器的優勢在于:功能豐富,分類合理;容器的創建速度快;應用及系統監控指標全面;資源利用率高;擁有詳細的事件日志;對 Kubernetes 底層改造有相當徹底的研究和實踐;提升了應用的管理和運維能力;頁面操作響應快;打造了以 CCE 為核心的大規模可維護性極高的云集群;可升縮性強,部署快,相比自建節省很多資源開銷。
不過同樣的產品中,測試用戶也列出了一些可改進的點:頁面上可以嘗試折疊用戶不是很關心的部分基礎操作;部分有狀態顯示的頁面刷新速度不夠及時;希望錯誤信息能給出詳細的、清晰易懂的錯誤提示;服務列表的頁面跳轉如果能開啟新的標簽體驗更佳。
那么這些優缺點是如何得出的呢? 為了詳細闡述華為云的技術特性,筆者將測試用例和實際應用場景相結合以具體進行分析。
以 spring Cloud 為例,構建一個應用軟件系統,需要的技術架構大致如下
圖片引用自網絡
生產環境部署此套應用需要如下幾點可靠的保障:
如果按照生產級別的標準完成上述內容,需要一定的運維經驗和技術功底。自行安裝軟件需要合理配置各種參數,這絕非一日兩日的研究可以做到的。那么華為云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是怎樣的呢?在此次測試中筆者發現,華為云針對需求有不同的解決方案。
從測試結果來看,搭建一個以 Spring Cloud 為微服務框架的應用系統,通過使用華為云是可以做到生產級別的保障要求的。更進一步的話,可以借助 Istio 服務網格,放棄使用 Spring Cloud 微服務框架,在應用毫無感知的情況下搭建微服務架構。
那么具體到測試中,這些不同功能的表現情況到底如何呢?以下就是本次測試中測試者對華為云在不同環節表現的評價。
1. 云容器引擎 CCE(Cloud Container Engine)測試
目前,云容器引擎可以提供高性能可擴展的容器服務,整合網絡和存儲能力,兼容了 K8S 和 Docker 的容器生態。可選 Istio 服務網絡,用戶也可自行選擇安裝插件。此次測試的目的是為了驗證用戶成功創建容器隧道網絡虛擬機集群和無狀態工作負載時的體驗。
在這一案例場景下的解決方案:
測試感受:
CCE 集群創建指引清晰。在需要填寫的內容旁邊存在一個小問號,將鼠標懸停就可以看到解釋信息。
CCE 的創建過程比較簡單,不需要很多的專業知識,全程可視化;而原生的 K8S 安裝需要配置各種參數,必須對 K8S 比較熟悉才行。
CCE 安裝很快,各個參數配置好后,差不多 4 分鐘左右集群就創建好了。
CCE 的可視化管理功能很全面,監控也很全面,出現問題基本上都可以在網頁上處理掉,不需要面對各種配置文件,日志文件。下圖為實例異常后的實例自動回復事件日志
小結:
云容器引擎 CCE 有按需收費和包周期兩種收費模式提供給用戶選擇,適合固件投資有限的用戶使用。其最適用于大規模使用 Docker 或者大規模集群治理的業務場景。CCE 同樣適合那些有波峰訪問的集群服務,其動態擴容可以輕松化解服務器資源緊張的問題。在運維方面,CCE 提供了豐富的運維監控頁面,可以對集群,節點,工作負載進行實時監控。
2. Istio 服務網格測試
Istio 服務網格區別于 Spring Cloud 和 Dubbo,其可以在應用無感知的情況下構建微服務系統框架。相比于 K8S 對容器的治理,Istio 網絡可以做到更加細粒度的服務治理。Istio 服務網格的核心技術是將 sidecar 注入到應用服務中,使得 sidecar 可以代理應用服務的全部流量。然后通過對 sidecar 的管理和策略下發,從而構建了高度可伸縮、有彈性、安全且可便于監控的微服務架構系統。此次測試的目的是為了驗證華為云創建 Istio 服務網格的虛擬機集群的體驗。
對上述案例場景的解決方案:
測試感受:
小結:
使用 Istio 服務網絡,可以輕松做到金絲雀發布,服務高可用,細粒度的請求監控。Istio 可以說是下一代微服務架構的發展方向。華為云已經支持 Istio 服務網絡,已經為未來的微服務體系鋪平了道路。Istio 服務網絡可以將運維和管理功能徹底從業務代碼中脫離,做到對應用服務的完全透明,比較適合那些不希望使用 Spring Cloud 等微服務框架的應用集群。
3. AOS 應用編排服務和可視化模板設計器
自動化部署面臨的問題有如下幾點:自動化腳本編寫復雜,自動化腳本可閱讀性差,腳本參數動態配置表現不佳,環境搭建復雜,資源配給復雜。那么華為云的 AOS 的是如何解決上述問題的呢?
華為云的服務主要有如下特點:
測試感受:
小結:
Dokcer 將應用和環境融為一體,使得應用獲得了很強的可移植性。而 AOS 應用編排服務則是將整個集群和集群需要的所有組件融為一體,這其中包括數據庫服務,負載均衡服務,網絡,存儲,節點,防火墻。如此復雜的融合僅需要在畫板上簡單的拖拽就可以實現。
4. 工作負載提升應用高可靠性
工作負載即服務的抽象,如:微服務中把復雜的業務邏輯拆分成不同的微服務,每個微服務在華為云中都可以稱為一個工作負載;同一個服務的多個實例屬于同一個工作負載;數據庫服務也是一個工作負載。工作負載分為無狀態的工作負載和有狀態的工作負載。無狀態指的是,服務之間完全獨立,提供完全相同的服務,不存在任何依賴關系。有狀態值的是,服務之間有依賴關系,有相互調用的情況,有存儲共享的情況。此次測試的目的是驗證創建無狀態工作負載時的體驗。
對上述案例場景的解決方案:
測試感受:
本次測試親歷了華為虛擬化集群的兩個用例,一個是在集群中建立無狀態負荷,并做了實例鏡像版本的柔性升級,即灰度測試,一個是在集群的跨虛機容器間網絡性能測試及反親和性測試,均取得了較滿意的效果。
總的使用感覺對比之前的 K8S 使用感受感覺云容器的啟動和故障恢復速度略慢。
自動恢復功能很好,當一個實例死掉后,能夠迅速創建新的實例。下圖為實例自動恢復事件日志:
小結:
工作負載是華為云對單個微服務應用集合的稱呼。工作負載可以對單個微服務集合配置健康檢查、部署策略、伸縮策略,訪問方式等。在 AOS 應用編排服務中部署的堆棧也會出現在工作負載中。如此的設計也可以在華為云不同服務之間完成交互和配合。
5. 總結
從本次測試結果來看,結合 12 位測試者的測試報告可以看出,華為云的容器產品依舊保持了一貫風格風格,大膽的擁抱了云原生應用管理與部署,可以提供大規模應用綜合治理服務。雖然在細節方面依然存在一些普遍性的不足,但是將復雜的資源分配、環境部署交給華為云來完成,能夠為開發者提供更加高效的工作環境。
從華為云的定位來看,企業級 Kubernetes 容器集群的高可用性和安全性,得到了普遍認可;其多樣化付費方式、性能穩定、管理便捷并且提供了一些技術模板,對于初級開發者非常友好,這將會有效降低中小型企業的容器管理難度。在與部分華為云的客戶接觸中,華為云的服務態度與對客戶的重視程度也獲得了不錯的口碑。有測試者也在結果中提到:“華為云將 docker 和 Kubernetes 結合,提升了應用服務的可移植性,加強了應用服務的綜合治理能力。”
而從市場來看,目前大多數的云服務產品在彈性擴容伸縮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而華為云在此方面的穩定性屬于市場上少有的。在與業務銜接時,華為云全面采用的 Kubernetes 技術可以在監控和管理方面幫助企業獲得先機。
6. 文末福利
作為云服務直接用戶的你,對于云服務的剛需是什么?你有什么想對華為云說的嗎?歡迎在評論區留言告訴我們,為了答謝大家對華為云的支持,截止本周四下午 5 點前,評論點贊最高的五位用戶將獲贈華為榮耀手環 3 一個(支持 NFC 支付、50 米防水,兼容 iOS\u0026amp; 安卓)!
與此同時,你還可以點擊訪問華為云雙十二活動現場,獲取一籮筐的福利,我要是你會多薅點羊毛屯著過冬。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云端能力知几许?12人众测华为云企业级Kubernetes集群实力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解密:依图如何一年实现语音识别指标超巨头
- 下一篇: 数据流中的第k大元素的golang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