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本世纪末,热浪会杀死多少中国人?
過去的 7 月間,世界各地的熱浪正在頻繁發生,各大媒體紛紛以《熱浪殺人》為題進行報道。中國也在面對洶涌而來的熱浪,那么如果全球氣溫再升高 2°C,中國會有多少人因高溫致死?
8 月 6 日,《自然-通訊》發表的一項來自中國的研究稱,按照中國城市居民 8.31 億估算,相比于全球氣溫較工業前水平上升 1.5°C 的場景,在上升 2.0°C 的場景下,這多上升的 0.5°C 每年會讓中國城市至少增加 27900 例熱相關死亡。
這項研究由來自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和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的研究人員領銜。研究稱,如果能將升溫幅度控制在 1.5°C,則有望使熱相關死亡率減少 18%。
圖:1961 年到 2099 年,中國大城市的熱浪發生頻率(以每年多少天計),紅色和藍色曲線分別為兩種不同排放場景下的預測,RCP 2.6(藍色)和 RCP 4.5(紅色)。(來源:Nature Communications)
一、瘋狂殺人機器
溫室氣體在大氣層中積聚,在氣候變暖大趨勢下,熱浪也會更加頻繁。而隨著城市化加速,更多人涌入城市,熱島效應讓城市愈加炎熱。
一般而言,日最高氣溫達到或超過 35℃ 即為高溫天氣,連續 3 天以上的高溫天氣過程稱為高溫熱浪。持續時間長、強度大的熱浪讓那些經濟條件差、居住條件差的居民難逃高溫危害。熱浪期間急救車出車量、醫院就診量、入院人數都會增加,熱浪的危害主要涉及中暑、熱中風、傳染病、慢性病(如心腦血管疾病、呼吸道疾病)等疾病,這后果就是,死亡率顯著增加。
這是一項在全球變暖尺度下預測到本世紀末高溫對中國城市居民熱相關死亡率影響的研究。
作者選取了中國的 27 個大城市作為研究對象,包括了北京、成都、重慶、廣州、哈爾濱、上海、石家莊和天津等人口超過 1000 萬的城市。在 2010 年,這 27 個城市的總人口和 GDP 約為 2.476 億人口和 13.0 萬億人民幣,分別占全國總人口的 18.6% 和 29.7%。研究采用的熱相關死亡率數據來自中國疾控中心慢性非傳染性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作為本研究通訊作者之一,南京信息工程大學災害風險管理研究院院長姜彤介紹說,這 27 個城市的分布基本覆蓋了中國的絕大多數受高溫影響的省份,幾乎包含中國全部的氣候類型。選擇 27 個城市開展高溫對每百萬城市人口的影響,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研究人員在全球氣溫上升 1.5°C 和 2°C 的兩種場景下,對中國 27 座城市的熱相關死亡率進行建模。研究結果表明,中國的整體死亡率或將上升,而中國北部地區的死亡率更高。
圖:以 1986 - 2005 的熱相關死亡率為參照,1.5°C 和 2.0°C 全球變暖背景中 5 種不同排放場景下的熱相關死亡率的比較。未來的死亡率預測考慮了兩種情況:有無適應性調整措施。(來源:Nature Communications)
如果不從社會經濟角度對升溫作出適應調整,那么在全球氣溫上升 1.5°C 和 2°C 的場景下,熱相關死亡率可能將從 1986 – 2005 年間的每百萬 32.1 人分別上升至每百萬 103.7 – 129.9 人和每百萬 137.3 – 169.9 人;如果作出適應調整,也就是從個體、社會、政府等層面采用降溫有關舉措,諸如使用空調、種樹,健康教育等等,則熱相關死亡率分別為每百萬 48.8 – 67.1 人和每百萬 59.2 – 81.3 人。
作者從男性和女性、工作年齡(15 - 64 歲)與非工作年齡(≤14 歲和 ≥65 歲)等方面比較高溫對居民死亡率的影響,結論是,女性比男性更不耐熱,老人和孩子比成年人更不耐熱。男性對高溫耐受的閾值溫度比女性高約 0.8°C,而對于工作年齡人口,其高溫耐受的閾值溫度比非工作年齡人口高 1.5°C。
不過這個研究沒有探討熱浪對農村人口熱死亡率的影響。與西方發達國家的城鄉經濟發展接近不同,中國農村經濟發展落后于城市,這是農村人口熱死亡高發的重要因素。。
澳大利亞莫納什大學(Monash University)職業與環境健康專業副教授郭玉明作過多項中國人口與熱相關死亡率的研究,他在接受 DeepTech 采訪時表示,多數研究在針對城市人口,但事實上中國農村人口對熱浪更敏感,熱相關死亡率可能更高。因為農村經濟不發達,安裝空調的可能性較低,加上房屋建筑保溫不夠,農田勞作也更容易受到高溫傷害,其公共降溫措施遠遠比不上城市。
此前對中國居民熱相關死亡率的研究不少。2019 年 3 月發表在 Environmental Research 的一項研究稱,日均氣溫每升高 1℃,中國居民非意外死亡率上升 2%,其中心血管死亡率增加 3%,呼吸道死亡率增加 2%,腦血管病死亡率增加 2%。
2019 年 2 月,一項發表在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的研究分析了中國 31 個主要城市與死亡率的關系,認為女性、老人和受教育程度低的人群更易受到熱浪沖擊。并認為,PM 2.5 濃度較高、緯度較高、人均病床數較少的城市在熱浪期間死亡風險較高。
郭玉明說,綜合來看,北方城市人口對熱浪更敏感,而南方人口對高溫更有耐受性。
二、如何對抗殺人熱浪
世界各國都難逃熱浪侵襲。歐洲 2003 年的熱浪導致超過 7 萬人死亡。2010 年夏天,莫斯科和俄羅斯西部發生了前所未有的高溫事件,造成近 5.5 萬人死亡。
氣候變暖是熱浪的大背景。今年 5 月,夏威夷莫納羅亞天文臺探測到大氣層二氧化碳濃度達到 415.26 ppm,也就是說二氧化碳質量超過整個大氣質量的萬分之 4.15。這是人類史上地球大氣層二氧化碳濃度的歷史紀錄。
這個數字意味著什么呢?有報道稱,這意味著人類對環境的破壞達到了另一個里程碑,從此地球邁入了一個炎熱且嚴重污染的時期。據 2015 達成的《巴黎協議》,希望在本世紀末全球平均氣溫升幅控制在工業化前水平以上 2°C 之內,并努力達到 1.5°C 的更高目標。
上圖:1850 年到 2019 年,全球 7 月的平均氣溫曲線圖。下圖:1979 年到 2019 年的 7 月平均氣溫曲線圖,2019 年數據與 2016 年極其接近。(來源:世界氣象組織)
過去的這個 7 月是歷史上最熱的 7 月。8 月 5 日,歐盟哥白尼氣候變化服務機構(Copernicus Climate Change Service)發布衛星數據顯示,今年 7 月是史上最熱的月份,將打破 2016 年 7 月的最熱月份紀錄。數據顯示,2019 年 7 月比工業化前時代升溫約 1.2°C。
據《自然》雜志的報道,今年氣候變化使歐洲的熱浪溫度升高了 3°C,與 100 年前相比,在法國和荷蘭,人為因素的氣候變暖讓熱浪頻率增加了 10 倍到 100 倍。在英國和德國,這個數字是 5 倍到 10 倍。
圖:在沒有適應性調整措施的時候,溫室氣體很高排放情景(RCP8.5)中,即到 21 世紀末期(2081 - 2100 年),全球表面平均溫度比 1986 - 2005 年期間在 RCP8.5 情景下有可能增加 2.6°C – 4.8°C,那么 2031 - 2080 年與 1971 - 2020 年相比,熱相關死亡率的額外增加情況。(來源:PLOS Medicine)
2018 年 7 月,郭玉明在發表在 PLOS Medicine 的研究稱,如果考慮對未來氣候的適應調整,絕大部分國家/地區的熱浪相關死亡率預計仍會增加,只有日本和摩爾多瓦熱浪相關死亡率的下降,因其未來人口會減少。
受熱浪影響大的地區主要分布在一些熱帶和亞熱帶地區,如巴西、哥倫比亞和菲律賓。
中國應該怎么辦?姜彤認為,對于中國來說,一方面中國氣溫的升高速率要高于全球,未來高溫熱浪也將會更加頻繁發生。另一方面,中國已經采用新的人口政策,未來的人口結構會對城市人口聚集產生影響。不過,這無法從根本上扭轉老齡化的過程。老年人對極端事件極其脆弱,因高溫致病或死亡人數就有可能明顯增加。這要求中國必須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制定相應的氣候變化政策,選擇適當的社會經濟發展路徑,努力實現可持續發展。
那么如何對抗熱浪?
《經濟學人》雜志給出了一些建議,需要讓人們更多認識高溫天氣的致命性并建立起預警系統,這樣讓人們待在室內,納涼并多喝水;還要在一些公共場所如社區和學校,可以提供 24 小時空調服務。要知道,在濕熱的晚上也會致命。此外,一些建筑要應該改造為降溫式,比如將樓頂和墻壁改為白色,并加上綠植。
需要強調的是,需要更多關注的是那些欠發達地區,受高溫極端天氣危害更多的地區正是那些貧困地區。
姜彤的建議是,對抗熱浪需要兩手抓,適應性調整和碳減排都是必須的。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到本世纪末,热浪会杀死多少中国人?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债主涌向暴风
- 下一篇: 软银二季度盈利65亿美元小幅下滑 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