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HEL6入门系列之十三,阶段练习1
生活随笔
收集整理的這篇文章主要介紹了
RHEL6入门系列之十三,阶段练习1
小編覺得挺不錯的,現在分享給大家,幫大家做個參考.
Shell的基本命令部分到這里就結束了,前面曾提到過,學到這里Linux基本就算入門了,這就相當于在Windows系統里學會了如何使用鼠標,學會了怎樣去復制、粘貼、查看、搜索文件……,只要打開了電腦,這些操作基本上是每天都要用到的。
在實際上課過程中發現,有相當一部分同學在這之前已經倒下了,究其原因,我認為還是自己不肯下功夫。與Windows相比,Linux的操作的確要復雜的多,但這其中并不包含什么難以理解的知識或理論,所謂高手與菜鳥的區別,也就在于經驗豐富,操作熟練而已。所以個人認為,要學好Linux必須要反復練習,勤奮與偷懶的差距那是一目了然的。
下面是我整理的一部分習題,選擇題部分主要來自北大青鳥、軟考網工、紅帽挑戰賽等正規渠道,操作題部分則是我自己根據前面的內容設計的,僅供大家參考。
一、選擇題
1、在RHEL6系統中,根分區“/”默認使用的文件系統類型是()。A、FAT32 ? ?B、NTFS ? ?C、EXT4 ? ? D、SWAP2、在以下版本的Linux內核中,( )不屬于穩定版的內核。A、2.4.15 ? B、2.5.12 ? C、2.6.18 ? D、2.6.273、在Linux系統的目錄結構中,可以有( )個根目錄。A、1 ? B、2 ? C、3 ? D、44、登錄到字符界面操作后,提示字串中最后的符號為“#”,表示當前的用戶是()。A、root ? B、administrator ? C、student ? D、guest5、將文件a重命名為b的命令是?A、 ren a b ? ?B、 rename a b ? ?C、 mv a b ? ?D、 in a b6、如何在Linux命令行中指定選項?A、 選項以-或+開頭 ? B、 選項以@或--開頭 ?C、選項以-或--開頭 D、選項以$或--開頭。7、使用Linux Shell的( )功能,可以將一個命令的輸出結果交給另一個命令處理。A、alias別名 ? ?B、管理“|” ? C、重定向輸出“>” ? D、Tab鍵自動補齊8、當用vi編輯器編輯一個名為a.txt的文件(命令行模式),你將如何保存文件內容到一個名字為/tmp/extra.txt的文件中?A、:w /tmp/extra.txt ? ? ? ? ?B、 :lq/tmp/extra.txt C、 Ctrl-O, /tmp/extra.txt ? ?D、 從菜單中選擇save按鈕。9、在Linux中,下列 ( ) 可以獲得任何Linux命令的在線幫助。A、#help <command> ? ? ? B、#show <command>C、#man <command> ? ? ? ?D、#ls <command>10、在 Linux 中, ( ) 命令可用顯示當前用戶的工作目錄。A、 #where ? ? B、 #mkdir ? ? ?C、 #pwd ? ? D、#rmdir11、用“ls –al”命令列出下面的文件列表,( ?)是塊設備文件。A.drwx------ 1 hel users 1024 Sep 10 08:10 aaaB.-rw------- 2 hel –s users 56 Sep 09 11:05 bbbC.brw------- 2 hel s users 56 Sep 09 11:05 cccD.lrwx------ 1 hel users 2024 Sep 12 08:12 ddd12、Linux有三個查看文件的命令,若希望能夠用光標上下移動來查看文件內容,應使用 ( ?) 命令。A.cat B.more C.less D.menu13. 假設你不知道test.txt文件在什么目錄下,你如何準確找到這個文件?A、 find / -name test.txtB、 whereis test.txtC、 ls * test.txtD、 find / -type f –name test.txt14. rm命令可以刪除文件,以下哪個選項表示強制刪除?A –f ? ? ?B –i ? ? ?C –r ? ? D –l15. 使用以下哪個命令可以在當前目錄下建立空文件?A cp ? ?B touch ? ?C mkdir ? ?D mv二、操作題1、以root用戶身份登錄到Linux系統字符界面,指出RHEL中默認使用的是什么Shell?默認的Shell命令提示符為“[root@localhost ~]#”,指出命令提示符中每個部分的具體含義。2、執行命令查看用戶當前所在的目錄。3、在用戶主目錄里創建一個名為test1的目錄。4、在用戶主目錄里創建一個名為test2的目錄,在test2中創建名為file的目錄。要求用1條命令完成該操作。5、進入file目錄,并顯示當前所在路徑。6、返回root用戶主目錄。將/root/test2/file/目錄刪除。7、顯示當前目錄下所有文件的詳細信息(包含隱藏文件),在Linux系統中,隱藏文件的標識是什么?在顯示的文件詳細信息中,第一組數的第1個字符代表文件類別,“-”、“d”、“l”、“c”、“b”分別代表的是哪種類別的文件?8、顯示/etc/inittab文件的詳細信息。9、顯示/dev目錄中所有以“sd”開頭的文件的詳細信息。10、進入/root/test1/目錄,創建一個名為temp1的空文件。11、將文件temp1復制一份進行備份,仍然保存在/root/test1/目錄下,備份的文件名為temp1.bak。12、將文件temp1.bak改名為temp.bak,并將temp.bak移動到/tmp/目錄下。13、將文件temp1刪除。14、返回root用戶主目錄,將/root/test2/目錄強制刪除。15、用cat命令查看/etc/sysconfig/network-scripts/ifcfg-eth0文件的內容,注意用Tab鍵補齊。16、分別用more、less命令分頁查看/etc/passwd文件的內容。17、查看/etc/passwd文件的前10行內容。18、查看/etc/passwd文件的后5行內容。19、統計/etc目錄中擴展名是“.conf”的文件的個數。20、查找/dev目錄中所有以“sd”開頭的塊設備文件。21、查找/etc目錄下以http開頭的文件,將結果保存到/tmp/fhttp.file文件中。22、在/boot目錄中查找大小超過1024KB而且文件名以“init”開頭的文件。23、在/etc/passwd文件中查找包含“root”字符串的行。24、在/etc/httpd/conf/httpd.conf文件中查找所有以“#”開頭的行。25、查找/etc/httpd/conf/httpd.conf文件中所有不是以“#”開頭的行。26、先執行“useradd natasha”命令創建natasha用戶,然后查找所有屬于natasha用戶的文件,并復制到/root/finder目錄。27、查找/root/install.log中包含字符串“lib”的行,并復制到/root/lines.txt文件中。28、將/etc/passwd文件中前10行的內容復制到/root/pass.txt文件中。29、 在vi編輯器的末行模式中,若要查找文檔中所有的“old”字符串并將其替換為“new”,可以執行( ? ? )命令。30、vi命令考察,根據要求寫出應執行的命令:退出保存強制退出,不保存光標移動到文件的最后一行光標移動到文件的第一行從光標所在位置將光標移動到當前行的開頭從光標所在位置將光標移動到當前行的結尾取消上一次的動作刪除一行操作題參考答案:
1、默認的Shell是Bash,root代表當前用戶,localhost代表計算機名,~代表用戶主目錄,#代表當前用戶是系統管理員。
2、[root@localhost ~]# pwd3、[root@localhost ~]# mkdir /root/test14、[root@localhost ~]# mkdir -p /root/test2/file5、[root@localhost ~]# cd /root/test2/file[root@localhost file]# pwd6、[root@localhost file]# cd[root@localhost ~]# rm -rf /root/test2/file7、[root@localhost ~]# ls -al隱藏文件以“.”開頭,“-”代表普通文件,“d”代表目錄,“l”代表鏈接文件,“c”代表字符設備,“b”代表塊設備。8、[root@localhost ~]# ls -lh /etc/inittab9、[root@localhost ~]# ls -lh /dev/sd*10、[root@localhost ~]# cd /root/test1[root@localhost test1]# touch temp111、[root@localhost test1]# cp temp1 temp1.bak12、[root@localhost test1]# mv temp1.bak /tmp/temp.bak13、[root@localhost test1]# rm -f temp114、[root@localhost test1]# cd[root@localhost ~]# rm -rf /root/test215、[root@localhost ~]# cat /etc/sysconfig/network-scripts/ifcfg-eth016、[root@localhost ~]# more /etc/passwd[root@localhost ~]# less /etc/passwd17、[root@localhost ~]# head /etc/passwd18、[root@localhost ~]# tail -5 /etc/passwd19、[root@localhost ~]# find /etc/ -name "*.conf" -type f | wc -l20、[root@localhost ~]# find /dev -name "sd*" -type b21、[root@localhost ~]# find /etc -name "http*" > /tmp/fhttp.file22、[root@localhost ~]# find /boot -size +1024k -name "init*"23、[root@localhost ~]# grep "root" /etc/passwd24、[root@localhost ~]# grep "^#" /etc/httpd/conf/httpd.conf25、[root@localhost ~]# grep -v "^#" /etc/httpd/conf/httpd.conf26、[root@localhost ~]# useradd natasha[root@localhost ~]# mkdir /root/finder[root@localhost ~]# find / -user natasha -exec cp {} /root/finder \;27、[root@localhost ~]# grep "lib" /root/install.log > /root/lines.txt28、[root@localhost ~]# head /etc/passwd > /root/pass.txt29、:% s/old/new/g30、:wq、:q!、G、gg、^、$、u、dd本文出自 “一壺濁酒” 博客,轉載請與作者聯系!
轉載于:https://blog.51cto.com/captain8/1269551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RHEL6入门系列之十三,阶段练习1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转)Android中截取当前屏幕图片
- 下一篇: ***常用vbs脚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