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科普进入硬核时代 腾讯医典专业化、系统化科普是“新航向”
每個人微信群、朋友圈里,經常可以看到和健康、和疾病有關的信息。根據企鵝智酷的數據統計,目前國內有 4 萬多個健康自媒體、周閱讀量逾百萬、全網日醫療信息搜索超 6000 萬……這組數據足以表明國人對于權威醫療信息的渴求。
近日,國務院發布了《關于實施健康中國行動的意見》等 3 份系列重磅文件,其中“實施健康知識普及行動”正是其中排在前列的主要任務之一。在這樣的大背景下,為實現倡導健康文明生活,防控癌癥、心血管等重大疾病的目標,醫學和健康的知識科普成為非常重要的一環。同時,民眾對于健康科普的需求也已經進入一個“硬核”時代,不僅僅滿足于了解健康常識,還希望能主動獲取和學習疾病全周期所需科普知識。
打造國內權威醫學科普互聯網平臺
互聯網已成為普通民眾獲取醫療信息的重要渠道。然而,受變相廣告、缺乏權威來源等因素影響,各種醫學信息的缺失和錯漏屢見不鮮。“魏則西事件”讓用戶對這類不客觀、不權威的“科普內容”的容忍達到極限。公眾急需專業、靠譜的內容來滿足資訊訴求。與之相對應,也出現了一批專注科普內容生產的企業。
據騰訊醫療副總裁張猛介紹,騰訊自 2017 年起開始籌備以專業醫學科普為核心的騰訊醫典,并在 2018 年正式推出。目的就是用“醫生寫的科普”取代網絡小編資料整理的“洗稿式醫療科普”,填補互聯網在專業醫學科普上的空白,構建一個標準化、系統化、可信賴的權威互聯網醫學科普平臺。將來自醫生的專業醫學知識與文字、動畫、視頻等富媒體形式結合,并通過線上社交、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與用戶需求場景精確匹配,讓用戶在預防、診斷、治療、康復的全醫療周期中,都能獲得想用、有用、能用的醫學信息,提高自我健康管理能力和健康素養。
專業化、結構化和易用性是互聯網醫學科普的新原則。在專業性上,醫療與每個人的生命息息相關,醫學科普更應該以嚴謹精確作為首要原則。此外,隨著慢性疾病高發,僅提供“這種癥狀通常是什么病”“常見病怎么治”等淺層知識并不足夠,大眾健康科學素養的持續提升,同樣需要更多的系統化、結構化醫療知識圖譜,更好的掌握自己的健康。同時,醫學科普的表達需要打破認知門檻,以更豐富的手段把專業知識轉變成普通用戶看得懂、用得上的健康助手。據介紹,根據騰訊醫典公布最新數據,截至 2019 年 6 月,相比日常健康資訊類內容,用戶在乳腺癌、阿爾茨海默等疾病類目下的文章點擊數、停留時長大幅度增加。由此反映出人們在獲取醫療健康資訊方面的一大變化趨勢:醫學科普已步入“深水區”。
對于醫學科普平臺而言,信息的權威準確尤為重要。目前騰訊醫典已經與全國上百家知名醫院和 1000 多位權威專家建立合作,其中兩院院士、全國學科主委及學科帶頭人 80 多位。成立兩年左右時間,騰訊醫典覆蓋病種數量已超過 8000 個,不僅囊括常見病等高光領域,同時還向腫瘤等重疾和罕見疾病延伸。截至目前,騰訊醫典內容庫中 4 萬余篇文章都由醫學專家逐字審核和書寫。在重點疾病領域,由全國學科帶頭人親自組織一線專家分工合作,共同編撰,從而確保整個醫學知識體系的完整性、信息的前沿性,并符合中國臨床實際。“我們基本是參照醫學論文的模式,來進行科普內容的生產,并專門開發出特有的一套工業化內容生產流程。每一條來自騰訊醫典的醫學科普知識,都來源于真實醫療場景中的患者需求,經過專家團隊交叉審核比對,并根據最新前沿進展動態更新。”張猛介紹。騰訊醫典也正被越來越多的專業機構所信任,多家權威醫院也接入騰訊醫典內容,作為患者教育平臺。
“我們希望充分借助互聯網的觸達優勢,真正解決公眾在醫療資訊方面的核心痛點,即專業、深度醫學知識的缺失給患者在診療過程中帶來的困擾。除了圖文并茂,如漫畫、視頻等呈現形式,基于醫學知識的特性,騰訊醫典還在國內率先開啟了將 3D 人體可視化模型應用于患者端科普的嘗試,讓信息更直觀、可感,拉近普通人與復雜難懂醫學知識之間的距離。”張猛說。
中西合璧“護航”國人健康
然而,打造系統化、專業醫學科普既往國內并無案例可供參考,國外在借助互聯網平臺進行醫學健康科普等方面有哪些可以借鑒的做法嗎?據資料顯示,西方國家特別是美國形成了一套借助互聯網上的專業醫學科普平臺延伸醫療服務的時間和空間,從醫院拓展至家庭、社區甚至全社會的模式。
大部分國人對 WebMD 這個名字并不了解,但對美國人而言,WebMD 好比醫藥版百科全書和字典,這家于 1998 年創立的醫學健康信息平臺,主要提供經專業醫療人員認可的醫療信息和健康管理資訊,發布內容包括癥狀檢查表、藥房信息、藥物信息、專科醫生博客文章等,是美國受用戶認可的一站式權威健康資訊網站。美國每月有超過 7600 萬人通過 WebMD 來了解醫學和健康資訊,而且,WebMD 的線下雜志還分發到全美 85% 的醫療機構。
那 WebMD 的權威可信的醫學資訊是怎么生產出來的呢?據 WebMD 企業發展和全球策略高級副總裁 Jeremy Schneider 介紹,WebMD 有一支經驗豐富的認證醫師編輯團隊,從醫學角度審核內容的準確性,確保每一篇文章、每一個視頻都經得起醫學的考證。同時,每個醫療健康話題的內容都由醫療專業人士和專家團隊共同討論來制定。WebMD “朋友圈”內都是專業醫生、護理人員和醫學專家——WebMD 與美國疾控中心(CDC)、美國食品藥品監督局(FDA)等政府機構合作,獲取高質量的權威信息;WebMD 的醫學團隊與各個專業領域的 100 多名專業醫生和健康專家合作,確保內容隨時保持最新、最精準;此外,WebMD Medscape 還在全球擁有超過 360 萬個活躍醫生用戶。
每篇文章不僅需要權威可信,還要能讓普通人讀懂,所以 WebMD 要求所有文章都要讓擁有六年級閱讀能力的讀者讀懂。為此 WebMD 聘請了多位獲獎醫療記者、醫學編輯和內容策略專家,對文章的通俗性進行把關,比如縮短文章長度,讓文章讀起來更易懂;采用對話方式,或者經常出現諸如“你”這樣的第二人稱,使文章權威而不失溫和;另外,還通過圖片、視頻等視覺提示給用戶帶來簡單輕松的體驗。
據了解,目前騰訊已與 WebMD 達成獨家戰略合作,獲得超過 60000 篇醫學內容的全球獨家中文授權。通過 WebMD 獨家授權的專業醫療資訊、健康科普內容,為中國老百姓提供專業、易懂、好用和可信賴的醫學科普內容。
科技向善的最新“抓手”
據了解,我國著名呼吸病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呼吸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主任鐘南山已經正式加入騰訊醫典醫學科普顧問團。鐘南山表示,“互聯網是革命性進步,在公眾醫學健康科普中起到關鍵作用,希望充分發揮好互聯網平臺優勢,為廣大醫務人員、患者和公眾提供可靠的醫學科普知識,提高全民醫療健康水平和疾病認識。”
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清華長庚醫院執行院長、肝膽胰外科和肝移植領域著名專家董家鴻曾在采訪中表示,“每當實施治療之前,醫生都會對患者和家屬闡明病情,但一連串的醫療術語后面,即便跟著口語化的解釋,對患者來說可能還是一頭霧水。患者不由得擔心:醫生有沒有隱瞞或夸大一些東西?”董家鴻表示,“正是這樣一種失衡、這樣一層知識壁壘,阻隔了醫患間的理解和溝通。”
董家鴻認為,在這個人人都有麥克風的自媒體時代,醫生在醫療健康信息傳播過程中是缺位的。權威的發聲很弱甚至沒有,補風捉影者、大肆渲染者就會趁機補位。所以,對于醫生來說,除了臨床上與患者的溝通,還要有與公眾的對話。他表示,“有責任心的醫生不僅要盡力為患者看好病,同時還應該將自己掌握的醫學知識,用通俗易懂語言準確無誤傳達給患者和公眾,讓他們在生活當中能夠受益良多。”
中國癌癥基金會理事長趙平教授指出,現在提倡的健康中國得到了全國老百姓發自內心的擁護,這種擁護就是我們做健康科普的一個最重要基礎,我們要因為人民的迫切需求而努力。實際上,在今天大健康的旗幟下,各類健康資訊層出不窮,但其中既有違背科學的地方,也有廣告的成分,這是老百姓不高興看到的,也是政府和有關機構重視的問題。
趙平認為,好的科普有三個要素。第一個是科學,不要用“綠豆湯”式的理論去誤導民眾。第二是要讓老百姓不僅喜歡聽,而且還能夠聽得懂。“我想這說起來容易,但做起來并不容易。我們想一想,如果今天臺下坐著的是普通的市民,如果給他們講基因、講靶點的話,有多少老百姓能夠聽得懂呢?”最后一個要素,就是要讓老百姓能夠受益,“這個是我們終極的追求。”
騰訊醫療副總裁張猛表示,作為一家以互聯網和數字技術見長的公司,騰訊希望能夠充分發揮平臺優勢,將旗下專業醫學科普平臺——騰訊醫典打造成廣受認可、細致專業的權威醫學 IP 產品,幫助人們在看病就醫過程中提供正確的指導,減少恐慌,更有效地整合醫療資源來改善自身健康。希望隨著內容的不斷豐富拓展和技術創新,同時與政府、權威醫療機構、專業人士等各界全面合作,建立醫患之間的有效連接,消弭醫患信息不對稱,讓患者就醫更從容,醫者行醫更輕松。這也是騰訊踐行“科技向善”理念的應有之義。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医学科普进入硬核时代 腾讯医典专业化、系统化科普是“新航向”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用Bginfo设置域客户端桌面显示主机名
- 下一篇: 腾讯正式宣布引进任天堂游戏平台Nin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