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C:2018年中国医疗云IT总支出达到50.5亿元
2019 年 7 月 18 日,經過多年持續的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和新技術推動,中國特色創新型醫療健康服務體系正在形成,中國醫療數字化轉型蓬勃發展,智慧醫療百花齊放,智慧醫院龍形初顯。在新的醫療健康服務體系中,醫療云成為高屋建瓴的柱梁。根據 IDC 研究,2018 年中國醫療云 IT 總支出達到 50.5 億元人民幣,預計 2023 年將達到 168.8 億元人民幣,2018 至 2023 年的年復合增長率為 27.3%。
《IDC MarketScape:中國醫療云,2019 廠商評估》報告基于此背景于近日正式發布。報告中顯示,公有云廠商和提供醫療私有云建設及運營的醫療信息化廠商是當前醫療云的兩類主要廠商,報告選取了 11 家獲得市場認可的醫療云企業做了分析評估,可以供醫院和地方衛健委政府以及各類新興醫療服務機構在選擇供應商時參考。
醫療云不僅體現在醫院的 IT 基礎架構采用云計算以及醫療信息系統采用云服務的模式,而且醫療云也是支撐新技術應用的平臺,例如支撐醫療 AI 應用、醫療擴展現實(XR)應用、醫療機器人等;醫療云也將會支持醫療保險支付、醫藥流通和藥物研發、以及人口健康管理等全方位大健康業務的創新轉型和業務運行。從衛生經濟學角度看,醫療云將會提高整個醫療信息化的效率,支撐醫療信息化能夠跟上醫療轉型的步伐。
基于本次研究,IDC 認為:
- 醫院已基本全面接受云計算技術及其應用。
醫院不僅已經開始采用云存儲、云災備、大數據和科學運算等云計算功能,而且也正在將應用系統遷移到云計算平臺上。一些中小城市的醫院甚至提出了全面云的策略,利用公有云或者私有云全面支撐醫院的各項業務。醫院采用混合云的模式也逐漸成為趨勢,多云管理成為醫院面臨的需求。
-
公有云除了面向醫院提供云存儲、云災備等 IaaS 功能外,也開始為醫療機構和醫療信息化廠商提供 PaaS 服務。
包括網絡數據庫、大數據處理平臺、人工智能開發平臺等,支撐醫院基于云平臺部署應用系統以及進行新應用系統的開發。公有云廠商將充分利用各自的優勢展開競爭,在全國范圍內部署有豐富云計算資源的企業在競爭中具有一定的優勢,可以更高效地將在某一個醫院取得的成功經驗向全國其他地區推廣。一些公有云廠商利用云資源豐富的優勢,在多地為醫院客戶建設專屬云,在競爭中取得先機。
-
醫療健康服務交付具有很強的地域性特征,這一特征促成了醫療私有云的發展。
基于某一地區或者某一城市的醫療私有云在快速發展,醫療私有云支撐互聯網醫療、醫共體、家庭醫生、醫保支付、處方共享、健康管理等業務,也是搭載人工智能等新興系統支撐遠程醫療、區域醫療等業務。傳統醫療信息化優勢廠商在私有醫療云領域具有一定的優勢,不僅借助私有云支持醫院升級發展,而且支持拓展多種健康醫療業務。
-
未來醫療云的發展將會是公有云和私有云同步發展態勢。
公有云從提供 IaaS 服務逐漸擴展到 PaaS 服務,基于 PaaS 服務開始提供 SaaS 服務,例如提供影像云平臺、遠程醫療以及人工智能等新興應用服務。醫療私有云則是從云應用系統服務即 SaaS 服務開始落地,逐漸擴展到向整個區域的醫療機構提供 IaaS 服務,以及提供 PaaS 平臺供醫療機構開發和部署更豐富的應用系統。
-
公有云和私有云這兩類廠商的競爭目前還主要處于各自圈地的態勢,但是競爭已經開始。
預計隨著醫療數字化轉型的持續推進,二者的競爭將會逐漸白熱化。競爭的初期將會旗鼓相當,而隨著競爭的發展,“能力”和“戰略”兩個維度上不斷進步的企業將會獲得優勢。當然,除了競爭之外,公有云與私有云廠商的合作也是一種趨勢,合作中可以結合雙方長處,有利于競爭中占據優勢位置。
IDC 中國行業研究與咨詢服務部高級研究經理肖宏亮表示:“醫療云在構建未來醫療健康服務體系中的重要性已經被醫院、醫療信息化廠商和各類云廠商所認知,醫療云不僅僅是支撐新型醫療健康服務體系建設,而且也會促進健康醫療大數據、醫療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應用。公有云廠商將會持續加大醫療云業務開拓的力度,在支撐醫院業務轉型中爭取更多主動權;而提供醫療云解決方案的信息化廠商則會加速解決方案云化部署的進程,在整個醫療健康業務向云端遷移中爭取更大優勢。未來發展中,不管哪類廠商,都需要持續提升云應用能力,并持續優化未來發展戰略,才能在競爭中贏得優勢。”
附:2018 年中國醫療行業十大預測:
1
到 2019 年,將會有超過 50% 的生命科學和醫療機構將會有專門的資源來支持對于真實世界證據的獲取、分享和分析,以供其整個組織使用。
醫療領域內現實世界證據(RWE – Real World Evidence)的可用性逐漸增長,讓生命科學和醫療機構有更好的能力提高藥物療效和研發新藥。世界范圍內,多個國家包括中國都正在建立 RWE 系統。隨著 RWE 數據應用的成熟,需要安全的云平臺、過程自動化、高級分析、機器學習和認知計算技術,這些技術將使創新者更加有章法的使用 RWE 數據。
2
到 2019 年,把生命科學企業、患者和醫院之間關聯協同在一起的數字移動連結系統將會增加 50%,以提升品牌認可、促進臨床試驗招募和提高用藥依從性。
IDC 預計,生命科學公司、患者和醫院之間的數字移動連接將繼續迅速增加,無論是由生命科學公司發起或開發的應用程序數量,還是患者和醫院之間的連接,這將有助于更好的藥物依從性和提高臨床試驗招聘的效率,從而降低成本,而且改善醫院和患者之間的信任,以及促進病人治療效果的提高。中國未來在處方共享機制的實施、PBM(藥物受益管理)應用、醫療支付等領域都是開展移動連結的潛在區域。
3
到 2020 年,醫院中基于物聯網的資產跟蹤和庫存管理系統將會翻倍,以提高患者安全、提升員工滿意度和提升運營效率。
用于醫院資產監控和跟蹤的物聯網平臺有助于改善庫存管理,提高供應鏈的整體運作效率和可靠性,同時提高了工作人員的滿意度、護理的及時性和病人的安全。在亞太地區,IDC《2016 亞太健康調查》顯示,40% 的大型醫院正計劃部署優化資源和資產的物聯網平臺,以改善患者體驗。在物聯網系統規劃中,還將支持臨床護理、遠程醫療和患者生產數據(patient-generated)的使用。
4
到 2020 年底,用于診療的數據中有 15% 的數據是由患者自己收集并分享給診療信息系統的(自帶數據模式) 。
隨著醫療機構越來越數字化,患者現在不僅能夠為自身利益檢索健康相關信息,而且能夠獨立地測量、收集和共享健康數據。隨著納米技術的進步,出現了越來越多具備物聯網功能的可測量和自動傳輸數據的傳感器,患者生產的數據(PGD – Patient Generated Data)已成為臨床決策有價值的信息的重要來源。作為傳感器到多元化的健康監測設備(便攜式、可穿戴、植入和可吸收)和連接的消費電子設備(如智能手機、個人健康服飾,健身追蹤器)都在迅速增長。
5
到 2020 年,200 及以上張床位的醫院中,有四分之一的醫院將會部署機器人,用來承擔耗時的任務、減少人工作業和避免差錯,提高業務運行的可持續性并且提高患者安全。
機器人技術被應用在醫療保健和生命科學中,使現有的流程實現自動化,并且再造已經建立的系統。根據 IDC 的 2017 世界機器人調查 IDC 調查 和醫院部署機器人的投資計劃(IDC 衛生見解# us42725617,2017 年 6 月),北美洲 31% 的超過 200 張病床的醫院、西歐 27% 的醫院和亞太地區 15% 的醫院已經投資機器人或計劃在 2017 年投資機器人。現有的基礎設施、系統、網絡和系統能力的改進都需要支持機器人操作。
6
到 2021 年,20% 的醫療保健組織將會完成區塊鏈的試驗項目,開始把區塊鏈技術應用到運營管理和患者識別。
IDC Health Insights 預測,未來三年內醫療機構將專注于利用分布式記賬技術(DLT)來創建不可更改的記錄來管理供應鏈和進行患者身份確認。現在 5.7% 的醫療機構和 10.8% 的支付方反映說已經準備好應用區塊鏈技術,30.3% 的醫療機構和 50.1% 的支付方正在評估區塊鏈技術并打算在未來的三年中應用。預計到 2021 年,區塊鏈技術將會被應用到分級診療、醫保支付、商業保險支付等系統中。
7
到 2021 年,20% 的醫療機構和 40% 的生命科學企業將通過采用認知/人工智能技術獲得 15%-20% 的生產力提升。
根據 IDC 2016 年 IT 和通信調查(從 2017 年 1 月到 3 月),只有7% 的醫療機構和 27% 的支付方(即醫療行業總公司數量的8%)在生產中有認知/人工智能技術。到 2021 年,在整個生命科學行業中,具有操作性的認知技術有望成為核心競爭力和主要的作業工具。
8
在強大的數據管理需要的驅動下,到 2021 年,20% 的商業支付方的后端辦公將轉向業務流程即服務(BPaaS)合同模式。
對許多支付方來說,解決方案將是把重要的后臺功能業務外包給流程即外包供應商(Process-as-a-service(BPaaS)。BPaaS 廠商將擴大和優化運營中心,利用全球的勞動力,有效地配合臨床和醫療保險行政管理的專業知識,和借助機器人過程自動化(RPA – Robotics Process Automation)。中國醫療保險業務也呈現出外包的趨勢,例如遼陽市醫保局將醫療理賠和控費管理外包給東軟公司,政府部門已經接受了把流程處理作為外包服務來購買的理念。
9
到 2020 年,將會出現針對醫療設備制造商多達數億美元級別的法律訴訟,引起這些訴訟的原因則是由于聯網醫療設備在患者住院期間因遭受網絡攻擊而致使多人死亡的案件。
醫療機構受到的威脅因素的數量和范圍越來越大,因為網絡犯罪者認為醫療組織是軟目標。IDC 預測,醫療設備劫持病毒將是繼病人數據偷竊和勒索后所開展的對醫療機構的第三波網絡攻擊。這些攻擊不僅會涉及到網絡,而且還將潛在地傷害病人并勒索贖金。到 2022 年,在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的輔助下,網絡攻擊的復雜性將急劇增加。2022 年,醫療器械商將因為遭受網絡供給給患者帶來損害而收到患者的集體訴訟。
10
到 2021 年,數字醫療服務將占到全球醫療總費用的6% 。
新一代的數字醫療服務正以更快、更個性化的方式與消費者接觸。根據《中國互聯網醫療市場預測,2017–2021》(IDC #CHC42906517, 2017 年 7 月),2016 年互聯網醫療問診量達到 370 萬,預計 2017 年達到 2340 萬,后續幾年中一直維持高速增長,到 2021 年問診量達到 4.8 億,約占到全部就醫問診量的6%。而世界范圍內,到 2021 年數字醫療服務將占到全球醫療總費用的6% 。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IDC:2018年中国医疗云IT总支出达到50.5亿元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高通不服欧盟2.72亿美元反垄断罚款 将
- 下一篇: 60年前边疆小镇的致命流行病,惊动了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