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硅谷技划”随笔(一):再论中美员工福利巨大差距的背后
第二次的“硅谷技劃”,首站是去年曾經到訪過的Airbnb(中文名愛彼迎;也許是因為發(fā)音比較麻煩,硅谷人喜歡簡稱“AB”)。
時隔一年多故地重游,Airbnb越發(fā)的顯示出互聯網新貴的氣勢:Barnaan街888的總部,5層樓已經被Airbnb全數收入囊中,臨近的999號也已經全部入住,聽說還有附近一座樓(樓號估計也不錯)即將投入使用。當然,設施、裝修、餐飲等標準只能上升不能下降(不了解的諸君可以參考老楊去年的游記,或者自行查詢,別太羨慕就好)——就算這樣,中午用餐的時候接待我們的朋友還吐槽說Airbnbn的午餐太難下咽,不如我們下午將要造訪的Twitter。
細節(jié)不再贅述,總之一個與去年類似的問題再次縈繞心間:美國總體對員工的高福利待遇及養(yǎng)老式的工作心態(tài),為何依然能保持高速增長和持續(xù)創(chuàng)新?這種方式對比中國創(chuàng)業(yè)公司的苦逼環(huán)境,對公司總體業(yè)務運營的現在和未來,究竟有著怎么樣的影響?是否一定要用公司的高福利來“培養(yǎng)”公司的競爭力?
【2017相關方面的思考請參見2017“硅谷技劃”日記之四:我們究竟應該從硅谷學習什么?】
孰對孰錯?中美企業(yè)對員工的福利差異淺析
先簡單列舉一下我看到的中美企業(yè)在員工管理和福利方面的差異吧:
首先,中美從公司老板到員工對辦公室環(huán)境的期望迥異。
辦公室的舒適是美國互聯網公司的基本要求,這種舒適是全方位的,大到公司地址的選擇、辦公室空間的預留、健身等生活場所及設施、餐飲服務,小到辦公桌和電腦及顯示器的配置、靈活的上班時間等。如果是偶然也就罷了,但老楊發(fā)現的現狀是,美國公司從投資人到老板再到員工,都認為這是應該、必須且合理的!對比一下,中國則是全面相反的還差不多。如果公司創(chuàng)始人拿著一大筆錢先用于裝修辦公室、給員工辦食堂,投資人會怎么想?甚至員工真的會覺得這個老板靠譜?
舉個例子說吧,Airbnbn美國總部只有兩三千人,分布在三個樓;但其實一個888號五層的大樓,起碼一萬多平米,要在中國裝下這兩三千人都是豪華辦公室了!更別說這條街處在舊金山的市中心,租金也是高的離譜。對比一下中國,哪個成立不到10年、去年才剛剛宣布盈利的公司敢這么玩?
第二,算是推而廣之吧,中美公司對“福利”的理解是完全不一樣的。
中國對“好福利”的企業(yè)最大的理解就是一個字“錢”!只要多發(fā)錢就能算福利好,其他的都可以是浮云。華為是公認的高薪酬高付出,加班程度業(yè)內聞名,但我不止一次聽到對華為“福利好”的評價——基本上中國的公司“好不好”與加班時間是正比的吧,而公認好福利、很休閑的超大型國企員工又被大家認為競爭力不強。
但美國就不一樣了,給員工一個能解除后顧之憂的工作環(huán)境是起碼且重要的福利,這里面當然包括適合(其實就是足夠多)的薪酬,但其他肯定還有,包括絕對不多的日常工作時間、合理的假期等等。
第三,中美對員工加班和工作量的考核迥異。
互聯網人員到底要上班多長時間?在國內頻頻出現諸如“996”這種沒有最累只有更累的討論中,硅谷似乎依然在慢慢地保持著自己的節(jié)奏:不能說悠閑,但一定不能說繁重。
Airbnb接待我們的一位負責中國業(yè)務的總部工程師這么介紹他的日常:“早晨一般9點多起床,然后10點半左右出發(fā),11點前后到公司。處理一下郵件什么的,12點去吃飯。然后下午工作,大約7點左右下班。”當我們問道是否加班時,他表示,如果有一些緊急項目當然也會加班,但這種情況并不多見。
差不多先這些吧——雖然不免有點以偏概全,但中美企業(yè)對員工福利的差異可見一斑。
那么,在我們眼里身在福中的硅谷互聯網員工們,又是如何看待這一點的呢?他們會覺得自己在“享福”或者養(yǎng)老嗎?
答案是不!
到底怎么叫“用好人”?硅谷互聯網人如何看待高福利與競爭力的關系
無論是去年還是今年,當老楊問到接觸到的硅谷互聯網員工對這些福利的態(tài)度是,他們的普遍態(tài)度就是:這是他們應得的。
從這些員工的言談話語中,大概能體現出這么幾個意思:
1,在硅谷,這些福利是標配。如果哪家公司沒有這些福利,那肯定招不到優(yōu)秀的人才;招不到人還談什么企業(yè)發(fā)展?
2,大家只看到了這些公司的高福利,但卻沒有看到能夠有資格享受這些高福利的人,本身就是頂尖的人才。以Airbnb為例,據其員工介紹,今年應屆畢業(yè)生,Airbnb收到高達1.6萬份簡歷,面試了兩三千人,但實際入職的只有20人!換言之,這些人本身就是×××挑一的社會精英,為什們沒有資格享受最好的福利待遇?接待我們的工程師不無自豪的說,能來Airbnb的人,誰手里沒有幾個Offer?誰每月不接到幾個獵頭的電話問在這邊是否不開心、有沒有興趣換個地方?
3,在人員效率上,他們的看法并不一樣。國內企業(yè)的管理者的常規(guī)思維是:用較低的成本起步,發(fā)展之后逐步提高福利待遇、尋找更牛的人,如此循環(huán)。但硅谷的基本邏輯是:不尋找最好的人,公司怎么能有發(fā)展呢?因此,國內公司的基本思路是把人的效益用到極限;但硅谷公司的基本思路,卻是讓員工在一個相對寬松的環(huán)境下,發(fā)揮出最大的創(chuàng)造性!
對比到這里,老楊想起來一句話:所有的企業(yè)管理教科書都認可和強調,“選好人、用好人、最大限度的發(fā)揮人的主觀能動性、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是企業(yè)成功的關鍵。”但到底怎么叫“用好”,這還真是個問題。
思路決定方向!中美視角和體驗差異背后的思維邏輯
當然,我們關注的是,不同的管理模式究竟有怎樣的結果呢?但這個問題有點過大,估計是專家們需要討論的。老楊僅從兩個類似的細節(jié)和片段做一下對比。
曾幾何時,中國的互聯網業(yè)務風起云涌,所謂“新四大發(fā)明”給國人巨大的自信心,包括人工智能之類的未來在中國的說法也甚得人心。但顯然,這種觀點并未得到硅谷年輕工程師的認同。
在Twitter,很難避免地,我們聊起了Twitter無法在中國開展業(yè)務。Twitter一個工程師很西方地聳聳肩,說:“這個不是我們能決定的事情,沒辦法;不過,我們還有世界其他一百多個國家呢……”能看出來,這是在Twitter的中國人很自然的想法,沒有矯情、也沒有什么可遺憾的,一種很自然的想法。
類似的情況在Airbnb也類似。聊起中國的業(yè)務,有同去的國內朋友介紹他的體驗,說在中國的體驗并不好。Airbnb中國區(qū)的朋友很真誠地表示歉意,但言談話語之間,他們還是很自信地認為,憑借全球190多個國家的經驗,他們在中國也會取得成功。
簡單說吧,中國的互聯網產業(yè),生而中國、興而中國、往往衰也中國,即使在中國成功了甚至壟斷國內,也很難走出國門——看看百度和微信就知道了。換言之,99.9%的中國企業(yè)的目標,不需要稱霸中國,只需要被BAT收購就心滿意足。但硅谷的創(chuàng)業(yè)公司,從誕生的那一天起,看的就是全世界的業(yè)務,就是懷著為全世界人民的理念——這個還真就不是口號,從老板到員工,就是這么想的。
這種差別,在死亡線上掙扎的初創(chuàng)企業(yè)估計看不出什么區(qū)別——甚至老楊認為這些很可能導致硅谷創(chuàng)業(yè)企業(yè)的死亡率要高于國內;但對走過小康的公司來說,是否就是中國尚未產生太多“偉大”互聯網企業(yè)的瓶頸所在呢?
參考文章:
- 51CTO“硅谷技劃”日記之一:飛向舊金山的技術集結號
- 2017“硅谷技劃”日記之二:凈利潤30%、企業(yè)級市場占有率99.9%的大牛公司是如何締造的?
- 2017“硅谷技劃”日記之三:曾被幸運之神多次眷顧的PNP選擇了一條不靠運氣吃飯的路
- 2017“硅谷技劃”日記之四:我們究竟應該從硅谷學習什么?
- 2017“硅谷技劃”日記之五:從組織者眼光看Google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2018“硅谷技划”随笔(一):再论中美员工福利巨大差距的背后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连载12:软件体系设计新方向:数学抽象、
- 下一篇: ip连接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