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奇文-闲话操作系统(1/4)
最近在看Eric.Raymond寫的一本《Unix編程藝術》,里面講了不少計算機的、特別是Unix的歷史淵源,出于個人愛好,我對電腦的發展史一向比較關心,也看過一點相關的書本、資料,于是就當是作筆記也好,寫學習總結也好,把我所知道的關于計算機操作系統的歷史拉拉雜雜地寫下了一點文字(如果有人喜歡看,以后也會寫些其他方面的),想到壇子里也許還有同好,就貼了上來,歡迎交流,歡迎拍磚(如能有根有據地拍,那就更求之不得:)。
閑話少說,開練。
關于操作系統的定義,我沒有找到一個權威的解釋,基本上可以說,它是一個程序,一個介于計算機硬件和計算機用戶/開發者之間的程序,用戶通過它來操作計算機,開發者用它提供的接口來編寫程序。操作系統大概可算是最重要(也可算是最復雜)的程序,基本上,它決定了我們能用電腦干什么和怎樣用電腦,軟件當然是千變萬化,不斷發展,但無論是在那一種操作系統下跑的軟件,必然受限于操作系統所提供的功能,換句話說,它只能在操作系統劃下的圈子里翻筋斗。
第一代計算機是電子管(vacuum tube)計算機(大約1945~1959)是沒有操作系統的,比如1945年問世的第一臺電腦ENIAC,那玩意每秒只能做5000次加減法,連現在地攤上最廉價的計算器都不如,你給它寫個操作系統,它也跑不動啊。所以那時操作電腦都是赤祼祼地跟主機打交道,要它干活,得一步步地按開關來告訴它(鍵盤是沒有的,因為用的是機器語言,開關就夠用了,后來出現了匯編語言,才出現打孔帶這種輸入方式),至于輸出,它是靠兩排小燈泡的閃爍來實現(跟眨眼睛差不多,閉著就是0,開著就是1,所以按照信息技術的理論,眉目豈止能傳情,任何信息都可以通過眨眼睛來表達:)。藍色巨人——IBM(國際商用機器公司)從這時就開始涉足計算機,在這個時代,他們推出的產品是700系列。
第二代的計算機是晶體管(transistor)計算機(大約1959~1964),這個時代的計算機都是所謂的大型機,代表產品是IBM的1403機,運算能力比第一代快多了,達到了每秒幾十~幾百萬次,這個數字看起來還不錯,操作系統夠簡單的話,是可以跑得動的,操作系統也就是在這時候出現的(也有一種說法,說是在五十年代中期就出現了簡單的操作系統,但沒看到進一步的介紹,)。那時的大型機基本上是一種型號配一種操作系統,通用?沒門。這時候的計算機工程師通常也是橫跨硬、軟件領域,非常的牛X,比如著名的CRAY巨型機,就是由Seymour Cray一手包辦軟硬件設計,讓很多計算機FANS驚為天人,后來,蘋果電腦橫空出出世,Steven Wozniak也曾再現這種輝煌,這種包辦一款電腦軟硬件設計的壯舉,擱現在,相信沒人 可以辦到了。在文明發韌之初,類似情形比較常見,古希臘的那些大牛,亞力士多德什么的,都是學貫文理,很多領域都插上一杠子,往往還成了創始人,到了牛頓,雖然差點,文科基本沒沾邊(神學據說他鉆研頗深,但成就如何不得而知),但在理科的好幾個領域也是開宗立派、威風八面,現在的科學家大概只有高山仰止的份了。但學術的傳承有好幾千年,牛頓到現在也有三四百年了,而計算機的歷史到今天滿打滿算也不過六十一年,居然就到了這份上,可見其發展之快。
那時的操作系統跟我們現在所看到的其實大相徑庭,當時只是把它稱作Batch System,它的功能也非常單一,僅僅是把一些常用的操作指令進行了封裝以供程序調用,甚至都談不上用戶界面。
但就在這個時代,有一個特別值得一提的操作系統已經開始醞釀,就是大名鼎鼎的OS/360。
這款操作系統出自藍色巨人——IBM(國際商用機器公司)之手,IBM在電腦史上的地位堪稱泰山北斗,甚至有專家說過,“電腦的歷史就是IBM的歷史”。而“360系統”堪稱IBM歷史上最重要的項目之一。
在61年年底,IBM開始打算實施“360系統電子計算機計劃”,據當時的估算,整個計劃投資約需50億美元(這可是在60年代初,十幾年前的“曼哈頓工程”才花了20億),這是不折不扣的大手筆,要知道,當時IBM的年營業額還不到這個數字。
之所以如此花錢,是因為這項計劃要做一些以前沒人做過的事,這將是一個通用的系統(360就是360度的意思,表示該系統全面的應用范圍),該系列不同型號的計算機將能享用同樣的設備,如磁帶機、打印機等,能使用同樣的軟件,并且可以相互連接,一起工作,這些在今天看來理所當然的事,在當時可是聞所未聞。
該項目在硬件設計上很有創新,乃至IBM不得不自己動手設計制造芯片(因為買不到),但更大的困難卻是在軟件方面,要讓所有的軟件適用于所有的電腦(當然,僅限于360系列),這個理念讓IBM的軟件工程師們傷透腦筋,投入到這個項目中的軟件工程師超過2000人(Windows2000也只動用了1700名),花費超過5億美元,竟然超過了硬件研發的費用,所有這些都是創紀錄的。
負責這項艱苦卓絕的開發任務的,是Frederick Brooks,當時年僅三十,他是世界上第一批獲得計算機科學博士學位的人之一,有趣的是,當開發這個新型操作系統的計劃提出時,Brooks本是最強硬的反對派,因為他覺得這個項目的難度駭人聽聞,實在是不切實際。但當IBM的管理層拍下板來,要Brooks擔當重任時,他居然慨然應允,高風亮節,實在是令人佩服。
360操作系統的開發用了5000個人年(人年就是一個人一年的工作量),由于從未有過開發這種大型軟件的經驗,開發組陷入了“有史以來最可怕的軟件開發泥潭”,最終也沒能實現當初的設想。Brooks后來根據這次開發任務的經驗,寫了一本《人月神話》(The Mythical Man-Month),成為軟件工程領域內的經典著作(某種程度上是宣揚的一種失敗論)。他本人更在99年獲得了計算機領域的最高獎——“圖靈獎”。
盡管軟件開發工作未獲全勝,但360項目還是取得了輝煌的成功,IBM在籍此在計算機行業幾乎是一統天下,IBM/360更被譽為人類從原子能時代進入信息時代標志。此后IBM開發的大型機系列都保持了與360系統的兼容,直到最新的z系列,在360上寫的程序仍可以不經修改的運行,“兼容”這一概念從此開始深入人心。
需要交待一下,360計劃雖然是在61年開始啟動,但等到完成己是1964年,它的主要部件采用了集成電路(Intergrated Circuit,IC),屬于第三代計算機,它也是第三代計算機的標志產品,還有前面提到的CRAY巨型機,也屬于第三代。Cray此人厲害無比,不可一世的IBM幾次栽在他手上,在IBM研制360時,Cray還在CDC(控制數據公司,好象那時的計算機公司起名都很低調,象IBM、DEC都是平鋪直敘,不象現在的IT公司,名字一個比一個花哨)工作,他帶領的團隊只花了700萬美元就搞出了一臺比IBM的產品快上3倍的東東,讓IBM震驚不己,而他的訣竅就在于開創性地使用了并行技術(就是用多個處理器并行工作),這項技術到現在還是制造超級計算機的基礎。
Cray后來離開CDC自立門戶,于1972年開了家用自己名字命名的公司(這好象是西方的傳統,象HP、DELL都是這么來的,Microsoft也差點就叫Alan-Gates),專搞巨型機,并練就了一門叫做“向量處理”的絕技,獨步天下,在80年代,他的產品一度占到世界巨型機總數的70%(“侏羅紀公園”里的恐龍DNA就是用CRAY機來處理的,呵呵),讓IBM丟盡臉面。不過CRAY公司其亡也忽焉,后來漸漸沒落,公司幾次易手,先后被SGI和TERA收購,巨型機老大的位子不久就被IBM奪回去了。
說了半天,也沒提操作系統,有點跑題了,呵呵。其實是因為關于CRAY機的操作系統,我也一抹黑:(,只是聽說它的操作系統都是由Cray博士用機器碼(就是0101001......)寫出來的,居然沒出現什么BUG,我真是無語了~~
CDC和CRAY并非唯一斬IBM于馬下的公司,在小型機領域,IBM也是一敗涂地,勝利者叫做DEC(數據設備公司,成立于1957年,明明是家計算機公司,招牌上卻不帶計算機字樣,之所以如此,是因為當時IBM在計算機領域只手遮天,不敢攖其鋒芒也),創始人Ken.Olsen,是計算機歷史上一個頗有悲劇色彩的人物,他能力非凡, 白手起家創建了長期排名世界第二的計算機公司,在1986年被《財富》雜志評選為“全美歷史上最成功的企業家”,但最終卻因經營不善,被他自己一手創建的公司掃地出門(Steve.Jobs倒也有此經歷,不過他卷土重來了),更因為對PC的錯誤估計(1977年曾說“我們沒有理由認為人們會需要家用電腦”)被人們引為笑柄(其實犯這種錯誤的名人多了,不一一列舉)。
為了不引起IBM注意,DEC推出的第一臺機器都不敢叫計算機,而是取了個曖昧的名字叫做“程序數據處理機”(PDP,呵呵,了解電腦發展史的人肯定如雷貫耳)。PDP-1于1959年推出,全晶體管構造,在當時還是電子管計算機當道的年月,可說是相當先進。相比當時的那些大塊頭,這臺只有冰箱大的機器顯得相當小巧,這臺設計精良的機器讓DEC發展迅速,僅僅幾年功夫,DEC就從借來的七萬美元起家發展到年銷售額幾百萬美元,在六十年代初,這可是個很可觀的數字。
DEC堅持走小型機的道路讓一些本來只能望著昂貴的計算機興嘆的單位終于可以買上一臺,它獨創的分時技術也為更多的人使用計算機創造了機會,在眾多的受益者當中,有一個叫Ken Thompson,在操作系統的歷史上值得大書特書。
Unix可能是世界上最有影響的操作系統,它的第一版是由Ken Thompson在一臺PDP-7上完成的。
Thompson當時供職于AT&T的Bell Labs(貝爾實驗室,一個資格極老、極牛的科研機構,晶體管就是在這里發明的,96年AT&T被拆分后劃歸朗迅),Bell Labs曾經參與了一個叫做Multics(Multiplexed Information and Computing System)的研究聯盟,該項目旨在建立一個多功能的“信息應用工具”,以支持多用戶對大型機的交互式分時操作,但跟IBM的360計劃一樣,這個志向高遠的項目不幸以失敗告終,盡管也得到了幾個不太成功的系統。Thompson參與了這個開發項目,散攤子的時候,他收獲了一些靈感,還有一個自己編寫的游戲(不務正業啊~~這個叫做《星際旅行》的游戲只比公認的史上第一款游戲《太空爭霸戰》(1962)晚了幾年而已)。
Thompson首先是在GE(通用電器,沒錯,他們那時也造計算機)的大型機上玩,糟糕的是,在這臺機器上,源自Multics項目的操作系統運行的很不盡人意,玩起游戲來,響應忽快忽慢,讓Thompson很是不爽(我們當然能夠理解,想想你正在魔獸中殺的過癮,機子忽然停下來狂讀硬盤是何等掃興),于是他以開發一個新的交互式操作系統的名義,向領導要求配備一臺DEC-10——另外還有一個原因,據Thompson的死黨Dennis Ritchie(也是個大牛人,C語言的發明者,Unix的合作發明者)透露,在Ge上玩一次游戲的費用高達75美元(當時的機時可是很貴的),想來如此揮霍公款,Thompson心下也有點惴惴,要臺機子自己瞎掰,就安全的多——但剛在Multics項目上遭遇失敗的領導們斷然拒絕了他的無理要求(呵呵,可憐的Thompson),最后,Thompson只搞到了一臺已經廢棄的PDP-7。
PDP-8是DEC的第一臺采用集成電路的計算機(第三代),也就是說PDP-7還是一臺晶體管計算機,這就好比,你向領導打報告要配一臺酷睿2,最后卻只能在倉庫里翻一臺286出來用,Thompson的沮喪可想而知。PDP-7的配置如何,我沒查到資料,但PDP-11也只有512KB的磁盤,PDP-7想來更少得多,內存應該只幾十K(別吃驚,這個數字我估計得很樂觀了,幾十K內存也是可以做不少事的,Gates同學寫的第一個BASIC解釋器可是在一臺4K內存的Altair上跑),顯示器當然是別想,一臺電傳打字機把輸入輸出都包了(什么?沒顯示器怎么玩游戲?誰告訴你是游戲一定是視頻的?)。后來,Thompson在憶苦思甜的時候告訴Raymond,我那時用的機子那個慘啊,內存磁盤加一塊還趕不上現在一個最便宜的手機~~
要在這么爛的的機器上玩游戲,當然得下一番功夫,原有的系統肯定是不能支持了,得重頭干,沒說的,為了游戲。經過Multics項目的煅煉,Thompson對于寫操作系統已很在行,反正機器爛,不可能搞什么復雜的名堂,什么項目計劃書呀,都免了,就跟Ritchie兩人合計合計,他一個人花了兩天時間就搞出來一個原型,厲害吧?WindowsNT的主設計師(也是VMS的設計師)David Cutler曾有一句名言——“Who can't write an OS in a week?”,固然牛氣哄哄,比起Thompson似乎還頗有不如,呵呵。
那是1969年,Thompson搞出來的這個東西就是Unix的雛形,盡管把它稱作Unix還有點勉強,但已經顯示出Unix的一些基本特征——簡潔、高效、比當時所有的操作系統都更注重交互性、對程序員友好(它就是程序員寫出來給自己用的,是當時唯一允許程序員邊寫代碼邊測試的系統),也許,還有那么一點散漫,而且,即使如此惡劣的硬件條件下,它仍然具備一個簡陋的文件系統,有特殊的文件類型以支持目錄和設備,甚至,可以支持多任務(想想晚它十幾年問世的DOS還只能支持單任務,就知道Thompson有多牛了,當然,DOS可以用變通的方式支持多任務,但畢竟不是原生的)。當然, 還有很多Unix的特性它還不具備,比如,它的核心是用匯編寫的(匯編器也是Thompson自己寫的),當然不具備可移植性,并且,只支持兩個用戶(想來就是Thompson和Ritchie,呵呵)。
有一點值得一提,這個系統除了用匯編以外,還用到了另外一種語言,就是解釋型的B語言(也是Thompson自己發明的,這家伙真是自力更生模范的說~~),主要用來寫應用程序。B語言是Thompson在一種叫作BCPL(Basic Combined Programming Language,由劍橋大學的Matin Richards在CPL語言的基礎上簡化而來,CPL是在ALGOL 60語言上發展而來,至于ALGOL 60可就牛了,它被稱作是“計算機科學誕生的標志”,這些語言通通源自劍橋)的語言的基礎上簡化改進而來(之所以叫B語言,就是把BCPL精簡提煉的意思),它非常簡單(不支持數據類型和結構,放在今天真難以想像),并且極親近硬件,可以把它看作是一種稍微高級了一點的匯編語言。后來,Ritchie給B語言加上了數據類型和結構的支持,推出了一代王者——C語言(意思是“BCPL”中排在B之后,在TIOBE語言排行榜上至今在一、二名徘徊),并將Unix用C語言重寫,那就是后話了。
經過一番鼓搗,Thompson的游戲終于可以在PDP-7上跑起來了,但這臺機子畢竟太爛,而且還是借來的,Thompson他們一直期待著能搞臺更好的機器用,在1970年,這個機會來了,Bell Labs的專利部門需要一套“文字處理系統”(他們的專利可是很多的),當時可沒有現成的Word,Thompson就把這活接下來了, 并名正言順地買了一臺PDP-11/20(比當初申請的DEC-10還是便宜多了)。
他們首先把Unix從PDP-7上移植了過來,匯編寫的代碼沒什么可移植性,所以基本上就是在PDP-11上重寫了一次,這種沒多大創造性的工作想來做起來并不怎么愉快,給后來Thompson下定決心,用高級語言(C語言)來寫操作系統增加了動力(MULTICS可能是最早用高級語言寫操作系統的嘗試,當時用的是PL/I,以失敗告終,那時的普遍觀念,操作系統是不宜用高級語言來寫的)。
在PDP-7上,他們曾經寫過一個叫做roff的文本格式化程序,再配上一個編輯器,一個“文字處理系統”基本上就齊活了,于是Bell Labs的專利局成了Unix的第一個商業用戶,這是在1971年11月,在與系統配套的手冊中,該版本被稱做“First Edition”,有些史料就把這一年作為Unix的誕生之日。
順便說一下,Unix這個名字是Thompson在Bell Labs的同事Brian Kernighan取的,在1970年,Kernighan開玩笑地把Thompson在PDP-7上的那個簡陋系統稱為“UNICS”,意思是“UNiplexed Informationand Computinig System”,這是相對于MULTICS來的, MULTICS是“Multiplexed Information and Computing System”的意思,后來,UNICS變成了Unix并且流傳開來(這種簡化應該是出自一種黑客趣味)。
1972年Unix發布了第二版,最大的改進是添加了后來成為Unix標志特征之一的管道功能,所謂管道,就是程序之間交流數據的通道。這一設計,對鼓勵簡潔、小巧、靈活,而又注重通用和協作的Unix程序設計風格意義重大,與此相關的,還有過濾器這一設計,Unix下的程序大多小而精,但相互之間的協作性極好,與WINDOWS下推崇大而全的程序設計風格大異其趣,這是在系統設計之初就埋下了種子的。這一年,Unix的裝機數達到10臺,都是Bell Labs內部的機器。
在寫第二版的時候,Thompson和Ritchie曾經試圖用B語言來重寫核心,但因為B語言功能太弱,最后放棄了。Ritchie因些萌生了搞一個新語言的想法,它必須強大到可以寫系統級軟件。于是,在對B語言進行了卓越的改進之后,一個傳奇——C語言誕生了,這是在1973年,此后,這一語言包攬了絕大多數的系統級開發,在前兩年泄露出來的WINODWS2000的多達幾百M的源代碼中,大家看到,除了極少的匯編和C++,絕大部分代碼都是C語言寫就,在記者問到Ritchie為什么C語言會如此受歡迎時,Ritchie很低調的回答,可能是C語言的抽象程度既能滿足需要,又比較容易掌控。跟Unix一樣,C語言確實是一種簡潔而優美的語言,“審美”是這種殿堂級軟件設計思想的核心,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描述基本物理理論的數學方程中必須有美,與軟件設計倒是不謀而合(但世事難料,比如Windows,或者Perl,這些許多人認為比較臃腫、丑陋的設計也都活得有滋有味,當然,能挺多久難說)。順便說一下,雖然C語言如此威猛,但身為C語言之父的Ritchie最愛的語言卻并不是它,而是一種我聽都沒聽說過的Alef。
有了C語言這柄利劍,Thompson和Ritchie很快就重寫了Unix,在MULTICS項目失敗以后,用高級語言寫操作系統的夢想終于實現了,好多年后,Ritchie驕傲的寫到,很肯定,Unix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源自其以高級語言作為表述方式所帶來的可讀性、可改性和可移植性。看著這個基本上達到了預想的作品,Thompson和Ritchie不免有些沾沾自喜,覺得可以拿出去“炫”一把了,于是在1974年,他們在《美國計算機通信》(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上發表了一篇文章,第一次對外面的世界展示了Unix的存在。
且說這個新版的Unix搞出來以后,Bell Labs里的很多科學家都挺感興趣,經常跑到那臺PDP-11上去鼓搗一番,但很快他們就發現,自己設置的帳戶Thompson總能輕易地闖進去,Bell Labs里的人物豈是泛泛之輩,怎甘受此羞辱,于是就有人把源碼翻了出來,經過一番分析,去掉了后門,然后重新編譯,于是,整個世界清靜了——且慢,正在他們沾沾自喜的時候,卻發現,帳戶又被Thompson破解了,這下大家徹底郁悶了,這一郁悶就是好多年,Thompson的洋洋自得就別提了。直到14年后,Thompson才突然良心發現,道出了個中巧妙,原來代碼中的后門是有的,不光是系統本身,還藏了一個在C編譯器中,系統本身的后門雖然被清除了,可還是用有后門的編譯器來編譯的啊!哈哈。
而Ritchie就厚道多了,他只是很熱心地向大家推介他的C語言,并鼓勵大家使用C語言中的函數調用——這真是一種先進的設計方法,何況還有Ritchie信誓旦旦地保證——C語言中的函數調用的機器開銷真的很小很小,于是,人人都開始寫函數,搞模塊化,等到大家終于搞清楚,在PDP-11上,函數調用的機器開銷竟達到50%時,已經是積習難改、欲罷不能了,至于Ritchie,當然是躲到一邊偷笑去了(話說回來,這種設計思想畢竟是正確而先進的,只是在當時落后的硬件條件下,顯得有些奢侈,呵呵)。
Thompson和Ritchie在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上的文章發表后,引起了許多大學和實驗室的關注,因為文中著重鼓吹Unix的簡約設計及在低性能機器上的良好表現,大家(主要是那些用落后機器的窮單位,嘿嘿)都想見識一下。本來這是筆送上門來的生意,但AT&T有點特殊情況,因為它由來已久的壟斷地位,早在1958年就被反托拉斯調查,根據那次調查達成的協議,AT&T不準進入計算機相關的商業領域(IBM少了個大對頭),也就是說,AT&T不能拿Unix賣錢(交待一下,Unix雖然是Thompson他們自作主張搞出來的,但畢竟是AT&T員工的工作成果,因此AT&T享有版權),而且依據那次協議,AT&T有義務將電話(這是本行)以外的技術許可給任何提出要求的人——這條有點匪夷所思,簡直是欺負人嘛:)——正是這條協議,給Unix的流傳大開方便之門。于是,在僅收取工本費之后,Thompson開始將Unix的磁帶和磁盤一包包的寄往世界各地(是不是有點史詩味道?:)——據說,每一包里都附了張小紙條,上書“love,ken”——真是劍膽琴心的說~~~~
寄出去的Unix是第五版,附有源代碼。猶如散落的火種,這些被安裝在各處管理松散的廉價計算機上(這點很重要,如果是安裝在昂貴的大型機上,就沒有那么多機會讓人瞎鼓搗了)的操作系統,點燃了許多計算機愛好者的創造熱情,他們日以繼夜撲在上面,擺弄代碼,添加功能,然后彼此交流,相互炫耀。不少大學都開始拿Unix作教學之用。
大家在遇到麻煩的時候,可以向Thompson他們的小組打電話 , 或者通過原始的UUCP(Unix to Unix Copy Program, Bell Labs開發的一的種在Unix機器之間通過電話線和MODEM通訊的程序)發送問題,甚至可以跑到Bell Labs去與他們當面交流。Unix許多重要的改進和發展正是由這群主要來自于各所大學的愛好者們完成的,這些成果被反饋到Bell Labs。在1979年發布的第7版Unix中包含了很多由愛好者們貢獻的創意乃至代碼,這是公認的第一個完整意義上的Unix。可惜由于版權問題及商業利益的影響,這種開歷史先河的發展模式并沒有持續多久,幸好,在好多年以后,在Internet的支持下,我們將會看到,Linux,這一Unix的變種,成功地將這一模式予以了輝煌的再現。
最早散布出去的UNIX幾乎都是裝在DEC的PDP機器上,在1976年前后,開始有好事者將其移植到其他種類的機器上,包括Interdata系列、IBM的Series1系列以及VM/370。這時,Thompson和Ritchie用C語言編寫系統的苦心開始得到回報——即使是設計大不相同的異構機器,移植工作也進行的相當順利(當然,是相對的),Ritchie甚至宣稱,將UNIX移植到別的機器上比把一個應用程序移植到另一個操作系統中還要簡單。1978年,DEC公司推出新的拳頭產品VAX后,UNIX很快就被移植到上面,盡管沒有支持VAX特有的換頁功能(一種內存管理的技術),但仍然很快流行開來,對DEC苦心開發的專門用于VAX機器的VMS構成了重大威脅。
UNIX在初期主要是用于DEC的機器,盡管沒有正規的技術支持,但仗著靈活、快捷、容易修改和擴充以及資源豐富(包括支持的硬件設備更豐富,DEC的操作系統只支持自己的系列產品)的強大優勢,很快就嚴重影響到DEC自身的軟件推廣。碰上這樣的飛來橫禍,DEC當然是非常惱火,他們對使用UNIX而帶來的硬件問題拒不提供支持,但盡管如此也不能阻擋大家對UNX的熱情。而VAX/VMS乃是DEC寄予厚望的戰略級產品,技術那是相當的優秀,居然甫一推出,就又遭到UNIX的追殺,也難怪老板Olsen會口出惡言,譏諷UNIX是“蛇油”(意為“騙人的萬用藥”)了。DEC苦撐了幾年之后,終于不支,改變態度,于1982年推出了自己的UNIX變種——DEC ULTRIX,但在推廣策略上,仍是以自家的VMS為主導。DEC公司的保守作風終于釀成大禍,在別的公司推出專門針對UNIX設計的機器后,DEC的江湖地位每曠愈下,在PC問世后,更是一蹶不振,后來連年虧損,1992年把Olsen趕下臺也沒解決問題,終于在1998年,這個曾經的傳奇——一度排名世界第二的計算機公司被后起之秀COMPAQ并購,不過96億美元的天價也算是對它價值的承認。COMPAQ后來被HP以260億美元收購,HP后來被……HP這么大的塊頭,估計一時半會也沒人吞得下它,呵呵。
DEC的機器曾是UNIX誕生的溫床,但DEC的沒落UNIX卻起到了相當重要的推波助瀾的作用,如果DEC當時采取擁抱UNIX的策略,也許計算機產業又是另一番格局了。當然,世事難料,這種推測也只是扯淡罷了。
??????原帖鏈接http://www.tianya.cn/new/publicforum/content.asp?idarticle=52231&stritem=itinfo
轉載于:https://www.cnblogs.com/yizhu2000/archive/2007/09/06/884903.html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转]奇文-闲话操作系统(1/4)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向页面中添加音乐或flash
- 下一篇: 全国主机城市的DNS服务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