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在沙漠中发现古大湖和古人类活动遗迹
巴丹吉林沙漠中的湖泊
塔克拉瑪干沙漠
塔克拉瑪干沙漠腹地殘留的古河道沉積
項目組對庫布奇沙漠一古城遺址考察后合影留念
項目組在野外自行打鉆
中國沙漠變遷的地質記錄及人類活動遺址調查專項中期進展學術研討會 6 月 2 日在京召開。會議總結了兩年來研究人員深入我國西部八大沙漠和東部四大沙地,在沙漠變遷的沉積地層、沙漠物源、古水文遺跡、沙丘形態變化、沙漠文明遺址等方面的實地考察和研究成果。
浙江大學教授楊小平團隊在中國東部的渾善達克沙地發現了大規模古水文遺跡的地質證據,并認為該沙地西部約 8 萬年前可能存在一個跨越中蒙兩國邊境的古大湖,其總面積約為我國青海湖面積的 3 至 4 倍。“今日茫茫大漠、飽經風塵肆虐;昔年碧波蕩漾、勝似江南水鄉。”楊小平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采訪時對比說。
過去兩年里,楊小平帶領團隊多次深入“死亡之海”塔克拉瑪干沙漠,對該沙漠腹地沉積地層進行了系統采樣分析,希望從地質記錄中破解“沙漠天書”,了解沙漠環境變遷。該團隊還利用地貌學和地球化學等手段,對中國北方多個沙漠、沙地的沙漠沙來源進行探討,系統梳理了各個沙漠形成的地表過程和物質基礎。
為了突破自然沉積剖面露頭時間尺度短的限制,蘭州大學李再軍博士牽頭的研究組在 2017 年首次對準格爾盆地古爾班通古特沙漠腹地及南部邊緣進行了長序列的沙漠鉆探,累計采集巖芯超過 500 米,為人們透視沙丘下的奧秘提供了窗口。
除了自然記錄之外,沙漠中還保存著眾多散落的古文明遺址、遺跡。蘭州大學教授安成邦負責的課題組從環境考古學、地質學角度,對我國北方沙漠及其毗鄰地區眾多散落的人類活動遺址、遺跡進行了系統考察研究,發現前人尚未記錄的遺址,并對已有記錄的地點提出更明確的認識。
“我們發現毛烏素沙漠用火、陶器、鐵片等人類活動遺跡。”安成邦在報告會上介紹,團隊還首次發現了烽燧,綜合推測毛烏素沙漠的人類活動以軍事相關占絕大多數。該團隊還考察了騰格里沙漠邊緣的金昌三角城沙井文化遺址。該遺址被認為起源于我國西周時代,此次研究發現其人類活動延續了很長時間,在秦漢時期和南北朝時期也曾有過修復。不過安成邦表示,出于保護需要,此次新發現的許多人類活動遺址不會公開精確坐標。
復旦大學歷史地理中心教授張曉虹牽頭的沙漠文獻記錄整理團隊則挖掘沙漠地區水系、交通、聚落等變遷的古文獻、外文文獻、民族語言文獻記錄,并佐以實地勘察,形成我國首個沙漠文獻記錄綜合數據庫。新疆大學副教授張峰負責的課題組基于最新遙感影像開展的現代沙漠風沙地貌類型及風沙物質組成調查也在有序開展。
值得一提的是,該項目除了科學數據開放共享以外,還設計了超過 5000 張針對沙漠地層、人類活動遺址、沙丘形態、沙漠景觀的野外照片數據庫。這一數據庫建成并對公眾開放后,將有助于民眾了解我國沙漠全貌,探索沙漠世界。
此次會議由項目專家組組長陳發虎院士主持,傅伯杰、楊文采、葉大年、鄭度等院士、專家及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臺中心副主任李加洪在聽取各課題匯報之后,對項目的進一步開展提出了意見和建議。專家一致認為我國干旱區面積廣大,該項目的執行對我國干旱區科學研究、生態保護意義重大。
中國沙漠變遷的地質記錄及人類活動遺址調查于 2017 年獲批立項,此沙漠綜合考察項目由浙江大學領銜,分為四個課題組展開調查研究,來自 9 家高校和研究單位的 40 余位骨干科研人員和 40 多位青年學生參加。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科学家在沙漠中发现古大湖和古人类活动遗迹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在地球上创造一个“超级地球”:极端压强只
- 下一篇: 海思的蛰伏与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