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le Card的背后战争:科技行业与金融行业的博弈
編輯整理:果匯君
文:曉光
外媒 CNBC 今日發文,報道了一些 Apple Card 信用卡背后的故事。包括美國幾大知名銀行或金融集團跟蘋果的合作,以及為什么最終是投資銀行高盛承接了這項業務。
在三月底的春季發布會上,蘋果宣稱,今年夏天,他們將與投資銀行高盛(Goldman Sachs)和信用卡聯盟萬事達(Mastercard)合作,在美國推出自己的信用卡。
實體+電子信用卡
這款名為“Apple Card”的產品,是實體+電子信用卡,前者是一張漂亮的金屬卡片,后者則是放在 Apple Pay 移動支付服務中的電子信用卡,適用于不同場景(例如不支持 Apple Pay 的收款機)等地方。
Apple Card 精致如畫
蘋果的目標是通過不收取任何費用的方式來撼動信用卡行業,提供1% 到3% 的現金返還(實際美國其他銀行信用卡也有類似活動)。
另外,通過 iOS 系統的“錢包”針對 Apple Card 做了一些優化體驗,例如明確提示消費者在什么地方花了多少錢,并用彩色編碼顯示支出摘要,幫用戶弄明白自己的賬務情況。
一切收支盡在我的掌控之中
雖然蘋果聲稱這是“Apple Card”,卡面上除了蘋果 logo 也沒有其他。但實際上,背后支持的還是有實際的銀行組織的,而且不止一家。
據說除了高盛,摩根大通(J.P Morgan Chase)、巴克萊(Barclays)和同步銀行(Synchrony)在內的金融機構也在競爭 Apple Card 業務。
坐下來談談先
不過因為擔心跟蘋果的合作利潤不夠豐厚,花旗集團已經退出了談判。行業人士認為,Apple Card 對消費者友好的功能——不收取任何費用、提醒用戶避免延期還款,以及潛在的較低利率等——讓銀行更難從該產品上賺錢。甚至錢包 App 的記賬功能也會影響貸款機構的融資和服務成本,因為客戶的借款將集中在月底,而不是分散在幾周內。
雖然這聽起來并不道德,但信用卡利潤最豐厚那部分恰好就在這些操作里,例如延期還款的利率要比正常還款高得多。
這筆交易也凸顯出規模達數萬億美元的美國信用卡行業存在的怪異關系:當客戶陷入債務時,信用卡發行方就能從中獲利。美國人去年向銀行支付了 1130 億美元的信用卡利息,較五年前增長了近 50%。因此,科技行業這種新風氣可能將降低利潤率。
高盛承接這項業務的原因是因為它沒有進入過消費信用卡領域,這是他們首張 to C 業務的信用卡——所謂光腳的不怕穿鞋,它不必擔心可能會蠶食自己的業務,因為以前根本沒有。
這情形其實很像當年 iPhone 一代推出的時候,跟蘋果談成合作的,是 AT&T這樣相對弱勢的運營商。
高盛的想法大概也是如此,他們也想借助蘋果的影響力和平臺,打造自己吸引普通消費者的整體戰略,當然也有人擔心,在三月發布會之后,有人評論稱,在消費者信用卡領域沒什么經驗的高盛,有可能“讓這張卡片給蘋果帶來更大的風險”。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Apple Card的背后战争:科技行业与金融行业的博弈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云,对地球有多重要?
- 下一篇: 轰动一时的魔角之谜,被解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