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使用final参数的原因
?
內部類并不是直接調用方法傳進來的參數,而是內部類將傳進來的參數通過自己的構造器備份到了自己的內部,自己內部的方法調用的實際是自己的屬性而不是外部類方法的參數。? 這樣理解就很容易得出為什么要用final了,因為兩者從外表看起來是同一個東西,實際上卻不是這樣,如果內部類改掉了這些參數的值也不可能影響到原參數,然而這樣卻失去了參數的一致性,因為從編程人員的角度來看他們是同一個東西,如果編程人員在程序設計的時候在內部類中改掉參數的值,但是外部調用的時候又發現值其實沒有被改掉,這就讓人非常的難以理解和接受,為了避免這種尷尬的問題存在,所以編譯器設計人員把內部類能夠使用的參數設定為必須是final來規避這種莫名其妙錯誤的存在。” ?(簡單理解就是,拷貝引用,為了避免引用值發生改變,例如被外部類的方法修改等,而導致內部類得到的值不一致,于是用final來讓該引用不可改變) 詳細的解釋是:??局部變量的生命周期與局部內部類的對象的生命周期的不一致性!
1) ?設方法f被調用,從而在它的調用棧中生成了變量i,此時產生了一個局部內部類對象inner_object,它訪問了該局部變量i .當方法f()運行結束后,局部變量i就已死亡了,不存在了.但:局部內部類對象inner_object還可能 ? 一直存在(只能沒有人再引用該對象時,它才會死亡),它不會隨著方法f()運行結束死亡.這時:出現了一個"荒唐"結果:局部內部類對象 inner_object要訪問一個已不存在的局部變量i!
2) ?如何才能實現?當變量是final時,通過將final局部變量"復制"一份,復制品直接作為局部內部中的數據成員.這樣:當局部內部類訪問局部變量 時,其實真正訪問的是這個局部變量的"復制品"(即:這個復制品就代表了那個局部變量).因此:當運行棧中的真正的局部變量死亡時,局部內部類對象仍可以 訪問局部變量(其實訪問的是"復制品"),給人的感覺:好像是局部變量的"生命期"延長了.
那么:核心的問題是:怎么才能使得:訪問"復制品"與訪問真正的原始的局部變量,其語義效果是一樣的呢??
當變量是final時,若是基本數據類型,由于其值不變,因而:其復制品與原始的量是一樣.語義效果相同.(若:不是final,就無法保證:復制品與原始變量保持一致了,因為:在方法中改的是原始變量,而局部內部類中改的是復制品)?
當 變量是final時,若是引用類型,由于其引用值不變(即:永遠指向同一個對象),因而:其復制品與原始的引用變量一樣,永遠指向同一個對象(由于是 final,從而保證:只能指向這個對象,再不能指向其它對象),達到:局部內部類中訪問的復制品與方法代碼中訪問的原始對象,永遠都是同一個即:語義效 果是一樣的.否則:當方法中改原始變量,而局部內部類中改復制品時,就無法保證:復制品與原始變量保持一致了(因此:它們原本就應該是同一個變量.)?
轉載于:https://www.cnblogs.com/straybirds/p/5211047.html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内部使用final参数的原因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lua 判断为空的逻辑
- 下一篇: 在Eclipse中打开Hadoop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