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是美:信息图表设计原理与经典案例》—— 2.5 功能限制形式
本節書摘來異步社區《不只是美:信息圖表設計原理與經典案例》一書中的第2章,第2.5節,作者:【美】Alberto Cairo,更多章節內容可以訪問云棲社區“異步社區”公眾號查看。
2.5 功能限制形式
不只是美:信息圖表設計原理與經典案例
Louis Sullivan的粗略本質論引起的誤導并不反駁這樣一種觀點,那就是形式與功能是而且必須是密切相關的。是的,正如我們剛才所講到的,功能不一定決定形式。但是這個觀點也沒錯,那就是技術實體的形式必須依賴于其輔助完成的任務。處理信息圖表與可視化時需要記住的重要原則之一是:形式應該受制于你所展示的功能。為了便于讀者操縱并從中提取有用的信息,數據集的展示可以采用多種形式,但并非適于任何形式。如何選擇可視化類型進行數據編碼,這不只涉及美感和個人喜好。
通常,目的越明確,可采用的形式越少。下面介紹幾個真實的例子闡述這個原則。
十幾年前,我在西班牙的幾家報社工作過,對他們的排版非常熟悉。他們的排版有一些固定模板,這是新聞傳媒業的慣例:如果你知道每月都要發布一張關于失業率的信息圖表或者每天都有一頁用于天氣預報,那么為何每次都要重新設計一張圖表呢?運用模板節省時間。不幸的是,這種做法滋生惰性。一次次地使用模板讓你不再深究它的結構和適用性,而僅僅是打開這個模板,更新數據并保存,而后關注那些更加有趣的材料。
圖2.6的信息圖表與西班牙許多報紙使用的模板類似,用于公布每月失業率。圖表給出了所有數據,包含一個數據統計信息層,提供了數據概要。3種不同灰度色調分別代表高于平均值、等于平均值和低于平均值。
現在,我們通過一些問題對其進行評論。試著回答以下問題,每個問題的回答時間不能多于5秒。
1.哪個地區的失業率上升最快?
2.哪個地區下降最快?
3.馬德里、拉里奧哈或加納利的失業率有沒有增加?
4.埃斯特雷馬杜拉、安達盧西亞或巴利阿里的失業率降低量是否相對較多?
很可能,你回答不了這些問題。之前我設計這種圖表時也沒有問自己這些問題,但是現在我這樣做了。我改變觀念,從讀者的角度思考問題,而不是從設計者的角度。作為讀者,這些答案就是我利用這種圖表工具想要得到的。
這張圖表面臨的問題與本節開頭分析的圖表類似。當你試圖回答上面的任何一個問題時,將發生如下情況。
1.你的眼睛不停地搜尋問題中提到的那些數據。
2.用你的大腦記住這些數據。
3.在腦海中從大到小排列這些數據(或從小到大)。
4.在腦海中比較這些數據。
這需要很大的工作量。如果我們知道讀者更關注他們自己所在地區的情況,何不事先這樣做?圖2.7使用了同樣的數據,但是分析這些數據時你可以有多種選擇。
再看這張圖:是否有必要這樣做?可能需要。該例中,這些區域的失業率可能與地理位置相關,如圖所示,西班牙東南部的失業率越來越高。
在2004年的季度技術交流訪談時,Edward Tufte探討了有關可視化與信息設計(他更愿意將之稱為分析設計)的最重要的理論,他將形式與功能的關系簡要定義如下。
有效的分析設計必須從思考法則轉變為懂得法則。因此,如果思考的目的是為了找出因果關系,那么需要這個設計原則——展示因果關系。如果思考的目的是為了回答問題或與其他作比較,那么這個原則就是——展示可比性。關鍵是,分析設計并非取決于使用者的便利性、讀者的可讀性、心理學家或裝飾者的想法,而是其結構如何幫助思考和分析這些證據1。
這個定義講得很清楚。但是,像前面的例子一樣,該觀點也不盡然。運用Google將信息圖表作為關鍵字進行簡單搜索,會得到成千上萬的項目鏈接,這些項目的設計者在選擇圖表形式時并沒有考慮該形式對思考有多少幫助,而只是使其形式看起來很酷、有創意或者有趣。他們沒有形成這樣的重要技能,那就是問自己“我的圖表用來干什么?”這些設計者很容易成為樣式的犧牲品。正如我書中所寫的,沒有任何一種樣式誤導比泡泡來得更廣泛。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不只是美:信息图表设计原理与经典案例》—— 2.5 功能限制形式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Excel 职场手册:260招菜鸟变达
- 下一篇: 《Adobe Flash CS5中文版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