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影】摩托日记、盲井
生活随笔
收集整理的這篇文章主要介紹了
【观影】摩托日记、盲井
小編覺得挺不錯的,現在分享給大家,幫大家做個參考.
最近看了兩部片子
摩托日記,講切·格瓦拉年輕時候的自駕旅行的,我是很好奇會不會拍的像咱們的《青年***》一樣。
看下來感覺還不錯,前面的部分兩個人的浪蕩生活,想起了當初背包時自由的感覺。好想出去徒步啊,口水ing。呵呵,沒錢了就到處瞎蹭,說大話混飯,勾女孩。哈哈,這才是神仙生活啊。不過我是沒這個才能,從來沒有真的沒錢在路上走過。倒是呆勁和里面的格瓦拉有點像。(有點臭美了)
但是到了后半部分的被窮人感動就有點生硬了,沒怎么表現出為什么會被打動,原來格瓦拉身上的放蕩不羈的個性怎么在對窮人的同情中得以結合的。最后那出游泳過河的高潮,看起來感覺還不如改成周星馳的風格好點。
盲井,第一茬出來的時候沒買。因為不相信國人可以在現在這個時期把如此沉重又敏感的題材拍好。后來聽別人介紹很不錯,卻一直見不到了。直到最近才又買到。
手法確實很干凈,控制力不錯。唯一感覺遺憾的是安排那個小孩是第一個受害者的兒子(至少是有可能是),還有最后給他的3萬塊和前面兩個人殺人搞到的3萬塊的戲劇化巧合。雖然導演始終保持比較中性的表現,但還是隱隱有點報應不爽的影子。受害者和脫險者的封閉情節讓這個罪惡仿佛成了一件孤立的事,從而顯得過于樂觀。同樣的報應主題,在《處女泉》中感覺就挖的更深些。
沒看過小說,不過感覺是看新聞報道時最震撼,可能電影相對最弱。
井上與井下,兩張臉孔。讓我吃驚的不是井下的血腥,而是地面上似乎很正常的表演。突然想起了“潛規則”這個詞,也想起很多在陽光下堂堂皇皇的人物,不知道在地下是用什么手段來積累的。
同樣是地下的題材,同樣是黑色的主題,捷克的《地下》(underground)卻有點玩世不恭和魔幻。可能是民族性的原因吧。
摩托日記,講切·格瓦拉年輕時候的自駕旅行的,我是很好奇會不會拍的像咱們的《青年***》一樣。
看下來感覺還不錯,前面的部分兩個人的浪蕩生活,想起了當初背包時自由的感覺。好想出去徒步啊,口水ing。呵呵,沒錢了就到處瞎蹭,說大話混飯,勾女孩。哈哈,這才是神仙生活啊。不過我是沒這個才能,從來沒有真的沒錢在路上走過。倒是呆勁和里面的格瓦拉有點像。(有點臭美了)
但是到了后半部分的被窮人感動就有點生硬了,沒怎么表現出為什么會被打動,原來格瓦拉身上的放蕩不羈的個性怎么在對窮人的同情中得以結合的。最后那出游泳過河的高潮,看起來感覺還不如改成周星馳的風格好點。
盲井,第一茬出來的時候沒買。因為不相信國人可以在現在這個時期把如此沉重又敏感的題材拍好。后來聽別人介紹很不錯,卻一直見不到了。直到最近才又買到。
手法確實很干凈,控制力不錯。唯一感覺遺憾的是安排那個小孩是第一個受害者的兒子(至少是有可能是),還有最后給他的3萬塊和前面兩個人殺人搞到的3萬塊的戲劇化巧合。雖然導演始終保持比較中性的表現,但還是隱隱有點報應不爽的影子。受害者和脫險者的封閉情節讓這個罪惡仿佛成了一件孤立的事,從而顯得過于樂觀。同樣的報應主題,在《處女泉》中感覺就挖的更深些。
沒看過小說,不過感覺是看新聞報道時最震撼,可能電影相對最弱。
井上與井下,兩張臉孔。讓我吃驚的不是井下的血腥,而是地面上似乎很正常的表演。突然想起了“潛規則”這個詞,也想起很多在陽光下堂堂皇皇的人物,不知道在地下是用什么手段來積累的。
同樣是地下的題材,同樣是黑色的主題,捷克的《地下》(underground)卻有點玩世不恭和魔幻。可能是民族性的原因吧。
轉載于:https://www.cnblogs.com/asj/archive/2005/03/25/125810.html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观影】摩托日记、盲井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一个容易犯的错误
- 下一篇: 把两个一样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后,棱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