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人封面:科技终于要颠覆银行业了
【騰訊科技編者按】英國《經濟學人》雜志日前發表封面文章稱,在之前的科技革命中幾乎未受影響的銀行業也將面臨顛覆。但由于銀行與經濟之間關系密切,這一過程或許會面臨很多風險。不過,整體看來,這樣一場革命性的顛覆依然是利大于弊。
以下為文章全文:
過去二十年來,世界各地的人們都目睹了數字服務給經濟和生活帶來的巨大變化。打車、電影、小說、面條、就醫、遛狗,幾乎任何事情都都可以通過點擊屏幕來完成。
從零售到造車,再到媒體,各行各業的巨頭都在遭受初出茅廬的競爭對手擠壓。然而,有一個行業卻始終沒有被顛覆,那就是銀行業。在富裕國家,在銀行網點排隊辦理業務成了家常便飯。當你存取支票的時候,依然要像 19 世紀那樣蓋章確認。
然而,我們本周的特別報道卻揭示出這樣一個現實:科技終于要顛覆銀行業了。在亞洲,支付應用早已融入 10 億多人的日常生活。在西方,手機銀行也逐漸達到變革閾值——49% 的美國人在手機上使用銀行服務——而科技巨頭也紛紛入局。
蘋果在 3 月 25 日聯合高盛發布了一張信用卡。Facebook 也計劃推出一種支付服務,方便用戶購票和結賬。
由于銀行不是普通公司,所以這一系列事件的影響堪稱深遠。百視達因為科技變革而黯然落幕或許并無大礙,但如果受害者變成美國銀行,再來談論此事恐怕就不會如此輕巧。
這不僅是因為銀行在全球擁有超過 100 萬億美元的資產。利用“期限轉換”的復雜技巧(將你可以隨時支取的存款轉換為長期貸款),他們可以使儲蓄者推遲消費和投資,使借款人能夠推動其邁步向前。銀行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一旦銀行陷入困境,經濟就會萎縮。這一點已經在 2008 至 2009 年的經濟危機中體現得淋漓盡致。
因此,銀行家和政客可能會試圖抵制科技變革。但這卻是錯誤的,因為科技變革可以催生更精簡、更便利、更開放的金融系統,由此帶來的利益顯然遠超風險。
由于創業者遭到各種監管政策的阻撓,銀行業在迎接智能手機變革的過程中已經姍姍來遲。而且,自金融危機以來,西方銀行一直忙于修復資產負債表和老掉牙的成本壓縮計劃。然而,遲到總比不到好。一些新的商業模式正在相繼涌現。
在亞洲,支付應用與阿里、騰訊和 Grab 等公司提供的電商、聊天和打車服務捆綁在一起。這些支付網絡與銀行關聯在一起,但卻都在競相爭奪客戶關系的控制權。在美國和歐洲,大銀行仍然或多或少地掌握控制權,并且都在努力提供數字產品——摩根大通可以幫助用戶在五分鐘內開立存款賬戶。
然而,威脅迫在眉睫。不需要承擔分支機構成本且只能在手機上使用的 “新銀行”,正在蠶食傳統銀行的客戶群。像 PayPal 這樣的支付公司雖然也在跟西方銀行合作,但卻有望攫取更大的利潤份額。外匯和資產管理等利潤豐厚的小眾市場也遭到市場新秀的無情顛覆。
變革的步伐將會加快。年輕人不再跟父母使用同一家銀行——英國 18 至 23 歲的人群中有 15% 使用“新銀行”。蘋果和亞馬遜這些廣受信任的科技巨頭是發展大型金融機構的天然選擇。美國最大的四家銀行每年花費超過 250 億美元來完善應用,提供更好的客戶體驗,并更加巧妙地學習數據挖掘方式。去年,風險投資公司向新興金融公司投資了 370 億美元。
科技變革可能帶來巨大的利益。隨著分支機構關閉、大型機系統退役、官僚機制淘汰,成本應該會下降。如果全世界的上市銀行將開支削減三分之一,相當于為全人類每人每年節約 80 美元。
2000 年,荷蘭人均銀行分支多于美國,但現在只有美國的三分之一。糟糕的服務會有所改善——使用聊天應用向朋友匯款比通過銀行進行現金轉帳更加容易。這套系統將在資本分配這項最重要的工作上取得更好的成績。
更加豐富的數據將讓銀行承擔目前困擾承銷商的各種風險。欺詐更容易被發現。降低成本和社交媒體的民主化效應將使更多人更容易獲得融資。也將有更多擁有優秀創意的企業可以更快獲得貸款,推動業績增長。
然而,變革也帶來了風險。由于金融體系與經濟深度融合,所以創新往往會產生動蕩。1950 年誕生的信用卡徹底改變了購物行為,但也引發了美國的消費者負債文化。證券化在 20 世紀 80 年代潤滑了資本市場,但也助長了次貸危機。
此外,誰將最終贏得今天的戰斗還是個未知數。以反烏托邦的思想來設想,權力可能變得更加集中,因為一些大銀行將學會像社交媒體公司那樣無情地利用數據。試想:如果把 Facebook 與富國銀行融為一體會出現什么情況?那就可以預測和操縱客戶的行為方式,并能利用專有經濟數據來擠壓競爭對手。
另一個反烏托邦的設想則涉及到分裂和不穩定因素。銀行的儲戶可能向未經考驗的新銀行流失,導致其資產和負債之間的不匹配,從而導致信貸緊縮。如果銀行客戶通過技術或支付平臺進行交易,銀行最終可能會擁有巨額資產負債表,但卻無法直接與客戶建立聯系。如果他們因此變得無利可圖,那就可能破產,導致抵押融資和吸收短期儲蓄的工作完全由資本市場來承擔。這就會引發動蕩。
為了安全地利用科技的各種好處,政府應該讓消費者自行控制自己的數據,保護隱私,防止公司囤積信息。有利于創新的監管措施將有所幫助。2017 年,該行業每 9 分鐘就會面臨一起值得警惕的監管事件。
政府應該將整套系統的安全緩沖保持在今天的總體規模(全球銀行持有 7 萬億美元的核心資本)。如果行業新秀資本充足,中央銀行可以為其充當最后貸款人,在風暴來臨時提供庇護。
銀行業的骯臟秘密在于它的落后、低效和頑固不化。然而,銀行業擁有強大的游說力量。當它關閉分支機構并展開裁員時,客戶、政客和工會都會怨聲載道——德國最近有一起大型并購就是因為這兩項原因而失敗的。
監管機構喜歡與幾家大公司打交道。問題在于全球經濟增長緩慢,生產率提升乏力。而在金融業掀起智能手機革命則能成為推動經濟發展和傳播利益的最佳途徑之一。(編譯/長歌)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经济学人封面:科技终于要颠覆银行业了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玩家在任天堂Switch上安装Windo
- 下一篇: 明晚 Google I/O 要不要熬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