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之迷思
本文原寫于 2018 年圣誕前,但后來因為一些因素被刪。這幾天有幾位朋友鼓勵我擱置評論現有中國公司的顧慮,也許有微薄的火花有那么一點點啟發。特重新措辭編輯,歡迎批評。
------------------
今天的華為,是神一樣的公司。華為現在處在歷史上最輝煌的時刻,又面臨著“極端困難的外部條件”。外界雖然已經有無數關于華為的分析討論,然而各種“捧殺”反而讓人看不清真相。我會從自己的角度,試圖重新看一下迷一般的華為。
首先,我要回答下面幾個問題,因為在我看網上幾乎沒有正確答案。然后,我會試圖探究背后的一些東西,試著找出能說服自己的解釋。
-美國的安全指控是狼要吃羊找的借口嗎?
-美國到底有沒有能力使華為停擺?
-沒有華為全球 5G 就會失敗嗎?
1. 美國對華為設備安全的指控是不是狼要吃羊找的借口?
網上的“龍蝦晚餐”和“五眼聯盟”等文章更多迎合了讀者喜歡陰謀論的心理。英國加拿大是所謂“五眼”而沒有拒絕華為,日本和捷克不是“五眼”卻也憂心忡忡。
對安全的顧慮是和通信行業架構的變化直接相關的。隨著各種協議的復雜化,早期的專業設備已經全面轉向了網絡功能虛擬化(NFV)和軟件定義網絡(SDN),在 5G 更是擴展到前端 CU 也虛擬化。
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現在通信核心網變成了一臺臺服務器,上面跑著類 Linux 和一些通訊軟件而已。在幾年前這是華為全 IP 的 Single 戰略一部分,未來業界把它叫做 SoftCOM (Software Communications)。
這個框架說起來和互聯網公司也沒多大區別了,就是一堆服務器掛在網上(俗稱云),華為在某種程度上是個提供服務器和軟件的系統集成商。大量的開源軟件使得這種架構成本低易于升級維護,但比起專用設備它們更容易被黑客攻擊。和家用電腦需要定期安全更新一樣,服務器也要頻繁更新各種組件和打補丁。
美國及其盟友擔心的就是華為插入“后門”。即使華為提交了源代碼供審查,他們認為也難以控制在后面補丁和維護中隨時動手腳,更何況華為工程師經常進入機房徹夜奮戰。華為還曾有個不好的名聲,就是大量使用開源代碼修改后,并未回饋開源社區。更可怕的是,即使真的受到黑客攻擊,有時也難以解釋清楚不是自己干的。
話說回來,愛立信和諾基亞其實也完全有同樣的問題。維護通用服務器的工作量非常非常大,出錯概率也大大增加,最近就有兩個例子。
2018 年 12 月 6 日,愛立信的網絡服務器上的 SSL 證書過期導致英國日本數千萬手機用戶斷網。而中國軟件技術最強悍的阿里,2018 年 11 月 22 日也是服務器證書過期未維護導致淘寶用戶失去安全保障。
單一指責華為不安全顯然是不公平的,但是美國借口中國前年實施的情報法里明確要求中國公司配合,讓他們深為憂慮。這種爭議像夫妻吵架一樣沒法講,因為無法提前自證清白。
舉個小例子,大多數認為用爺爺奶奶二舅媽看小孩更放心,而對外來的持證專業保姆充滿懷疑,而保姆也很難提前自證清白。
安全,是下個科技時代的核心支柱。信任是這個支柱的基石,而華為正處在這個尷尬中。日本的軟銀,甚至因為一些壓力選擇全部換掉已有的華為 4G 設備。
2. 美國是不是有能力使華為公司停擺?
網上有無數憤青舉出例子,說華為的海思半導體有多么厲害,在受極端制裁時華為不會像中興那樣無能為力。
很遺憾,如果美國真的對華為采取中興一樣的制裁,華為也大概率會停止運轉。華為每年向美國供應商采購是千億人民幣的量級,我只舉幾個關鍵的例子。
華為每年生產上百萬臺 x86 服務器用于骨干網、回傳網和云服務等,這些服務器 CPU 都來自美國,英特爾還剛獲得華為最高的十年優秀供應商獎。基站上常用的 FPGA 和 DSP 等芯片,華為也離不開美國的 Xilinx 和 TI 等公司。各種美國 EDA 開發工具和數據庫授權也都存在嚴重問題。
那么年產上億臺的華為手機不是有麒麟芯片嗎?我們且不說是否還能繼續獲得 ARM 的授權,手機上還需要大量其它芯片也難以解決,比如存儲芯片和 Skyworks 等美國公司的高階射頻芯片等。
不可忽視的是,美國谷歌的安卓授權也是必不可少的。如果受制裁無法得到谷歌授權,即使你的 Clone OS 和 APP 完全兼容安卓,在海外能否賣出去也是個問題。
當然,華為已經在努力擺脫這些制約,比如研究服務器轉到 ARM 架構,FPGA 轉成自研 ASIC,光通信和 OS 也自己研發。但是,這些顯然不是能夠一蹴而就的。
3. 沒有華為的話,全球 5G 就會失敗嗎?
網上還有一個傳播很廣的說法,某英國專家說華為是唯一已經準備好的 5G 設備廠商,離開華為各國 5G 建設要倒退很久。
很遺憾,這個只能相信一半。AT&T和 Verizon 是最早 5G 商用的幾家運營商,完全沒有用華為設備。
毋庸置疑,華為在 5G 上面的提前布局和巨額投入,使得華為成為 5G 市場的領跑者。然而,華為的地位有多么領先呢?我們來看德國專業知識產權分析公司 IPLytics 的兩個表:
5G 廠商聲明專利數排名
5G 廠商專利組合強度排名
從專利數來講,華為并不占優,但從強度看華為僅次于高通。
高通已經宣布了 5G 專利收費標準,對于大多手機廠商必須做的多模手機,高通稅仍舊高昂達到手機售價的 3.25%,加上其它專利組合將達5%。諾基亞會收到 3 歐元一臺,而愛立信約收 5 美元一臺。
這三家主要巨頭現在都不做手機,所以華為終端要凈付,這樣算起來每年華為要付幾十億美元專利費。這顯然并不說明華為在 5G 具有壟斷型優勢。
很可能華為會選擇與高通做專利交叉授權,但那樣的話廣大使用高通 SOC 的手機廠商,比如三星小米 OV,很可能在高通的保護下就不需要給華為專利費了。剩下使用聯發科和展銳芯片的大量二三線手機品牌集中在中國,華為的專利只能向他們去收嗎?這不是憤青反感的自己打自己。
也許是這樣的原因,三巨頭公布 5G 專利收費標準后很久,華為好像還沒有正式公布專利費率。
僅從專利上看,華為在 5G 的技術領先并沒有得到應得的好處。而在西方的圍堵下,雖然簽下很多 5G 運營商合同,但是如果缺了美日一些巨頭,營業額上會打很多折扣。
美國的 AT&T和 Verizon 有多么有錢呢?這倆的凈利潤比 9 億用戶的中國移動高近 3 倍。日本三大運營商和德國電信的營收和利潤也比中國電信要高。雖然中國運營商的基站數量遠超全球其它國家,但是如果說華為 5G 掙錢主要來自中國,那么聽起來總是有點尷尬吧。
在中國廠商被圍堵的同時,一直在 3G/4G 運營商市場默默掙扎的三星卻借機殺入美國,和 AT&T及 Verizon 都簽下 5G 合同。看看上圖三星的專利數,就知道它的野心有多大了。
局勢
那么,華為 5G 就真的沒有優勢嗎?不是,華為的優勢非常大。華為 CNBG 擁有最成熟的產品線和最強悍的實施執行。兵團式作戰的方式和不惜代價的占領讓競爭對手完全無法招架。
如果美國真的制裁華為,那么多美國盟友的運營商設備誰來維護呢?在華經營的美國跨國公司不擔心被報復嗎?美國真的能承受全世界 170 個國家數億用戶的指責嗎?華為 CBG 每年高達1-2 億的新用戶和良好口碑是新的極其重要的護身符。
回到孟晚舟案,雖然她被保釋后國內一片樂觀,但實際上美國拿著大貓還沒出牌。從美國選用專門對付華爾街的紐約東區檢察官來看,罪名的編織非常有技巧。“欺詐銀行”這種罪名絕對是高明律師精心討論出來的,不是很好破。
這個案子很難在短期結束,它還會在很多敏感時刻展現它的副作用。憤青的怒火發在加拿大身上更是讓美國得利。其實加拿大是華為堅定的合作伙伴,其最大運營商 Bell 和 Telus 從 10 年前就開始使用華為設備。
特朗普 2020 年競選連任的時候剛好是美國經濟可能下滑的時候,挑起科技冷戰也是他無法承擔的后果。
利益體之間的沖突,是一種高手的對決。真正的高手,不會把對手趕盡殺絕,而是通常采取遏制的戰略。
畫蛇添足的評論
華為絕對是最令人敬佩的中國企業之一,也是最具自我批評精神的公司,相信也是能夠接受外界評論的公司。
背靠中國的工程師紅利及其無堅不摧的金錢激勵文化,華為目前是不可戰勝的,因為復制精銳的 8 萬工程師隊伍及其龐大的知識庫在地球上似乎已不再可能。然而,華為也有讓人失望的地方。
華為并沒有優秀的基礎研究,因而沒有真正尖端的產品和技術讓對手望塵莫及。華為的研發,集中在應用領域,這使得她可以比競爭對手早半年或一年推出新產品或新功能,但是這是靠堆人力和堆加班實現的,而華為似乎一直以吸引非一流大學生為榮。忍不住說一句,在生物科技領域,我國頂尖大學也是在靠堆人力和堆數據來發表 Science/Nature/Cell 論文,而關鍵創新少之又少。這似乎是中國研發的怪圈,賺快錢為王,如同做了幾十年汽車,卻還是做不好發動機。
華為的最大短板我認為是在軟件上。狹義的精品思維,是漂亮只放在硬件上,外光內枳。但是未來一定是軟件的天下。
雖然華為非常重視 IPD 開發流程,但是華為文化很難吸引頂尖軟件人才,而實際編碼人員又很多在底層,枯燥地實現協議棧和各種接口功能。軟件問題的日益重要性看波音 737Max 就是最好的例子。
華為要充分實現客戶安全可信和強壯擴展的要求,以及滿足類似歐盟 GDPR 等數據安全標準,需要積極貢獻開源社區,也許還需要大量重構和重新編碼。這時一個頂尖高手的作用可以頂一百個普通碼農,因為沒有高手的結果是重復性的低質量代碼。各種漏洞會很容易被西方國家找出新的借口。
長期以來,東征西征破樓蘭的蒙古帝國式擴張一直是華為的主旋律,所到之處對手土崩瓦解,朗訊北電等一個個輝煌的名字像古代文明一樣倒下。但是,華為并不是一個真正的多元文化跨國公司,感覺有點像征服一個地方就派一個總督和殖民團隊。在逆全球化民粹主義卷土重來的時代,潛在風險在暗流涌動,甚至連國內也產生了因支持華為而對歐美產生強烈敵意的群體。5G 原本只是個基礎設施而已,而且是一個不太成熟的東西,為什么會產生意識形態的爭端,也許這里還有背后我們忽視的東西。
我在海外有注意到一個特點,暢銷世界的豐田本田奔馳寶馬,在各國 4S 店卻幾乎完全看不到有日本人德國人,本地人拿個本子就知道怎么賣這些世界上最復雜的昂貴東西。對比一些本土風味很濃的中國公司,我們卻很難放心把事情交給別人。信任是一個神奇的事情,一個真正的日不落帝國也許需要更寬闊的胸懷和融合的文化。
總結
 
                            
                        - 上一篇: SpaceX首批Starlink联网卫星
- 下一篇: 华为最快今年推出5G 8K电视 3年内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