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院谭建荣:人工智能应用得再好,最核心的算法不行,创新能力就不行
隨著數字經濟時代的到來,以人工智能、大數據等為代表的數字化技術正在席卷各行各業。
當下人工智能發展得如火如荼,相應的智能產品應用也層出不窮。
然而,從智能產品到數字化轉型,什么才是數字經濟時代下企業的立身之本?
在MEET2021智能未來大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譚建榮,為我們詳細剖析了數字經濟時代下,企業推進數字化轉型所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在不改變原意的基礎上,量子位對譚建榮院士的演講內容進行了編輯整理。
關于MEET 智能未來大會:MEET大會是由量子位主辦的智能科技領域頂級商業峰會,致力于探討前沿科技技術的落地與行業應用。本次大會現場有李開復等20余位行業頂級大咖分享,500余名行業觀眾參與,超過150萬網友在線收看直播。包括新華社、搜狐科技、澎湃新聞、封面新聞等數十家主流媒體在內紛紛報道,線上總曝光量累計超過2000萬。
演講要點
企業最初成立的目的,在于做好一代產品,人工智能企業也是如此。
無論是數字經濟,還是人工智能,好的標準主要就兩條:企業有沒有受益,群眾有沒有受惠。
在任何產業中,每個企業必須第一個淘汰自己的產品。
技術會不斷更迭,如果推不出新產品,老的產品也會被自動淘汰。
不研究人工智能的算法,就掌握不了人工智能的核心技術。人工智能應用得再好,最核心的算法不行,創新能力就不行。
中國現在要補的短板很多,其中最短的一塊,就是工業軟件。
(以下為譚建榮演講分享全文)
智能產品的重要性與價值
實體經濟,是國民經濟最重要的基礎。
我們無論是搞人工智能、大數據,還是數字經濟,都一定要與實體經濟、與制造業相結合。
說到制造業,它的產品與裝備在經歷了機械化、電氣化、信息化后,目前也正在向智能化轉變。
這其中,產品是最核心的。
企業最初成立的目的,就是在于做好一代產品,人工智能企業也是如此。只有做好一代產品,才能服務社會、爭取顧客、贏得利潤。
當然,對于制造企業來說,工藝也非常關鍵。就像量產的產品需要設計模具,一切流程都需要設計。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我們也需要時間去做好一代產品、掌握行業核心技術。
而從市場需求來看,無論是實體經濟行業、還是數字經濟行業,都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這些變化主要來自四個方面:
第一,從批量化生產,轉向了定制化生產。
第二,由單一化產品,發展到多品種產品。
第三,我們過去開發一個產品,周期通常比較長,但現在產品的更迭速度非???#xff0c;最典型的就是手機行業。
無論蘋果還是華為,產品的更新速度都很快,像華為P20還沒有賣熱,就推出了P30;P30尚未完全占領市場,又推出了P40;很多人還沒用上P40,華為又推出了Mate40。
第四,我們過去生產的多數是大眾化產品,但我們現在的市場和顧客,更需要高端化產品。
與此同時,新一代的信息技術,也在引領著21世紀各項高科技的發展。
這些信息技術的成果,是將十幾個諾貝爾獎獲得者的理論研究,經過產品化、產業化落地所得到的。我們享受著這些成果,感受著它給我們的生產、生活、思維、學習方式帶來的改變。
新一代信息技術有四個顯著特點,從互聯網到物聯網、從虛擬現實到增強現實、從網格計算到云計算、從機器學習到深度學習。
這其中形成了幾個典型的交叉領域,包括智能制造、混合現實、大數據、人工智能。
而我們現在搞的數字經濟,也是由新一代信息技術支撐的。
數字經濟的發展與規律
那么,數字經濟有哪些重要事件?我認為,有三大里程碑。
第一個里程碑,是美國華盛頓大學的阿爾文·托夫勒教授,在40年前寫的《第三次浪潮》。在這本書里,他預見到互聯網是個舞臺,而大數據則是“第三次浪潮的華彩樂章”。
事實上,也正是大數據場、智能化生產及移動網絡三大技術,引發了新的技術變革,催生出第三次工業革命。
第二個里程碑,是美國副總統戈爾提出的“數字地球”這一概念。
數字地球,是一個與地理信息系統、網絡、虛擬現實等高新技術相關的概念,核心由地球空間信息科學、遙感技術(RS)、地理信息系統(GIS),與GPS全球定位系統組成。
美國提出“數字地球”后,許多概念如數字中國、數字浙江、數字杭州、數字西湖、數字學?!布娂姳惶岢觥底只砹巳珖?#xff0c;也席卷了全球。
可喜的是,我國北斗系統如今發展得很快,目前已經能替代部分GPS功能、實現國產化。
數字地球之后,我們搞數字經濟。
第三個里程碑,發生在中國,而且就發生在杭州。
2016年,杭州舉行了世界矚目的G20領導人峰會,首次提出全球性的、20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戰略。
2017年,中國召開兩會,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數字經濟,而且還提出,要促進數字經濟加快成長,讓企業廣泛受惠、群眾普遍受惠,企業受益、群眾受惠。
所以說,無論是數字經濟,還是人工智能,好的標準主要就兩條:第一,企業有沒有受益,第二,群眾有沒有受惠。
相比之下,數字經濟為什么這么厲害?主要因為三大法則。
第一個是梅特卡夫法則,定義為網絡的價值等于其節點數的平方。
也就是說,網絡、輿論場的放大效應都很大,而如果我們把它用在經濟上,放大作用還會更大。
第二條是摩爾定律,定義為計算機硅芯片的處理能力每18個月翻一番,而價格降低一半。
第三條是達維多定律,表明進入市場的第一代產品,能夠自動獲得50%的市場份額。
所以,在任何產業中,每個企業必須第一個淘汰自己的產品。
而達維多定律,在手機行業表現得最明顯。
手機行業的迭代速度非??臁Dν辛_拉最先發明了手機,它和諾基亞曾經是手機行業的“大佬”。但蘋果只用了一個iPhone,就將這兩個“大佬”顛覆了。
十幾年前,我們杭州有特別紅火的三大手機廠,分別是摩托羅拉、東方通信和UT斯達康。然而,這三個手機廠現在都關門了,因為新一代手機技術已經出現。
寧波還有一個更大的手機廠,叫波導手機,以前天天在中央電視臺黃金時間做廣告,可以說是“手機中的戰斗機”,但它現在沒辦法戰斗了。為什么?
因為技術會不斷更迭,你推不出新的產品,老的產品就會被自動淘汰。
用AI和數字化,驅動企業高質量發展
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緊密結合,形成了制造業的數字化?,F在,我們需要用數字經濟、數字化轉型,來驅動企業的高質量發展。
高質量發展,包括哪些要素呢?
對于企業來說,高質量的發展,離不開高質量產品、技術、管理、人才的支撐。只有落實到這四個“高”上面,才能實現高質量發展。
對于制造業來說,則需要解決政府推動、專家引導、企業實施這三個問題,才能實現高質量發展。
那么,如果想要幫助企業實施數字化的轉型,有哪些人工智能和數字化方法?我總結了五點。
第一,通過智能制造,將人工智能用到制造業中。
智能制造離不開創新設計,然而,創新設計卻是我們制造業最大的短板。我們的加工、制造能力已有很大提升,但我們卻仍然缺乏創新能力、尤其是產品創新設計能力。不僅是制造業,信息企業也同樣缺乏這種能力。
去年5月份,中國工程院前院長徐匡迪院士,在上海的一個人工智能會議上發表了尖銳的觀點:我們現在搞人工智能,搞得轟轟烈烈,卻都只停在人工智能的應用層面,對于它的核心算法,反而研究得不多。
然而,不研究人工智能算法,就仍然掌握不了人工智能的核心技術。
即使人工智能應用得再好,核心算法不行,創新能力也就不行。事實上,我們現在核心的人工智能算法,像深度學習、強化學習等,其實都是外國人提出的。
雖然我們的人臉識別、語音識別做得很好,但卻沒有提出什么新算法,尤其是能夠寫進教科書、成為基本原理的算法。
所以,如果軟件企業、制造企業要實現數字化發展,首先就得通過智能制造加強創新設計,以此提升企業的創新、設計、產品研發能力。
第二條,通過智能制造,提升工藝。對于實體經濟制造企業來說,要從各方面改進制造工藝。
如果創新是解決“做什么”,那么工藝就是解決“怎么做”。軟件也要講究工藝。所謂軟件的工藝,就是實現軟件產品的工程方法,這才是我們要提升的東西。
第三條,通過智能制造,強化質量。制造業的產品質量問題是生命線,一旦沒有質量,產品就脫離了價值。
質量問題,對于人工智能而言,就是可靠性。大部分人臉識別系統是可靠的,但也有不可靠的。
我們學校在疫情期間裝了一個人臉識別系統,大部分時候都能正常檢測,但有時候也檢測不出校內的人,導致校門打不開。這種情況下,系統還是不夠可靠。
我認為,軟件產品的質量是“軟勢力”,事實上比硬件更難做。因此,我們不僅要提高硬件產品的質量,還要提高軟件產品的質量。
中國現在要補的短板很多,最短的一塊,就是工業軟件。我們現在要東山再起,重振中國的工業軟件企業,而人工智能,也一定能發揮不小的作用。
第四個,通過智能制造,延伸服務。
以當下流行的云計算為例,它主要有兩個要點,分別是資源虛擬化、軟件服務化。如果想使用云計算軟件,不需要購買軟件本身,只需要買軟件服務就行。
當今的軟件業和制造業,也都要向服務業轉變。
第五,通過智能制造,拓展產品市場。只有通過大數據,才能找準產品的服務對象,更好地向社會宣傳、延伸我們的產品。
市場在大數據里,不在老板的腦袋里,尋找市場,要靠大數據、數字經濟。
有關企業數字經濟轉型升級的辦法,總結起來就是這五條。
我們這個團隊,圍繞裝備產品、智能制造做了一些工作,幫助部分企業實現了數字化轉型。
也歡迎在座的各位領導來賓、各位專家,有機會到杭州來,到浙江大學來與我們進行技術交流、研究合作。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中国工程院谭建荣:人工智能应用得再好,最核心的算法不行,创新能力就不行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2021年中国科技的脚步依旧不停 我们将
- 下一篇: MDK5.29,5.30,5.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