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加速人脸识别落地:多地试点AI门禁,居民刷脸核验健康码
3月18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布會在北京舉行。商務部消費促進司負責人王斌在會上提到,疫情之下,人工智能產業出現逆勢發展。
從消毒機器人到CT影像診斷系統,疫情讓一系列人工智能應用加速落地。南都記者注意到,人臉識別門禁,也成為多地青睞的防疫應用。
····
杭州蕭山:近20萬人通過人臉識別快速通行
2020年2月,杭州在全國率先啟用健康碼。南都記者注意到,在人臉識別防疫方面,杭州也走在了全國前列。
據杭州公安官微消息,2月10日,杭州市蕭山區推出了一款名為“疫戰”的手機App。它擁有人臉識別、健康碼識別、實時上報信息等功能,只需對著被核查人員的臉部掃一掃,就能顯示該人員的相關信息,確定其健康碼是“紅碼”還是“綠碼”、是否能夠通行。
“疫戰”App通過人臉識別進行人員核查。圖自杭州公安。
杭州公安稱,疫戰App有效解決了老人小孩無法申領健康碼、被核查人員未攜帶身份證又要快速通行的迫切需求。掃臉過程中被核查人員不用摘下口罩,也降低了排查風險。截至2月29日,全蕭山區已經累計使用疫戰App保障19.9萬人次快速通行,輔助發現涉疫攔截類對象61人,存疑對象119人。由于App核查單人僅需5秒,累計節省檢查時間550小時,提升通行效率66.7%。
在取得初步效果后,“疫戰”使用的系統被推廣至蕭山區錢江世紀城的部分小區門禁。如果業主刷臉后出現來自重點疫區或健康碼為紅碼等情況,系統會將其信息登記上報。
蕭山錢江世紀城部分有訪客系統的小區試點運行“疫戰”系統。圖自杭州公安。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疫戰”之外,蕭山區的一些街道也在積極開發人臉識別門禁系統。在蕭山區寧圍街道水博社區,一套新上線的“智社區”系統不僅能識別核驗健康碼,還能檢測體溫。
“正好因為疫情,我們抓緊把智社區這一套系統研發出來”,寧圍街道水博社區黨支部書記姚梁告訴南都記者,部分企業開放復工后,水博社區人流量增多,社區工作人員壓力陡增,“要登記、測體溫,還要查看健康碼”。研發智社區系統,主要是為了提高工作效率、方便居民出行。
姚梁介紹,智社區上線后,房東、租客、保安、保潔等所有社區人員都要先進行信息申報,填寫證件信息和小區地址,完成人臉比對。此后,再由社區工作人員在后臺進行審核。通過審核的人員可以刷臉進出小區。“其實很多小區以前就有人臉識別門禁,這次主要是增加了測體溫的設備,并且融入健康碼的數據。”他說。
智社區系統申報流程。受訪者供圖。
····
全國態勢:多地啟用AI門禁,排查行蹤異常人員
南都記者梳理公開資料發現,不只是杭州,全國多個城市的社區都在探索人臉識別門禁的防疫應用。其中一些社區的系統在疫情發生前就已安裝運行,一些系統則是在疫情期間完成研發和安裝。
擁有2190余戶家庭的上海彭浦鎮大型社區歌林春天,從2019年10月起就啟動了“防復制門禁卡+ 手機掃碼+人臉識別”的智慧門禁系統建設。這套系統原本旨在加強社區人口管理、提升治安水平,卻正好在疫情中發揮了作用。
社區所屬運城居民區的黨總支書記繆錦國在接受澎湃新聞采訪時介紹,系統采用了實名登記策略,通過后臺大數據,居委會和物業人員能夠掌握哪些住戶曾長時間離開小區。系統運行以來,社區已成功識別出8名外地返滬人員,并要求他們進行居家隔離觀察。同時,系統還能鎖定居家隔離人員的刷臉、刷卡功能,防止其在解除觀察前外出。
與歌林春天類似,長沙市岳麓區西湖街道金星社區天峰名苑小區在2019年12月底就安裝了人臉識別門禁系統,但此前使用率不高,受到居民“冷落”甚至抵制。疫情發生后,在當地街道和派出所人員的協調下,系統被重新啟用。有業主表示,疫情嚴重之前“覺得刷臉挺麻煩”,但后來意識到人臉識別能擋住不明人員進入小區、保障業主安全,“大家都自覺要求刷臉”。
據南都記者不完全梳理,江蘇省南京市浦口區湯泉街道、浙江省湖州市南太湖新區黃芝山村、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倫教街道、山東省威海市南海新區、北京市通州區梨園鎮新華聯南區等地社區,則是在疫情發生后部署了人臉識別門禁。
整體而言,啟用人臉識別門禁的社區一般具有人口密度大、流動性高、外地返回人員多的特點。各地系統的核心功能也比較類似:預先錄入社區居民信息,再通過大數據統計居民出入情況,從而排查出非本社區人員、曾長時間離開社區的人員或是外地返回人員。在啟用了健康碼的城市,系統后臺通常會加入健康碼數據,從而通過人臉識別確保“人碼合一”。
轉存失敗重新上傳取消
一些地區通過人臉識別確保“人碼合一”。受訪者供圖。
····
誰在研發人臉識別門禁?企業搶推相關技術
多家媒體公開報道顯示,由于涉及到人臉信息比對,社區通常和當地公安機關聯動完成系統部署。也有一些地方是街道先提出需求,當地相關部門提供數據接口,再由某一家或幾家企業完成產品研發。
值得注意的是,受疫情影響,人臉識別門禁儼然成為行業新風口。大到運營商中國移動、互聯網巨頭百度及人臉識別獨角獸曠世、商湯等企業,小到眾多并不知名的人工智能初創公司,都在搶推相關技術和設備。
2月13日,百度宣布免費開源口罩人臉檢測及分類模型。據科技自媒體量子位消息,目前,百度在這方面的技術已經賦能多個合作伙伴:科升(廣東)智能科技改造了當地城中村的門禁系統;十牛科技將口罩檢測能力更新至校園安全管理系統;廣州智體科技上線了出租車、公交車司乘人員“戴口罩智能識別預警模塊”。共有100多家企業試用,涉及刷臉門禁、刷臉考勤等場景。
獨角獸企業曠世,則將人臉識別設備送到了重建的北京小湯山醫院,以實現醫護人員、后勤人員的無接觸式身份核驗。據了解,曠世向小湯山提供了包含人臉識別一體機、NUC主機、自主研發人臉識別軟件及相關配件等在內的十多套AI設備。
在貴州、遼寧等地,當地的中國移動分公司則與教育部門合作,將人臉識別門禁送入校園。據《沈陽日報》報道,沈陽蘇家屯全區40所中小學安裝了中國移動研發的人臉識別測溫一體機,將考勤、統計分析、信息推送等功能相結合,實現“智能化人臉識別測溫管理”。
從種種案例來看,大企業依托于自身積累,可以更快地找到需求方,實現技術和產品的快速落地。而一些并不知名的企業也不愿意放過難得的業務增長機會,持續通過廣告猛推自家產品。
“用戶之間不會產生間接接觸,可以在幾秒之內通過。人臉識別門禁與健康綠碼相結合,不僅可以防護疫情,也能夠便利居民。”“通過對AI人臉識別技術進行迭代升級,克服了溫度檢測精準度和分辨率的難題,支持戴口罩識別人臉、體溫異常報警等多個特色功能。”一些企業在廣告中寫道。
一家企業結合疫情防控宣傳其人臉識別設備。圖自網絡。
····
專家提醒:防疫同時須注意保障數據安全
不過,并不是所有民眾都歡迎并愿意使用人臉識別門禁。近日,廣州市民王先生就聯系到南都記者,表達了他的擔心。
王先生所住的小區位于廣州市白云區。2月28日,物業在小區的各個出入口貼出通知稱,“智慧門禁人臉識別系統”將于3月5日全面啟用,業主須盡快提交照片等個人信息完成注冊,以免影響進出小區。
王先生所在小區通知全面啟用人臉識別門禁。
“已經有了健康碼,為什么還要在小區門口安裝設備,采集我的生物識別數據?這些數據最終存儲在什么地方?人臉信息不像密碼,泄露了也不好改,萬一泄露了,難道我還能去整容嗎?”王先生認為,物業通過健康碼已能確認進出人員的健康狀況,部署人臉識別系統不僅沒必要,還帶來了新的隱私風險。于是,他先后聯系物業和政府熱線反映疑慮,但未能獲得滿意答復。
隨后,南都記者聯系到小區物業,工作人員稱,確實有一些業主對人臉識別存有疑慮,所以物業并未強制所有業主刷臉進出,不愿刷臉的業主依然可以通過門禁卡進出小區。
“這個小區的住戶有1800多戶,大概四五萬的人口。現在流動人口也很多,安裝人臉識別主要還是為了小區的安全,肯定是利大于弊。有一些業主不理解,也沒有強制他們刷臉。”該工作人員說。
“小區是否必須通過人臉識別才可以達到保護業主安全的目的?有無其他替代途徑?把業主的生物識別數據收集上去以后,是否能保障這些數據的安全?”有律師認為,即便是出于疫情防控的需要必須收集業主數據,也要留意其中的安全風險,避免出現數據泄露。
他特別指出,在一些場景下,人臉識別應用其實并非必要,更多是出于企業服務商的推廣需要。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張新寶曾領銜起草《個人信息保護法(專家建議稿)》。這份建議稿提出,政務部門進行個人信息處理活動,一般也應遵循必要原則,并征得信息主體同意。他對南都記者表示,當前處于疫情防控的特殊時期,不少地區加大了收集和處理公民個人信息的力度。只要相關組織和機構確保這些信息不被用于防疫以外的其他目的,民眾不必過于擔心。
采寫:南都記者馮群星 陳志芳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疫情加速人脸识别落地:多地试点AI门禁,居民刷脸核验健康码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有人说Julia比Python好,还给出
- 下一篇: 谷歌旗下Waymo开启数据集虚拟挑战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