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界谈AI赋能传统金融:精细化、数字化、个性化成三大关键词
亞洲銀行家2019未來中國金融峰會近日在京舉行,多位參加會議的業界嘉賓聚焦科技如何服務傳統金融的話題,暢談AI(人工智能)賦能傳統金融的升級。 夏賓 攝
中新網北京7月26日電 (夏賓)銀行等傳統金融機構正走上轉型之路:面部識別、語音識別、遠程服務、數據分析等數字技術的應用落地越來越多。亞洲銀行家2019未來中國金融峰會近日在京舉行,多位參加會議的業界嘉賓聚焦科技如何服務傳統金融的話題,暢談AI(人工智能)賦能傳統金融的升級。
樂信副總裁史紅哲表示,隨著5G時代的到來,人工智能將會更深入地介入信貸業務的貸前、貸中、貸后全流程,隨之而來的是數據隱私保護的加強,“大數據時代更要具備對有限數據的精細化運營能力。”
他強調,數據大爆炸的同時,對數據的使用會更加嚴格和規范,用戶數據隱私保護進一步加強。這對企業意味著,大數據的使用成本會越來越高,行業門檻越來越高。對于用慣了“大數據”的公司,要慢慢適應在“小數據”環境下生存。
史紅哲認為,消費信貸行業走向“技術密集型”,是未來大勢所趨。在眾多金融科技細分類別中,以AI應用為代表的智能金融,會因為5G時代的到來爆發更大的潛力。
“AI技術的使用有四個先決條件,即算法、算力、數據、人才,在整個金融行業,數據層面上已經比其它行業好非常多了。”商湯科技研究總監曹陽稱,在此情況下,金融機構的數據存儲質量、數據存儲方式等都是需要關注的問題。
曹陽表示,目前的問題是數據存儲量不足、數據存儲非常分散難以整合、數據之間無法打通。
如何解決?曹陽認為,在數據層面的問題可通過AI賦能,推進數字化轉型,如此一來可以在降低金融機構成本的同時提升效率方面,建立一個正循環的體系。
在陸金所副總經理李蕓看來,人工智能賦能傳統金融有助于實現個性化的服務。“其實客戶也存在很多痛點,比如投資者理財專業知識不足、產品訊息不完整、不對稱,以及客戶自我對風險意識的認知偏差,這個時候AI可以扮演非常好的角色,去做所謂的匹配。”
李蕓進一步稱,正是運用了運用了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利用機器學習客戶的財務和消費行為及客戶偏好,對客戶進行精準人群畫像分析,為投資者提供個人化、動態化、專業化的產品智能匹配服務。
李蕓表示,運用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的目的就是希望能夠幫客戶利用當前的投資風險屬性和投資風險承載能力,從眾多產品里面篩選出少量的、具有個性化的適合客戶的產品,讓其投資決策可以簡單一點、有效率一點。(完)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业界谈AI赋能传统金融:精细化、数字化、个性化成三大关键词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MIT发布“全球最快AutoML”,刷新
- 下一篇: 2019世界机器人大赛总决赛在河北保定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