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换人成用工趋势 佛山工业机器人产业的竞合江湖
第一財經吳俊捷
[國際機器人聯合會預測,2017~2020 年間,中國工業機器人銷量復合增速約 22%。]
11 年前的 4 月,經營陶瓷生意的佛山人陳興被裹挾進了“自我革命”的浪潮。彼時,受全球金融危機沖擊、國內制造業要素成本高企、陶瓷產能過剩等多方因素沖擊,他所在的工廠此后被迫走上了關停低端生產線、購買環保設備、機器換人的漫漫轉型升級之路。
與歷經去產能持久陣痛后行銷世界的佛山陶瓷一樣,工業機器人如今已成為佛山當地制造圈繞不開的話題。“工業機器人是佛山制造企業的‘解憂草’,至少緩解了金三銀四招不到人的困擾。”陳興與數位當地制造業人士均向第一財經記者表達了類似觀點。
這些工業機器人,已經出現在了沖壓車間、紡織生產線上、搬運車間、食品線上等,這背后除了人工成本上升、政策推動刺激、企業主動求變等因素的倒逼外,國產工業機器人力量的崛起,也成為不可忽視的新變量。佛山已孕育出南風股份(300004.SZ)、新鵬、利迅達、嘉騰等本土化工業機器人企業。
第一財經記者在走訪中也發現,在德國庫卡(KU2C.F)、瑞士 ABB (ABB.N)、日本發那科(6954.T)、日本安川(6506.T)強勢把控中高端機器人市場的當下,國產工業機器人品牌仍不具備抗衡的實力。同時,核心器件的生產仍依賴進口。就制造業未來發展看,機器換人是大勢所趨,而差距也客觀存在。
機器換人解決招工難題
這個春天,佛山市嘉悅紡織有限公司的老板陳小磊不再焦慮。自 2014 年開始他就遭遇了招工難的苦惱。“紡織車間噪音大且工作內容單調重復,年輕人最初流失率高,后來索性就不來了。”陳小磊坦言,紡織行業本就利潤單薄,即便他將月工資從 4000 元提升至 6000 元,卻依然留不住年輕人。
陳小磊于 2015 年花費 3000 多萬元為工廠安裝了一套涵蓋清梳聯、自動絡筒、自動換筒、自動運輸設備等自動化設備后,煩惱也隨之少了很多。“萬錠用工人數從之前的 200 人左右降到了如今的 50 人左右,不用再憂慮招不到人了。”陳小磊表示,在設備安裝后的第一年,公司已經實現了成本回收。
如今,佛山有越來越多的企業加入了使用機器人的隊伍。佛山市機器人產業創新協會秘書長助理康展博對此深有感觸,他的日常工作內容之一,就是實地走訪下游企業了解企業的機器人改造訴求。
“最初我需要向企業普及應用機器人的好處,這兩年越來越多的企業主動來找我們,尋求對應的機器人改造解決方案。”康展博介紹,企業實施生產線自動化改造后普遍反響較好,解決了招不到人的憂慮。這也帶動更多企業去尋求技術改造。
劉經龍的身份之一,是廣東高校科技成果轉化中心的項目部部長助理,該轉化中心的核心功能,便是整合省內外高校的創新資源,將其與有需求的企業對接。
第一財經記者最近一次見到他的時候,他正忙于一場工業機器人高校科技成果的發布會。六所高校帶來了叉車型 AGV、貨物自動裝卸叉車系統、六足仿生機器人等十項成果。東北大學機器人科學與工程學院展示的一項基于多傳感器融合高精度自主定位與導航技術,很快引起了臺下參加會議的劉希東的興趣。
“這個技術可以運用到自動打磨機器人上,我公司的生產線一直在尋找這方面的技術。”劉希東興奮地表示,他所在的佛山市佛華裕五金制品有限公司 2018 年完成了一條生產線的機器人改造,已不再憂慮招工難問題。
越來越多的佛山企業熱衷于用機器人代替人工,更多的是出于成本考量。
廣東維杰汽車部件制造有限公司的一位負責人以焊接機器人為例算了一筆賬:一臺焊接機器人平均售價在 40 萬元上下,加上維護、運營等成本,總成本約 60 萬元,機器人平均使用年限為 10 年,年均成本約 6 萬元。
“招聘一名熟練焊接工人年薪支出在 10 萬元左右。相比之下,一臺焊接機器人可替代 3 名熟練焊工。聘用 3 名工人一年成本為 30 萬元,而使用機器人每年只需 6 萬元。”該負責人稱,24 小時連軸轉的機器人,一般 3 年左右就可以實現成本回收。
佛山市佳晟復合材料有限公司從 2014 年起就陸續換上智能化裝備,生產效率提升了 40%,人力成本節約了一半,該公司總經理陳明川以零部件沖壓工序為例稱,該工序屬工傷事故率高、噪音高的高危行業,沖壓機器人具備種種優點,工作時間長可連續作業,可替代人工進行危險操作等。
“沖壓機器人的生產效率高,出錯率低,生產出來的產品標準化程度高。”陳明川說,佛山的機器人產業主要結合佛山當地陶瓷、五金、家具、家電、建材等五個地方特色行業應用,身邊不少企業近年來都開始讓機器人代替人去從事高危、重復的工作。
智能化改造的新推手
佛山作為制造業重鎮,幾乎涵蓋了所有門類的工業體系,并形成了陶瓷、紡織、家電、印染、鋁型材、家具等優勢制造業。一方面,佛山是美的集團(000333.SZ)、海天集團、東鵬控股、格蘭仕、萬和電氣(002543.SZ)等制造業明星企業的所在地,另一方面,逾 90% 的制造企業屬于中小企業,核心競爭力弱。整體來看,提出對標德國工業 4.0 的佛山,制造企業大部分處在工業 2.0 或 3.0 階段。
與很多地方相似,勞動力紅利消減是佛山企業近年進行機器人改造的核心推動力,而政府的政策引導與支持,則是企業實施機器人改造的強力后盾。
數位受訪人士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之際,均提及國內機器人產業的發展壯大令他們有了更多的選擇空間,這成為促使企業近年實行機器換人的新動力。
國內的工業機器人發展,始于上世紀 70 年代,但出于當時市場需求較小等多種原因,直到 2010 年以后,國內的工業機器人產業開始進入快車道。國際機器人聯合會預測,2017~2020 年間,中國工業機器人銷量復合增速約 22%,為引領全球機器人增長的最大驅動力。
“具體到工業機器人下游應用領域來看,塑料和化學制品業國產化率最高,達 73.3%。”華金證券機械行業首席分析師范益民介紹稱,在直角坐標工業機器人、平面關節型工業機器人等技術準入門檻相對較低的細分領域,國產機器人品牌跟國際品牌的差距在縮小。
“像埃斯頓的壓鑄、沖壓等智能制造系統解決方案,價位只是國際品牌的二分之一,已經能夠很好地滿足車間的搬運、裝配、噴漆、點焊等基礎性工作。”浙商證券一位機械行業分析人士稱,若不是對工業機器人產品的穩定性、使用壽命等方面要求極高,國產品牌基本可以滿足需求。
民營機器人第一股埃斯頓在 2018 年 10 月選擇佛山作為其華南總部。據統計,埃夫特、華數機器人、泰格威、新鵬等逾 50 家機器人集成企業落戶佛山,涵蓋了機器人本體、核心零部件、集成應用系統等工業機器人制造的全產業鏈。
這也形成了較好的產業集群效果。“在佛山本地基本就可以實現工業機器人研發設計、零部件制造、系統集成、品牌服務、市場對接等一條龍服務。”埃斯頓稱,這種本地化的機器人及智能制造全產業鏈,進一步強化了國產工業機器人的價格優勢。
“之前不少有機器人改造需求的企業會首先找德國庫卡、瑞士 ABB、日本發那科、日本安川這四大家族的國內代理商,尋求具體的解決方案,但是現在有近半的佛山企業會選擇國產機器人品牌。”康展博稱,這個趨勢這兩年越來越顯著。
上述浙商證券機械行業分析人士坦言,國內工業機器人大多數部件已日趨成熟,這是一個基本趨勢。隨著自主品牌工業機器人在核心技術、核心部件上的研發投入加大,從某種程度上也迫使國際的一些壟斷性部件供應商降低價格和門檻。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机器换人成用工趋势 佛山工业机器人产业的竞合江湖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饿了么欲重启“烧钱大战” 大举进军低线城
- 下一篇: 高层动荡与主业瓶颈 美的集团如何过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