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跌超30% 拼多多的股价向何处去?
文/朱昂
來源:點拾投資(ID:deepinsightapp)
導讀:2018 年的 7 月 26 日,我曾經受邀上海的第一財經電視臺,作為拼多多上市的網絡嘉賓對這個公司做了點評。我拿到的第一個來自拼多多的商品還是當時主持人送給我,在拼多多網上買的一雙襪子。當時對于拼多多的點評,我的看法是:拼多多崛起受益于中國移動互聯網最后的流量紅利,但是對于當時超過 300 億美元的市值,已經顯著高估了。
將近一年后,拼多多也在 2019 年 3 月 13 日發布了其上市的第一份年報,也算是一個“期中考試”。從數據結果來看,拼多多 GMV 增速和用戶增長的疲軟引發了市場質疑,股價也從年報發布后調整了三分之一。從當下展望未來,我依然認為拼多多 250 億美元市值任然存在高估。從過去一年對于公司的跟著和數據分析看,對于拼多多我們依然中長期保持謹慎。
流量和用戶的差異
我們曾經做過一個關于電商的分析,認為有些用戶是真正擁有用戶的。這些用戶對于平臺的粘性很高,去平臺購物看中的不完全是價格和補貼。平臺型互聯網企業一個重要的特征是,用戶離開平臺的成本極高。而一些平臺并不擁有用戶,擁有的只是流量,用戶在平臺購物看中的是補貼,并沒有長期的忠誠度。
我們看拼多多的最新年報,一個讓我比較震驚的數據是,拼多多的年度買家用戶已經突破了 4.18 億,這個數字超過了京東的 3.05 億人,僅次于阿里巴巴的 6.36 億年度買家。如果我們僅僅看這個數字的話,會發現拼多多已經超越了京東,成為了中國第二大電商。事實上,拼多多的確有一段時間市值超越了京東。
數據來源:高盛報告
但是我們需要去分析,拼多多掌握的是真正的用戶,還是流量?我們再從財報分析,如果用戶數增長那么多,那么拼多多不應該賺大錢嗎?事實卻是,拼多多虧損在加大,Non-GAAP 的虧損達到了 39 億。財報出來后,幾乎市場上所有投行都在下調拼多多 2019 年的盈利預測。那么拼多多的錢成本到底花到哪里去了?
答案是市場營銷占據了巨大的成本。拼多多在 2018 年三季度市場營銷費是收入的 92%,到了 2018 年四季度市場營銷費達到了收入的 104%。從絕對金額來看,2018 年四季度拼多多平臺的促銷補貼活動和品牌推廣的銷售費用高達 60 億,同比增長了 699%。
數據來源:摩根斯坦利報告
當然,市場上仍有許多對拼多多的樂觀看法,不少外資行認為市場營銷費用的增長將比收入增速要慢,最終平臺依然會實現較好盈利。但歷史上看,大量長期依靠補貼來“購買”GMV 的電商平臺是無法持續下去的。
我們也做過不少問卷調查和草根調研,發現阿里巴巴的用戶主要是基于品質和品牌,京東的用戶是基于物流體驗好,拼多多用戶則是基于絕對的便宜。當你的用戶完全沖著性價比而去,這些用戶的粘性就很差。拼多多 4 億多用戶質量,似乎并不是特別高。
拼多多渠道下層的壁壘有多深?
我們在拼多多 IPO 時,曾經寫過一個報告,當初原文是:“那些陸家嘴金融圈天天研究互聯網應用的人,在中國其實屬于小眾人群,中國有 80% 的家庭月均收入低于 3000 元。拼多多一開始理解了這個問題,他想明白了目標客戶是誰,以及如何抓取這些目標客戶。從拼多多的快速崛起中,我們看到許多簡單粗暴的流量玩法,許多十年前存在過的大規模打廣告的方法。這些方法,對于目前拼多多的用戶來說,依然有效。和其他互聯網應用通過城市然后向下滲透的降維攻擊打法不同,拼多多瞄準了最后一塊流量金礦:四五線城市和我們的農村。整個移動互聯網運營商的網絡覆蓋基本上也是從一線二線,然后不斷下沉。這些人群并沒有被淘寶和京東全面覆蓋,甚至這些大電商的物流體系也沒有下沉進去。其實今天的農村和四五線城市,只是在重復昨天一線城市的故事。”
整個中國消費是分層的,在拼多多上市前許多人質疑身邊沒有人使用拼多多,但我們當時指出拼多多用戶并非典型的一線城市用戶,而是大量在四五線城市和我們的農村。中國整體是一個平均收入較低的發展中國家,而不是北上廣深為代表的一線城市。
但是理解這個問題后,我們思考拼多多渠道下層的壁壘有多深?
從商品的本質來看,往往是發達地區向不發達地區進行輻射。為什么大家要喝美國的星巴克,吃美國的麥當勞,甚至看美國的迪士尼超級英雄電影?背后還是美國作為全世界最發達國家,其文化可以向不發達地區輸出。商品也是從城市輻射到農村,而非農村包圍城市。長期看,如果我們認為中國的城鎮化會繼續下去,阿里淘寶的渠道會繼續下沉,拼多多的壁壘就很脆弱。
從過去幾年三四線城市的“棚改貨幣化”中,推動了這些城市居民的收入大幅提升。在收入提升后,價格已經不再是最重要的購買因素。從易觀國際最新的調研報告中看到,三四五線城市居民對于消費最關注的是質量和品質。
數據來源:易觀國際報告
電商的終點:從來不存在錯位競爭
如果我們把阿里、京東和拼多多三家公司的年度買家用戶加總,已經超過了中國的總人口數。許多人說,電商可以出現錯位競爭,不同平臺解決不同用戶的需求。然而我們從過去幾十年實體零售的進化看,其實很難出現需求的錯位競爭。
過去幾十年美國沃爾瑪的崛起,就讓許多其他類似的實體零售商倒閉。用戶選擇的是大而全,而非垂直的商超。那些生存下來的便利小店,更多基于場景。用戶發現去門口的便利店買個報紙和牛奶比較方便。而包括 Coscto 能存活下來,依靠的是另一種商業模式:會員付費+自主商品嚴選。在同一種商業模式中,如果沒有物理場景的問題,用戶最終只會選擇一家。
在美國,亞馬遜幾乎形成了電商的一家獨大,沒有和其體量抗衡的電商了。在中國,長期看這個市場也難以形成錯位競爭。
我們拋開拼多多平臺的品牌和質量問題,從發展路徑來說,拼多多已經難以復制阿里巴巴。阿里巴巴的崛起伴隨著中國一代人的消費升級,從最早追求便宜的淘寶,到后面的天貓。而淘寶平臺本身也向質量和品牌進行轉型。可以說阿里巴巴是伴隨著中國經濟高速發展,中國人民可支配消費力的提高,一起成長起來的。
從用戶重疊度看,拼多多用戶和淘寶的重疊度很高,達到了 80%。那么我們需要思考,這一部分用戶到底是長期選擇兩個平臺,還是最終會轉向一個平臺?從上面的分析中我們提到,拼多多要復制阿里巴巴的成功幾乎不太可能,同時拼多多和淘寶的產品相似度還是比較高。從重疊度看,拼多多 4.2 億活躍用戶中,只有 7000 萬沒有安裝淘寶。長期看,這些用戶大概率依然會選擇淘寶。拼多多通過渠道錯位推動了這些用戶的網購習慣,但大部分用戶依然會選擇產品品質、產品數量和服務體驗更好的淘寶。
長期看,如何給一個企業進行定價?無論是互聯網還是消費品公司,從價值投資原教旨主義的觀點看,就是基于企業長期創造現金流的能力。亞馬遜雖然盈利有波動,但是其自由現金流一直持續增長。阿里巴巴也有著很強的現金流。我們看拼多多,公司從短期和長期的維度看,要獲得強勁的自由現金流都非常困難。
我們認為,一個好的企業必須有合理的估值。在 250 億美元市值,我們認為拼多多的估值還有繼續壓縮的空間,中期維度依然認為股價只有一個方向:going south(下跌)。
希望一年后,能繼續驗證今天的觀點!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暴跌超30% 拼多多的股价向何处去?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高通宣布新型数据中心人工智能芯片计划:2
- 下一篇: 自动驾驶仿真测试技术可模拟真实街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