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文是指什么_儒家君子文化:何为君子?为什么要做君子,而不做小人?
引導語:中華傳統美德是中華文化的精髓,君子文化是中華傳統美德的集中體現。所以研究君子文化就是對中華傳統美德的弘揚,就是對中華傳統文化精髓的挖掘,就是對中華民族深沉的精神追求、根本的精神基因、獨特的精神標志的呈現。
“君子”一詞廣見于先秦典籍,在孔子之前的先秦典籍中君子多指君王之子,這主要是在強調地位的崇高。換句話說,“君子”的原義是用來指稱統治者和貴族這一特殊階層的人。而特別自孔子之后,“君子”一詞被賦予了道德的含義,從而具有了德性的意義。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中,君子遂成為中國人遵循的道德標準,追求的理想人格,實現的精神境界。簡言之,君子是對有道德、有才能、有修養、有人格、有境界之人的通稱。
本于性者為君子
君子問題是中華傳統文化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這一重要性主要體現在君子正是人性光輝的表征。通過對于君子問題的研究即可呈現中華傳統文化以心性、道德、生命和人生為中心的特征。這是一個在研究君子文化中應該被重視的“先立乎其大者”的問題。
我們之所以將“說君子”的第一問題定為“本于性者為君子”,從理論上來說是基于兩點:第一點是君子規定了人性;第二點是人性是君子為君子的根據。這樣做的目的是要站在人性的高度或基礎之上來認識君子的問題。對這一問題論述得最為完備和深刻的當推亞圣孟子。但在孔子那里,人性的問題以及仁義等道德的人性論基礎問題是不曾被論及的,至于君子問題,孔子也并未訴諸人性來加以探討。而到了孟子這里,與人性問題,仁義等道德的人性來源問題被廣泛提及,君子也與人性問題有了直接的關聯性。
什么是人性?這一問題在孟子那里是通過君子之口而得到具體闡釋的。換句話說,對人性的規定,孟子是借助君子來給予回答的。孟子說:
“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聲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謂性也。”
意思是說,口目耳鼻以及四肢所獲得的味色聲臭安佚這些生理上的感受都是天性,都是天地自然賦予的,然而,君子卻不把這些存在稱作“性”,也就是人性。那么,在孟子看來,什么樣的存在才是君子所稱的人性呢?孟子明確指出:
“君子所性,仁義禮智根于心。”
就是說,君子是把只能產生仁義禮智等道德的屬于人所獨有的心性稱作人性。
人性的內容。在君子看來,人性不是指的人的自然生理之性,而是人之為人的德性。而這一人所特有之性所占人身比例雖然很少,但極其可貴,它是最終將人與禽獸區分開來的本質性存在,而君子之所以為君子亦正是保存了它才成為可能的和現實的。孟子說:
“人之所以異于禽獸者幾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
是說,人和禽獸不同的地方只那么一點點,一般百姓丟棄它,君子保存了它。人之為人的根據就在于這么一點點的“幾希”,這個“幾希”就是良心,就是德性,就是由心性生出的道德。簡言之,人性就是良心及其所生的道德。君子對待良心的態度是與一般人不同的,是要全力地將此保存于身不至于將其丟失掉。換句話說,在孟子看來,君子之所以為君子,他與一般人的區別的根本之處就是因為他能夠保存這一人性的根本。孟子說:
“君子所以異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
由此,我們于是就可以歸納出君子的第一個標準乃是“有良心”。
以孟子為代表的儒家人性論是力主人性是特指人特有的從而與禽獸不同的那個屬性,所以就其性質來說當然是善的,且是本善的。善就善在它對對象有不忍傷害之心,惻隱怵惕之心是也;有應做和不應做的正義之心以及沒做到而感到羞愧和厭惡之心,羞惡之心是也;有恭敬辭讓之心,恭敬之心是也;有判斷是非善惡之心,是非之心是也。而此四種心則是“仁義禮智”四德的開端。根于善心善性而生出的仁義禮智等道德當然是善的了,這就是為什么將這些道德稱為美德的原因之所在呢!當然我們又知道,中華傳統美德有很多,知、仁、勇的“三達德”是,仁、義、禮、智、信的“五常”是,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的“四維八德”是,如此等等。而在中國傳統社會君子正是踐履和評判這些美德的主體者,也是這些美德的形象代表者。一句話,君子是人性光輝的代表者,君子乃“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論語·述而》)之德才兼備者也!
在孟子那里,君子既是人性的規定者,又是人性的體現者。人性的光輝一定是要具體體現在一系列的德行之上的,在《學》《庸》《語》《孟》的“四書”和《詩》《書》《禮》《易》《春秋》“五經”等這些儒家經典中大量存在這些論述,但我認為,《論語》中的一段話則最集中提到了君子應具備的幾種德行以及才能。孔子說:
“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
意思是說,立志于道,根據于德,依順于仁,游憇于藝。而在《禮記》中將具有這些素養和能力歸結是“君子之于學也”的內容。這一規定正是對有德有才之君子的最精致的概括。
(二)志于道者為君子
1.志在“道”是君子的人生目標。“志于道”要求的是君子要始終將人生的目標定在“道”上,它可通過不同的方式來達到這一點,例如要遵循于道,尊崇于道,堅守于道,謀求于道,擔憂于道。也就是說,上面這些對道的態度乃是儒家對君子之德性的首要要求。孟子說:
“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達。”
意思是說,君子的有志于道,沒有一定的成就,也就不能通達。立道是成就一切的前提條件。《中庸》說:
“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廢,吾弗能已矣。”
意思是說,君子應遵循著道而一往前進,而不能半途而廢。又說:“尊德性而道問學”,意思是說,君子尊崇德性,又注重詢問、學習。孔子說:“篤信好學,死守善道”(《論語·泰伯》),意思是說,堅定相信道,努力學習道,誓死保護道。孔子說:“君子謀道而不謀食……君子憂道不憂貧”(《論語·衛靈公》),意思是說,君子用心來謀求道,不用心去謀求吃穿的東西。君子只擔憂道不能得,而不擔憂貧窮。
君子所行之“道”是什么
什么叫做“道”,在道家老子莊子那里是無法用概念去規定的,而在儒家那里是有著一些規定的。作為六經之首的《周易》這樣規定“道”的,說:“形而上者謂之道”,意思是說,在有形事物之上的、背后的那種無形的存在者就叫做“道”,而與此相對的,那些有形的存在者就叫做“器”。對于這樣一種無形而又重要的“道”,在《中庸》看來,那是一刻也不可以離開的。說:
“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
意思是說,“道”是不可片刻離開,如果能片刻離開,就不是“道”了。在這層意義上規定“道”的目的,實際上是要對君子的行為提出要求的。《中庸》說: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意思是說,“道”是無形的,因此君子在不被看見的地方,也是謹慎敬戒的;在不被聽見的時候,也是恐慌和畏懼的。沒有比幽暗之中更為顯著的,沒有比細微之處更為明顯的。因此君子在獨處時要謹慎啊!“道”雖無形,但卻真切地存在著,作為一個君子尤其在人看不見、聽不到的地方嚴格要求自己,堅決按照“道”去行動,于是,“慎獨”就成為了君子的德行了。
在這里特別要引起大家注意的是“戒慎”“恐懼”的理念,這是一種中國傳統文化中十分重視的“敬畏感”的問題,所謂敬畏感實際上是涉及到信仰的問題,所以又決定這種信仰精神對社會人生的重要和可貴。敬畏什么?由于選擇敬畏對象的不同而決定了中西文化的不同。西方文化敬畏的是上帝,因而是宗教的信仰;中國文化敬畏的是天命,因而是自然道德的信仰。在儒家思想體系中,天命與大道,大道與教化,其間存在著緊密內在的聯系的。《中庸》說的“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這一被稱為“三句教”的思想正是最好的例證。天命給予了萬物,包括人類的本性,而萬物都按其本性的呈現就形成了道,修養著和弘揚著這樣的道就是教化。這里存在著這樣的邏輯關系,敬畏天命就是敬畏大道,弘揚敬畏感乃是教化的自身內容和目的。理解了這些,也就理解了為什么儒家那么會將“畏天命”作為君子的一個標準的原因了。孔子說:
“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又說:
“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
畏天命,知天命正是要建立起人們對“人性”、對“天良”、對“大道”的敬畏啊!所以說,“畏天命”“知天命”就成為了君子的德行了。
人不能沒有敬畏,有敬畏才知道哪些事不能做,哪些事不敢做;有敬畏才知道做人要謙卑而不可張狂;有敬畏才知道慎獨、慎言、慎行。一個文明的社會的建立,那是需要提倡這種君子有所怕的精神,沒有敬畏的文化心理是十分可怕和非常危險的。中國現在迫切需要在全社會宣傳這一思想理念。
(作者簡介 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 徐小躍)
如果喜歡的話,可以關注、點贊、評論和轉發!感謝大家!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西文是指什么_儒家君子文化:何为君子?为什么要做君子,而不做小人?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ajax从mysql提取数据在html中
- 下一篇: ue4 无限地图_RPG游戏开发日志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