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再出发,一窥阿里云手牌
文/郭一刀
來源:(ID:threemornings)
通過長時間保持的快速增長,阿里云創造了一項記錄,也收獲了國內外云計算市場的領先地位。
但是,從高盛預測的數據來看,企業云服務支出占總潛在 IT 支出的比例,將由 2018 年的 9.5% 增長到 2021 年的 15.3%。尤其在中國市場,經濟正處在從消費互聯網沖擊產業互聯網的轉型期,傳統企業轉型帶來的增長機會空前。是拉開差距,還是被反超,在未來兩年內都很容易實現。
各行各業的傳統企業,都迫切的需要更優越的 IT 基礎設施,更強的互聯網技術能力。而阿里巴巴在不久前的阿里云峰會上,提出要通過升級后的云智能平臺解決這部分需求。
阿里遠早于其他互聯網大廠打造的中臺戰略,沉淀下的技術能力,過去是阿里云成長的最佳伴侶,今后則將變成一張誰也沒有的王牌。正如高盛分析師認為的那樣,云計算未來的差異化服務將是只有最頭部的玩家才有資格進行的牌局。
阿里巴巴的選擇,還是構架基礎設施的基因,還是對外賦能的模式。但即使亞馬遜阿里們窮盡數十年來積累的優勢,依然不可能抹開每年幾十億美金規模的資本輸出。毫無疑問這是一場豪賭,但沒有玩家會棄權。
借助這場云峰會,牌局之外的我們,也得以提前一窺阿里的手牌有何特性。
壹
高上限
當 IOE 還是標準 IT 范式時,阿里已經撞到南墻了。電商業務飛速增長,但傳統的 IT 基礎設施想要跟上互聯網的熱情卻捉襟見肘。
更別提電商是最復雜的互聯網業務了,交易、支付、商品、會員、購物車、物流等等,說得出的名詞,都是一套復雜的系統。
人類從來沒有這么大規模的商品交易在網上進行,洪峰流量分分鐘就能壓倒傳統的 IT 架構。但這事要是問別人,是沒解的。因為當時的 IT 范式,還是把所有的負荷都累加在單一機器的性能上。
沒人給答案,就只能自己求解了。阿里開始用新的方式來組織計算能力,用一個自主研發的云計算操作系統,把服務器連成一張大網,這在技術上的名詞是“分布式”,而那個云計算操作系統被命名為飛天。
正式因為從開始就選擇了自研,阿里云才得以擁抱“高上限”。世界上市場占有率前五的云服務商都是自研。只要是認真對待這個事情,都會投入核心的云操作系統研發。
發展到今天,阿里巴巴有 20 億電商產品,每天大概 3 億人訪問,需要生成無數的專屬推薦和交易訂單。這其中的數據處理需要兩項基本功,處理海量數據的能力和實時處理數據的能力,或許可以理解為類似帶寬和延遲的關系。
諸如此類的能力,決定了阿里云超高的能力上限,自研系統的優勢展露無遺??v覽全球,認真做云計算的企業,都會忍受著巨大的代價和痛苦,咬牙堅持著自主研發的陣營。至少從成績上來看,全球前四的企業都在此列。
貳
低門檻
阿里云對未來的展望,是成為“一個互聯網技術武裝起來的云”。
同理,面向未來的下一代技術也一定是結合互聯網技術,在云化 IT 基礎設施上構建的。
IT 基礎設施沿用多年的傳統體系演變成云計算體系,企業采購的對象從“計算機”變成了“計算力”,同樣配套適用的技術體系也面臨著更新。朝下一代技術出發,工程師們逐漸向新領域轉移,這是未來的必然趨勢。
未來還有一個趨勢,之后十年是互聯網的十年,但不是互聯網企業的十年。馬云自己也說,未來不是我們這些互聯網公司的天下,但也沒有哪個企業能脫離互聯網。企業不論規模大小,都有相似的需求:數字化、互聯網化。
阿里云智能升級完成后的第一件事,將是將阿里巴巴的技術跟阿里云的技術完全拉通。阿里將以云智能平臺為載體,通過對外輸出 20 年來沉淀出的互聯網技術,參與其中。此時的阿里云智能,最大的價值將是能幫助客戶降低互聯網化的技術門檻。
將阿里巴巴整個集團的技術對外輸出,固然有用集團內生技術尋求外在增長的商業訴求,但也的確起到了幫助傳統企業降低轉型門檻的作用。況且,要把技術從內部沉淀再向外輸出,也并不是一件容易事。
從獨善其身到兼濟天下,阿里一開始或許也并沒有想過多少年后要成立一個云智能平臺,把自家技術捏成一個個產品,向外輸出。言必稱平臺,多半免不了失敗,平臺都是在沉淀核心能力時水到渠成出現的。在阿里,一切的起源還是電商。
早期的阿里巴巴有三座電商大煙囪,淘寶天貓 1688 各自為政。許多同樣的功能,都要在三個電商平臺各建一次,資金投入和時間成本都大量重復。
在成立阿里云的 2009 年,共享事業部同時誕生。淘寶和天貓雖然是兩種電商模式,但都免不了商品、交易、評價、支付、物流這些功能,共享事業部的任務就是將兩個平臺中通用的業務功能沉淀,統一建設統一利用。
到 2015 年,阿里組建中臺。此時阿里旗下的業務早已不只是三座電商大煙囪,中臺要沉淀是整個集團的數據運營能力、算法能力、調度能力等等。
升級阿里云智能之后,中臺戰略的成果將通過平臺延伸,向全社會開放,觸達每一個行業。
阿里內部有時會將中臺沉淀出的各種能力看做積木,當商業要素的能力都被中臺沉淀為一塊塊積木,有新的需求出現時,就可以按需對接快速響應。
在升級后的阿里云智能平臺上,抽象的積木將全部被做成實實在在的產品。阿里巴巴所用的技術,跟平臺上提供的產品完全一樣,客戶在第一時間就可以用到跟阿里巴巴一模一樣的底層。傳統企業互聯網化的技術門檻,也會無限降低。
叁
做基礎
升級之后的阿里云智能,有了中臺和達摩院兩大助力加持,把降低企業成本和滿足企業計算需求這兩件事,做到極致。
先說成本。繼 IT 設備采購成本后,企業所需的技術費用也將顯著下降。在去年的一次被采訪中,張建鋒說,“如果阿里收購一家企業,原來這家企業的技術費用需要一個億,并入阿里后,最多不會超過五千萬”。在阿里對外技術輸出后,這種成本壓縮將不再是“內部權益”。
再說到滿足企業計算需求的能力,則更直觀的刻在了阿里云智能平臺這個名字上。
數據并不是互聯網企業的專利,傳統的企業、業務一樣有很多數據。只是互聯網公司有先天的優勢,能更好的收集并處理它,而傳統企業并沒有很好的能力去計算這些數據。如果能將這些數據完全利用起來,任何一家傳統公司都能從過去的基于流程,變為基于智能。
之前提過,阿里處理數據有兩項絕活,海量和實時。這是因為阿里通過中臺,沉淀了從數據的收集、處理、存儲的一整套技術。而處理這些數據,也不再是單純靠龐大的算力,而是在算力的基礎上,運用智能化的算法協同處理。
因此,張建鋒在這次阿里云峰會上講,阿里云更別的云大不相同,因為阿里的云上有數據化和智能化。過去,阿里云更專注 IaaS 層,承擔著 IT 基礎設施的角色;如今,阿里云智能還要做智能化的技術基礎設施。
無論是哪種基礎設施,都與阿里巴巴堅持的商業愿景一致。 “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阿里巴巴的基因,就是提供商業基礎設施,以參與者的角度賦能行業。
因為自主研發的關系,阿里云一路走來,始終處在遇到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博弈中。因為沒有同行者借鑒,栽了無數跟頭才有了今天的規模。這些苦難和挫折,終將化作阿里云飛揚的羽翼,畢竟阿里試錯越多,客戶踩雷的幾率就越小。
如今,阿里已經有了“要在未來一到兩年內,將阿里巴巴 100% 的業務跑到公共云上”的底氣,也即將向社會輸出新的商業基礎設施,過去是電商,現在是云智能。但有一點沒變,阿里的基因是為商業“做基礎”,而不是掠食,也因此有了“被集成”的說法。
肆
被集成
在張建鋒最新的提法里,阿里云智能不是要做每一個行業的解決方案,而是成為每一個行業解決方案里的一部分,堅持“被集成”。
不管是制造業、零售業,還是金融行業等都有自己的特殊情況,也因為各自獨特的商業體系需要打磨不同的解決方案,任何一家企業想快速吃透都是不現實的。但是不管哪個行業,未來的解決方案里,一定會有數據化的理念,智能化的理念。
張建鋒指出,“阿里云自己不做 SaaS,讓大家來做更好的 SaaS”。
這也以意味著,阿里云正式劃清了邊界。SaaS 由合作伙伴去做,阿里云只做最擅長的部分—基于技術的創新和突破,充當 SaaS 加速器。
譬如,與埃森哲、畢馬威等企業的合作,都是由阿里云帶著合作伙伴,合作伙伴再帶著自己的客戶大家一起玩,共同探索行業升級。
阿里云智能需要的核心競爭力,當然并不是一兩句光鮮亮麗的口號,而是需要扎實構建和突破一切核心技術,諸如芯片、操作系統、網絡等一切因素都要不斷突破和創新。張建鋒還有一個身份是阿里達摩院院長,而達摩院本身就是為阿里探索前沿技術儲備的先鋒軍。
最近兩年,阿里云的市場依舊高速增長,而且在未來,“以退為進”的被集成戰略還將為阿里云帶來更多的合作伙伴,和更龐大的客戶群體。
但這還遠遠不夠,被集成對阿里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大的挑戰。阿里云只有不斷堅持技術研發,不斷通過中臺沉淀更多產品、不斷吸收達摩院的先進技術,才能被合作伙伴集成,一起賦能客戶,探索各行各業。
阿里云未來或許會涉獵更廣,進入制造流通零售的每個領域,但數據化、智能化技術的核心地位永遠不會動搖。
終
市場研究機構 IDC 日前公布了 2018 年上半年全球公有云 laaS(基礎設施即服務)廠商市場份額數據,阿里云成功躋身前三。清場工作已完成,國際頭部玩家未來將會面臨更加激烈的直接競爭。
阿里巴巴走到第二十個年頭,已經成為了中國互聯網界最難被顛覆的公司。
歸根結底的原因,還是在于阿里巴巴構建底層商業設施的能力。電商、物流、金融、云服務,阿里巴巴仿佛患上了構建基礎設施的強迫癥,也這種基因落實到了極致。
阿里云過去的大本營在 IaaS,但未來的核心競爭力,一定來源于自身差異化的基礎能力,例如數據化智能化。借助云智能平臺,阿里巴巴想對外輸出的是整個集團改造 IT 基礎設施的能力,互聯網技術實力,和處理數據的智能化經驗。
這又是一片無人走過的荒原,阿里云甚至找不到同行者。但在互聯網的世界里,不論地區和行業,凋零是永恒的話題,只有冒險家才配坐上最終的牌局。
如果可以,誰都想成為通吃一切的那位贏家。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十年再出发,一窥阿里云手牌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为什么腾讯、京东都救不了唯品会?
- 下一篇: 中国是全球最大消费电子生产国、出口国和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