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热潮下的“冷”思考
通信信息報記者林琳
5G 風口下,任何一點風聲,都能引來產業鏈及社會各界的匯聚目光。
近日,工信部部長苗圩表示,工信部已經對 5G 應用作出大體規劃,估計在今年的某個時間點上會正式頒發 5G 牌照。這一表態,再次激起各方對 5G 即將商用的預期。
5G 熱潮下,在各方唱多 5G“錢”景的聲音中,也出現一些不同的聲音,如有自媒體文章稱,從技術角度論證 5G 是“失敗的技術”,也有人說通信行業有“逢單數失敗”的宿命,更有媒體直指“整個行業還是不能‘過度亢奮’”。 5G 熱潮下,憧憬和質疑并存,更需冷靜思考。
一是不少業內人士擔憂,應用場景不明或影響 5G 商業生態。目前各地圍繞 5G 的項目遍地開花,5G 應用創新也開啟諸多宣傳,但并沒有令消費者產生強烈的共鳴,甚至出現了“5G 到底是‘強迫消費升級’,還是確有必要?”的質疑。
有業內人士直指 5G 應用碎片化,缺少殺手級應用。但歷史已多次證明,那些所謂沒有殺手級應用的擔憂,基本上都是杞人憂天。殺手級應用都不是規劃出來的。在更新換代的技術和基礎設施上,尤其是 5G 通信技術與其他基礎技術(云計算、AI、AR/VR、傳感技術、邊緣計算等)交叉疊加整合,顛覆式創新只是時間問題。
二是運營商們相繼捂緊“錢袋子”引發輿論關注。在火爆的 5G 概念背后,與躁動的產業熱情形成鮮明對比,預計 2019 年三大運營商最多投資 342 億元,遠低于市場預期。
在 5G 先期投入和盈利的兩難中,選擇謹慎投資已經成為運營商的普遍做法,這令一些觀點認為這是運營商對 5G 中短期發展信心不足所致。對此,北京郵電大學教授曾劍秋表示, 300 億的投資如果要在全國建設 5G 網絡確實杯水車薪,但 5G 預商用不是網絡全覆蓋。在 5G 網絡的建設上,運營商會更加注重效益。
三是 5G 終端“雷聲大,雨點小”,或影響商用進程?2018 年年底,多家終端廠商都表示將于 2019 年一季度推出可供上市使用的手機終端。今年以來,各大設備制造商和終端生產商都頻頻宣傳 5G 終端與芯片,華為、小米、三星等手機廠商相繼推出 5G 手機樣機。業內預計,今年下半年,國內可能出現 5000 元左右的 5G 手機,5G 手機大規模上市可能在明年。
一再推遲的 5G 終端,被不少媒體認為為推進商用添加變數。對此,國家發改委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所產業室主任史煒認為:“我們在談論 5G 商用的時候,考慮更多的是設備終端,這是 3G 和 4G 時代已經犯過的錯誤,這個錯誤現在還在延續。”他解釋說:“在我國新舊動能轉化過程中,5G 能夠起到推動作用,因此,全行業一定要有大產業的視角,設備和技術交給工程師們去實現,5G 如何落地才是最需要關注的問題。”
任何事物都是在發展中前進,5G 也不例外。新一輪通信技術升級將開啟完全未知的局面,在各方熱議 5G“錢”景下,更應該回歸理性。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5G热潮下的“冷”思考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李彦宏的AI焦虑:错失移动互联网 百度押
- 下一篇: 特斯拉股价盘前大跌:跌幅一度超过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