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我是个导演
【ZZ】《功夫》音樂掃盲?
??? 說一句對星星不敬的話,如果這些音樂的選配都是他的點子,我真要對他肅然起敬了。天地雙殘殺豬籠三人組那一段,特效+真功夫+配樂渾然天成,非常過癮,是為經典。P.S.原聲大碟聽起來也不錯,有股子大氣在里面,周導這次甫一出手,就一時無兩啊。
??? 箏樂:古箏在本片里的確扮演著一個很重要的道具,不僅僅是因為使琴魔兄弟能使出"古琴肝腸斷"殺人的必須武器,更是為片子的配樂做出了很大的貢獻。他們這段打斗正好通過古箏把"夜半殺手"和"箏風"的樂曲演繹出來,我發覺古箏抑揚的曲調,快速換調的緊促感,層層推進的樂波真的很適合與武融為一體,難怪《英雄》無名與長空一戰,也必須要一老者從旁撫琴。
琵琶樂:說到古琵琶樂,可能大家第一反應就是《十面埋伏》,果不其然,這首故事表達性極強的著名琵琶傳統大套武曲也被加入到周導出場勒索的那段戲了,如果純粹為了制造喜劇效果還說得通,如果是預示著斧頭幫大軍殺到,鋪墊是否早了點。不過畢竟是傳誦N久的東西,改一點就是暴殄天物,于是原汁原味就用上去了,不象后面說到的幾個曲子。
民族交響樂:《東海漁歌》最早是張燕以漁民繁忙充實的勞動生活為題材創作的箏獨奏曲,。后在1978年由馬圣龍、顧冠仁改編,加入了長笛,二胡,嗩吶等樂器,使得曲子變得更歡快,平整。即現在這版本。用在表現"豬籠城寨"清早一付繁忙的景象還是很貼切的。
《將軍令》一開始是四川揚琴曲,后來演變出多鐘的曲譜和演奏方式,描寫古代將軍升帳時的威嚴莊重、出征時的矯健輕捷、戰斗時的激烈緊張。這里選取得是第四樂章,通過揚琴作引子,嗩吶將調開高,此后由笛過渡,高潮部分鐃鈸和大羅的敲擊配合高阮的彈奏強氣氛推向高潮,音響宏大,振奮人心。配合三大高手力退斧頭幫,氣氛緊張而又豪氣沖天。
《闖將令》是一首來自中國大躍進時代的民樂作品,描寫各條戰線上的英雄永往無前,不屈不撓的大無畏精神,充滿了奮進的精神和活力。該樂曲被改編后,也曾經作為《如來神掌》等武俠電影的主題曲(這片的"如來神掌"真的無處不在啊),為更多的人熟悉。本次的演繹以大規模樂團進行,劇力萬鈞,帶出前所未聞的 "精、氣、神",聽來令人為之振奮。這也是劇中運用的最多的一段配樂了,包括最后CAST的背景樂。
《小刀會組曲》的選用還是很有歷史淵源的:《小刀會》是中國民族舞劇的代表作品之一,也是上海歌劇舞劇院1956年建院后上演的第一部大型民族舞劇。全曲以明清以來的沒族古典音樂和江南民間音樂為創作素材展開而成。 秀麗, 悲壯,扣人心弦。不少曲子絕對是新中國民樂創造的一個高峰,比如大家一到過年就必定會聽到的《春節序曲》,《大話西游》里孫悟空出場樂:《小刀會序曲》,另外如《武術》,《弓舞》,《錢塘江畔》等都無數次被各處引用。差點忘了說,前面提到過的《東海漁歌》也曾被改編后編入,只不過我們現在聽到的是78年最后一次改編的版本。"神雕俠侶"將阿星救到萬佛古廟中的一段,正是《小刀會》中周秀英得知丈夫徐耀戰死后烘托其內心驚愕,悲痛情感的配樂。而且這不是周導第一次用這首曲子,《九品芝麻官》中包龍星在彌留父親床邊也用過這曲子的第2段。至于其他曲子是否還有借用到,我一時也記不起了。但是周導對這個組曲絕對是相當喜歡的。
《英雄們戰勝了大渡河》:魏風詞,羅宗賢、時樂蒙曲。描寫1951年和平解放西藏的進軍征途中,我英雄人民解放軍指戰員為將支援物資盡快送往拉薩,頂風雪,戰惡浪,排除重重艱險,越過大渡河,表現了無畏的戰斗精神。不僅吸取了四川民歌素材,還采用川江號子的某些特性節奏,以"咳佐咳佐"等襯字和呼喊聲與旋律聲部相結合,使氣氛既緊張又熱烈,很富于生活氣息。各樂段音調相近,但在節奏、織體、聲部等方面作了自由變奏式的處理。男高音聲部領唱、齊唱與其它聲部號子節奏的疊置,將音樂推向高潮。爾后是合唱的對位處理以及號子節奏的持續進行,表現了英雄們迎接勝利時歡快心情。
這里周導把它用在了自己重獲新生后走出房門將與斧頭幫決戰的橋斷。這里祛除了合唱,把嗩吶的喜慶,笛子的輕快更突表現出來,加上揚琴的支撐,很好迎合人們看其起死回生,脫胎換骨,盡現高手風范后,心里產生的喜悅輕松。
?? 既然前面說這次的音樂呈多元化趨勢,我們就不能光談民樂了,至少在不少片斷還是非西洋樂辦不到的。由于本人涉獵甚淺,只能略摘一二:
《流浪者之歌》:又名《吉普賽之歌》,小提琴獨奏曲中不朽的名篇。薩拉薩蒂的作品自始至終十分講究效果和技巧,都是純粹的小提琴作品。這一首樂曲是薩拉薩蒂所有作品中最為世人所熟悉的名作,它那回腸蕩氣的傷感色彩與艱澀深奧的小提琴技巧所交織出來的絢爛效果,任何人聽后都會心蕩神馳不已。
在片子中,這個曲子被用到兩次,第一次是包租婆和周導的那場夸張的馬路追逐戲。用的是樂曲的第四部分,2/4拍子,使用極快的快板,反映出吉普賽民族性格的另一面--能歌善舞。以管弦樂的強奏作為先導,小提琴演奏出十分歡快的旋律,右手的快速撥奏與高音區的滑奏無比歡愉,這一旋律告一段落后,又用小提琴的撥奏開始新的旋律,接著是由十六分音符的斷奏所構成的像游絲般的旋律,充滿舞蹈氣氛;然后以更具技巧性的撥奏再現第四部分的最初部分,逐漸朝氣蓬勃地趨于高潮,最后像閃電般結束樂曲。不過我一直沒有弄清為什么會用這個曲子,因為用的是鋼琴協奏版,也許是想表現追逐的緊張感,并用劃奏出來的快速旋律來配合他們的步點顯得更幽默些吧
第二次用就是緊接下來的鏡頭,他的嘴唇被毒的異常腫大,痛苦地在交通燈里四處亂拍使出如來神掌。所以背景樂很自然地就過渡,而且明顯想讓觀眾聽出和前一段在節奏和感情上的強烈反差,這里用的是《流浪者之歌》的引子,中板,C小調,4/4拍子。由強而有力的管弦樂齊奏作為開始,充滿憂傷的旋律。
馬刀舞曲(Sabre Dance):哈恰圖良的舞劇《加雅涅》中的一支舞曲。是1939年米高揚建議,為亞美尼亞藝術季而創作的,原名為《幸福》(Shchast'ye)。這部舞劇的胚胎后改編成這部《加雅涅》,把劇情改寫成描寫亞美亞邊境集體農莊工作的年輕姑娘加雅涅的故事。曲子描寫庫爾特族出征前的一種戰斗舞曲,以急板的強奏表現節奏,中段由獨奏大提琴與薩克斯管演奏,是現在音樂會上演奏率相當高的曲子。大家對上號的話也肯定會說很熟悉的。曲子出現在鏡頭切到"非正常人研究中心"后,但是用這個曲子在戲劇中制造緊迫效果只能讓其更可笑吧。
主題歌:《要為你活一天》,很多人都說這個旋律熟悉,感覺有點復古是吧,其實這是很正常的,因為這個歌是翻唱劉家昌當年創作的同名歌曲。
論及六十年代流行歌曲的第一把交椅,應該就要首推劉家昌,這個人稱"鬼才"的大師,除了作詞、作曲統攬,還拍了不少電影,而且都是有得獎級水準的。從他創作的第一首歌"月滿西樓"以來,他的歌曲就成了票房保證。劉家昌的作曲曲風很有個人特色,以抒情擅長,早期他也是瓊瑤電影的指定作曲家,"月滿西樓"、"庭院深深"、"一簾幽夢"都堪為當時的代表作,而后"往事只能回味"在大街小巷流行,更將他的成功推向了高峰,黃鶯鶯、劉文正...等人賴以成名的 "云河"、"諾言"、"小雨打在我身上"相繼風靡,更使得他的大作一時之間成了流行歌曲的金字招牌,眾歌手爭相傳唱。
七十年代初期,劉家昌的作品已大為減少,大部分時間是在"作育英才"之上,然而他仍創作出如"一串心"、"揚帆"、"不一樣"、"獨上西樓"、"在雨中"等一連串的暢銷歌曲,他的作品仍有他一貫的劉式風格 ~ 簡單、流暢,讓人朗朗上口,七十年代的后期,流行歌曲已改朝換代,雖然已光榮引退,然而他的眾多作品仍被列為經典,這次的翻唱就是對他的一種致敬。而他做音樂的態度與成就,也深深啟發了后輩的創作者,如陳升等人。6,70年代的劉家昌,80年代的羅大佑和90年代的李宗盛被公認為對臺灣華語流行樂壇近幾十年影響最大的人。
原創配樂:這次的原創大多還是那些不慍不火的交響樂,給人留下的印象并不怎么深。但是那首《我不如地獄》還是有點火候的作品,強烈節奏的鼓點,糅入了爵士風格的長號吹奏,伴隨陳國坤領舞的現代舞,讓黑幫的感覺更加入了摩登和嬉皮的味道。
???? 還有一點提一下,預告片里的那首歌是Carl Douglas 1974年風靡全球功夫排行冠軍曲「Kung Fu Fighting」。?
總結
- 上一篇: 博客园出现了奇怪的cookie问题
- 下一篇: 人见人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