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1990年代的小故事
凸出時代印記是因為當年的蘇州河還具有內河河道運輸的功能,不寬的水面,往來的駁船,突突突,突突突。
偶爾有"嘩"的一聲,便是船主的厚腰老婆將水桶用拴著的繩子借著駁船前行的力把桶即入河中即滿,隨后猛沖甲板發出的。而現在,這些場景都看不到了吧?河道上除了航監局的靚麗小艇掛著國旗頂著喇叭外,再也看不到前后拴成串的駁船隊和他們的厚腰老婆了。
我承認,自己是個精于計算的人:隔開黃浦與虹口的四川路橋頂是個尷尬之處,如騎車直接沖下去,往往遇到七十米遠的天潼路口紅燈。所以我每次路過總會將車停在橋頂,在預計下面紅燈變綠前十秒松開閘沖向天潼路口。這種滿足感至今還停留在我小腦深處,并不時連帶長著南通面孔的厚腰船婆一起出現在我眼前。
不過有一天,新的主人公出現了:一個六七歲的紅衣女孩,左手被媽媽牽著,右手牽著紅色氣球。加上依舊在橋頂的我一共四個活物,我總愿承認在黃浦江送來的風中跳躍的紅氣球是有生命的。這不?!它掙脫女孩的手,被橋洞的風吸入蘇州河。恰此,一列由七八艘駁船串行的船隊正要過橋洞。站在第一艘船頭的老大看到落入水面的紅氣球就隨手抄起帶鉤的長竹竿想去撈,可惜船速太快,馬上就把第一艘送入橋洞下了。后面的船主也紛紛抄起船幫邊的竹竿來撈氣球,就這樣,一次次的撈,一艘艘的過。小活物始終調皮的在水面波浪和低空躲過竹竿卻又頑皮地貼著船隊邊逗大家。直到最后一艘的船艉進入橋洞,最后一聲水手竹竿拍打在水面。波浪趨緩,氣球在水面越漂越慢,水手們的笑聲隨著橋洞隧道般的漸行漸遠,母女也目送這一切隨著河面的風散去。
我看了看天潼路的紅綠燈,松開車閘,一頭扎入美好的生活。
——陳亮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一个1990年代的小故事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机器学习知识点(二十一)特征选择之岭回归
- 下一篇: Hive客户端secureCRT中文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