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之形与小人之质
人性善惡,待之不過褒貶二途;然人性之復雜卻必深入性格與成長環境及其為善為惡之際所處之利益環境,或舍善向惡,或惡小積大惡,或棄惡從善,皆無所事先可預測可推想之跡象。雖知其性格與成長環境及向其為人態勢可知其某事當扮演何種角色,然余以為善惡抉擇之念更為重要之因素在于當時當地所處之利益環境。凡人皆可為善,亦無時無地不無可能為惡,誠其為善始終蓋因于其所遇之利益環境未能逼其為惡。余以凡人皆具:君子之形,小人之質。去除性格等因素,專以所遇之利益環境來斷人之善惡,以此論之,利益未及攸關自身或未損及自身,皆是君子,形也,現也;一旦利益危及其往日所有或期待所有,必為小人,質也,本也;此論不過具有普及之意,卻非一定及必是真理。如為理想或愛情或他因素,而放棄生命也有之。故此,奉此論點,皆以當前大多具此,亦有一定實際借鑒意義。余以人本有惡向,利益所關,向惡亦非全無一處,因之,通透視角,不凡認可己身及身邊普通人皆如此,倒可更寬容他人,亦是和諧之意!余今有一例,可為君子之形與小人之質寫照。亂世必也是濁世,濁世必有清流滌蕩之聲,清末,時局所系,革新與守舊、自強與御外等,于朝野上下形成各自主張派系,有頑固派、洋務派、清流黨等幾大勢力。洋務派與頑固派均是實權派系,具影響時局之力。清流黨則參與時務較少,卻為最高統治者慈禧維系朝野權力均衡的重要力量。清流黨出身翰林,其中張佩綸與張之洞二人是典型表現。名士張佩綸,以彈劾大臣、整肅朝綱為己任,幾起著名的彈劾事件皆是其首功,奠定了其半世英名。然此人并無實際辦事能力,于馬尾之戰中一敗涂地。中法戰爭期間,張佩綸放言高論,以談兵事為能。慈禧為平衡洋務派實力便任命張佩綸為福建海疆大臣,指揮戰爭。未知其臨事茫然,私下叫苦不迭。據《中法兵事本末》記載:“張佩綸、何如璋甫聞炮聲,即從船局后山潛逃。是日大雷雨,張佩綸跣而奔,中途有親兵曳之行,抵鼓山麓,鄉人拒不納,匿禪寺下院,距船廠二十余里?!m有廷寄到,督撫覓張佩綸不得,遣弁四探,報者賞錢一千,遂得之?!绷牧臄嫡Z史書所記載,不過敘事而已,卻也可觀若干點:一清流黨平日無事則高闊論談,一旦身臨其事,方知世間事不易為也,此也深為當今讀書人之通病;二張佩綸本人無任實事之能,且在關鍵時刻毫無氣節,平日彈劾之凜然蕩然無存,可見真涉及生命,典型君子之形、小人之質;三清流黨張之洞則不然,興實務,具有積極歷史意義,漢陽兵工廠步槍造就了近代歷史。張佩綸,恥辱,余每每思及此段歷史,痛心疾首。余以張佩綸為典型之君子之形、小人之質,乃意:世人不當對他人所事評頭論足,世間事皆不易。尤以今日讀書人為甚,文人相輕,古即有之,然不應輕他人所事而為己談資,可談不定可事,可事不定可成,可成不定有意。認可人皆是君子之形、小人之質乃有正面意義,提醒我等不可對有小人之舉之人作過激評論,換作他事,或許自身也有小人之舉,亦教訓我等具君子之形者不定具辦實事之能。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08年5月5日
總結
- 上一篇: 小憩,味一二 ——08年3月编程手札
- 下一篇: 还我河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