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计算怎么支撑起《流浪地球》的硬科幻实力?
在即將到來的春節,有一大波電影等著我們,其中哪一部最受期待?很多人說是《流浪地球》。《流浪地球》改編自劉慈欣同名小說,由郭帆導演、大劉本人監制,前后花了四年時間,一出手就不簡單。除此以外,它還被譽為“首部國產重工業科幻影片”,肩負著“國產科幻元年”的重擔。
既然叫做“硬科幻”,那么特效一定是可圈可點的。曾參與《紅海行動》、《美人魚》等電影特效制作的韓國特效公司Macrograph,在合作方中國特效公司MOREVFX的邀約下,前后投入120余名藝術家,歷時9個月,完成片中6大場景、近500個高難度鏡頭的后期特效工作。
對于制作團隊來說,雖然一開始就預料到項目難度之高,但在制作過程中,還是時常被數量巨大的全CG鏡頭難倒。Macrograph CEO 李仁浩表示:最大的挑戰就是物理時間,如何在有限的制作期限內完成Macrograph從來沒有做過的高難度3D渲染?很多工程文件的建模之細致,容量之巨大,是超出大家預想的。一部影片一秒鐘24幀,普通渲染1幀需要半個小時,所以一部1分鐘的電影,單是渲染就要耗時1個月。盡管Macrograph調足了內部渲染農場的所有300臺機器24小時不停地渲染,也很難按期交出高質量作品。
這時候,云計算的海量算力就派上用場了。Macrograph選擇與華為云合作,搭載渲染軟件Queenbee,最高用量時,Macrograph一次調用了1000臺華為云主機。這一方式一方面可以近乎無限的使用CPU海量資源,另外華為云在存儲、網絡環境、服務體系等方面的優勢可以可以根據制作需要隨時調配資源。
據了解,渲染軟件Queenbee可自動分析場景,使在技術領域具有較少經驗的制作者們可以直接在華為云中進行渲染。通常,為了在云中實現渲染工作,使用者必須經歷一個復雜的過程,即分配服務器、安裝3D程序和插件、逐個收集文件并進行傳輸、渲染,以及再次接收結果,這是整個渲染過程必須要經歷的體系結構。而Queenbee云渲染幾乎完全自動執行這一系列流程,并且以“幀” 或者“任務”為單位更加有效地進行實時監控和管理,為用戶提供非常方便的用戶界面。
目前華為云聯合Queenbee不僅在Macrograph內部使用該平臺進行特效制作,并且已經開始對外提供此項服務,讓其他CG / VFX等設計公司也可以享受到特效制作服務。
相比于租賃或者購買物理機,華為云提供的隨用隨取的資源,以及按需計費的模式讓特效公司輕松實現輕成本、高效率的項目運作。華為云海量的計算能力和彈性使用方式還可以有效減少企業的閑置資源和設備存放空間以及折舊費等,位于中國西安的秦渲云公司也與華為云有著緊密的合作關系。
李仁浩表示,今后Macrograph愿同華為云一起,嘗試在云上共享和使用特效資產。雖然云技術目前還僅局限于渲染這個環節上,但相信在不久的將來,特效制作的所有工序都可以在云上實現。
(文字編輯整理:Sharon)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云计算怎么支撑起《流浪地球》的硬科幻实力?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监控nginx
- 下一篇: GitNote 基于 Git 的跨平台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