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旭豪:外卖概念的三点进化
這條音頻,說的是“餓了么”創始人張旭豪對2016年外賣領域新趨勢的分析和看法。張旭豪是外賣 O2O 平臺“餓了么”的創始人、CEO。應“得到”知識新聞工作室的邀請,他為我們獨家撰稿,分析了“外賣”這個概念所發生的三點進化,以下就是文章的內容。
到今天為止,“餓了么”專注做外賣這件小事,已經有8年時間。8年來,外賣市場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些正在或即將發生的轉變,我認為大致可以歸結為“外賣”這個概念的三點進化:
第一點進化,是外賣被接受為一種常規的就餐方式。
在以前,很多人認為,點外賣是因為沒空做飯或出門吃飯,于是,叫外賣更像是一種“迫于無奈”的選擇,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在今天,點外賣已經成為一種常規的就餐方式。
事實上,經過兩到三年的培育,目前的外賣市場已經有相當規模的忠實用戶,他們每周必定點餐兩次或兩次以上。為什么我們會把每周點餐兩次作為忠實用戶標準呢?這是因為,對很多在一二線城市生活的白領來說,尤其是北漂、滬漂,他們每周在家做飯的次數一般就兩到三次。如果叫外賣的次數多于這個數字,那就說明外賣已經跟做飯一樣,固化為他的一種常規的就餐方式。
在“餓了么”,有一個現象,就是周末的日訂單,往往比工作日要高。舉個例子,圣誕節過去給人的印象,一般都是滿街的餐廳外面排著長隊,大家等著就餐,但恰恰就是在2016年圣誕節當天,“餓了么”日訂單創下900萬單的新高。我想這恐怕是很多人第一個吃著外賣過的圣誕節,但我相信,今后這樣的圣誕節肯定還會有第二個、第三個……
所以很顯然,外賣已經不再是一種忙到沒空做飯或者出外吃飯時迫于無奈的選擇。在今天,你的時間更值錢了,更便利地享用美食漸漸就成了剛需。所以,外賣與堂食、做飯,這三者在人們心中的地位也會越來越平等。在美國,餐飲市場交易額有30%來自外賣,中國目前才10%不到,發展潛力還很大。
第二點進化,是外賣消費品質化。
當外賣成為你一種常規的就餐方式,你就會開始對外賣的食物、服務提出更高要求,事實上,這正是2016年以來外賣市場發生的事。
在一二線城市,越來越多辦公區的單筆交易金額達到40到50塊,整個2016年,“餓了么”的整體客單價,也就是每一個顧客平均的訂單金額,上升了1/5,而2016年全年的居民消費者價格指數,也就是咱們常說的CPI,漲幅只有2%左右。兩個數據放在一起看,就說明老百姓的消費整體上沒有變貴,但在外賣上,人們確實更愿意為高品質美食和服務花錢了。
我相信對于很多商圈來說,40到50元的客單價絕不是一個天花板,人們對外賣品質的要求越來越高,只要能吃得好、享受到好服務,就會越來越舍得在外賣上花錢。
第三點進化,是外賣消費多元化。
相信很多用過外賣 App的朋友都發現,在首頁你能看到下午茶、宵夜、果蔬生鮮、商店超市這樣的入口,這就說明,現在的外賣,早已經超出“正餐”、“吃飯”這些范疇,變得多元化。
2016年,外賣消費向全時段發展的趨勢已經非常明顯,下午茶、夜宵等新品類開始冒尖,目前,“餓了么”有接近30%的交易額由這些非就餐時段的訂單構成。
在“吃”之外,商超等品類的增長也非常迅猛。2016年,我們的商店超市類產品交易額同比增長了11倍,平臺上入駐的商店、超市類商家數,同比增長了6倍;全年在“餓了么”上下單次數最多的用戶,一年下了將近1300單。算下來平均每天3到4單,原來,他不止在“餓了么”上面點餐,水果、飲料和日用品都在“餓了么”上買。
外賣消費多元化的趨勢是怎么出現的呢?我認為有兩個原因。
一是經過這么多年的發展,作為外賣基礎設施的即時配送體系,已經趨于成熟,這個體系能為很多原先不具備外賣配送能力的商家賦能;另一個更為本質的原因,就是上面提到過的,外賣有它特殊的價值——省時間、提供便利。當越來越多人意識到自己的時間更值錢,他也會在急需便利的時候,用外賣平臺購買他原本需要通過其他渠道購買的商品。
隨著即時配送體系在人效、調度、配送工具上的繼續進步,這套體系配送效率還會提升,運力成本也會下降,外賣消費多元化趨勢會進一步加劇。與此同時,效率越來越高、成本越來越低的即時配送體系,會像磁石一樣,將門類多樣的線下零售業吸引進自己的體系里。2017年,“萬物皆可即時配送”會成為一種趨勢,即時配送+線下零售業,也會成為一種重要的新零售形態。
以上就是“餓了么”創始人張旭豪就外賣“概念”的三點進化所做的獨家分析,供你參考。
特約撰稿:張旭豪
講述:于浩
《新程序員》:云原生和全面數字化實踐50位技術專家共同創作,文字、視頻、音頻交互閱讀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张旭豪:外卖概念的三点进化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noi题库(noi.openjudge.
- 下一篇: canvas贝塞尔曲线效果演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