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商管理(Supplier Management)
生活随笔
收集整理的這篇文章主要介紹了
供应商管理(Supplier Management)
小編覺得挺不錯的,現在分享給大家,幫大家做個參考.
供應商是指那些向買方提供產品或服務并相應收取貨幣作為報酬的實體,是可以為企業生產提供原材料、設備、工具及其他資源的企業。 供應商管理是指對供應商的了解、選擇、開發、使用和控制等綜合性管理工作總稱。 供應商管理的目標是獲得符合企業質量和數量要求的產品或服務,以最低的成本獲得產品或服務,確保供應商提供最優的服務和及時的送貨,發展和維持良好的供應商關系,開發潛在的供應商。 供應商管理的策略與方法 !1、供應商開發原則與流程 供應商的開發和管理是整個采購體系的核心,其表現也關系到整個采購部門的業績。一般來說,供應商開發包括的內容有:供應市場競爭分析,尋找合格供應商,潛在供應商的評估,詢價和報價,合同條款的談判,最終供應商的選擇。 在大多數的跨國公司中,供應商開發的基本準則是“QCDS”原則,也就是質量,成本,交付與服務并重的原則。 在這四者中,質量因素是最重要的,首先要確認供應商是否建立有一套穩定有效的質量保證體系,然后確認供應商是否具有生產所需特定產品的設備和工藝能力。其次是成本與價格,要運用價值工程的方法對所涉及的產品進行成本分析,并通過雙贏的價格談判實現成本節約。在交付方面,要確定供應商是否擁有足夠的生產能力,人力資源是否充足,有沒有擴大產能的潛力。最后一點,也是非常重要的是供應商的售前、售后服務的紀錄。 在供應商開發的流程中,首先要對特定的分類市場進行競爭分析,要了解誰是市場的領導者,目前市場的發展趨勢是怎樣的,各大供應商在市場中的定位是怎樣的,從而對潛在供應商有一個大概的了解。 下一個步驟就是尋找潛在供應商了。經過對市場的仔細分析,你可以通過各種公開信息和公開的渠道得到供應商的聯系方式。這些渠道包括供應商的主動問詢和介紹,專業媒體×××,互聯網搜索等方式。 在這個步驟,最重要的是對供應商做出初步的篩選。建議使用統一標準的供應商情況登記表,來管理供應商提供的信息。這些信息應包括:供應商的注冊地、注冊資金、主要股東結構、生產場地、設備、人員、主要產品、主要客戶、生產能力等。通過分析這些信息,可以評估其工藝能力、供應的穩定性、資源的可靠性,以及其綜合競爭能力。在這些供應商中,剔除明顯不適合進一步合作的供應商后,就能得出一個供應商考察名錄。 接著,要安排對供應商的實地考察,這一步驟至關重要。必要時在審核團隊方面,可以邀請質量部門和工藝工程師一起參與,他們不僅會帶來專業的知識與經驗,共同審核的經歷也會有助于公司內部的溝通和協調。 在實地考察中,應該使用統一的評分卡進行評估,并著重對其管理體系進行審核,如作業指導書等文件,質量記錄等,要求面面俱到,不能遺漏。 在考察中要及時與團隊成員溝通,在結束會議中,總結供應商的優點和不足之處,并聽取供應商的解釋。如果供應商有改進意向,可要求供應商提供改進措施報告,做進一步評估。 在供應商審核完成后,對合格供應商發出詢價文件,一般包括圖紙和規格、樣品、數量、大致采購周期、要求交付日期等細節,并要求供應商在指定的日期內完成報價。在收到報價后,要對其條款仔細分析,對其中的疑問要徹底澄清,而且要求用書面方式作為記錄,包括傳真,電子郵件等。 后續工作是報價分析,報價中包含有大量的信息,如果可能的話,要求供應商進行成本清單報價,要求其列出材料成本、人工、管理費用等,并將利潤率明示。比較不同供應商的報價,你會對其合理性有初步的了解。 在價格談判之前,一定要有充分的準備,設定合理的目標價格。對小批量產品,其談判的核心是交貨期,要求其提供快速的反應能力;對流水線、連續生產的產品,核心是價格。但一定要保證供應商有合理的利潤空間 同時,價格談判是一個持續的過程,每個供應商都有其對應的學習曲線,在供貨一段時間后,其成本會持續下降。與表現優秀的供應商達成策略聯盟,促進供應商提出改進方案,以最大限度節約成本。 實際上,每個供應商都是所在領域的專家,多聽取供應商的建議往往會有意外的收獲。曾有供應商主動推薦替代的原材料,如用韓國的鋼材代替瑞士產品,其成本節約高達50%,而且性能完全滿足要求,這是單純依靠談判所無法達到的降價幅度。通過策略聯盟,參與設計,供應商可以有效幫助我們降低成本。 還有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是隱性成本。采購周期、庫存、運輸等等都是看不見的成本,要把有條件的供應商納入適時送貨系統,盡量減少存貨,降低公司的總成本。 !2、供應商選擇與評價 不同企業的不同發展階段,對供應商的選擇和評價指標也不盡相同。那么怎樣才能通過量化的指標來客觀地評價和選擇供應商呢?基本思路是:階段性連續評價、網絡化管理、關鍵點控制和動態學習過程。這些思路體現在供應商評價體系的建立、運行和維護上。 !!⑴建立供應商階段性評價體系 采取階段連續性評價的方式,將供應商評價體系分為供應商進入評價、運行評價、供應商問題輔導、改進評價及供應商戰略伙伴關系評價幾個方面。供應商的選擇不僅僅是入圍資格的選擇,而且是一個連續的可累計的選擇過程。 建立供應商進入評價體系,首先需要對供應商管理體系、資源管理與采購、產品實現、設計開發、生產運作、測量控制和分析改進等七個方面進行現場評審和綜合分析評分。對以上各項的滿意程度按照從不具備要求到完全符合要求且結果令人滿意,分為5個分數段(0分~100分區間),根據各分項要素計算平均得分。如80分以上為體系合格供應商,50分以下為體系不合格供應商,50-79為需討論視具體情況再定的持續考核供應商。合格的供應商進入公司級的AVL維護體系。 建立供應商運行評價體系,則一般采取日常業績跟蹤和階段性評比的方法。采取QSTP加權標準,即供貨質量Quality(35%評分比重)、供貨服務Service(25%評分比重)、技術考核Technology(10%評分比重)、價格Price(30%評分比重)。根據有關業績的跟蹤記錄,按照季度對供應商的業績表現進行綜合考核。年度考核則按照供應商進入AVL體系的時間進行全面的評價 供應商問題的輔導和改進工作,是通過專項專組輔導和結果跟蹤的方法實現的。采購中心設有貨源開發組,根據所負責采購物料特性把貨源開發組員分為幾個小組,如板卡組、機械外設組、器件組、包裝組等,該小組的工作職責之一就是對供應商進行輔導和跟進。 供應商戰略伙伴關系評價是通過供應商的進入和過程管理,對供應商的合作戰略采取分類管理的辦法。采購中心根據收集到的信息,由專門的商務組分析討論,確定有關建立長期合作伙伴的關系評估,提交專門的戰略小組進行分析。伙伴關系不是一個全方位、全功能的通用策略,而是一個選擇性戰略。是否實施伙伴關系和什么時間實施要進行全面的風險分析和成本分析。 階段性評價體系的特點是流程透明化和操作公開化,所有流程的建立、修訂和發布都通過一定的控制程序進行,保證相對的穩定性。評價指標盡可能量化,以減少主觀干擾因素。 !!⑵體現網絡化管理 網絡化管理主要是指在管理組織架構配合方面,將不同的信息點連接成網的管理方法。多事業部環境下的采購平臺,需要滿足不同事業部的采購需求,需求的差異性必須統一在一個更高適應性的統一體系內。對新供應商的認證,應由公司級的質量部門和采購中心負責供應商體系的審核;而對于產品相關的差異性需求則應由各事業部的質量處和研發處提出明確的要求。 建立一個評審小組來控制和實施供應商評價。小組成員由采購中心、公司質量部、事業部質量部的供應商管理工程師組成,包括研發工程師、相關專家顧問、質檢人員、生產人員等。 評審小組以公司整體利益為出發點,獨立于單個事業部,組員必須有團隊合作精神、具有一定的專業技能。 網絡化的管理也體現在業務的客觀性和流程的執行監督方面。監督機制體現在工作的各個環節,應盡量減少人為因素,加強操作和決策過程的透明化和制度化。可以通過成立業務管理委員會,采用ISO9000的審核辦法,檢查采購中心內部各項業務的流程遵守情況。 !!⑶關鍵點控制的四項原則 關鍵點控制包括門當戶對原則、半數比例原則、供應源數量控制原則和供應鏈戰略原則。 門當戶對原則體現的是一種對等管理思想,它和“近朱者赤”的合作理論并不矛盾。在非壟斷性貨源的供應市場上,由于供應商的管理水平和供應鏈管理實施的深入程度不同,應該優先考慮規模、層次相當的供應商。不一定行業老大就一定是首選的供應商,如果雙方規模差異過大,采購比例在供應商總產值中比例過小,則采購商往往在生產排期、售后服務、彈性和談判力量對比等方面不能盡如人意 從供應商風險評估的角度,半數原則要求購買數量不能超過供應商產能的50%。如果僅由一家供應商負責100%的供貨和100%成本分攤,則采購商風險較大,因為一旦該供應商出現問題,按照“蝴蝶效應”的發展,勢必影響整個供應鏈的正常運行。不僅如此,采購商在對某些供應材料或產品有依賴性時,還要考慮地域風險。 供應源數量控制原則指實際供貨的供應商數量不應該太多,同類物料的供應商數量最好保持在2~3家,有主次供應商之分。這樣可以降低管理成本和提高管理效果,保證供應的穩定性。 采購商與供應商建立信任、合作、開放×××流的供應鏈長期合作關系,必須首先分析市場競爭環境。通過分析現在的產品需求、產品的類型和特征,確認是否有建立供應鏈合作關系的必要。對于公開和充分競爭的供應商市場,可以采取多家比價,控制數量和擇優入圍的原則。 而在只有幾家供應商可供選擇的有限競爭的市場和壟斷貨源的獨家供應市場,采購商則需要采取戰略合作的原則,以獲得更好的品質、更緊密的伙伴關系、更好的排程和更低的成本和更多的支持。 對于實施戰略性長期伙伴關系的供應商,可以簽訂“一攬子協議/合同”。在建立供應鏈合作關系之后,還要根據需求的變化確認供應鏈合作關系是否也要相應地變化。一旦發現某個供應商出現問題,應及時調整供應鏈戰略。 供應鏈戰略管理還體現在另一個方面:仔細分析和處理近期和長期目標、短期和長遠利益的關系。采購商從長遠目標和長遠利益出發,可能會選擇某些表面上看似苛刻、昂貴的供應商,但實際上這是放棄了短期利益,主動選擇了一個由優秀元素組成的供應鏈。 !!⑷體系的維護 供應商管理體系的運行需要根據行業、企業、產品需求和競爭環境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細化評價。細化的標準本身就是一種靈活性的體現。短期的競爭招標和長期的合同與戰略供應商關系也可以并存。 學習型的組織通過不斷地學習和改進,對于供應商的選擇評價、評估的指標、標桿對比的對象以及評估的工具與技術都需要不斷的更新。采購作為一種功能,它的發展與制造企業的整體管理架構、管理階段有關系。需要根據公司的整體戰略的調整而不斷地調整有關采購方面的要求和策略,對于供應商選擇的原則和方法也亦然。
轉載于:https://blog.51cto.com/liveming/169073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供应商管理(Supplier Management)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SCCM2007系列教程之十操作系统部署
- 下一篇: UNIX文件的实现——索引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