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_《组织行为学》_17.节点人物
17.去中心化組織中誰更重要?
我覺得她會怎么寫?
去中心化組織的特點,會舉什么例子呢?
現存的問題,分為一二三點。
組織行為學的洞見:高管很重要
解決方法:?
實際的文章結構
ps:老師在設置這門課的時候,整個課程的設計過程是怎么樣的呢?
構架:個人+團隊+組織
組織應該選擇一個什么詞兒?
老師選擇了重塑。重塑重塑,說明現存的組織模式存在問題,從組織行為學的視角給出洞見。(這里需要對整個學科的體系與知識重新把握,重新歸納一遍。)
然后厘清了整個模塊的邏輯順序:組織架構是從人開始再到戰略,金字塔結構。
領導者的作用,組織的戰斗力,組織的內耗問題:沖突。最后是統一思想。
個體層面講過員工追求個性,企業也在采用去中心化的結構,簡單說,就是取消層級,把大家拉平。
【舉例】
who:游戲公司維爾福。核心管理層下無層級,工程師隨意搭配。
why:避免過多層級阻礙信息交流,影響創新。
problem:大家拉平后,企業不知道誰更重要,資源配置就成了問題。
這講的目的:在去中心化的組織中,怎樣判斷隊伍里誰更重要?資源應該圍繞誰來展開?
1.去中心化組織面臨的問題
傳統的解決辦法
【1】CEO勤快點
【舉例】
who:李育輝認識的創業的一位老板
what:80人都要了解
problem:累,到凌晨兩點
【2】財務給每個人核算成本收益。
problem:創意很難量化,沒法特別精確。
去中心化的組織,通常員工人數不會太多。因為人數不多,就很難說清楚每個人貢獻程度的高低了,資源的配置就沒了參考
2.創意是如何產生的
有沒有解決的辦法?介紹一個組織行為學最新的研究,看看能不能有新的思路。
麻省理工的彭特蘭教授。他就是要用數據進行測量創意。
如果你把組織看成一艘船,那么個體成員的想法就是一條河流。當這條想法河流不斷流動時,船就能順利航行;當想法河流變成一潭死水,或者形成漩渦,那么船就動彈不得。----麻省理工學院彭特蘭教授
who:彭特蘭
what:發明:計量徽章的可穿戴傳感器。可測量交流活動中的各種數值,比如話語轉換頻率、語氣、語速,相對視角等等。
how:記錄想法在團隊中被加工的軌跡。得到社會網絡圖。人與人的交流產生連接,連接線的粗細表示信息交流的多少。
effect:平均通話時長降低,互動水平提高。
conclusion:與其改善管理手段,不如直接促進互動。
3.節點人物
彭特蘭教授用數據測量的方法,證明了互動、想法河流對于企業的巨大作用。那它和我們的去中心化組織有什么關系?
在彭特蘭看來,雖然部門職位消失了,但是從信息的傳遞角度來看,組織內的成員的貢獻依然是不平等的。
在組織中,有一類人在互動模型當中,處于節點的位置。他們往往是想法河流的發起者,以及重要的傳遞者。流經他們身上的線條,又粗又多。彭特蘭把這類人稱為”節點人物“。
節點人物三個特點很明顯,節點人物就是推動組織產生更多有效互動的關鍵。
既然互動對于組織來說極其重要,那么節點人物就應該成為去中心化組織中更重要的人,資源就應該圍繞他們來配置。
4.如何簡單地找到節點人物
【舉例】沒有專業設備,李育輝老師做過實驗,只是統計一些信息
| 收發郵件,發起討論的次數 | 主動召開會議,并制定討論規則的次數 | 記錄企業微信平臺上員工交流的次數 | 工作系統上,對創意進行加工或駁回的次數 |
所以,在企業進行去中心化的改造中,如果找不到誰是更重要的人,就可以利用類似的方法,考察誰是節點人物,誰推動了組織的有效互動。資源,就應該圍繞他們進行配置。
我的習得
【1】去中心化中需要判斷資源如何傾斜。
【2】為什么說人數不多,就很難說清楚個人貢獻的高低和沒有資源配置的參考?
可能的原因:因為扁平化,能力很強的在核心管理層,下面的是相同等級的。優秀的都很優秀,能帶隊的強者也是不分伯仲,所以資源配置不好安排。
【3】節點人物的三個特點:率先推動討論,推動跨團隊討論,擅長制定規則。
【4】節點人物就是在去中心化組織中需要給予更多資源配置的人。
【5】節點人物有一點是樂于分享。
【6】凡事有交代,件件有著落,事事有回音。這是靠譜的人的三個總結,來自羅胖。后面還提到一點主人翁意識,都會積極推動項目的發展。
《新程序員》:云原生和全面數字化實踐50位技術專家共同創作,文字、視頻、音頻交互閱讀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中国人民大学_《组织行为学》_17.节点人物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像证券交易员一样思考和行动_3纪律与心态
- 下一篇: 为何高速服务区的饭菜难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