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下半场 BAT谁是老大?
誰掌握了AI,誰就抓住了技術金融的入口,而技術三次更迭分別出現在螞蟻、微信支付和百度金融之間,殘酷而永恒。
春節是一個BAT戰場
在這個戰場上,微信紅包曾一炮走紅,讓馬云喊出“把企鵝打回南極去”的口號;支付寶集五福事件鬧得沸沸揚揚。
春節就是BAT檢驗互聯網金融的時刻。
微信雖然宣布2017年春節不再做紅包,但是面臨用戶下滑風險的QQ還是得扛起紅包大旗。
雖然支付寶已經決定春節紅包只做安全不做社交,但是沒有人相信螞蟻會輕易放棄社交夢。
而百度理財,則祭出了不同的打法。
1月20日,百度理財推出春節父母理財項目,凡50歲以上的用戶就可以通過下載百度理財或百度錢包購買專享定期理財產品。
跟紅包大戰不同的是,百度把目光投向中老年人,另辟蹊徑,推出差異化產品。
這次產品,可以說下了很大的血本,這個產品分為兩期,一期是1月20日-1月25日,二期是1月25日-2月6日,起購金額1萬元。
在互聯網理財低風險收益越來越低的情況下,主打安全和收益的百度父母理財,幾乎跟當年百度推出“百發”和“百賺”一樣引發用戶搶購。
支付時代已過,百度能否開辟下一個戰場
在過去幾年,支付寶和微信通過線下力推,已經占據了絕對的優勢。
馬化騰在微信支付團隊的會議上表示,微信支付2016年線下的份額已經全面超越支付寶,并且獎勵微信支付團隊1億元人民幣。
根據艾瑞咨詢的數據顯示,2016年第二季度,國內第三方移動支付交易規模達到9.4萬億元,同比增長274.9%;其中,支付寶占比42.8%,作為微信支付后端基礎的財付通,占比則是20.0%。
通過阿里巴巴系的淘寶和天貓,支付寶擁有4.5億的用戶;而通過微信的崛起,微信支付后生可畏,在線下已經超過支付寶。
兩座大山之下,幾乎寸草不生。
一家P2P獲得一個真實投資用戶的成本,在兩年之前已經達到500多元,甚至有些在好幾千元。
支付寶和微信支付,就像第三方支付的黑洞,吸納了一切有效的流量,雪球越滾越大。
線上流量已經耗盡。所以張小龍說微信2017年不做紅包,而支付寶宣稱不做社交了,因為可以榨取的線上用戶越來越少
想要抗衡兩大巨頭,必須另辟蹊徑。
根據調查,第三方支付用戶中男性多于女性,年齡在21~30歲之間的占比為77.8%。
第三方支付用戶學歷以大專及以上為主,非學生用戶個人月收入在3-5000元比例接近三分之一。
第三方支付的市場在年輕人中趨于飽和,第三方支付的人群收入不高。
50歲以上,擁有資產的人群,并不是第三方支付的主力人群。
所以,第三方支付的用戶紅利,就在50歲以上擁有財富的人身上。
這些原本都是銀聯卡的用戶,習慣于傳統的現金支付和刷卡支付方式。
針對這部分人群,至今尚沒有第三方支付能夠完全占領。
百度不做紅包,選擇一個兩巨頭薄弱的邊緣地帶插入,推出父母理財產品,既是現實的考量,也是基于自己優勢的審時度勢。
面對螞蟻和微信,百度這個做法并不落下風。
但在2013~2016年的互聯網金融爆發熱中,螞蟻和微信吃到了實實在在的紅利,百度金融被越拉越遠。
百度金融錯過了的風口,也未必都是機會,有時候也可能是大坑。
互聯網金融風向轉變:政策紅利吃盡 技術紅利開始
2016年,是整個中國互聯網金融乃至金融行業的轉型。
2013年6月,余額寶上線,幾乎很短時間內余額寶成為世界第一大的貨幣基金,逼近上萬億元的規模。
2014年8月,招財寶上線,招財寶瞬間沖到2000億。
2014年春節,微信支付借助微信紅包迅速擴展,逐漸在線下支付超過支付寶。
這一波紅利最大的受益者無疑是螞蟻金服和微信支付,螞蟻金服是目前中國最大的未上市公司,最新估值750億美元,超越老牌投行高盛。
轉折在2016年底到來。
互聯網金融的政策紅利,已經出盡。
套用一個熟悉的說法,就是互聯網金融的下半場開始了。
下半場跟上半場的玩法完全不一樣,在上半場領跑者,未必懂得下半場怎么踢。
僅僅依賴模式,或者是監管套利,已經不足以支撐一個互聯網金融公司的概念。
金融與技術的結合,FinTech才是未來的方向。
銀行家們從華爾街和上海出發,奔向硅谷和北京。
LinkedIn的數據顯示,Google4.75萬員工里,有1200人曾經在全球排名前十的投行工作;至少750名Apple員工來自投行;據CEO 卡蘭尼克說,Uber員工中有一成到一成半來自金融服務業,曾經在高盛工作的員工占5%。
美國2012年人口普查的數據顯示,大約有3.1萬人從紐約遷往加州,為2006年以來最大的遷徙潮,告別華爾街,“大空頭”們正在一路向西。
技術金融FinTech已經占據世界主流,世界的話語權從華爾街轉向硅谷,甚至華爾街的業務本身,也在轉向硅谷。
中國的情況簡直一模一樣。
金融街的業務和人才,逐漸轉移到北京同城的中關村。
一個現象是,2013年之后只有銀行證券等金融公司的員工流入科技互聯網公司,幾乎沒有互聯網公司高層進入金融公司。
世界經濟的權力角逐上,技術的力量戰勝了金融的力量。
螞蟻金服和百度金融的高管里,也充滿了來自金融業的精英。
金融業的未來,在于科技企業;FinTech的未來,則在于AI。
2016年,Google旗下阿法爾狗不但戰勝了李世石,更是在年底連挫幾十名中外高手。
神經網絡、深度學習逐漸從實驗室走向了實際產品。
根據市場研究公司Preqin提供的數據,美國約有1,360只對沖基金(占總數的9%左右)借助計算機模型進行絕大部分的交易,這些基金管理總資產約為1,970億美元。
美國的金融界在發生重大的改變。
JP摩根CEO杰米·戴蒙(Jamie Dimon)甚至宣布,該公司將會推出完全免費的機器人理財顧問。
“如果我們都死了,它也會繼續交易”,一個對沖基金的AI專家說。
BAT里誰是互聯網金融下半場霸主?
BAT里,螞蟻重視的是金融制度和業務創新,微信支付處在擴張用戶階段,百度最重視的就是技術化和AI化了。
李彥宏多次宣稱,百度下一步押寶的就是人工智能。
百度曾經重金請來了硅谷人工智能專家吳恩達,成立百度大腦,最近又請來了微軟的人工智能高手陸奇擔任COO。
AI技術在百度已經儲存很久,中文語音識別率可達97%,人臉識別準確率達到98%。
AI一旦從實驗室走到現實中來,無人駕駛和流量入口都是有可能的。
但無疑,FinTech上的AI是最賺錢的。
全國個人理財規模40萬億~50萬億之間,互聯網理財市場規模已經接近2萬億元,參與用戶2~3億人。
金融數據服務商Kensho創始人預計,到2026年,有33%~50%的金融業工作人員會失去工作,他們的工作將被電腦所取代。
Kensho開發的程序,做分析工作只需一分鐘,而拿著高達35萬美元年薪的分析師們,需要40小時才能做完同樣的工作。
如果AI能夠在金融上展現出在圍棋上刀切菜瓜的嫻熟,這幾十萬億的市場就足以再造10個百度出來。
千萬別以為是這是笑談,在年初的時候,柯潔還在微博調侃“阿爾法狗很厲害,但卻贏不了我”,而在年底,阿爾法狗歷經中外50名高手車輪戰,保持不敗戰績。
只吃電費和計算資源的AI,分分鐘可以取代拿著最高工資的金融金領們。
李彥宏種下了一顆AI的種子,但卻有可能在金融領域開花結果。
百度理財雖然規模上比起螞蟻和微信支付小,但百度理財背后擁有雄厚的技術儲備。
百度金融理財依托“百度大腦”,通過互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分析等手段,根據用戶的行為軌跡幫助用戶追蹤、監控風險,為個人理財和家庭投資提供針對化的解決方案和專業的“千人千面”定制化財富管理服務。
圍棋代表了人類智力最高水平的游戲,而投資也是人類智力極限的活動,深度學習和人工智能能夠突破圍棋,理論上講,用AI控制投資也是順理成章的事。
如果基于原有的競爭環境,拼政策理解和用戶理解,恐怕百度金融無論如何也無法突破螞蟻和微信支付的“市場鎖死”。
不過,在一場新的技術革命面前,原有的高門檻可能蕩然無存,領先者的部隊可能在瞬間被摧枯拉朽。
借助微信,微信支付像“三體”水滴對付人類太空艦隊一樣,對支付寶的線下優勢進行了毫不留情的碾壓。
而借助AI的加持,百度金融有可能向現有的互聯網金融市場投出一張“二向箔”,在技術高維打擊下,整個互聯網金融市場扁平得像一張雪浪紙一般不堪一擊。
這并非危言聳聽,歷次的技術更迭已經不止一次證明了這一點。
誰掌握了AI,誰就抓住了技術金融的入口,而技術三次更迭分別出現在螞蟻、微信支付和百度金融之間,殘酷而永恒。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互联网金融下半场 BAT谁是老大?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AI Frontiers | 微软首席
- 下一篇: 谷歌联合创始人:AI发展速度让我吃惊,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