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应用开发者正饱受折磨
移動應用開發者正飽受折磨
發表于2015-11-09 12:33| 2832次閱讀| 來源branch| 6 條評論| 作者Alex Austin
移動開發應用Native經驗分享App Store width="22" height="16" src="http://hits.sinajs.cn/A1/weiboshare.html?url=http%3A%2F%2Fwww.csdn.net%2Farticle%2F2015-11-09%2F2826155-mobile-app-developers-are-suffering&type=3&count=&appkey=&title=%E5%BA%94%E7%94%A8%E7%94%9F%E6%80%81%E7%8E%AF%E5%A2%83%E7%9A%84%E5%B9%82%E6%AC%A1%E5%AE%9A%E5%BE%8B%E7%B3%9F%E7%B3%95%EF%BC%8C%E8%BD%AC%E5%8C%96%E7%8E%87%E7%9B%B8%E5%AF%B9%E9%9B%86%E4%B8%AD%EF%BC%8C%E7%94%A8%E6%88%B7%E5%8F%91%E7%8E%B0%E6%BD%9C%E5%9C%A8%E6%96%B0%E5%BA%94%E7%94%A8%E6%88%90%E4%B8%BA%E5%BC%80%E5%8F%91%E8%80%85%E6%89%80%E9%9D%A2%E4%B8%B4%E7%9A%84%E6%9C%80%E5%A4%A7%E6%8C%91%E6%88%98%E3%80%82%E4%BB%8E%E4%BB%98%E8%B4%B9%E6%8E%A8%E5%B9%BF%E5%88%B0App%20Store%E8%87%AA%E8%BA%AB%E6%8E%92%E5%90%8D%EF%BC%8C%E5%BC%80%E5%8F%91%E8%80%85%E8%AF%A5%E5%A6%82%E4%BD%95%E6%89%93%E7%A0%B4%E5%BA%94%E7%94%A8%E8%BD%AC%E5%8C%96%E7%8E%87%E7%9A%84%E5%B9%82%E6%AC%A1%E5%AE%9A%E5%BE%8B%EF%BC%9F&pic=&ralateUid=&language=zh_cn&rnd=1447375303004" frameborder="0" scrolling="no" allowtransparency="true">摘要:應用生態環境的冪次定律糟糕,轉化率相對集中,用戶發現潛在新應用成為開發者所面臨的最大挑戰。從付費推廣到App Store自身排名,開發者該如何打破應用轉化率的冪次定律?CSDN移動將持續為您優選移動開發的精華內容,共同探討移動開發的技術熱點話題,涵蓋移動應用、開發工具、移動游戲及引擎、智能硬件、物聯網等方方面面。如果您想投稿,或尋求《近匠》報道,請發送郵件至tangxy#csdn.net(請把#改成@)。?
只是太飽和了:轉化率門檻與隨之變現的代價太過高昂,還是用Web更簡單。
我朋友在形容他的公司為何不繼續開發Native App時這樣說道。在Web上構建業務更簡單,為什么會這樣呢?那是因為基于瀏覽器的Web應用這一生態系統已經存在有20多年了,而應用的生態環境才出現了僅僅6年。有一件事是肯定的:并不是因為網站比應用少。
我思考了一下“飽和”的概念,如果誰還記得高中化學,飽和狀態指的是一種溶液無法再吸收一種新的化合物了。舉個例子,在達到飽和前可以繼續通過攪拌將鹽摻入水中,而飽和后無論怎么攪拌,新加入的鹽都會立刻沉入水底。飽和意味著水中的鹽份已經足夠。
為什么移動應用媒介會達到飽和狀態,而移動Web卻能繼續吸收更多網站呢?在飽和點上我們有什么辦法嗎?
移動應用的生態環境有多糟?
在Branch,我們已經為應用開發者創建了深度鏈接標準,以幫助公司推動經濟增長并再次參與到業務中去。每天有5億人通過Branch的網絡訪問數以千計的應用,我們能夠直接看到問題所在。
我抽空查看了一下App Store前1000個非游戲應用的相對流量(以相對總排名計算),結果十分嚇人。只要看下這張圖表:
應用程序轉化率的冪次定律
正如你看到的,在靠近甚至第十名最受歡迎的應用(Skype)位置附近的應用,流量比第一名的應用(Facebook)都要少得可憐。在第1000名應用(Pixable)附近的應用程序,只有0.2%的轉化率。
現在回頭看一下。單過去的一個月,就有4.5萬新應用提交到iOS的App Store。其中任何一款應用打入排行榜前1000名的實際幾率為0,即便真的擠進去了,還是拿不到足以打造一項成功業務的流量。
由于這些應用大多都在計劃支付租金以維持運行,想要賺錢就更是艱難了。根據Activate的一項研究,前20的應用僅占總量的不到0.005%,收入卻占到App Store中所有應用總收入的60%,天啊!
這些類型的數學關系被稱為冪次定律,常用來解釋80/20規則背后的現象(80%的價值集中在20%的人手中)。用冪次定律來解釋價值為什么集中在生態環境的一小部分人手中更為常見。
在應用程序轉化的體現上,應用生態環境的冪次定律曲線極其糟糕,能盈利的都是排名在前的那些個應用,遠不足80/20。事實上,更像是99%的價值集中在了前0.01%的應用發布者手中。我們且稱之為App Store的99/0.01定律吧。
這個定律還表明了app store早在2008年達到第1000個應用時就已飽和。
根源:轉化門檻過高
到底為什么應用生態環境的冪次定律這么糟糕呢?轉化率為什么這樣集中?讓我們演繹一下移動消費者在決定是否使用一款應用時的典型狀況吧。
發現喜愛的應用
首先,用戶必須發現這個潛在的新應用,這是目前為止開發者所面臨的最大挑戰。目前有兩個入口:1. 付費推廣,以Facebook為主導;2. App Store自身排名。最大的問題在于這兩種形式的推廣只對已經曝光的應用有效。
對大多應用來說,由于在過去幾個月里拿到一個活躍用戶的安裝已經漲到4.14美元了,付費推廣的費用難以為繼。在整個應用生態環境中,商業模式負擔得起客戶獲取成本的應用屈指可數。這意味著只有很小比例的應用程序廣告能成功盈利,而對大多應用來說,此路不通。
第二個發現喜愛應用的辦法是通過App Store的結構與布局。除非你知道要找的應用名稱,否則無法通過搜索功能來找,那么只剩下兩個辦法:1. 主頁推薦;2. 排行榜列表。主頁推薦只提供給與蘋果、谷歌有關系的,或者確實夠好的少數幾個應用,其他應用絕無可能。
排行榜是冪次定律的最大推動者,因為排名靠前的應用會有疊加效應。一旦占據了總排行榜或者分類排行榜的前六,在app生態系統中該應用的位置就算穩固了。由于在尋找新應用時,用戶主要使用的渠道就是排行榜,因此它也能引流新用戶,讓該應用繼續保持領先地位。不過如你所見,排行榜的前六名中有四個已經家喻戶曉,而其他兩個都是游戲,想要打入這個列表排名十分困難。
精明的移動運營者(大多是游戲的)在這一背景下造就了被稱為“charting”的東西,使用它在很短時間里就能購買數以萬計來自海外的虛假安裝量,以提高應用在排行榜上的名次。一旦排名提高,由于已經穩居排名的前幾位,就可以減少虛假的安裝量了。這種做法確實令人厭惡,不過只是為了證明現在的應用發現機制是什么樣的。
不安裝的原因很多
就算找到了應用,還有其他原因讓用戶不去使用,主要是安裝和配置所需過程相關的問題。
App Store的頁面所展示的信息非常有限,只會大大降低用戶的轉化率:頁面頂部就是使用者評分,在缺乏實質性投資與經營的情況下,唯一有動力去評論和評分大多應用的人就是體驗很差的那些。這意味著如果發行者沒有積極對應用評論進行管理的話,應用的評分預計會是2到3星,再沒什么比低評分更能趕跑用戶了。
第二,假設你努力經營拿到了4星評價,現在得用標題、截屏還有描述來說服用戶進行下載了。由于這些并非動態展示,必須盡可能地設計出最吸引人的頁面,于是人們會使用全部大寫、ascii高亮展示還有其他亂七八糟的東西來吸引用戶的注意力。
試圖吸引用戶注意力的App Store描述樣例
空間太過昂貴
最后一個讓用戶決定是否使用某款應用的原因,就是用戶是否愿意讓這款應用占去自己寶貴的手機空間。所有人手機的空間都不夠用,無論是因為照片還是太占空間的應用,大家的空間都很緊張。
更糟的是,手機制造商決定為手機硬盤空間收取額外費用。盡管固態硬盤空間呈爆炸性增長,在計算機市場已經達到TB級別,iPhone的基礎容量多年來還是16GB,蘋果從對硬盤空間的擴充中獲得了令人難以置信的利潤增長。比如將iPhone升級到64GB,需要支付每GB大約2美元,而在固態硬盤(SSD)領域當前每GB的費用大約是0.4美元。
由于空間緊缺,用戶會將手機上自己的照片集與新應用進行比較。
打破應用轉化率的冪次定律
鑒于生態系統呈如此狀態,將會有大量開發者離開應用開發領域,另謀出路。如何解決這一問題呢?
通過衰變優化探索機制
第一個要解決的問題就是探索機制。
我會建議App Store排行榜采用類似Hacker News或Reddit的算法,基于應用壽命對排行榜進行衰變,一旦應用更新,壽命就會被刷新,并通過活躍的轉化數來確定排名。隨著時間過去,在應用的活躍轉化率下降同時變得陳舊時,就會從排行榜掉下來。
這樣一來,轉化率相對較低的應用就能取代下載量較高的應用,在排行榜上增加曝光,讓新一批用戶可以確定是否要下載使用。這樣排行榜上就會不斷出現新應用,為那些本來永遠沒機會的應用帶來爆炸性的轉化率。
應用緩存與緩存注入
這是需要解決的第二個問題。
隨著應用數量的爆炸性增長,用戶體驗逐漸變得商品化起來。對用戶來說,應用的實際內容更為重要,而外表的那層殼就比較無關緊要一些。用戶可能只用一個應用播放一下視頻,就切換到其他應用了。我們需要一種本地應用訪問的新方法,提高應用轉換時的流暢度,打破應用轉化率的門檻。
我們再用Web做類比。Web的內容很久之前就已經商業化了,但是訪問這些內容的方式完全無縫。一個用戶每天能訪問30到40個不同的Web頁面,只需點擊一下鏈接,在幾分之一秒就能切換。新的web應用轉化非常簡單,系統就是為臨時訪問和探索所設計的。
如果Android和iOS都使用瀏覽器本地應用的類似機制會怎么樣呢?一旦用戶表達了訪問應用的“意愿”,就會立刻下載并打開,完全繞過了App Store頁面。如果一個應用超過幾天沒有使用,操作系統就可以清理掉該應用所下載的所有相關文件,為新應用騰出空間。
“意圖”這個詞將會有很多定義。例如一名用戶在Twitter頁面點擊了一個鏈接,而這個鏈接是個應用程序,當前狀態是重新定向到正確的App Store頁面。如果技術上可行的話,點擊鏈接是意圖的一種表現。在最開始點擊之后,應當開始自動下載應用,并在幾秒后在本地應用中顯示這些內容。
可以一開始就從瀏覽器端對應用下載的域名進行授權,在新應用部署時做為批準步驟的一部分,以確保應用的質量,避免欺詐。用戶在授權域名中點擊鏈接后,就會顯示全屏下載進度條,然后自動載入并顯示內容。在功能上與早期Web基于Flash的應用非常相似。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移动应用开发者正饱受折磨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深度学习在自然语言处理的应用
- 下一篇: 电商双11已臻巅峰,众筹的双11才刚刚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