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不是吃喝玩乐
這一周,玩了一個暑假的中小學生們要開學了,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清代皇子教育的問題。人們常說,孩子是祖國的花骨朵兒,是未來的希望。美國前總統克林頓在競選時的一句“要讓全美國的孩子們都能上學”,道出了全人類的心聲,這個愿望不分國家、民族、種族,是能將所有的分歧,趨于統一的信念。對此深知,并能貫徹始終的國家能夠統領世界,民族可以長久的傳承。清代統治者也是明確這個道理的,因此,皇子們從小開始就要接受嚴格的學習,以便以后可以背負國家的囑托。那么,皇子們平時要到哪里去上學呢?
康熙(1654-1722)讀書像軸
皇子們的教育關系著國家的前途,國運的興盛,一個得到良好教育的皇子才有可能才德兼備,成長為可以肩負重任的國之棟梁。更何況,其中的佼佼者,是儲君的人選,未來要繼承大統之位,不能不慎之又慎。
清代對皇子們的教育比起明代,重視程度實在是超出很多。在封建社會里,一個王朝的興衰繼絕,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最高統治者的個人素質,因此,皇子們的教育才會備受關注。明代中后期,對太子教育的忽視,使得統治者各方面的素質都十分欠缺,這不能不說是明朝日漸衰敗的原因之一。
雍正(1678-1735年)讀書像軸
清代吸取了前代的教訓,對皇子們在統治思想、民族意識、倫理道德、文化知識以及身體素質等各方面進行全面的教育,旨在培養形神兼備的繼承人,使得皇子們不但有良好的應變能力,全面的知識構架,以及強壯健碩的體魄和旺盛的精力。
努爾哈赤和皇太極時代,就十分注意皇子們的培養,“使之習于學問,講明義理,忠君至上”。大清入關以后,對皇子們的教育更是不能忽視。此時期,皇子們在未成年之前,都是住在皇宮里,但是分居在皇宮各處,所住之處就成為他們學習的主要場所。
雍正初年,在乾清宮左楹、西北向設立“尚書房”,道光年間奉旨改為“上書房”,皇子們都要來此讀書,由此成為定制。而尚書房如此緊靠乾清宮,主要是便于皇帝隨時檢查。
乾隆(1711-1799)讀書像軸
上書房一側東為安奉至圣先師及先賢先儒神位的祀孔處,室內懸掛乾隆御筆匾額“與天地參”。祀孔處室內設至圣先師神位,旁有顏子、曾子等配位和周敦頤、程顥、張載、朱熹四賢位。皇子入學之初,先要到至圣先師神位前行禮。另外,皇帝也經常到室內拈香,朝拜先師。上書房不設首領,屬日精門首領兼轄,下屬太監4名,專管至圣先師神位前的香燭陳設以及灑掃和坐更等事。
按照規定,皇子6歲(按照虛歲計算)即可入學,每日寅時(早3點-5點)起床去上書房,卯時(早5點-7點)開始上課。如皇子未分藩者,每日未正二刻(下午1點半)放學,分藩后則與外府王、貝勒的子弟一同于午初(中午11點)放學。一年之中,除元旦、端午、中秋和本人生日及皇帝的生日可以放假外,甚至除夕仍要上學,只是放學早一些而已,其余時間均寒暑不輟。每日飯食于辰初二刻(7時半)和午正(12時)送至書房下屋,總體來講,時間安排得相當嚴格。入上書房學習者,除皇子皇孫外,近支王公子弟也可入學。
嘉慶(1760-1820年)讀書像軸
上書房教授皇子的教師分為兩種,漢文教習稱師傅,由翰林出身且有資望的大臣充任,教清語、騎射;蒙文的教習稱諳達,由八旗中精通弓馬、滿語嫻熟之人充任。另外,師傅之上還有總師傅,“以貴臣為之,或一人,或二人”,有事則來,并非天天入值。這些教師都是八旗出身,諳達身份稍遜于師傅。此外,諳達也設總諳達,由滿洲權貴充任。
上書房的規制十分嚴格,所有的教師和學生除了嚴格的遵守時刻表外,如果遇到特殊情況,實在不能上學的,要事先具奏,或者向師傅告假,必須做到出入有常,跬步必謹。師傅每天上課下課,都要登記門單,以供查詢。另外規定,皇子禁止與外庭官員交結,讀書時不得嬉戲玩耍,太監們也不能隨意走動,隨侍人員禁止喧嘩,如有違反,嚴懲不貸。
光緒(1872-1908年)讀書像軸
皇子每日課程一般是先學拉弓,次學蒙古話,再學清文及翻譯,剩下時間均開漢學,午飯后寫字、念古文、念詩,年齡稍長者加讀通鑒,晚餐以后,練習射箭。漢學包括四書五經、史籍、策問、詩賦等漢族文化經典。
皇子們在上書房刻苦學習的情景,乾隆時期在軍機處任職的趙翼,曾記錄下來并有感而發。趙翼每當夜值之時,“黑暗中殘睡未醒,時復倚柱假寐,然已隱隱望見白紗燈一點入隆宗門,則皇子進書房也。吾輩窮措大專以讀書為衣食者,尚不能早起,而天家金玉之體乃日日如是……”正是由于皇子們在這里受到了良好的和嚴格的教育、訓練,所以在他們長大登極之后,無論是在學識、能力,還是在意志、毅力方面,都是十分優秀的,因此清代前中期出現的盛世狀況也就不難理解了。 《新程序員》:云原生和全面數字化實踐50位技術專家共同創作,文字、視頻、音頻交互閱讀
康熙(1654-1722)讀書像軸
皇子們的教育關系著國家的前途,國運的興盛,一個得到良好教育的皇子才有可能才德兼備,成長為可以肩負重任的國之棟梁。更何況,其中的佼佼者,是儲君的人選,未來要繼承大統之位,不能不慎之又慎。
清代對皇子們的教育比起明代,重視程度實在是超出很多。在封建社會里,一個王朝的興衰繼絕,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最高統治者的個人素質,因此,皇子們的教育才會備受關注。明代中后期,對太子教育的忽視,使得統治者各方面的素質都十分欠缺,這不能不說是明朝日漸衰敗的原因之一。
雍正(1678-1735年)讀書像軸
清代吸取了前代的教訓,對皇子們在統治思想、民族意識、倫理道德、文化知識以及身體素質等各方面進行全面的教育,旨在培養形神兼備的繼承人,使得皇子們不但有良好的應變能力,全面的知識構架,以及強壯健碩的體魄和旺盛的精力。
努爾哈赤和皇太極時代,就十分注意皇子們的培養,“使之習于學問,講明義理,忠君至上”。大清入關以后,對皇子們的教育更是不能忽視。此時期,皇子們在未成年之前,都是住在皇宮里,但是分居在皇宮各處,所住之處就成為他們學習的主要場所。
雍正初年,在乾清宮左楹、西北向設立“尚書房”,道光年間奉旨改為“上書房”,皇子們都要來此讀書,由此成為定制。而尚書房如此緊靠乾清宮,主要是便于皇帝隨時檢查。
乾隆(1711-1799)讀書像軸
上書房一側東為安奉至圣先師及先賢先儒神位的祀孔處,室內懸掛乾隆御筆匾額“與天地參”。祀孔處室內設至圣先師神位,旁有顏子、曾子等配位和周敦頤、程顥、張載、朱熹四賢位。皇子入學之初,先要到至圣先師神位前行禮。另外,皇帝也經常到室內拈香,朝拜先師。上書房不設首領,屬日精門首領兼轄,下屬太監4名,專管至圣先師神位前的香燭陳設以及灑掃和坐更等事。
按照規定,皇子6歲(按照虛歲計算)即可入學,每日寅時(早3點-5點)起床去上書房,卯時(早5點-7點)開始上課。如皇子未分藩者,每日未正二刻(下午1點半)放學,分藩后則與外府王、貝勒的子弟一同于午初(中午11點)放學。一年之中,除元旦、端午、中秋和本人生日及皇帝的生日可以放假外,甚至除夕仍要上學,只是放學早一些而已,其余時間均寒暑不輟。每日飯食于辰初二刻(7時半)和午正(12時)送至書房下屋,總體來講,時間安排得相當嚴格。入上書房學習者,除皇子皇孫外,近支王公子弟也可入學。
嘉慶(1760-1820年)讀書像軸
上書房教授皇子的教師分為兩種,漢文教習稱師傅,由翰林出身且有資望的大臣充任,教清語、騎射;蒙文的教習稱諳達,由八旗中精通弓馬、滿語嫻熟之人充任。另外,師傅之上還有總師傅,“以貴臣為之,或一人,或二人”,有事則來,并非天天入值。這些教師都是八旗出身,諳達身份稍遜于師傅。此外,諳達也設總諳達,由滿洲權貴充任。
上書房的規制十分嚴格,所有的教師和學生除了嚴格的遵守時刻表外,如果遇到特殊情況,實在不能上學的,要事先具奏,或者向師傅告假,必須做到出入有常,跬步必謹。師傅每天上課下課,都要登記門單,以供查詢。另外規定,皇子禁止與外庭官員交結,讀書時不得嬉戲玩耍,太監們也不能隨意走動,隨侍人員禁止喧嘩,如有違反,嚴懲不貸。
光緒(1872-1908年)讀書像軸
皇子每日課程一般是先學拉弓,次學蒙古話,再學清文及翻譯,剩下時間均開漢學,午飯后寫字、念古文、念詩,年齡稍長者加讀通鑒,晚餐以后,練習射箭。漢學包括四書五經、史籍、策問、詩賦等漢族文化經典。
皇子們在上書房刻苦學習的情景,乾隆時期在軍機處任職的趙翼,曾記錄下來并有感而發。趙翼每當夜值之時,“黑暗中殘睡未醒,時復倚柱假寐,然已隱隱望見白紗燈一點入隆宗門,則皇子進書房也。吾輩窮措大專以讀書為衣食者,尚不能早起,而天家金玉之體乃日日如是……”正是由于皇子們在這里受到了良好的和嚴格的教育、訓練,所以在他們長大登極之后,無論是在學識、能力,還是在意志、毅力方面,都是十分優秀的,因此清代前中期出現的盛世狀況也就不難理解了。 《新程序員》:云原生和全面數字化實踐50位技術專家共同創作,文字、視頻、音頻交互閱讀
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