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MIT博士pluskid年终总结
世界終結前一天
預言說 毀滅的毀滅
太陽照樣地機械 地綻開又凋謝
世界終結前一天
誰還在說 愛就要間隔離別
余暉就快要熄滅 黑覆蓋這世界
冬天是加州的雨季,晚上聽著外面的雨聲入睡,第二天醒來就會發現門口小罐子里的水又多了一些。原本有更多的罐子,只是某一夜突然暴風驟雨,把它們都打翻了,掉到地上基本上全都打碎了。剩下三個也不裝果核了,原本只是敞開蓋涼涼干,結果原來大風是雨季的前奏曲,于是小罐子又變成了晴雨表。
轉存失敗重新上傳取消
桃核、杏核留下來倒并不是像小時候那樣異想天開地想埋個果核就種出許多果樹來,但也確實是未泯的童心在作祟。有一天我突然想起來小時候經常玩的一種游戲:每人各自搜集一些杏核,在地上用粉筆畫一個圈,各人放幾個核到圈里作為種子,猜拳決定出擊順序,出擊的人站到圈旁邊,保持直立狀態的情況下瞄準并讓自己手里的一個杏核自由落體,砸出來的杏核是戰利品,沒有出圈的杏核(包括新扔進去的)則留在里面等待下一個人“收獲”。
回想的時候總覺得自己哪里記錯了規則,因為感覺這樣子杏核難道不會大部分時候都掉進圈里出不來,導致游戲很快就陷入僵局?于是我和 N 在吃杏的時候留下了足夠的果核,開始在院子里試玩,結果發現真的是可以大戰三百回合的!所以直到雨季來臨之前這些罐子都是用來存儲各自的戰略物資的,而且后來膨脹之后我們開始加入重型武器桃核并使用更大的圈,最多的時候六七個罐子都裝滿了果核。
這樣的自娛自樂似乎是 2021 年的常態,新冠疫情繼續覆蓋了今年一整年,現在的每日新增感染人數甚至死亡人數相比去年同期大同小異還是有點出乎意料的,特別是在疫苗已經相當普及的區域。但從日常生活來看,卻完全不是剛剛開始 lock down 時那種沉寂的狀態了,畢竟餐飲等各種行業又恢復了營業,學校也陸續恢復了現場上課,大部分人在打過疫苗之后都決定與病毒共存,過上了“正常”的生活。我自己雖然還是閉門不出,但也早已不再積極地關注每日疫情進展。
轉存失敗重新上傳取消
美國新冠每日新增感染病例和死亡統計。截至今日全球累計新冠死亡人數為 542 萬,美國 82 萬。
細想起來發現這張罐子的照片其實從各方面反映了 2021 年的長期宅家生活中為了保證身心健康的平衡所做出的一些調整和努力。首先裝果核的罐子其實是某老北京酸奶的容器,酸奶的引入是 2021 年日常飲食結構調整大計劃中的一環;砸杏核游戲是為了居家工作中有一個能讓眼睛不持續盯著屏幕而出現的放松項目,放松眼睛和心情的同時也肩負著讓兩人每天都至少能接受最低限度的日照的重任。
整體而言 2021 年在健康方面并沒有因為疫情居家拖后腿。體檢驗血各項指標基本上和去年沒有太大的變化,日照的保證讓維生素 D 也終于達標了。體重甚至穩步下降,達到了大學時期的水平。睡眠質量似乎有所改善。耳鳴情況整體沒有太大的變化,但是自己對日常噪音(例如冰箱的聲音)的容忍度變大了許多。這些變化主要得益于飲食結構的調整和運動兩個方面。
首先是飲食結構的調整,這是 N 制定并推行的,主要有兩條:1) 分餐定食制控制食量;2) 每餐保證有碳水、蛋白質和蔬菜。控制食量倒不是為了節食減肥,而是我倆都經常因為飯菜太美味而吃撐到難受,使用餐盤提前盛出合適的飯菜量有效地減少了這樣的情況。膳食搭配也并不是只吃那些難吃的健康的食物,特別是我們都對營養學里的各種結論持懷疑態度的情況下,最終采取的策略是盡量多樣化食材種類。
事實上疫情期間買菜外送服務明顯地壯大起來,不僅遞送便捷,而且貨品種類齊全,感覺來美國之后還從來沒有這么方便地買到過中國食材,不僅買到粽葉自己包上了粽子,時不時還能嘗到沒吃過的各地特產小吃。酸奶也是在這個時候引入我的膳食結構的,作為山里長大的娃,發酵乳制品我基本上是拒絕的。妥協的結果是用一些比較“清淡”的酸奶代替牛奶放到隔夜燕麥里作為早餐,后來就有了越來越多的酸奶罐子。
轉存失敗重新上傳取消
此外我們還嘗試做了一次梅子酒,我本來不喝酒,大概兩人都受《海街日記》的影響覺得做梅酒很有夏天的氣息,結果到了年底一罐梅酒幾乎還是原封不動的沒少。一個小意外是這次買來的“青梅”怎么看都是李子。我原本以為的“青梅”應當是未完全成熟的杏,但在網上搜了一下,發現青梅、李子、杏各自都不一樣,但是不同的地方又會用不同的叫法把它們混淆起來。總之可能具體是哪一個并不重要哈哈。😅
轉存失敗重新上傳取消
運動方面今年增加了游泳項目,其實我最開始搬到這個小區來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看中了它的泳池,但是后來疫情原因一直不敢去。雖然除了周末很少有人在泳池里,但是我們也是在下半年打完第二針疫苗之后才敢開始去游泳。泳道有 20 米左右,鍛煉身體足夠了,雖然是室外,但是加州的天氣還是很給力,我們甚至在十二月的時候還去游了一次,那個時候室外溫度在十度左右,感覺再冷就有點困難了。經過許多練習,我今年終于學會自由泳。以前在學校游泳課的時候只學會了蛙泳。于是把落灰多年的 Go Pro 拿出來,拍了水下動作,再對照網上的視頻教程講解,慢慢找到了竅門和合適的姿勢,從剛開始根本游不動,到游一圈就累趴下,到后面已經能全程自由泳了。目前還剩下的問題是只有一邊能比較從容地換氣,另一邊會導致姿勢失衡,希望明年能再接再厲解決這個問題,不管怎么說,已經是從零到一的一步啦!😃
再就是繼續去年的 boxing,Switch 上的 Fitness Boxing 游戲今年出了第二版,雖然用起來并沒有覺得比第一版更好。小區健身房雖然有拳擊訓練設施,但是封閉的公共空間我們目前還不敢去。
轉存失敗重新上傳取消
去年 Apple Watch 新款官方開始支持睡眠跟蹤 (以及增加了 always-on display) 之后我就購入一個,用一個叫做?AutoSleep?的應用來記錄自己的睡眠。我自己感覺今年的睡眠質量是有所提升的,特別是晚上入睡困難的問題沒有以前那么嚴重了。年末把所有的數據導出做了一個圖之后發現多天平均之后整體質量也比我想象中的要好,也許平日跟蹤的時候只會注意到睡得不太好的那些天,反而會有所擔憂,從這方面來說睡眠跟蹤也有它的弊端。
這一年的作息基本上保持在十二點睡覺九點起床,這樣盡量保證在九小時的睡眠時間下有八小時左右的睡著狀態,從圖中看這方面基本上是達到目的了。這個應用還記錄了一個“高質量睡眠”的指標,具體是什么我也不是很清楚……我比較關心的是深度睡眠指標,我一直覺得自己深度睡眠比較不足平均值,但是從這個統計來看似乎也還行。當然除非是用非常專業的設備,否則測量出來的睡眠分析其實誤差應該也挺大的,隨便看看就好了。圖右邊是應用記錄的“睡著時間點”分布圖,有 80% 左右的時間都是在凌晨一點前睡著的,感覺還不錯了。
蘋果現在還有一個睡眠鬧鐘的功能,除了鬧鐘本身,還能在進入睡眠區間之后會自動讓所有的設備進入免打擾模式,不會大清早被垃圾電話吵醒,手表也不會在半夜誤檢測到抬手而突然亮起來。但是如果要周末和周中使用不同的區間的話似乎設置起來比較麻煩,我以前周末也都是睡到飽的,今年使用了這個功能之后倒是把作息統一化了。此外它還會在睡覺前一段時間提醒你該淡定下來準備睡覺了,這一方面繼續延續去年的傳統,除了某一陣子玩游戲玩上頭之外,基本上睡前都有一段安靜看書的 wind down 時間。
看書方面今年的統計是 42 本英文書,10 本中文書和 2 本日文書,其中實體書和電子書的比例大概是七比三。今年讀書總數比去年略有增加,可能主要原因是年初看了不少繪畫相關的書。照例詳細的書評可以參見五月立夏、九月秋分和十二月冬至幾篇單獨的博客,這里只挑幾本我最喜歡的書簡要介紹一下。
轉存失敗重新上傳取消
首先是幾本比較嚴肅的書:《Emperor of All Maladies: A Biography of Cancer》中譯名為《眾病之王》,是內科醫生、生物學家和腫瘤學家以及作家 Siddhartha Mukherjee 的代表作。這是一部人類與癌癥抗爭的史詩,驚心動魄,有些地方比小說還要精彩,強烈推薦。
《Creating language - Integrating Evolution, Acquisition, and Processing》是一本探討人類語言的書,將語言的進化 (Evolution)、學習 (Acquisition) 和處理 (Processing) 整合在一起形成一個統一的框架,和喬姆斯基學派的觀點在不少地方對立起來,很有意思,推薦對語言感興趣的同學閱讀。類似地,《The Brain from Inside Out》在神經科學和腦科學領域也提出了一種不一樣的方案,與領域內經典的 Stimulus - Response 的研究視角對立起來,推薦對神經科學感興趣的同學閱讀。
《An Anthropologist On Mars》和《Subliminal - How Your Unconscious Mind Rules Your Behavior》也是關于人類大腦和心智的探討,沒有前面那兩本那么學術和系統,但也很有意思,推薦閱讀。不過如果你已經看過相關話題的其他一些經典書(如《思考,快與慢》)的話可能會發現不少案例都是一樣的。
轉存失敗重新上傳取消
《Working in Public: The Making and Maintenance of Open Source》是一本探討開放源代碼運動在現代互聯網環境下的發展、困難和可能的解決方案的書。和更早期的諸如《大教堂與集市》之類的宣言式作品不同在于這本書比較客觀地分析了開源運動的愿景和實際的發展狀況,并結合互聯網本身的變遷來做了許多對比。推薦對軟件開或互聯網發展發感興趣的同學閱讀。
《Trees, maps, and theorems - Effective Communication for Rational Minds》是一本教你如何更有效地交流的書,我覺得其中寫作部分比較有用。寫作主要集中在比較專業性的文檔(例如學術論文、技術文檔、商業會議總結)方面,而且作者是理工科出身,行文比較有邏輯性。《API Security in Action》是一本介紹 API(REST API 為主)的認證、授權、權限管理和控制方面的書,主題比較窄,如果不是工作要用的話可能沒有必要去讀,不過我覺得這本書寫得比較好,(至少前半部分)深入淺出,對每個問題先給出一個直觀的探討和簡單的解決辦法,然后再探討業界標準的解決方案,所以如果只是想了解一下相關方面工作原理的同學也可以看一看。
轉存失敗重新上傳取消
最后介紹幾本小說,呃……其實《Permanent Record》是真人傳記,但是里面有些事跡真是堪比小說,而且作者是個計算機 geek,觀點視角都比較對味,看起來很有趣。《星之繼承者》三部曲是一個科幻系列小說,把一些虛構的設定和人類歷史中一些事件雜糅在一起,重新解釋了人類文明的發展,視角獨特,雖然文筆沒有很驚艷,但瑕不掩瑜。另外整個故事充滿了和平和溫柔,與通常見到的太空背景的科幻小說里經常努力去營造的“帝國”、“戰爭”、“史詩”之類的氛圍也非常不一樣。
近幾年讀的實體書的比例有所增加,感覺一個原因是實體書擺在書架上比較容易被“發現”,相比起來自己書庫里已經有的電子書則更容易忘記它們的存在。類似地,今年嘗試了一下在網上買日文書和中文書,日文書可以直接通過紀伊國屋書店美國官網買,只在日本倉庫有貨的會自動轉運過來;中文只試了京東直郵,加上運費基本上是書價 x2,但即便如此通常也是比在美國買書要便宜很多的。不過到頭來我并沒有買很多書,因為我發現即便是最大的網上書店其圖書發現功能也非常弱,主頁和推薦翻來覆去就是那幾本暢銷書,和去實體書店閑逛的體驗差太多了,特別是國內的大型書店真是非常讓人懷念。感覺主要原因可能并不是做不到,而是網上書店主要的目標用戶不同導致它們沒有什么動力去做很好的發現和推薦系統。
在書之外,視頻媒介也嘩啦嘩啦地 consume 了許多:一共是 65 部電影,還有主要是吃飯時間看的 9 部電視劇和 23 部動畫片。電視劇主要是《康熙王朝》、《笑傲江湖》之類中國古裝劇(不少是老片重看),以及像《王冠》、《國土安全》之類的高分美劇(我對美劇還是比較挑,這兩個都沒有特別喜歡)。
轉存失敗重新上傳取消
動畫片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之前看過的劇重看,例如《冰菓》、《灌籃高手》、《心理測量者》、《靈能百分百》、《命運石之門》和《食夢者》 (之前看過漫畫);還有不少是老片,如《蜂蜜與四葉草》、《我的三體》系列、《火影忍者》 (前 50 集)、《命運石之門·零》。算得上新番的大概就是《進擊的巨人》最終季、《英雄聯盟·雙城之戰》、《工作細胞 BLACK》、《枕刀歌》、《JOJO 的奇妙冒險 石之海》。
感覺總結起來好像并不缺好看的動畫片,例如《英雄聯盟》的畫面和分鏡讓我覺得很驚艷,《枕刀歌》這個國產動畫的武打動作設計我也非常喜歡,但是好像都停留在表面,很少有像過去那樣直擊心靈或者影響我三觀的片了。是動畫行業在變嗎?或者是我自己在變?也許二者皆有,感覺過去自己時常用來放空胡思亂想甚至自言自語的時間(例如 commute 途中)幾乎已經消失殆盡,生活習慣的改變讓大腦沒有太多機會主動思考,長此以往說不定大腦也會更加習慣被動地被信息洪流所淹沒的狀態而懼怕放空呢。也許自己應該時不時像《蜂蜜與四葉草》里那樣騎上自行車無目的地一直向前走一走呢。另外,客觀來講“過去”的東西是過去所有時間的濃縮,和今年一年相比,肯定隨著自己年齡的增長這個比較的差異會越來越大啦。
轉存失敗重新上傳取消
さようなら、全てのエヴァンゲリオン
但至少今年終于看到了跳票無數次的福音戰士新劇場版最后一部,那一句“再見了所有的福音戰士”出來的時候還是有點讓人熱淚盈眶的。對多年的 EVA 愛好者而言這是告別青春的宣言,看了幕后紀錄片《再見了所有的福音戰士》之后覺得庵野秀明自己也許也需要這樣一個宣言才能真正從過去中走出來吧。庸碌之輩活在別人的陰影之下,但成名之人其實也常在自己的陰影之下掙扎。
最初看 EVA 還是在初中的某個暑假,第一次聽到鞠萍姐姐(后來辟謠說并不是)唱的《勇敢的少年》時渾身起了雞皮疙瘩,但是看了幾集動畫片覺得越發喜歡,由于開學之后就沒有電視了,也許是為了保留下些什么,我用復讀機覆蓋了英語磁帶把片頭曲錄了下來,還用一個本子把每一集的劇情詳細記錄下來。EVA 其實對年幼的我的價值觀產生了挺大的影響,也許是身患中二病的人看什么都能看出哲理來吧哈哈。😃
至于電影,今年看得比往年多的一個原因是購置了電視,所以時不時會有專門的 movie night。我原本覺得電視這種東西我這輩子肯定都不會買的,因為完全沒有任何需求。不過最后買電視其實也并不是為了看電影,而是為了搭配游戲機,因為今年游戲突然闖進我的生活成為娛樂的重要部分。
我以前當然也玩游戲,不過屬于隨性 (casual) 玩家,17 年買的第一個游戲機是為了玩塞爾達荒野之息。但今年四月買了 XBox Series X,六月買了 LG C1 OLED 電視,七月買了 PS5,好像搖身一變成了認真 (serious) 玩家。當然我覺得隨性玩家和認真玩家的區別并不在于游戲設備,而是思維方式,前者會為了某個具體的游戲而玩,而后者會主動思考“下一個游戲玩什么”,并為了玩而找到某個具體的游戲。
轉存失敗重新上傳取消
一切的起因還是去年和 N 一起探索兩人都會感興趣并且能共同參與的娛樂項目時無意間提到了游戲,通過荒野之息把 N 拉入了游戲坑,非常巧合的是去年緊接著發布的《Hyrule Warriors: Age of Calamity》,并且還支持本地雙人游玩,于是兩個游戲讓我們廢寢忘食了一陣。之后差不多恢復了常態,原因是并沒有找到其他特別好玩的雙人游戲,超級瑪麗奧德賽還不錯,但是也就是斷斷續續地玩,直到后來聽說有一個雙人游戲的神作《雙人成行》,但問題是這個游戲不支持 Switch。
于是我開始考慮再購入一個游戲機,認真調研了 XBox 和 PS 的優缺點,初步結論是 XBox 性能和系統更好,但是 PS 的游戲庫好像更符合亞洲人口味一些。雖然最后發現認真調研并沒有用處,因為疫情期間芯片供應鏈問題加黃牛哄搶等原因導致兩者都買不到。但是這個調研過程讓我對近些年主機游戲的現狀有了一個大致的了解,并列出了一個長長的“想玩”列表。
之后就是各種和黃牛斗智斗勇地嘗試買游戲主機啦,我雖然沒有起早貪黑熬夜刷貨,但也是費了不少勁,先買了 XBox 純粹是因為先碰到了買它的機會。買到之后立刻嘗試了一下《雙人成行》,真的很好玩,屬于老少皆宜的游戲,唯一的缺點就是必須要兩個人緊密配合才能玩,但這同時也是它最大的優點。
轉存失敗重新上傳取消
我在買 XBox 的時候同時還被強迫買了兩年的?Game Pass Ultimate,因為在黃牛泛濫的情況下,各個零售商也合法地趁機牟利,在游戲機的基礎上打包上一大堆東西一起賣,不過這樣的做法確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抑制黃牛搶購,畢竟他們花額外的價錢來買那些附屬品比較劃不來。
如果說調研游戲主機時列出的“想玩”清單是種子的話,那么 Game Pass 無疑就是肥料了,讓我陰差陽錯地走上了成為認真玩家的不歸路。游戲通行證不止會讓你主動去思考想玩點啥(不玩的話月費就白交了),同時會鼓勵你探索一些原本不太會嘗試的游戲類型,因為 XBox 的通行證還挺良心的,各種游戲類型幾乎都有優質代表作收錄在內,完全零成本嘗試(當然有自己的時間成本),而且每月會有新的游戲加進來。
所以《雙人成行》完結之后,緊接著就開始玩《NieR: Automata》,繼續廢寢忘食,體驗了暢快的戰斗和光怪陸離各種元素的有機混融合,再被橫尾太郎這個刪檔式結局感動得淚目,直接導致五月工作之余基本上沒有做其他事情。到年末為止總游玩時間近 500 小時,加上中途覺得不合適放棄的一共嘗試了 20 款左右,覆蓋了回合制和動作 RPG、第一人稱射擊、固定俯視角、橫版過關、格斗、賽車等各種不同的類型。
其中我最喜的是《女神異聞錄 5》,俗稱“P5”,發布于 2016 年,我實際玩的是 2019 年發布的?Royal 版,也就是“P5R”,差不多算是 P5 的“增強版”。我們花了 180 小時才通關,緊接著又花了 50+ 小時玩了去年剛發布的無雙版《女神異聞錄 5 Striker》(又稱 P5S),非常像去年玩塞爾達荒野之息 + 塞爾達無雙的經歷,可惜 P5S 沒有雙人合作模式。單人模式的游戲如果兩人都有興趣玩的話,我們一般是輪流操作手柄,不過 P5R 由于是回合制 RPG,沒有什么可操作的,所以其實幾乎是 N 全程看我玩 😅,當然具體的操作和選項都是一起討論著來的,而且我跟 N 在許多方面是互補的,例如我方向感很強,而 N 則很擅長解謎題。
轉存失敗重新上傳取消
其實在玩《荒野之息》之前我一直認為需要實時操作的動作 RPG 不適合自己的,直到體驗到了快節奏游戲和實時交互的樂趣,又覺得再也回不去回合制了,直到玩了 P5,又意識到回合制也有它自己的魅力,以后再不敢貼上標簽就開始偏見了。不過我覺得打破玩家的固有認知正是優秀的游戲應有的特征,這方面 P5 還有不少令我驚奇的地方,例如將時間作為有限資源放到游戲系統里,大部分 RPG 里如果你想在與 boss 交戰之前先花點時間去抓抓魚采點蘑菇練練級刷刷裝備,整個游戲世界基本上是會“停下來”等你的,但這里每一個大任務都有一個明確的截止日期,而且每一天可自由支配的時間和單位時間內能做的事情是有限的,而且許多任務并不能在一天內做完,需要計劃和規劃。曾經在《文明》體驗過“一抬頭就天亮”的同學應該能看出相似之處了。不同的地方在于 P5 把它們放到了 RPG 里,并且和故事背景完美整合在一起。
P5 講的是高中生嘗試拯救世界的故事,獨特之處在于他們在拯救世界之余還得認真上學,故事上來說這是為了給他們的真實身份做掩護,而游戲系統上來說現實生活中獲得的知識、經驗、技能、道具(例如打臨時工賺錢買的藥和自己學做的咖喱都能作為回復道具)以及最重要的與朋友之間的羈絆都會相應地增強你的 Persona,從而增強你在虛擬世界中的戰斗力,并在關鍵情節中發揮重要作用。游戲的藝術風格和故事設定都透露著夸張、浮華、炫酷,也許其用意正是讓玩家意識到這一切只是一種修辭,一種比喻,也許怪盜團只是一個異想天開社,從相遇到別離那一年多的旅程里,在認真探討過“正義”、“幸福”、“自由意志”之后,大家一起完成了一個精彩的虛構故事。怪盜團拯救世界之路,其實是成員們各自的自我救贖之路,最后怪盜團解散,世界恢復如初,仿佛一切都只是一場夢,但是團員們解開了各自的心結,能夠坦然地去直面現實而不再有任何畏懼,是夢是現實也許已經不那么重要了。
游戲的劇情節奏、迷宮設計等各方面的平衡都把握得很好,但最吸引我的大概還是這種合作和羈絆,各種身世背景的人聚到一起為了同一個目標而努力,很像學生時代的社團,雖然在同一個公司或者項目下工作的人也差不多,并且做的事顯然是比社團活動更加具有現實意義的,但通常也更有一種貌合神離的感覺,也許“不現實”才是和“浪漫主義”風格更契合的元素吧。😀
轉存失敗重新上傳取消
另一個我很喜歡的游戲是《只狼:影逝二度》,按游戲游玩時間來算以 80 小時名列第二,但是我在這個游戲里死亡了近 600 次(其中有一部分是 N 貢獻的),也算是一個特有的記錄了。《只狼》是所謂的?Soulslike?游戲里比較新的一款,而《只狼》或者是 Soulslike 類型整體最明顯的特點就是難。
當然如果只是難的話我肯定很快就棄了,畢竟我并不是一個 hardcore 玩家,不愛好刷怪練級,沒興趣搜集所有的物品和道具,也不會想走遍所有的支線任務。Soulslike 類別本身其實有許多其他獨特的優點,只是許多特性都要建立在游戲本身有一定的難度的前提之上,這樣的情況下平衡把握非常困難,例如魂系列的開山之作《惡魔之魂》的 PS5 重制版我就不是很能玩下去,但是如果平衡性把握好了就會成為佳作。
對我來說《只狼》讓我眼前一亮之處主要在于地圖設計和戰斗系統。前者大概是大部分純正魂系列游戲所共有的,其特點在于游戲中的場景極其具有辨識度,游戲里沒有任何輔助地圖系統,但是我在游玩過程中從來沒有過迷路的感覺(相比許多其他游戲即便有完整的小地圖、大地圖功能還是經常讓人迷路)。為了達到這樣的效果,游戲不僅對場景本身的設計極其用心,讓每個場景都有獨特、可辨識的布置、環境等要素,而且對敵人的出現位置也做了特別的設計。玩過魂系列游戲的同學可能都會對角落里突然蹦出一個敵人這樣“惡意滿滿”的設計有印象,但是我想這樣設計的原因可能是他們把敵人的位置也當作場景的有機組成部分,讓我們能對場景留下深刻的印象(這是我被人背后偷襲的地方),立刻知道自己在哪里。此外,《只狼》還加入了暗殺機制,在面對大量敵人的時候尤其需要對場景做仔細觀察讓地形為己所用,就更加強化了玩家場景留下的印象。
除了每個場景本身令人印象深刻之外,它們也被設計得即便是在遠處也能很具有辨識度,也讓人很容易掌握“全局”的方向感。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站在葦名城頂上眺望時看到遠處的高山上紅葉爛漫,依稀還有佛寺的房頂隱于山林之中,我原本以為那只是烘托氛圍的背景貼圖,但當我陰差陽錯地跑進一個地道歷盡艱辛終于找到出口,打開門看到紅葉林和佛寺的時候一下子就明白自己到了哪里。
轉存失敗重新上傳取消
除了場景設計之外,只狼的戰斗系統也很有意思,它和其他魂類游戲一樣會懲罰無腦狂按攻擊鍵的戰斗方式,但是拼刀機制又讓戰斗不至于變成慢節奏的雙方對峙、只等對手出擊抓住破綻再反擊的“回合制”。積極進攻的戰斗方式加上較低的容錯率的直接結果就是很容易掛掉,我在游玩過程中粗略統計了一下自己死亡的次數,如上圖所示,大概在碰到第一個精英怪的時候達到了一個小高潮,之后隨著自己水平的進步逐漸降下來,直到碰到難打的最終 boss。
在豆瓣上有一條熱門短評說得好,“這個游戲最神奇的地方在于,不斷提升的不是游戲角色,而是玩家自己”。我覺得讓我著迷之處在于,這里玩家的自我提升不止在操作上,而更多是在心態上,如何能直面困境而保持平常心。所以我覺得《只狼》應該是個“佛系”游戲。首先游戲用了各種手段烘托敵人的強大(即便是人形敵人也會因為盔甲、武器、身高之類的因素讓玩家自己看起來很弱小),而面對強敵時如果選擇逃避或者龜縮防守,肯定會死得很慘。即便克服了最初的心理障礙,主動出擊迎敵,很常見的兩種情況是:敵人漏出破綻,我大喜,丟掉了平常心,貪功冒進,卒;或者是我方一個小失誤被砍了一刀,慌了神,丟掉了平常心,只想著吃回復藥,卒。有意思的是游戲名叫“影逝二度”,因為玩家在死亡之后有一次立即復活的機會,如果再被打死才算真正的死亡(此時需要回到上一個存檔點重來,并丟失一半金錢),看似無關緊要的一個機制卻一下子把這個游戲的核心展現出來——玩家的心態和操作模式在死亡一次之前和之后經常會判若兩人,前者貪功,后者畏縮,當前后心態達到平衡時玩家才能進入最佳狀態,從容應戰。
我覺得游戲設計的精妙之處在于它通過許多這樣微小的細節來讓玩家覺得游戲之所以困難并不是游戲本身設計上的不公平,而是自身的一些失誤導致的,并且這些失誤是經過一定的努力能改進的,從而讓玩家有動力去練習并體會到自身成長所帶來的回報。當然具體的設計可能每個玩家都有各自主觀的 sweet spot,對我來說《只狼》里對玩家心態的要求是比那些純動作游戲里對玩家手速和反應速度的要求更合理和可能達到的,而自身平常心逐步構建的過程又比普通 RPG 里以一個數值來表示的你的等級的方式更能感受到切實的回饋,剛好在我的 sweet spot 上。不知道玩過了《只狼》之后再碰到其他讓人緊張的場合會不會更淡定一些呢?也許每個場合需要單獨練習哈哈……
轉存失敗重新上傳取消
其它游戲就不一一介紹了,只簡單提一下幾個還覺得不錯的:《What remains of Edith Finch》是一個非常另類簡短又精致的游戲。《最終幻想 7 重制版》:雖然沒有玩過原版,但是十年前看到 CG 動畫《最終幻想 7:圣子降臨》時就很喜歡里面的角色了,特別是 Tifa 女神。重制版畫面很美,劇情目前只覆蓋了原版的一部分,以今天的標準來看有些重復拖沓,但戰斗系統在回合制和即時戰斗之間找到了一個不錯的平衡點。《如龍 0:誓約之地》是非常經典的如龍系列的前傳,戰斗系統和操作我都沒有很喜歡,但是情節張力把握得比較好,另外整個系列不僅是日本黑道文化的發展和沒落史,同時逼真的街道刻畫和氛圍烘托也讓你瞬間回到了當時的日本。不知中國的武俠文化能不能做出這樣水平的游戲并文化輸出到海外。《Batman: Arkham Knight》玩法多樣,潛行偷襲,偵探解謎,空手入白刃,飆車追逐戰,立體移動裝置。游戲推進和各種解謎、任務在蝙蝠俠世界觀下都顯得很自然。小丑的戲精出演也很到點。但超級英雄的劇情感覺拍兩小時的電影還可以,但是放到游戲的長度就很膩了。《Titanfall 2》是我玩的第一個第一人稱射擊游戲,沒有想象中那么暈,貼墻跑很酷,機甲模式也很霸氣。不過 XBox 手柄不支持體感,用搖桿瞄準太費勁,前陣在網上看到一個真人模仿第一人稱射擊游戲的視頻,里面的吐槽都很到點,有一處一大群敵人就站在主角面前瘋狂開搶,可是就是打不中主角。感覺這是為了應對玩家用手柄瞄準太緩慢而故意把游戲 AI 的槍法精確度調得很低的結果,導致游戲玩起來很假。《荒野大鏢客 2》是一個很有名的以十九世紀末美國西部為背景的開放世界角色扮演游戲,從畫面精美、場景細節逼真、開放世界自由度等各方面來說都非常優秀,獲得過多項大獎。如果對西部牛仔的生活有所憧憬的話,肯定就更喜歡了——所以就結論來看我們也許是對牛仔生活沒什么興趣,亦或者是這個游戲劇情進度太慢熱,導致我們雖然都覺得它是個優秀的游戲,但基本上要間隔一兩個月才會玩一次,估計猴年馬月都通關不了。
N 對游戲的 bar 比我要更高,所以有些游戲她并沒有興趣,大約有一半的游戲是兩人一起玩的,其他主要是我自己玩。現在市面上支持雙人游玩且好玩的游戲似乎并不多,排除掉網游和聯網競技類游戲,支持本地雙人操作的游戲主要是橫版過關類(例如《忍者神龜》)或者第三人稱固定視角游戲(例如《暗黑破壞神》)。我們兩人都對前者興趣不大,后者我們嘗試過《Darksiders Genesis》, 《Minecraft Dungeons》, 《The Ascent》等都很快棄了。我目前正在安利她《神界:原罪 2》,不過雖然它好評如潮,但我自己也沒怎么接觸過美式 RPG,所以最終會怎樣拭目以待。
總之游戲在今年的生活中占了不小的比重,特別是在兩人一起玩的娛樂項目上扮演了重要角色,差不多直接取代了去年對鍵盤和 Electronics 的沉迷,結果今年基本上沒有焊任何電路,當然更重要的原因還是 Electronics 在可實現的范圍內能玩出的花樣還是非常有限,同時疫情也導致一些電子元件采購比較困難,結果很難想出有意思的項目來。例如曾經一個想法是做一個電子墨水屏貼在冰箱上,顯示冰箱里剩余食材以及一周菜單計劃等信息,但是后來發現直接買一個可以貼在冰箱門上的白板貼片就可以完美解決這個問題了(反正前者也是需要手動輸入數據的)。為了找好玩的項目靈感還看了一下?How to Make (almost) Anything?這個課的在線視頻,不過這個課意外地講得讓人有點瞌睡。
轉存失敗重新上傳取消
至于定制鍵盤,家里的鍵盤數量到達一定程度后對身患強迫癥的我來說還是有挺大壓力的,不過去年 Group Buy 的一些組件還是會陸續收到(上圖是年底剛收到的 Corne-ish Zen 藍牙分離式鍵盤),感覺這種小眾行業的生產供應鏈受疫情拖延尤其嚴重,還有一些估計還會被推遲到明年甚至后年。另外去年嘗試過好一陣的?Colemak Mod-DH?鍵盤布局在今年三月份的時候還是決定換回了正常的 QWER 布局。主要的問題還在兼容性方面,因為其他所有的東西都是針對 QWER 設計的,例如雙拼輸入法的字符映射,Vim 里的導航類快捷鍵的設計,以及繪圖軟件里的各種快捷鍵等等,雖然 QWER 本身不是很合理,但是這個歷史包袱根深蒂固很難無視掉。ˉ\_(ツ)_/ˉ
轉存失敗重新上傳取消
總之關于電子元件方面的折騰,之后如果有什么特別好玩的點子肯定還是會很有興趣嘗試的,不過目前暫時擱置中。倒是之前為了焊細小的 SMD 元件而購入的便攜電子顯微鏡成了常用的玩具,雖然這個樸素的放大效果也許應該稱之為電子“放大鏡”,但是聊勝于無吧。用來觀察菜里的蟲子,花壇里的螞蟻、蜘蛛、西瓜蟲之類的還是很便利的。特別是門口花壇里的螞蟻是我們的重點觀察對象。天氣好的時候它們經常非常忙碌地在樹干爬上爬下(想象了一下自己沿著摩天大樓垂直向上走的場景),奇怪的是不論是往上還是往下的螞蟻都沒有叼著任何食物,如果只是飯后散步四處探索的話那么出來的螞蟻好像有點多,我們跟蹤了很久在樹頂上找到螞蟻的其中一個目的地,在某一片樹葉背后有一個像某種幼蟲的東西,有一大群螞蟻在圍著它,不知道是正要吃掉它還是像蚜蟲那樣的共生關系。不過入冬天冷之后螞蟻就少了很多。
轉存失敗重新上傳取消
人物姿態的線和陰影練習(針管筆+馬克筆),臨摹《線と陰》。
另外今年雖然玩了不少游戲,但是學習并沒有完全落下,特別是畫畫方面也做了一些相對比較系統性的練習,自己也能感覺到在某些方面有所進步。首先是把堆積了許多的繪畫類書籍讀了讀,年初把《線と陰-アニメーターから學ぶキャラクター作畫術》這本書臨摹了一遍,畫完了半個 sketchbook。主要是線畫加馬克筆上陰影,動態和比例還是自己需要再繼續多練習的課題。之后又選了《Color and Light: A Guide for the Realist Painter》里的一些畫臨摹。
轉存失敗重新上傳取消
顏色與光影練習,臨摹《Color and Light》。
顏色是今年練習的一個主要課題,除了臨摹這本書之外,還又看了一遍 Schoolism 上 Tonko House 的?Painting with Light and Color?這個課的前幾堂課,并且和 N 一起認真做了作業,幾乎把家里各種小玩意兒都翻出來畫了一遍。這個課我很喜歡,過去幾年幾乎都會重新翻出來看,不過還是每次跟著做一些作業的時候收獲更大。
轉存失敗重新上傳取消
顏色與光影練習,靜物繪畫。
雖然今年依舊沒有參加 Inktober,不過還是有畫一些 ink drawing 的,主要都是在做透視練習,而且稍微有點走火入魔地去看了一點射影幾何和相機成像原理相關的資料,雖然可能對畫畫的實際幫助并不大,但是透視里的許多基本概念現在理解得更準確了。
轉存失敗重新上傳取消
透視繪畫練習,臨摹和實際場景寫生。
另一個今年有認真練習的是人像,主要做了兩方面的練習,一個是嘗試盡量準確地抓住人臉上的特征點的位置和比例,依照一張參考圖畫出一個線稿,定稿之后再把線稿重疊到原圖上,看結構比例哪里有不對或者估計失誤的地方。下圖是兩個畫得比較準確的例子,有一些歪得非常厲害,但總的來說如果參考圖本身就是線畫的話會容易很多。另外有時候雖然重疊之后看起來只有一些細小的錯位,但是線稿和原圖看起來還是挺不像的。在這些練習中我兩個最大的收獲一是終于養成了繪畫過程中不斷地找定位點、平行線、負空間等輔助結構來幫助矯正形狀和比例的習慣,這個習慣在其他類型的繪畫過程中也非常有用;二是我發現尋找正確的形狀和比例是一個迭代的過程,因為定位點自身的位置也需要根據和其他定位點的關系來做調整和修改,感覺有點像優化方法里的 coordinate descent,具體到繪畫過程中就是把線稿透明度調低,在新的圖層上再重新畫,一般迭代兩到三次之后形狀的準確度就會比較高了。所以如果有足夠的耐心的話,找準結構和比例好像并沒有之前想象中的那么遙不可及。
轉存失敗重新上傳取消
人像比例練習,中間是參考圖,右邊是線稿,左邊將兩者重疊后進行比例和結構糾錯。
另一個練習是用一個今年剛發現的叫做 Head Model Studio 的 iOS 應用,它里面有一些簡化為較少平面的人頭三維模型,包括比較有名的 Asaro 模型和 Loomis 模型,你可以調整三維模型的角度、光照等作為參照物來畫,用來幫助自己對人臉上各個主要平面的理解和記憶,一些極端角度的例子對今后無參照創作應該也有很大的幫助。現在很難講我自己從這些練習中學到了多少東西,其實大部分情況下練習之后的進步都不是能明顯觀察到的了。
轉存失敗重新上傳取消
比起結構和比例練習,今年幾乎沒有認真畫過人像,只畫過幾幅電影場景。因為我現在的狀況畫人像如果要畫到自己滿意(或者崩潰)為止的話不太能在一個小時內完成。明年希望有機會能再做“百頭”挑戰。
轉存失敗重新上傳取消
所以我打了一些“擦邊球”,找了一些場景里人臉很小、或者只露出側面甚至背面等情況的圖來做參考,這樣就不用費勁地畫人臉了。我偶爾也特地找一些群眾比較多的參考圖,練習一下自己簡化無關群眾的能力,但整體而言那樣的場景對我來說還是挺 intimidating 的。
轉存失敗重新上傳取消
一部分參考圖來自于電影或者游戲的截圖,還有更多直接是網上找的圖,今年繼續主要使用 pinterest 來找搜集素材和參考圖。此外我還抽空把 ArtStation 上自己喜歡的 Artist 做了一個列表,按照類型和風格來歸了一下類,方便以后學習和參考。我發現自己的喜好偏向硬邊、大色塊、漸變填色的風格,比較典型的例子是?Michal Sawtyruk?和?Yun Ling。感覺他們那樣子幾乎是完全在用 Lasso 工具而不是筆刷在作畫了,比較需要耐性,我現在還做不來。
而且 Procreate 的套索工具很難用,很難看清選中的區域。實際上 Procreate 和 iPad 畫畫雖然方便,拿起來就能用,但是從去年制作 Procreate 無線快捷鍵盤開始就一直讓我很 struggle 的問題就是屏幕上的虛擬按鍵會由于 palm rejection 誤檢測而偶爾點了沒反應的問題。用實體鍵盤是一個辦法,但是 iOS 上的大部分繪畫應用對鍵盤快捷鍵的支持都還比較弱,例如 Procreate 在改變筆刷大小方面一直有未修復的 bug,Fresco 甚至連 Alt 鍵快速取色功能都沒有。其實虛擬按鈕失效的問題也并不是那么頻繁,但是如果每五分鐘都會碰到一兩次的話,就不禁讓我覺得自己是在跟工具打架,而不是在用工具做事。
轉存失敗重新上傳取消
如果不考慮出門帶著便利的話,一個辦法就是干脆在電腦上用繪圖板畫畫,但是這里又有另一個問題:這幾年走了歪路的 Macbook Pro 為了做得薄,散熱性能非常差,外接顯示器,再開一個繪畫軟件,不論是有針對 GPU 優化過的還是直接使用 CPU 做計算的軟件,(除了?Clipstudio Paint)幾乎無一例外地會讓風扇立刻呼呼大轉,讓我一刻也沒法繼續坐在那里。另一個問題是如果使用不帶屏幕的繪圖板,則繪畫過程沒有 iPad 那么直觀,至少在經過大量訓練之前,筆畫的精確度會打挺大的折扣。雖然可以考慮買一個帶屏幕的 Wacom Cintiq Pro,但是那個東西自己就因為風扇問題廣受詬病,屆時豈不是要聽它們唱雙簧?
不過年末的時候蘋果發布了新的 M1 Macbook Pro,增加了常用的接口,加厚了機身但改善了散熱和電池續航,去掉了沒用的 Touchbar,加回了 MagSafe,打腫了自己的臉,一股腦改掉了過去幾年所有的錯誤決策,并采用自家的 Arm 處理器,大大降低了功耗,簡直是喜大普奔。我最喜歡的是低功耗加改進的散熱,網上的評測說是風扇“大部分時候”都不會響。我不知道使用繪圖軟件在不在這個“大部分時候”的范圍內,但是值得一試。結果上網一看除了最基本配置的模型之外幾乎都要等一兩個月才能到貨,沒耐性的我索性放棄筆記本轉頭買了一個同樣是 Arm 處理器的 M1 Mac Mini。
結果我對這個 Mac Mini 非常滿意,除了一些由于 Arm 處理器導致的軟硬件兼容性方面的問題之外,處理器速度給人感覺很快,而且從入手至今并沒有遇到過一次風扇響起來的情況。此外我還看到繪王新出的 Kamvas Pro 16 4k 的帶屏幕的繪圖板,和 Wacom 的同類產品非常不同,輕薄且沒有風扇(所以也沒有潛在噪音問題)。于是我立刻買了一個搭配 Mac Mini 使用。總體體驗很不錯,它雖然輕薄,但是 setup 的時候需要插上電源線和 hdmi 線,由于工作臺白天要用來工作,所以每次畫完要收起來,多少有點麻煩。當然更大的問題一個是 M1 處理器自己在處理外接顯示器時問題還不少,時不時會在我拔插 Kamvas 的時候出現系統直接重啟的情況;再就是 Kamvas 雖然支持畫筆傾斜,但是驅動程序并不會實時將傾斜角度展示在鼠標光標上,導致使用帶方向的畫筆時極其不便利。所以最終我還是退掉了 Kamvas,直接使用不帶屏幕的繪圖板畫畫。雖然目前為止筆畫的準確度和在 iPad 上直接看著畫沒法比,但是另一方面來說不用低著頭看屏幕從長遠來講對我自己的頸椎也更有好處啦。
轉存失敗重新上傳取消
Persona 5 Royal fan art.
我目前在電腦上畫畫主要使用 Clipstudio Paint,不過也有同時在嘗試一些其他的軟件。開源軟件?Krita?前幾天剛發布了 5.0 版本,Krita 最近幾年的發展勢頭很猛,在功能上不輸大部分付費軟件。還有一個是非常另類的?Heavypaint:Digital 繪畫軟件通常會在一定程度上去模擬傳統繪畫媒介,提供諸如類似于水彩、油畫等筆刷,比較極端的例如?Rebelle?和?Adobe Fresco?里的 live 筆刷功能,還會實時地去模擬水彩顏料暈染的動態并展示給用戶。雖然看起來很炫酷,但是像我這樣沒有經過傳統媒介的專業訓練的人拿著這些筆刷經常不知道怎么用(例如想畫某個顏色結果出來的是淺很多的顏色)。Heavypaint 在這方面走了另一個極端,它大張旗鼓地宣布自己是 digital 媒介,不試圖去模擬傳統媒介,而是直接提供一些諸如填色、漸變、套索工具、圓圈、矩形等電子作圖里特有的工具,聽起來不是非常有用,但其實這些限制很大的工具反而非常有助于初學者掌握繪畫的基礎(shape 和 value),因此大部分繪畫教程都會強調初學時最好不要用復雜的筆刷作畫。感興趣的同學可以看一下它們主頁上的例子,或者 instagram 上的?#heavypaint?tag 下的作品,我自己時很喜歡這類粗曠的畫風的。不過這個應用我目前只是簡單嘗試過,但還不是很習慣,特別是它的界面設計很不直觀,以后可能會再多試一試。或者以后有機會可以自己寫一個類似的應用呢。年末的時候 N 由于某些原因開始學習 C++ 并對計算機系統有了濃厚的興趣,我在幫她找相關的學習資料的同時也激發了自己的學習興趣(當然我一直都是癡迷計算機系統的),我們現在一起在做?Crafting Interpreter?的項目,但是各自用不同的編程語言,于是還起到學習語言的作用(去年準備用在嵌入式編程而看的 Rust 現在已經忘光光了,就借機練習一下)。其實 CS 方面現在網上還有挺多有趣的中型項目的教程或者參考的(例如操作系統、編輯器、git?等),而且和 Electronics 的項目不同的是,編程項目不太需要考慮做出來的東西到底有多少實用性,畢竟不會落灰或者占地方(當然這也許是我 CS 背景的偏見)。
相比起來音樂方面的學習今年就比較劃水了,每天的有效練習時間大概縮短到了半小時左右,并且積極性不是很強。除了不能旅行的煩惱外,這大概是居家對我影響最大的一個方面了。一是沒有現場音樂會之類的給自己打雞血的機會,二是不喜歡上網課導致去年和今年都一直沒跟鋼琴老師上課。跟老師上課的一個主要好處是有作業督促你不停地練習,并且老師能根據你的水平推薦相應的曲目,讓你不至于太簡單而犯困或者太難而懷疑人生。自學東西隨著自己水平的慢慢提升必然會到達瓶頸期,其實如果繼續認真練習的話,瓶頸期并不等于完全止步不前,只是進步空間和速度會明顯變小,同時自己的欣賞水平也在相應地提高,更容易發現自己演奏中的各種問題。兩個因素加在一起很容易就會覺得自己毫無進展,進入 struggle 模式,甚至放棄。如果有一個好的老師,在這方面應該也能有所幫助,因為老師從一個旁觀者身份應該更容易客觀地對你的(哪怕是微小的)進步做出評價,給出鼓勵,順便打打雞血甚至畫畫餅什么的。
仔細想一想,雖然自己現在還是心安理得地過著宅家生活,但是要說疫情對生活完全沒有影響顯然是不可能的。為數不多的外出(例如打疫苗)時看到街上已經開始慢慢正常化的行人也會突然涌起一陣懷念的情緒。七月的時候有兩個小伙伴喜結連理,我也沒有敢飛去參加儀式,看到合影里大家都在,還是挺遺憾的。還有一個印象深刻的例子是某次幾個合作者聚到了一起,從同一個會議室里加入了視頻會議,看到他們面對面的幾個人一個眼神一個手勢就能迅速地提示對方自己有問題并禮貌地打斷,竟然還讓人有點耳目一新的感覺,因為已經快要習慣視頻會議里各種尷尬地好幾個人同時準備說話又同時停下的場面了。當然也不是我有多么期待復工回辦公室,不過確實遠程辦公和在辦公室上班各有各的好處,眼下許多公司都開始推行即使疫情結束以后也允許混合辦公的模式,還挺期待的,這算是這次疫情給我們未來生活帶來的一個積極的永久性改變了。
轉存失敗重新上傳取消
今年停電次數很多,公司發應急用燈派上了用場。
工作方面另一個現象就是人員的流動性持續飆升,其實我也不知道這跟疫情到地有多大的因果關系,也許更多的是各種機緣巧合,以及一系列蝴蝶效應般的連鎖反應,又或者其實一切都是常態,但也許疫情至少起到了讓大家更積極主動地去思考自己想要做什么的作用。總之今年繼續有大量同事和合作者離開去探索其他的機會。我也終于在年底順勢換了一個組,其實在 Google 四年間我因為老板離職或者組織變動等原因已經被換過不少次組了,但 research 這邊自由度很大,其實老板是誰對自己的項目基本上沒有任何影響,所以一直以來并沒感覺到很大的不同。不過這次是換大組,而且由于沒有直接的外部變動,我還有一個“不換組”的選項,兩邊各有取舍,我自己猶豫了挺久。之前的組其實很舒適,但是看到大家來來去去,我也在想自己是不是也應該時不時跳出自己的 Comfort Zone 一下,更何況雖然換了大組但還是在 research 下面,從潛在的風險來說(例如新組很不適合我)其實也并不是太大的變化。事實證明自由度方面確實沒有任何變化,所以研究內容并不受到影響,但是會多一些具體項目方面的事情,意味著我未來工作負擔會更重一些,需要再重新找到一個合適的平衡點。更大的變化感覺還是文化方面,Brain 那邊很像大學研究機構的感覺,而新的大組這邊則更像傳統的公司組織方式。
另外,由于無法旅行使得公司年假持續累積,結果為了避免年假溢出,今年幾乎每兩三周就會休一天的假,而且公司偶爾也會展示一點人文關懷,主動給全員一天“公司假期”,起到了不錯的緩解作用。不過整體而言在換組之前就已經比去年更忙了,例如去年我有嘗試過類似于番茄工作法那樣用一個計時器提醒自己每半小時左右起來舒展幾分鐘,今年由于經常有整一小時的會,或者甚至是好幾個連在一起的會,導致完全沒有辦法正常實行合適的工作和放松規劃。就連去年養成的每日午休的作息也被打亂了,今年買了一個加熱眼罩(微波爐加熱 20 秒,非常方便)用來在午休的時候放松眼睛,也只用了一陣就由于午休混亂而擱置了。
暑假帶了一個校友實習生,一位玩吉他喜歡金屬樂同時又有些靦腆的俄羅斯小哥。我覺得自己工作上還是比較隨緣的,盡力而為,如果不行也沒有辦法(肯定也會難過,但是很快就拋到腦后了),感覺在做比較 open ended 的 research 的時候這樣的心態還是比較有利于自己的 well-being 的,但是在帶實習生一起做項目的時候就沒法那么灑脫了,覺得不能耽誤了別人的項目,因此導致自己的心理壓力大了不少。
疫情對工作和研究最大的影響還是在學術會議方面,雖然有一些會議已經大膽地開始嘗試混合線上線下模式,但是大部分會議還是線上為主。去年的時候我還試著參與一下線上會議,到今年就直接放棄了,除了去 present 自己論文的時間之外,直接無視了會議的存在。
轉存失敗重新上傳取消
生活方面,不知不覺與 N 搬到一起也快兩年了,我倆在許多生活習慣方面還挺像的,所以很自然地就收斂到一個共同的生活作息,但另一方面我們又有一些各自的“專攻”,所以也自動地收斂到一個互補地分擔『V 組』 (合租寓所的中二名字) 事務的協作方式,例如我很熱衷于居家辦公娛樂環境的優化和電子、日用產品的采購,N 則沉迷于食材采購和每周菜單計劃;我不會用家里的面包機、冷壓果汁機、烤箱之類的,N 也沒用過家里的電飯鍋、洗衣機、吸塵器等等。做飯通常是一個人主要負責,另一個人輔助和洗碗,不過今年由于 meeting 的時間安排等各種原因,N 負責的次數明顯更多,為了降低做飯負擔,我們買了一口大鍋開始積極地探索咖喱、麻辣香鍋等做一次能吃好幾天的選項,而且點外賣的頻率也比去年高,所以今年整體做飯的壓力比去年小了不少。我并不畏懼一個人去面對疫情的居家生活,但同時也覺得在這個巧合時機與 N 相遇真是一件非常幸運的事。今年買了一個 Dji Pocket 2,用來記錄下 V 組生活中一些趣事,等到將來疫情完全結束后(希望有那么一天)再回望長達數年的宅家生活可能會覺得相當不可思議呢。
此外,長期居家對自己生活習慣也有不少影響,一個明顯的地方是“刷手機”變得比過去嚴重了,似乎如果一段時間不刷新一下諸如?Hacker News?上的技術新聞,或者看一下 Neovim 的社區里是不是又發布了什么新的插件之類的,心里就會有一種焦慮慢慢累積起來。特別是有時候只有一分鐘的空余(例如等待水燒開)也會不自覺地就想拿出手機來看看,讓我覺得自己有點“成癮”的感覺。為了改善這個情況,我八月的時候在手機上裝了一個屏幕時間跟蹤的應用,蘋果系統其實自帶屏幕時間跟蹤功能,但是沒法導出數據來分析,比較雞肋。下面是我這幾個月以來每天手機屏幕的時間和打開手機的次數統計。
轉存失敗重新上傳取消
平均下來每天一小時左右的手機屏幕時間,里面包含了正常使用(例如查詞典、日歷和待辦事項、搜索資料、回信息)的時間,好像還沒有到需要矯正的程度。但平均每天 30 次 pickup 聽起來有點多,而且我覺得自己的主要問題也是在“一有機會就要拿出手機來看看”上,所以今后可以主要考慮這個方面的改進。出于好奇我搜了一下手機使用的統計結果,在這篇文章中有一些數據:根據 RescueTime 的統計,大家平均每天手機使用時間在三小時左右,平均每天 pickup 的次數為 58 次。而且 COVID-19 導致所有年齡段的人的平均手機使用時間翻倍。看來大家在這方面都受到疫情的影響。和平均數據來看,我的癥狀好像還沒有特別嚴重,但是在屏幕時間是平均值的 1/3 的情況下 pickup 數超過了平均值的一半,所以后者確實還是需要認真對待一下的。
下圖中我把手機屏幕時間按周日和小時分組畫了一下,可以看到主要的手機使用時間集中在早上九點,差不多是早餐刷技術新聞的時間。另一個小高峰時在晚上十點左右,這通常是看書時間段,可能會有查單詞或者搜索相關資料的需求,或者單純就是在看手機。除此之外,一天之內的手機使用分布看起來是比較平均分布的。
轉存失敗重新上傳取消
最后,檢查一下去年的四條新年愿景:𝟙. 學會視唱,這個完全沒有做到,Do、Rei、Mi 這些“詞”在我腦子里完全沒有和音高對應起來,今年也沒有做相應的練習;𝟚. 畫畫中 form rendering 能力提升,雖然沒有專門訓練,但大概還是有進步的吧;𝟛. 嵌入式編程,由于沒有找到感興趣的項目,目前擱置中;𝟜. 運動,由于游泳項目的加入完全達標。不過一如既往地,新年愿景在寫出來之后立刻就忘到腦后去了,有沒有完成還挺隨機的,于是今年就不列新年愿景了。😃
螞蟻排一條線
鈴鐺響后太多再見
碾碎的地平線
是誰在說 不踟躕往前
生命的墨跡 是透明淚滴
就期待相遇 誰還在原地
未來來不及 就承載到底
因愛則無敵 選擇不放棄
誰祈禱著雨 應援在哪里
生命的墨跡 透徹的淚滴
就期待相遇 我還在原地
趁狂風暴雨 緊握著墨筆
誰祈禱著雨 應援在這里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2021MIT博士pluskid年终总结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