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 年你在科研上有哪些值得分享的进展和感悟?
生活随笔
收集整理的這篇文章主要介紹了
2015 年你在科研上有哪些值得分享的进展和感悟?
小編覺得挺不錯的,現在分享給大家,幫大家做個參考.
李旭?,高校教師,頑固不化的理想主義者 收錄于?知乎圓桌?、?編輯推薦??袁霖?等?360?人贊同 2015年,在科研上最重要的收獲,就是拿到了自己的第一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雖然只是青年項目,但這意味著獨立從事科研的道路總算順利起步。
自2012年夏天博士畢業后,每年都在申請,就現在的高校青年教師工作環境而言,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準備得不可謂不用心,從選題、論述、方案制定,到申請書的行文、格式,感覺自己花費的時間幾乎是身邊同事的2-3倍,但前兩次連續上會不中,也真的是比較受打擊。我博士期間的成果不算亮眼,客觀來說應屬于普通,在科大每年畢業的博士生當中,大概處于合格水準,而前兩年的項目申報總的來說還是沒有脫離博士課題內容的框架,這可能也是導致前兩次總有評審人指出選題不夠創新,從而最終未過會評的主要原因。
在去年8月底,也就是第二次得知自己基金未中的消息后,我開始比較仔細的回顧和反思。首先是客觀的審視了一下自讀博以來一直從事的課題方向,這是一個復合材料中比較傳統,且應用背景稍偏工程的內容,里面的問題歷史比較悠久,之前也有很多的學者關注,但反過來想,在長達十幾二十年的時間里,有那么多人已經做了相關的工作,剩下的顯然都是比較難啃的內容,要從中挖掘出有新意的切入點,自然難度較大,即便形成了想法,相應的研究是否可行,也需仔細論證。把這一層想通后,就不難理解,自己之前以“老方法做老問題”的路子是不具備足夠說服力的。要扭轉這一局面,要么在方法上有所突破,要么在研究對象上求變化,即使形不成“新方法做新問題”,這兩者至少要沾其一,才有戲。
帶著這個思路,在去年的12月底,我從一直在追蹤的一位國外學者的新出文章上,注意到了一類相對較新的復合材料,而其中有部分又恰好可以與我之前的研究基礎適當結合起來,于是開始考慮以這類材料作為接下來基金申報內容的可能性。當然,其中有一些新東西,需要學習和了解,于是在今年的1月進行了調研,通過精讀了十來篇這方面的paper,從別人的報道里吸收經驗,琢磨想法,最終確定了這個選題。在3月份申報書提交以后,我還記得當時的個人感覺是,這一系列付出,算是自己博士畢業近三年時在拓寬研究領域,轉變研究內容上的嘗試,即使最終未獲資助,也有必要堅持開展一些工作,以便明年能持續申報。當然,8月下旬在上海開會時,會議結束那天查到了基金得中的消息,這既是對自己付出努力去嘗試轉變的肯定,也算是了結了一段入校工作以來在心頭持續的壓力。更當然,接下來要做的是,盡自己的努力去完成好它。
心態方面,自己可以說是經歷了從13年志在必得,到14年謹慎樂觀,再到15年盡力而為不強求的這樣一個心理轉變。相比之下,身邊無論認識的不認識的,論壇上了解到的,很多比我優秀的同行,都是第一次申請青年基金就拿到了,這當中有實力因素,也有運氣因素,但我相信更多是實力決定結果。那么問題來了,再自身實力暫時沒有絕對優勢時,那就要想方設法從別的方面進行彌補,我個人想與大家分享的一些這方面的感悟:
(1)不要氣餒,年齡不是問題,只要符合條件,就不要浪費機會,基礎也不是問題,青年基金看重idea,鼓勵和支持年輕人有好的想法去實踐,所以要勤于思考,有了想法或點子,花時間細琢一下,同時多請教相熟的長者,以便及時修正和完善;
(2)保持科研節奏相當重要,尤其是剛工作的青椒,頭兩年缺少經費支持,沒有迅速拿到國家基金的話,研究的投入難以保證。這個時候千萬不要放棄,隨著時間的推移,博士期間的工作成果能拿來作研究基礎的越來越少,如果兩三年不出新成果,后面就很難趕上了。我12年下半年入校,13年一年忙著教學,適應新環境,一年沒出文章,好在14年硬著頭皮從博士論文里的實驗數據挖掘內容,又做了一些理論分析和數值模擬的工作(現單位沒有讀博時學校的那套設備,開展不了新實驗),攢了3篇文章,趕在15年的申請書提交前在線發表,我想這在評審人看來,至少能感覺到我的工作沒有中斷,態度是積極的,應該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
(3)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應該可以說是目前國內評審相對最公平公正的,我從提交申請書后,到結果正式發布,沒有托過任何人打聽消息,沒有找過任何會評專家,也沒有任何渠道去走動和拜訪,不光是我,我愛人的一個青年項目和一個面上項目,從頭到尾也是如此。當然,有能量的申請者肯定有,當今中國(甚至全世界)也是人情社會,但假若你沒有類似人脈,那能做的就是好好從干貨上下功夫,至少大部分情況下,是能有所回報的,這一點我們要相信。
最后在新年來臨之際,祝愿大家來年工作順利!收獲多多、成果多多^_^ 編輯于 2015-12-31?58 條評論?感謝? 分享 ?收藏???沒有幫助???舉報???作者保留權利 139贊同 反對,不會顯示你的姓名 趙永峰?,To science. 孫尉翔?等?139?人贊同 2015簡直是起死回生的一年。
去年這個時候我已經極度絕望了。舊的題目是一個完全沒有希望做出來的、摸黑探索性題目,而新題目合作者沒有透露出把重要的理論工作交給我的想法。我幾乎已經覺得自己的研究生涯就此結束得在第四年開始補習轉CS了。
結果老板決定了讓我去合作者那里干兩個月,在這兩個月里我做了一點微小的工作,順帶合作者給了我一個postdoc的offer和另一個新題目。最終思考再三我接了這個offer,繼續了科研生涯。
當然這也可能是個非常錯誤的決定。
所以感悟的話,就是三件事:
1、Life is full of surprise. 這是我當年拒信收到手軟最終選擇HKU這個保底校時,之前套瓷的一位英國教授說的話。現在想想真是這么回事。
2、千萬別碰摸黑探索的題目,尤其在窮lab。你指望用石器時代的尺子和秒表去探索亞原子結構嗎?別逗了。技術太重要了。
3、當老板只會和你說interesting的時候,有個靠譜的合作者很重要。
按照合作者的計劃paper會在2月到3月finalize。那時我就又有東西可以寫專欄啦…… 編輯于 2016-01-06?61 條評論?感謝? 分享 ?收藏???沒有幫助???舉報???作者保留權利 162贊同 反對,不會顯示你的姓名 史寒朵 162?人贊同 從絕望到希望,從黑暗到曙光。
2015 上半年是 phd 生涯至今最壓抑的一段時間:
投了一篇文章,eLife 直接被 editor 拒稿,轉 PNAS 雖然沒被拒但審稿人提了好幾十條建議,各種質疑和要求補實驗。共同一作的那個合作者已經畢業了,大多數工作都落到我手頭。
準備資格考試,導師四月份起要學術休假,一月初開始著手準備,一邊寫 proposal 一邊滿世界聯系 committee 安排時間,被各位教授滿滿的時間表折騰到近乎崩潰才勉強湊出一個時間。
資格考試同期還有兩個獎學金申請要寫,側重點很不一樣的兩個機構,意味著基本沒有可重復利用的內容。然后六七月份的時候陸續得知兩個都被拒。
實驗不 work,實驗不 work,實驗不 work.
另一個 project 與合作組的關系不知為何變得有點微妙,很多事情沒法及時溝通,因而很難繼續推進。
自己的 thesis 一點眉目都沒有。
想考慮學術以外的道路,申了一些實習,沒有得到任何回音。
然后導師讓我去參加一個會議。投的摘要就是那篇 in revision 的 PNAS 的內容。莫名其妙地被選入了 talk (那個會議大部分摘要最后都是 poster,一小部分是 talk)。
會議上遇到了文章的一個 reviwer,還是我那個 session 的 chair. 交流了一些細節。
我的 talk 受到了另一位教授的關注,她提出了很多有意思的修改建議,同時也提出了一些新的合作方向。相談甚歡。同時以前一些不 work 的實驗也得到了她不少建議。
認識了另外一些人,得到了一個 postdoc 的 pre-offer.
看到了一些好玩的文章,想到了一些好玩的合作可能。
接下來就是夏天,不用上課也沒有那么多的 seminar 來占時間,就慢慢地把手頭的想法一點點落到實處,做了不少實驗,也得到了一些有趣的結果,慢慢意識到那篇投 PNAS 的文章其實邏輯確實不嚴密。干脆主動撤了稿,從頭做實驗重新寫文章。
與那個『鬧僵』的合作組的關系也開始恢復,因為做出了一些結果打破了僵局,于是開始寫另一篇文章。
發現以前很多自以為無法解釋的實驗現象慢慢地 come together, 開始變得有點條理了。
倏然間就到了年底。趕在圣誕假前把兩篇文章扔了出去。2016,打算開始一些更有趣的工作。
回想起來,感慨頗多。總結起來,大概就是多思考,多交流,多堅持吧。另外,感謝導師一路支持。
====== 1/23 更新
剛剛知道 PNAS 那篇文章接收了。很開心,回想一年來的反復修改討論,也是值得的吧。 編輯于 2016-01-24?19 條評論?感謝? 分享 ?收藏???沒有幫助???舉報???禁止轉載 90贊同 反對,不會顯示你的姓名 十一?,having fun at the expense of ... ... 90?人贊同 2015比較特殊,博士剛剛畢業。本來考慮到在實驗室很久,想到工業界去找一份寫代碼的工作,然而,好的工作找不到,找到的工作不滿意,結果,跌跌撞撞地回到了學術圈,在北京的某個211高校找到了一份教職。考慮到目前高校教職已經僧多粥少,覺得現在去高校當老師應該是一件非常有挑戰的工作,就屁顛屁顛地去了。
寫一下2015年我的一些體會吧:
看待科研,看待申請項目,看待論文時,自己不能老是看它的缺點,要明白論文和項目的優點。
不要"cynical",要知道對方的優點什么,哪些地方,自己可以學習,可以進步。
一個"cynical"的人,只會看到世間的缺點、關系和背景,只會關注丑陋地方,當一個人只能看到丑惡的東西、差的東西,他怎么能造出美好的事物。 最主要的事情,不要成為一個"cynical"的人。
目標放的高一些,起點低一些,這一次比上一次做的好一些,一步一個腳印往前走。
圈子里面的人代表一個方向的主流思想和權威,每一個研究方向都有一個圈子。
做科研,必須得融入自己的圈子,也就是進入它的評價體系,那時候才有資格所入門了。
打個比方,如果你在這個圈子內或者論文的作者有在圈子內,和不在圈子內,中一篇頂會的難度不是一個量級的。
對于個圈子的態度,一定要"Be positive, be constructive, supportive and optimistic",并且融入圈子
在中國生活本來已經夠辛苦,不確定性的未來,不是負擔,而是作為人生的刺激和探索。
做研究有一個很大優點,你可以嘗試不同的刺激,而不用等待領導的安排,畢竟國內環境是如此惡劣,那么盡量讓自己的研究讓刺激和愉悅一下自己。
永遠想象不到自己未來會成為什么樣,也會許比較有意思。?
以上 發布于 2015-12-30?8 條評論?感謝? 分享 ?收藏???沒有幫助???舉報???禁止轉載 81贊同 反對,不會顯示你的姓名 袁小超?,NJU大四/引力和粒子天體物理/古典樂/動漫… 袁霖?等?81?人贊同 (20160101更新)
這應該是知乎最后一答。
2015是我開始玩知乎的一年,算起來回答的真正意義上的第一個問題距離現在也差不多剛好一年,盡管最初起因與現在已經偏差太多。現在想做的就是兩個字 “改變”。Change Life, Start Fresh!
因為只有拋下過去才能繼續前行。You need to put the past behind you before you can move forward~
所以最后回答的問題留給這個“2015盤點”也算是有一定的象征性意義吧!
大四馬上結束,就在剛才我提交了最后一個學校的網申,我的第一個新年愿望便是收到心儀大學的offer,開開心心地開始讀PhD。至于對感情生活的憧憬什么的就不push自己了,開心就好~
也祝大家祝新年快樂!2016收獲多多~
至于知乎上經常被問的 “學習天文是一種什么樣的體驗?”或者類似的問題
不妨去聽一聽今年維也納新年音樂會下半場的第三個曲子:Josef Struass的《天體樂聲》(Sphrenklnge)
我愛天文的優美,同時我敬畏它的深邃——這便是我的回答。
====================
(以下是20151231更新的內容)
2015馬上要拜拜了,作為大四汪還剩下半年命。這一年我身上發生了兩件重要的事。
第一,做了近一年的《創新項目》結題,一作文章于今年六月被MNRAS接收。另一件就是暑期實習,遇見了一位非常非常非常好的導師,現在一想當初收到他的invitation letter是一件多么幸運的事情。之前院里老師就告訴我他在天文領域文章的引用量全球排前五沒問題。后來看他的cv才知道他是美國藝術與科學學院院士,粒子與引力天體物理中心主任,獲過兩次Rossi Prize。不僅如此,他更是一個和藹的爺爺,從待人處事的方方面面影響了我。所以我打算好好寫一下這一年所做項目的一些心得和感悟,為即將過去的這一年畫下一個句號。
(1)很多小課題集中精力一到兩個月完全可以搞定,一年期或者兩年期拖拖拉拉毛用沒有。(其他學科不一定適用啊,我認識一個生科的大神,他說他們一個課題,完成實驗一兩年很正常)
(2)讀文獻要記筆記,不然讀過就忘了。寫文章之前要讀好多好多篇。一般introduction和conclusions(summaries,outlook)寫起來最討厭。
(3)不要指望導師一步一步教你,很多時候他也不太清楚每一步怎么去做,獨立完成很重要。有時候導師給的題目就不太靠譜-_-||
(4)重復文獻工作是第一步,但有些工作難以重復(曾經為此浪費了大半年)。遇到瓶頸或者工作被別人提前發表要自己重新尋找方向,多看文獻。
(5)工作結束后結果可以發表的話,拿出一到兩天寫完初稿。然后拿出一到兩天仔細檢查每個單詞是否恰當(用美式英語投英國期刊然后被審稿人吐槽了),句式是否清晰,段落間的邏輯是否清楚,section是否合理。這樣文章基本上就定型了。審稿人不會因為一些語法錯誤而拒掉一篇文章,但是會因為邏輯混亂拒掉你。
(6)文章提交之后,收到審稿意見要仔細修改。第一遍修改最為關鍵,有時候需要改動結構或者刪減或者增加內容(我的審稿人說“既然用到了不同的方法,總要有個相關性檢驗吧”,然后我活生生設計了一個獨立性檢驗的MC算法,新加了一個section)。要盡快回應,不然發表過程會delay。如果他的要求不太合理或者理解有誤,要在responce中提出。審稿人也很nice的!
一個插曲:我是五月十七號投出,六月二十六號確定被接受。當晚一宿幾乎沒睡,更要命的是二十七號考托福╮(╯_╰)╭
(7)彩色圖多,經費在燃燒。
(8)暑期出國交流:
遇到大牛就努力表現吧。每天工作近十個小時看文獻推公式碼代碼然后來回步行6miles都不是事。五十天的題目被我二十天搞定了,然后就跟他做一些小課題,快結束時導師看我如此crazy如此饑渴找他要題目,他建議我去New扭York腰玩兩天,并且推薦信get,他給的題目作為畢設正在搞。
(9)還有一點:做出多好的成果然后發文章對于本科生來說不是目的,最重要的是享受這一過程(enjoy being a part of it)。在享受樂趣的同時工作能成文,豈不美哉!
(10)2016,滿懷期待,對科研同時也對生活。剛在亞馬遜上訂了一本Quantum Field Theory, 寒假有事情做嘍~
能看到最后,非常非常感謝啦~ 編輯于 2016-01-01?24 條評論?感謝? 分享 ?收藏???沒有幫助???舉報???作者保留權利 710贊同 反對,不會顯示你的姓名 許小然?,化學類科研,知乎含能材料最佳回答者,英… 孫尉翔、Belleve?等?710?人贊同 做了個阻燃材料,一點,
著了。
----------------
那感覺簡直就是馬上要通關,掉檔了
我確實做能材的=_=也做阻燃=_=一手創生一手毀滅說的就是我
推自己的值乎?
Algebraic actions of discrete groups: the p-adic method
https://sites.google.com/site/junyixiemath/
在這篇文章,我們引進了兩個新的方法來研究代數簇的雙有理自同構群。?
特別的,我們證明了一個 birational version 的Zimmer Conjecture:
定理1:如果是一個的有限index的子群, X 是一個quasi-projective的代數簇。 如果能嵌入X的雙有理自同構群Bir(X) 中。 那么 dim X?n-1。 如果等號成立,那么X是rational的,而且在X上的作用共軛到線性作用。
對我自己而言,雖然不是我做過最technical的工作,但確是我第一個在高維上的工作。 終于可以說自己不是做曲面的了。。。
這個工作的來源其實是2014年的時候,我博士答辯之前。 我們有一個巴黎的青年動力系統討論班。 都是些博士,博后和剛開始工作的老師。 大家一起讀一些簡單的東西,比如一維復動力系統什么的的。然后每人輪流上去講。 當時我們想讀Julie.Deserti 的書Some properties of the Cremona group?。 然后我就選了中間講ZIMMER CONJECTURE的那部分。 我之所以選這部分其實是因為當時我一個朋友在和CANTAT做碩士, CANTAT給他的題目就是讀一篇關于辛流行上的ZIMMER CONJECTURE的文章。 他和我聊過一些,我覺得這個猜想還蠻好玩的。 我讀她的書上那段,其實是講DESERTI自己博士期間的工作, 他其實是在X是曲面的的時候證明了定理1。 用的辦法是CANTAT最早引入的,把Bir(X)作用到X的RIEMANN-ZARISKI 空間的WEIL CLASS組成的空間中。 利用曲面上的相交可以在其中抽出一個無窮維的雙曲空間,讓Bir(X)作用上去。 這個辦法很巧妙,不過只能在2維使用。 我第一篇文章中就用過這個技術,感覺比較熟了。所以打算自己給個新的的證明。 然后我想到了p-adic的動力系統中有一個參數化軌道的方法。 就是說如果p>2,??是一個解析的自同構,而且f=id mod p, 那么存在一個解析映射?使得 F(n,x)=f^n(x) 對任何整數n。 這意外著我們可以把一個在一個p-adic多圓盤上的作用沿拓成的作用。 這個結果有個很簡單的證明, 見Poonen 的文章
http://www-math.mit.edu/~poonen/papers/p-iteration.pdf
同樣的我想我們也可以嘗試先把X看成是一個p-adic 的流行。然后如果我們能構造一個不變的多圓盤。 然后把?的作用沿拓到其在的閉包G上。 但是G可以看成一個p-adic的李群,通過研究他的切映射,我們就可以得到定理1. 所以唯一的困難在于兩點。 1,是怎么構造那個不變的多圓盤, 2是怎么沿拓到G上。 對于問題2,我先是利用p-adic的一個參數化軌道的定理,在利用的群的具體結構就能解決了。 對于問題1,很容易證明對于任何的quasi-projective 的代數簇,如果是通過automorphism作用上去而不是rational automorphism的話,那樣的多圓盤總是能找到的。 但是對于rational automorphism,我當時只能在曲面上證明。
不過不管怎樣,我可以給一個曲面上新的證明了。 我在討論班上就講了我自己的證明,而沒有講DESERTI的。
因為我之前就決定好畢業后和CANTAT做一年博后。 他當時邀請我去RENNES參觀下。 和他吃飯的時候,我就和他說了我的這個結果,說我可以在AUTOMORPHISM的情況下證明定理1. CANTAT一直對這個問題都是很感興趣的。他自己其實做過兩篇文章是關于緊KALHER流形上的automorphism的ZIMMER CONJECTURE. 現在我這個結果某種意義上推廣了他的結果。 我想同樣的辦法我們應該也能做到其他的群上,但我對群論不是很熟。CANTA對群論還蠻了解的。我就說我們一起合作,看看我們這個結果能推廣到什么情況。
后來我們一起做了一段時間,CANTAT發現我們的這個辦法還可以用來研究其他的群, 比如mapping class group 和冪零群。 然后我們還可以簡化這個證明,不需要用的具體結構,只要用的congrence subgroup property就行了。 這樣我們可以處理一大類的李群的格子。不過當時我們一直找不到辦法處理僅僅是birational 的情況。 后來想來是因為我一直對要在birational 情況下構造那個不變的多圓盤這件事沒什么信心。 因為即使只是一個birational map作用而不是一個群作用的時候,這個不變多圓盤的存在性就是很難的。要用的HRUSHOVSKI 的trwisted 的LANG-WEIL 逼近,而這是非常深刻的結果且對多個map作用的情況無能為力。 我想也許我們需要先證明一個比LANG WEIL逼近更難的定理,而這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不過CANTAT沒有我這么悲觀,他說群作用很多時候比一個map作用要簡單。 因為可以利用群的性質。
后來我們覺得差不多了就開始寫文章。那時候CANTAT在普林訪問,我當時還沒有搬家去RENNES,還住在巴黎,天天去國家圖書館呆著。 有一天突然有靈感,說如果上有一個類似于等周不等式的東西,然后我們只需要利用有限域上代數簇的LANG-WEIL逼近就能找到這個不變多圓盤了。 我在阿貝爾群的時候算了一個例子。 我覺得這個不等式很可能是存在的,因為我們可以把這個格子放到一個齊性空間中,然后通過一個幾何上的等周不等式來推出。 我當時寫信給CANTAT講了我的這個想法。 CANTAT很快回復我說太好了,因為這個等周不等式是大家早就知道的。這是因為有KAZHDAN PROPERTY T. 而這個可以推出線性的等周不等式。?
后來就很順利的把文章寫了出來。 后來CANTAT說我們可以在看看能不能把冪零群也做了。同樣的辦法,我們只需要一個冪零群的等周不等式。 我想了一個周末,給出了一個這樣的不等式。然后CANTAT說要不問問 BREUILLARD, 他搞不好早就知道這樣的不等式。 后來我們發信問他。他告訴我們類比李群的結果,有個比我得到更好的不等式。 不過沒人寫下來。他大概寫了個idea.我和CANTAT都沒看懂。。。 后來我們覺得文章已經太長了,那一段干脆不寫了。 我們想重要的是我們引進了2個新方法到這個領域。沒必要我們自己一個個把所有群都證出來。
最后新的一年我也希望自己能再接再厲吧,更上一層樓。 編輯于 2016-01-11?14 條評論?感謝? 分享 ?收藏???沒有幫助???舉報???作者保留權利 43贊同 反對,不會顯示你的姓名 匿名用戶 43?人贊同 謝邀。
保密單位,科研的細節就不說了。畢竟也有其他方面變化很大的嘛!
例如這一年我看著室友領證了;室友新房裝修好了;室友辦婚禮了;室友買車了……
而我依舊是一名高傲的PHD(Poor Happy Dog)。
俺驕傲!╮(╯▽╰)╭ 發布于 2015-12-29?30 條評論?感謝? 分享 ?收藏???沒有幫助???舉報???作者保留權利 16贊同 反對,不會顯示你的姓名 徐相杰?,在讀生物搬磚博士一枚,科研渣渣,研究方… 16?人贊同 瀉藥。
合作什么的太重要了,一直以來我都是自己一個人做實驗,手里抓著四個課題牢牢不肯放手,不肯相信伙伴,再加上小伙伴疏懶,然后就不肯讓他做,自己累的半死不活的,課題相對進展不快,經過一整年的折騰,累的心里非常的困乏,后來老板不停地批我,現在也能適當的安排些實驗給我小伙伴,輕松了好多,課題相對也有了比較大的起色,又做上發CN S的美夢。 發布于 2015-12-29?19 條評論?感謝? 分享 ?收藏???沒有幫助???舉報???作者保留權利 22贊同 反對,不會顯示你的姓名 蘇丟丟?,interdiscipline 22?人贊同 老板給的雞湯:
1. 某種程度上,Paper 的數量比質量更重要。
2. 你需要 internal eternal driving force.
3. Throw several balls at the same time.
4. 合理安排時間,在能滿足要求的情況下做最少的實驗。
5. Summer Break 是最好的科研時間,其次是 Winter Break。 發布于 2015-12-30?9 條評論?感謝? 分享 ?收藏???沒有幫助???舉報???作者保留權利 24贊同 反對,不會顯示你的姓名 陳茁?,經濟學博士在讀,行為經濟學 24?人贊同 謝您的邀,?@Yui Yoshioka。
今年感悟還蠻多的,特別是今天早上去看了老炮兒,有一種特別唏噓的感覺。
1. 現在看起來,數據科學的時代來了,微觀數據的時代來了,實證研究的時代來了。經濟學里面的模型為王的時代暫時過去了,經濟學可能在我們看得見的未來,不再是社會科學中最注重邏輯實證的一門了。過去一個世紀中那么多偉大的經濟學家們,連同他們的尊嚴和光榮,即將隨著他們的去世而暫時被埋葬了。我不反對實證研究,但我反對邏輯不清楚的實證研究。
2. 經濟學研究好像已經進入大資本時代了,這感覺好像是物理學家們都去產學研了一樣,這對經濟學家們改善個人生活水準可能是好事,對經濟學本身是不是好事、對中國經濟學是不是好事,很難講。
3. 我最大的發現是,我們這些做理論的,和你們這些做實證的,好像都錯了。我們這個時代的經濟學正在狂笑著全力奔向死胡同的盡頭,還不自知。但同時,可能我們也像20世紀前期的人們那樣,即將迎來一大撥帶領我們前進的偉人。
4. 經濟學應該是系統科學的分支。
哎,為什么我才受了三年的經濟學訓練,就變成冥頑不靈的老學究了……
--------------------------------------------------------------------------------------------------------------------------------------------
對了忘了說科研進展了:這一年我最自豪的事情是讀了一大撥1980年代以前的論文,然后造成了上面那個不適應新時代的我。然后,我自認為用兩篇論文解決了決策理論里面一個好像無關痛癢但是真的沒人解決過的難題,就醬。 編輯于 2015-12-31?21 條評論?感謝? 分享 ?收藏???沒有幫助???舉報???作者保留權利 50贊同 反對,不會顯示你的姓名 TRACY?,ENTP,社會學愛好者。 50?人贊同 謝謝邀請。
2015年下半年研究生入學,專業是現當代文學,實在是不好意思說自己在科研上有什么進展,還陷入了班主任所說的“白天愁論文,晚上愁嫁人”的惡性循環,總之論文是一篇都沒發(攤手)
如果硬要分享的話,拋磚引玉吧,說幾點自己的感悟,也希望對中文系的學弟學妹們以及對人文社科研究感興趣的小伙伴們有所幫助,也希望前輩們能給我分享一點小經驗(哭著跪求555)
1. 挑你感興趣的來,不要逼著自己去從事不感興趣的研究!
之前我喜歡的是傳播學,但是保研保到了這個現當代文學,多多少少還是有點心理落差,也想過是不是混混日子過去就算了。不過幸好盡早找到了自己感興趣的方向。我就是那種特別喜歡研究人啊,關注人權問題的“事兒逼”,加上身邊朋友的影響,所以對性別問題很感興趣,所以就去看福柯啊,去看巴特勒啊,研究同性戀啊,女權主義之類的,學術一點的叫法就是“酷兒理論”。雖然巴特勒的書艱澀得一塌糊涂連譯者都忍不住吐槽,但是畢竟是自己喜歡的領域啊,只能痛并快樂著(抖M就是醬紫...)
2.趁早去讀理論書,不要怕讀不懂,去讀,去讀,去讀!
今年9月、10月的時候,花了很長時間讀完了韋勒克和沃倫的《文學理論》,這是英美新批評主義的經典之作。本科學習中往往存在著重文本而輕理論的傾向,實際開始文學研究了,會發現沒有理論的文本是空洞的,完全沒有支撐,所以你們懂的,趁年輕盡早啃理論吧,從感興趣的入手,一步一步來(千萬不要像我到這把年紀才醒悟2333)
3.學以致用,要有輸出,寫出來分享出來肯定是有好處噠!
看書一定要分精讀和泛讀。如果你跟我一樣是人文學科方面的,讀書一定要挑著來,千萬不要什么書都讀得非常細,花大把時間在不重要的或者對自己用處不大的書上。決定好要精讀的書一定要做讀書筆記,最好可以分享出來,這樣有人監督或者互相監督會更有動力。
除了讀書筆記之外呢,把學到的知識寫到知乎的回答上也是一個不錯的方法。我也是最近才開始好好答題的(羞愧ing)。分享幾個自己用今年學到的東西做的回答吧。
為什么男生可以赤裸上身,而女生會被視為走光不可以? - TRACY 的回答
人類(或其他物種)社會,權力(權威)的來源是什么? - TRACY 的回答
女性主義文學經典作家有哪些? - TRACY 的回答
除了可以培養寫作習慣按時輸出之外,好歹還可以騙贊騙粉吖(捂臉)
離2016只剩兩天啦,希望接下來的一年還在念書還在搞科研的小伙伴們都能順順心心,好好做實驗,好好讀書,好好寫論文,大家都加油么么噠。 編輯于 2015-12-29?35 條評論?感謝? 分享 ?收藏???沒有幫助???舉報???作者保留權利 68贊同 反對,不會顯示你的姓名 葉馨?,工程管理博士/長安大學教師 68?人贊同 第一件事:開始寫
第二件事:繼續寫
第三件事:不停地寫
寫了,總會有成果。光想,永遠都是一句空話。 發布于 2015-12-29?5 條評論?感謝? 分享 ?收藏???沒有幫助???舉報???作者保留權利 9贊同 反對,不會顯示你的姓名 linyu wang?,INTJ/努力學習C++和算法中,對機器學習感… 9?人贊同 實現了EE到CS的轉變。 發布于 2015-12-30?7 條評論?感謝? 分享 ?收藏???沒有幫助???舉報???作者保留權利 8贊同 反對,不會顯示你的姓名 喵瀟湘?,在讀見習鐵匠 8?人贊同 制備材料的時候能制多少制多少,十有八九不夠用。(論意料之外的實驗失敗) 發布于 2015-12-29?2 條評論?感謝? 分享 ?收藏???沒有幫助???舉報???作者保留權利 11贊同 反對,不會顯示你的姓名 林春山?,一個卑微的人 11?人贊同 感悟:1, 挑有趣的,相對重要的問題做。2, 不管做什么,先自問motivation。3,最后,看你的毅力,合作精神以及專業基本功了。對了,還有運氣。 編輯于 2016-01-07?3 條評論?感謝? 分享 ?收藏???沒有幫助???舉報???作者保留權利 16贊同 反對,不會顯示你的姓名 Evan?,水研究生 16?人贊同 有個大屏幕顯示器很重要 發布于 2015-12-29?12 條評論?感謝? 分享 ?收藏???沒有幫助???舉報???作者保留權利 10贊同 反對,不會顯示你的姓名 狼寶寶?,心理學的學徒 10?人贊同 1. 2015年發表了自己做科研以來的第一篇文章。
感受: 真得要感謝很多人的幫助,國內的,國外的。一次次商討數據分析,一次次修改論文……誰說科研是寂寞的,我有很多小伙伴,大朋友呢!我很喜歡一句話,在科研的路上,要想走的快你就一個人走;要想走的遠就和伙伴一起走。很開心,我們能在這條道路上分享彼此的喜怒哀樂。
2. 第一篇發表的論文第一次被人引用(不是自引)
感受: 和發論文的時候一樣開心。 這是科研同行對自己論文的又一次肯定吧。認真做事總會得到肯定。要是有一天,文章被引到了某本教科書里……哈哈哈
3. 第一次自己投稿——被拒稿
感受: (背景:上述那篇文章并不是我自己投出的)投稿的過程和寫稿的過程一樣不容易。在科研的道路上,沒有哪個步驟是可以草草了事的。否則結局就是被拒稿……
4. 扎扎實實地閱讀文獻非常重要!
感受: 當有同學問我推薦文章的時候,我能夠不假思索地告訴對方x年x期xxx刊物上的xxx篇,作者是xxx,自豪感爆棚。更重要的是,我自己在設計實驗和寫文章的時候就發現了當年認認真真讀的文獻是多么的重要了。
5. 第一次對自己要讀博士的計劃產生了動搖
感受: 最初的規劃是要一路讀下去的,但是現在想想,自己適合做科研嗎? 我有點迷茫了……也許碩士畢業就去工作了吧。不過不管怎樣,我對心理學的愛沒有減退。即使不做科研,我也會繼續做心理學科普的。
from:?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8941533 《新程序員》:云原生和全面數字化實踐50位技術專家共同創作,文字、視頻、音頻交互閱讀
自2012年夏天博士畢業后,每年都在申請,就現在的高校青年教師工作環境而言,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準備得不可謂不用心,從選題、論述、方案制定,到申請書的行文、格式,感覺自己花費的時間幾乎是身邊同事的2-3倍,但前兩次連續上會不中,也真的是比較受打擊。我博士期間的成果不算亮眼,客觀來說應屬于普通,在科大每年畢業的博士生當中,大概處于合格水準,而前兩年的項目申報總的來說還是沒有脫離博士課題內容的框架,這可能也是導致前兩次總有評審人指出選題不夠創新,從而最終未過會評的主要原因。
在去年8月底,也就是第二次得知自己基金未中的消息后,我開始比較仔細的回顧和反思。首先是客觀的審視了一下自讀博以來一直從事的課題方向,這是一個復合材料中比較傳統,且應用背景稍偏工程的內容,里面的問題歷史比較悠久,之前也有很多的學者關注,但反過來想,在長達十幾二十年的時間里,有那么多人已經做了相關的工作,剩下的顯然都是比較難啃的內容,要從中挖掘出有新意的切入點,自然難度較大,即便形成了想法,相應的研究是否可行,也需仔細論證。把這一層想通后,就不難理解,自己之前以“老方法做老問題”的路子是不具備足夠說服力的。要扭轉這一局面,要么在方法上有所突破,要么在研究對象上求變化,即使形不成“新方法做新問題”,這兩者至少要沾其一,才有戲。
帶著這個思路,在去年的12月底,我從一直在追蹤的一位國外學者的新出文章上,注意到了一類相對較新的復合材料,而其中有部分又恰好可以與我之前的研究基礎適當結合起來,于是開始考慮以這類材料作為接下來基金申報內容的可能性。當然,其中有一些新東西,需要學習和了解,于是在今年的1月進行了調研,通過精讀了十來篇這方面的paper,從別人的報道里吸收經驗,琢磨想法,最終確定了這個選題。在3月份申報書提交以后,我還記得當時的個人感覺是,這一系列付出,算是自己博士畢業近三年時在拓寬研究領域,轉變研究內容上的嘗試,即使最終未獲資助,也有必要堅持開展一些工作,以便明年能持續申報。當然,8月下旬在上海開會時,會議結束那天查到了基金得中的消息,這既是對自己付出努力去嘗試轉變的肯定,也算是了結了一段入校工作以來在心頭持續的壓力。更當然,接下來要做的是,盡自己的努力去完成好它。
心態方面,自己可以說是經歷了從13年志在必得,到14年謹慎樂觀,再到15年盡力而為不強求的這樣一個心理轉變。相比之下,身邊無論認識的不認識的,論壇上了解到的,很多比我優秀的同行,都是第一次申請青年基金就拿到了,這當中有實力因素,也有運氣因素,但我相信更多是實力決定結果。那么問題來了,再自身實力暫時沒有絕對優勢時,那就要想方設法從別的方面進行彌補,我個人想與大家分享的一些這方面的感悟:
(1)不要氣餒,年齡不是問題,只要符合條件,就不要浪費機會,基礎也不是問題,青年基金看重idea,鼓勵和支持年輕人有好的想法去實踐,所以要勤于思考,有了想法或點子,花時間細琢一下,同時多請教相熟的長者,以便及時修正和完善;
(2)保持科研節奏相當重要,尤其是剛工作的青椒,頭兩年缺少經費支持,沒有迅速拿到國家基金的話,研究的投入難以保證。這個時候千萬不要放棄,隨著時間的推移,博士期間的工作成果能拿來作研究基礎的越來越少,如果兩三年不出新成果,后面就很難趕上了。我12年下半年入校,13年一年忙著教學,適應新環境,一年沒出文章,好在14年硬著頭皮從博士論文里的實驗數據挖掘內容,又做了一些理論分析和數值模擬的工作(現單位沒有讀博時學校的那套設備,開展不了新實驗),攢了3篇文章,趕在15年的申請書提交前在線發表,我想這在評審人看來,至少能感覺到我的工作沒有中斷,態度是積極的,應該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
(3)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應該可以說是目前國內評審相對最公平公正的,我從提交申請書后,到結果正式發布,沒有托過任何人打聽消息,沒有找過任何會評專家,也沒有任何渠道去走動和拜訪,不光是我,我愛人的一個青年項目和一個面上項目,從頭到尾也是如此。當然,有能量的申請者肯定有,當今中國(甚至全世界)也是人情社會,但假若你沒有類似人脈,那能做的就是好好從干貨上下功夫,至少大部分情況下,是能有所回報的,這一點我們要相信。
最后在新年來臨之際,祝愿大家來年工作順利!收獲多多、成果多多^_^ 編輯于 2015-12-31?58 條評論?感謝? 分享 ?收藏???沒有幫助???舉報???作者保留權利 139贊同 反對,不會顯示你的姓名 趙永峰?,To science. 孫尉翔?等?139?人贊同 2015簡直是起死回生的一年。
去年這個時候我已經極度絕望了。舊的題目是一個完全沒有希望做出來的、摸黑探索性題目,而新題目合作者沒有透露出把重要的理論工作交給我的想法。我幾乎已經覺得自己的研究生涯就此結束得在第四年開始補習轉CS了。
結果老板決定了讓我去合作者那里干兩個月,在這兩個月里我做了一點微小的工作,順帶合作者給了我一個postdoc的offer和另一個新題目。最終思考再三我接了這個offer,繼續了科研生涯。
當然這也可能是個非常錯誤的決定。
所以感悟的話,就是三件事:
1、Life is full of surprise. 這是我當年拒信收到手軟最終選擇HKU這個保底校時,之前套瓷的一位英國教授說的話。現在想想真是這么回事。
2、千萬別碰摸黑探索的題目,尤其在窮lab。你指望用石器時代的尺子和秒表去探索亞原子結構嗎?別逗了。技術太重要了。
3、當老板只會和你說interesting的時候,有個靠譜的合作者很重要。
按照合作者的計劃paper會在2月到3月finalize。那時我就又有東西可以寫專欄啦…… 編輯于 2016-01-06?61 條評論?感謝? 分享 ?收藏???沒有幫助???舉報???作者保留權利 162贊同 反對,不會顯示你的姓名 史寒朵 162?人贊同 從絕望到希望,從黑暗到曙光。
2015 上半年是 phd 生涯至今最壓抑的一段時間:
投了一篇文章,eLife 直接被 editor 拒稿,轉 PNAS 雖然沒被拒但審稿人提了好幾十條建議,各種質疑和要求補實驗。共同一作的那個合作者已經畢業了,大多數工作都落到我手頭。
準備資格考試,導師四月份起要學術休假,一月初開始著手準備,一邊寫 proposal 一邊滿世界聯系 committee 安排時間,被各位教授滿滿的時間表折騰到近乎崩潰才勉強湊出一個時間。
資格考試同期還有兩個獎學金申請要寫,側重點很不一樣的兩個機構,意味著基本沒有可重復利用的內容。然后六七月份的時候陸續得知兩個都被拒。
實驗不 work,實驗不 work,實驗不 work.
另一個 project 與合作組的關系不知為何變得有點微妙,很多事情沒法及時溝通,因而很難繼續推進。
自己的 thesis 一點眉目都沒有。
想考慮學術以外的道路,申了一些實習,沒有得到任何回音。
然后導師讓我去參加一個會議。投的摘要就是那篇 in revision 的 PNAS 的內容。莫名其妙地被選入了 talk (那個會議大部分摘要最后都是 poster,一小部分是 talk)。
會議上遇到了文章的一個 reviwer,還是我那個 session 的 chair. 交流了一些細節。
我的 talk 受到了另一位教授的關注,她提出了很多有意思的修改建議,同時也提出了一些新的合作方向。相談甚歡。同時以前一些不 work 的實驗也得到了她不少建議。
認識了另外一些人,得到了一個 postdoc 的 pre-offer.
看到了一些好玩的文章,想到了一些好玩的合作可能。
接下來就是夏天,不用上課也沒有那么多的 seminar 來占時間,就慢慢地把手頭的想法一點點落到實處,做了不少實驗,也得到了一些有趣的結果,慢慢意識到那篇投 PNAS 的文章其實邏輯確實不嚴密。干脆主動撤了稿,從頭做實驗重新寫文章。
與那個『鬧僵』的合作組的關系也開始恢復,因為做出了一些結果打破了僵局,于是開始寫另一篇文章。
發現以前很多自以為無法解釋的實驗現象慢慢地 come together, 開始變得有點條理了。
倏然間就到了年底。趕在圣誕假前把兩篇文章扔了出去。2016,打算開始一些更有趣的工作。
回想起來,感慨頗多。總結起來,大概就是多思考,多交流,多堅持吧。另外,感謝導師一路支持。
====== 1/23 更新
剛剛知道 PNAS 那篇文章接收了。很開心,回想一年來的反復修改討論,也是值得的吧。 編輯于 2016-01-24?19 條評論?感謝? 分享 ?收藏???沒有幫助???舉報???禁止轉載 90贊同 反對,不會顯示你的姓名 十一?,having fun at the expense of ... ... 90?人贊同 2015比較特殊,博士剛剛畢業。本來考慮到在實驗室很久,想到工業界去找一份寫代碼的工作,然而,好的工作找不到,找到的工作不滿意,結果,跌跌撞撞地回到了學術圈,在北京的某個211高校找到了一份教職。考慮到目前高校教職已經僧多粥少,覺得現在去高校當老師應該是一件非常有挑戰的工作,就屁顛屁顛地去了。
寫一下2015年我的一些體會吧:
- 1. 千萬不要"cynical"(原諒我不知道怎么樣翻譯這個單詞)
看待科研,看待申請項目,看待論文時,自己不能老是看它的缺點,要明白論文和項目的優點。
不要"cynical",要知道對方的優點什么,哪些地方,自己可以學習,可以進步。
一個"cynical"的人,只會看到世間的缺點、關系和背景,只會關注丑陋地方,當一個人只能看到丑惡的東西、差的東西,他怎么能造出美好的事物。 最主要的事情,不要成為一個"cynical"的人。
- 2.?起點低沒有關系,重要的是,自己做的事情,一次比一次好
目標放的高一些,起點低一些,這一次比上一次做的好一些,一步一個腳印往前走。
- 3.?盡可能地融入一個圈子
圈子里面的人代表一個方向的主流思想和權威,每一個研究方向都有一個圈子。
做科研,必須得融入自己的圈子,也就是進入它的評價體系,那時候才有資格所入門了。
打個比方,如果你在這個圈子內或者論文的作者有在圈子內,和不在圈子內,中一篇頂會的難度不是一個量級的。
對于個圈子的態度,一定要"Be positive, be constructive, supportive and optimistic",并且融入圈子
- 4.?未來的不確定性
在中國生活本來已經夠辛苦,不確定性的未來,不是負擔,而是作為人生的刺激和探索。
做研究有一個很大優點,你可以嘗試不同的刺激,而不用等待領導的安排,畢竟國內環境是如此惡劣,那么盡量讓自己的研究讓刺激和愉悅一下自己。
永遠想象不到自己未來會成為什么樣,也會許比較有意思。?
以上 發布于 2015-12-30?8 條評論?感謝? 分享 ?收藏???沒有幫助???舉報???禁止轉載 81贊同 反對,不會顯示你的姓名 袁小超?,NJU大四/引力和粒子天體物理/古典樂/動漫… 袁霖?等?81?人贊同 (20160101更新)
這應該是知乎最后一答。
2015是我開始玩知乎的一年,算起來回答的真正意義上的第一個問題距離現在也差不多剛好一年,盡管最初起因與現在已經偏差太多。現在想做的就是兩個字 “改變”。Change Life, Start Fresh!
因為只有拋下過去才能繼續前行。You need to put the past behind you before you can move forward~
所以最后回答的問題留給這個“2015盤點”也算是有一定的象征性意義吧!
大四馬上結束,就在剛才我提交了最后一個學校的網申,我的第一個新年愿望便是收到心儀大學的offer,開開心心地開始讀PhD。至于對感情生活的憧憬什么的就不push自己了,開心就好~
也祝大家祝新年快樂!2016收獲多多~
至于知乎上經常被問的 “學習天文是一種什么樣的體驗?”或者類似的問題
不妨去聽一聽今年維也納新年音樂會下半場的第三個曲子:Josef Struass的《天體樂聲》(Sphrenklnge)
我愛天文的優美,同時我敬畏它的深邃——這便是我的回答。
====================
(以下是20151231更新的內容)
2015馬上要拜拜了,作為大四汪還剩下半年命。這一年我身上發生了兩件重要的事。
第一,做了近一年的《創新項目》結題,一作文章于今年六月被MNRAS接收。另一件就是暑期實習,遇見了一位非常非常非常好的導師,現在一想當初收到他的invitation letter是一件多么幸運的事情。之前院里老師就告訴我他在天文領域文章的引用量全球排前五沒問題。后來看他的cv才知道他是美國藝術與科學學院院士,粒子與引力天體物理中心主任,獲過兩次Rossi Prize。不僅如此,他更是一個和藹的爺爺,從待人處事的方方面面影響了我。所以我打算好好寫一下這一年所做項目的一些心得和感悟,為即將過去的這一年畫下一個句號。
(1)很多小課題集中精力一到兩個月完全可以搞定,一年期或者兩年期拖拖拉拉毛用沒有。(其他學科不一定適用啊,我認識一個生科的大神,他說他們一個課題,完成實驗一兩年很正常)
(2)讀文獻要記筆記,不然讀過就忘了。寫文章之前要讀好多好多篇。一般introduction和conclusions(summaries,outlook)寫起來最討厭。
(3)不要指望導師一步一步教你,很多時候他也不太清楚每一步怎么去做,獨立完成很重要。有時候導師給的題目就不太靠譜-_-||
(4)重復文獻工作是第一步,但有些工作難以重復(曾經為此浪費了大半年)。遇到瓶頸或者工作被別人提前發表要自己重新尋找方向,多看文獻。
(5)工作結束后結果可以發表的話,拿出一到兩天寫完初稿。然后拿出一到兩天仔細檢查每個單詞是否恰當(用美式英語投英國期刊然后被審稿人吐槽了),句式是否清晰,段落間的邏輯是否清楚,section是否合理。這樣文章基本上就定型了。審稿人不會因為一些語法錯誤而拒掉一篇文章,但是會因為邏輯混亂拒掉你。
(6)文章提交之后,收到審稿意見要仔細修改。第一遍修改最為關鍵,有時候需要改動結構或者刪減或者增加內容(我的審稿人說“既然用到了不同的方法,總要有個相關性檢驗吧”,然后我活生生設計了一個獨立性檢驗的MC算法,新加了一個section)。要盡快回應,不然發表過程會delay。如果他的要求不太合理或者理解有誤,要在responce中提出。審稿人也很nice的!
一個插曲:我是五月十七號投出,六月二十六號確定被接受。當晚一宿幾乎沒睡,更要命的是二十七號考托福╮(╯_╰)╭
(7)彩色圖多,經費在燃燒。
(8)暑期出國交流:
遇到大牛就努力表現吧。每天工作近十個小時看文獻推公式碼代碼然后來回步行6miles都不是事。五十天的題目被我二十天搞定了,然后就跟他做一些小課題,快結束時導師看我如此crazy如此饑渴找他要題目,他建議我去New扭York腰玩兩天,并且推薦信get,他給的題目作為畢設正在搞。
(9)還有一點:做出多好的成果然后發文章對于本科生來說不是目的,最重要的是享受這一過程(enjoy being a part of it)。在享受樂趣的同時工作能成文,豈不美哉!
(10)2016,滿懷期待,對科研同時也對生活。剛在亞馬遜上訂了一本Quantum Field Theory, 寒假有事情做嘍~
能看到最后,非常非常感謝啦~ 編輯于 2016-01-01?24 條評論?感謝? 分享 ?收藏???沒有幫助???舉報???作者保留權利 710贊同 反對,不會顯示你的姓名 許小然?,化學類科研,知乎含能材料最佳回答者,英… 孫尉翔、Belleve?等?710?人贊同 做了個阻燃材料,一點,
著了。
----------------
那感覺簡直就是馬上要通關,掉檔了
我確實做能材的=_=也做阻燃=_=一手創生一手毀滅說的就是我
推自己的值乎?
https://www.zhihu.com/zhi/people/723587907876581376?(二維碼自動識別)
編輯于 2016-06-11?138 條評論?感謝? 分享 ?收藏???沒有幫助???舉報???作者保留權利 42贊同 反對,不會顯示你的姓名 張浩千?,合成生物學 42?人贊同 又發了三篇paper 發布于 2015-12-30?15 條評論?感謝? 分享 ?收藏???沒有幫助???舉報???作者保留權利 48贊同 反對,不會顯示你的姓名 junyi xie 48?人贊同 我2015年最好的工作應該是和Serge Cantat 合作的文章?Algebraic actions of discrete groups: the p-adic method
https://sites.google.com/site/junyixiemath/
在這篇文章,我們引進了兩個新的方法來研究代數簇的雙有理自同構群。?
特別的,我們證明了一個 birational version 的Zimmer Conjecture:
定理1:如果是一個的有限index的子群, X 是一個quasi-projective的代數簇。 如果能嵌入X的雙有理自同構群Bir(X) 中。 那么 dim X?n-1。 如果等號成立,那么X是rational的,而且在X上的作用共軛到線性作用。
對我自己而言,雖然不是我做過最technical的工作,但確是我第一個在高維上的工作。 終于可以說自己不是做曲面的了。。。
這個工作的來源其實是2014年的時候,我博士答辯之前。 我們有一個巴黎的青年動力系統討論班。 都是些博士,博后和剛開始工作的老師。 大家一起讀一些簡單的東西,比如一維復動力系統什么的的。然后每人輪流上去講。 當時我們想讀Julie.Deserti 的書Some properties of the Cremona group?。 然后我就選了中間講ZIMMER CONJECTURE的那部分。 我之所以選這部分其實是因為當時我一個朋友在和CANTAT做碩士, CANTAT給他的題目就是讀一篇關于辛流行上的ZIMMER CONJECTURE的文章。 他和我聊過一些,我覺得這個猜想還蠻好玩的。 我讀她的書上那段,其實是講DESERTI自己博士期間的工作, 他其實是在X是曲面的的時候證明了定理1。 用的辦法是CANTAT最早引入的,把Bir(X)作用到X的RIEMANN-ZARISKI 空間的WEIL CLASS組成的空間中。 利用曲面上的相交可以在其中抽出一個無窮維的雙曲空間,讓Bir(X)作用上去。 這個辦法很巧妙,不過只能在2維使用。 我第一篇文章中就用過這個技術,感覺比較熟了。所以打算自己給個新的的證明。 然后我想到了p-adic的動力系統中有一個參數化軌道的方法。 就是說如果p>2,??是一個解析的自同構,而且f=id mod p, 那么存在一個解析映射?使得 F(n,x)=f^n(x) 對任何整數n。 這意外著我們可以把一個在一個p-adic多圓盤上的作用沿拓成的作用。 這個結果有個很簡單的證明, 見Poonen 的文章
http://www-math.mit.edu/~poonen/papers/p-iteration.pdf
同樣的我想我們也可以嘗試先把X看成是一個p-adic 的流行。然后如果我們能構造一個不變的多圓盤。 然后把?的作用沿拓到其在的閉包G上。 但是G可以看成一個p-adic的李群,通過研究他的切映射,我們就可以得到定理1. 所以唯一的困難在于兩點。 1,是怎么構造那個不變的多圓盤, 2是怎么沿拓到G上。 對于問題2,我先是利用p-adic的一個參數化軌道的定理,在利用的群的具體結構就能解決了。 對于問題1,很容易證明對于任何的quasi-projective 的代數簇,如果是通過automorphism作用上去而不是rational automorphism的話,那樣的多圓盤總是能找到的。 但是對于rational automorphism,我當時只能在曲面上證明。
不過不管怎樣,我可以給一個曲面上新的證明了。 我在討論班上就講了我自己的證明,而沒有講DESERTI的。
因為我之前就決定好畢業后和CANTAT做一年博后。 他當時邀請我去RENNES參觀下。 和他吃飯的時候,我就和他說了我的這個結果,說我可以在AUTOMORPHISM的情況下證明定理1. CANTAT一直對這個問題都是很感興趣的。他自己其實做過兩篇文章是關于緊KALHER流形上的automorphism的ZIMMER CONJECTURE. 現在我這個結果某種意義上推廣了他的結果。 我想同樣的辦法我們應該也能做到其他的群上,但我對群論不是很熟。CANTA對群論還蠻了解的。我就說我們一起合作,看看我們這個結果能推廣到什么情況。
后來我們一起做了一段時間,CANTAT發現我們的這個辦法還可以用來研究其他的群, 比如mapping class group 和冪零群。 然后我們還可以簡化這個證明,不需要用的具體結構,只要用的congrence subgroup property就行了。 這樣我們可以處理一大類的李群的格子。不過當時我們一直找不到辦法處理僅僅是birational 的情況。 后來想來是因為我一直對要在birational 情況下構造那個不變的多圓盤這件事沒什么信心。 因為即使只是一個birational map作用而不是一個群作用的時候,這個不變多圓盤的存在性就是很難的。要用的HRUSHOVSKI 的trwisted 的LANG-WEIL 逼近,而這是非常深刻的結果且對多個map作用的情況無能為力。 我想也許我們需要先證明一個比LANG WEIL逼近更難的定理,而這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不過CANTAT沒有我這么悲觀,他說群作用很多時候比一個map作用要簡單。 因為可以利用群的性質。
后來我們覺得差不多了就開始寫文章。那時候CANTAT在普林訪問,我當時還沒有搬家去RENNES,還住在巴黎,天天去國家圖書館呆著。 有一天突然有靈感,說如果上有一個類似于等周不等式的東西,然后我們只需要利用有限域上代數簇的LANG-WEIL逼近就能找到這個不變多圓盤了。 我在阿貝爾群的時候算了一個例子。 我覺得這個不等式很可能是存在的,因為我們可以把這個格子放到一個齊性空間中,然后通過一個幾何上的等周不等式來推出。 我當時寫信給CANTAT講了我的這個想法。 CANTAT很快回復我說太好了,因為這個等周不等式是大家早就知道的。這是因為有KAZHDAN PROPERTY T. 而這個可以推出線性的等周不等式。?
后來就很順利的把文章寫了出來。 后來CANTAT說我們可以在看看能不能把冪零群也做了。同樣的辦法,我們只需要一個冪零群的等周不等式。 我想了一個周末,給出了一個這樣的不等式。然后CANTAT說要不問問 BREUILLARD, 他搞不好早就知道這樣的不等式。 后來我們發信問他。他告訴我們類比李群的結果,有個比我得到更好的不等式。 不過沒人寫下來。他大概寫了個idea.我和CANTAT都沒看懂。。。 后來我們覺得文章已經太長了,那一段干脆不寫了。 我們想重要的是我們引進了2個新方法到這個領域。沒必要我們自己一個個把所有群都證出來。
最后新的一年我也希望自己能再接再厲吧,更上一層樓。 編輯于 2016-01-11?14 條評論?感謝? 分享 ?收藏???沒有幫助???舉報???作者保留權利 43贊同 反對,不會顯示你的姓名 匿名用戶 43?人贊同 謝邀。
保密單位,科研的細節就不說了。畢竟也有其他方面變化很大的嘛!
例如這一年我看著室友領證了;室友新房裝修好了;室友辦婚禮了;室友買車了……
而我依舊是一名高傲的PHD(Poor Happy Dog)。
俺驕傲!╮(╯▽╰)╭ 發布于 2015-12-29?30 條評論?感謝? 分享 ?收藏???沒有幫助???舉報???作者保留權利 16贊同 反對,不會顯示你的姓名 徐相杰?,在讀生物搬磚博士一枚,科研渣渣,研究方… 16?人贊同 瀉藥。
合作什么的太重要了,一直以來我都是自己一個人做實驗,手里抓著四個課題牢牢不肯放手,不肯相信伙伴,再加上小伙伴疏懶,然后就不肯讓他做,自己累的半死不活的,課題相對進展不快,經過一整年的折騰,累的心里非常的困乏,后來老板不停地批我,現在也能適當的安排些實驗給我小伙伴,輕松了好多,課題相對也有了比較大的起色,又做上發CN S的美夢。 發布于 2015-12-29?19 條評論?感謝? 分享 ?收藏???沒有幫助???舉報???作者保留權利 22贊同 反對,不會顯示你的姓名 蘇丟丟?,interdiscipline 22?人贊同 老板給的雞湯:
1. 某種程度上,Paper 的數量比質量更重要。
2. 你需要 internal eternal driving force.
3. Throw several balls at the same time.
4. 合理安排時間,在能滿足要求的情況下做最少的實驗。
5. Summer Break 是最好的科研時間,其次是 Winter Break。 發布于 2015-12-30?9 條評論?感謝? 分享 ?收藏???沒有幫助???舉報???作者保留權利 24贊同 反對,不會顯示你的姓名 陳茁?,經濟學博士在讀,行為經濟學 24?人贊同 謝您的邀,?@Yui Yoshioka。
今年感悟還蠻多的,特別是今天早上去看了老炮兒,有一種特別唏噓的感覺。
1. 現在看起來,數據科學的時代來了,微觀數據的時代來了,實證研究的時代來了。經濟學里面的模型為王的時代暫時過去了,經濟學可能在我們看得見的未來,不再是社會科學中最注重邏輯實證的一門了。過去一個世紀中那么多偉大的經濟學家們,連同他們的尊嚴和光榮,即將隨著他們的去世而暫時被埋葬了。我不反對實證研究,但我反對邏輯不清楚的實證研究。
2. 經濟學研究好像已經進入大資本時代了,這感覺好像是物理學家們都去產學研了一樣,這對經濟學家們改善個人生活水準可能是好事,對經濟學本身是不是好事、對中國經濟學是不是好事,很難講。
3. 我最大的發現是,我們這些做理論的,和你們這些做實證的,好像都錯了。我們這個時代的經濟學正在狂笑著全力奔向死胡同的盡頭,還不自知。但同時,可能我們也像20世紀前期的人們那樣,即將迎來一大撥帶領我們前進的偉人。
4. 經濟學應該是系統科學的分支。
哎,為什么我才受了三年的經濟學訓練,就變成冥頑不靈的老學究了……
--------------------------------------------------------------------------------------------------------------------------------------------
對了忘了說科研進展了:這一年我最自豪的事情是讀了一大撥1980年代以前的論文,然后造成了上面那個不適應新時代的我。然后,我自認為用兩篇論文解決了決策理論里面一個好像無關痛癢但是真的沒人解決過的難題,就醬。 編輯于 2015-12-31?21 條評論?感謝? 分享 ?收藏???沒有幫助???舉報???作者保留權利 50贊同 反對,不會顯示你的姓名 TRACY?,ENTP,社會學愛好者。 50?人贊同 謝謝邀請。
2015年下半年研究生入學,專業是現當代文學,實在是不好意思說自己在科研上有什么進展,還陷入了班主任所說的“白天愁論文,晚上愁嫁人”的惡性循環,總之論文是一篇都沒發(攤手)
如果硬要分享的話,拋磚引玉吧,說幾點自己的感悟,也希望對中文系的學弟學妹們以及對人文社科研究感興趣的小伙伴們有所幫助,也希望前輩們能給我分享一點小經驗(哭著跪求555)
1. 挑你感興趣的來,不要逼著自己去從事不感興趣的研究!
之前我喜歡的是傳播學,但是保研保到了這個現當代文學,多多少少還是有點心理落差,也想過是不是混混日子過去就算了。不過幸好盡早找到了自己感興趣的方向。我就是那種特別喜歡研究人啊,關注人權問題的“事兒逼”,加上身邊朋友的影響,所以對性別問題很感興趣,所以就去看福柯啊,去看巴特勒啊,研究同性戀啊,女權主義之類的,學術一點的叫法就是“酷兒理論”。雖然巴特勒的書艱澀得一塌糊涂連譯者都忍不住吐槽,但是畢竟是自己喜歡的領域啊,只能痛并快樂著(抖M就是醬紫...)
2.趁早去讀理論書,不要怕讀不懂,去讀,去讀,去讀!
今年9月、10月的時候,花了很長時間讀完了韋勒克和沃倫的《文學理論》,這是英美新批評主義的經典之作。本科學習中往往存在著重文本而輕理論的傾向,實際開始文學研究了,會發現沒有理論的文本是空洞的,完全沒有支撐,所以你們懂的,趁年輕盡早啃理論吧,從感興趣的入手,一步一步來(千萬不要像我到這把年紀才醒悟2333)
3.學以致用,要有輸出,寫出來分享出來肯定是有好處噠!
看書一定要分精讀和泛讀。如果你跟我一樣是人文學科方面的,讀書一定要挑著來,千萬不要什么書都讀得非常細,花大把時間在不重要的或者對自己用處不大的書上。決定好要精讀的書一定要做讀書筆記,最好可以分享出來,這樣有人監督或者互相監督會更有動力。
除了讀書筆記之外呢,把學到的知識寫到知乎的回答上也是一個不錯的方法。我也是最近才開始好好答題的(羞愧ing)。分享幾個自己用今年學到的東西做的回答吧。
為什么男生可以赤裸上身,而女生會被視為走光不可以? - TRACY 的回答
人類(或其他物種)社會,權力(權威)的來源是什么? - TRACY 的回答
女性主義文學經典作家有哪些? - TRACY 的回答
除了可以培養寫作習慣按時輸出之外,好歹還可以騙贊騙粉吖(捂臉)
離2016只剩兩天啦,希望接下來的一年還在念書還在搞科研的小伙伴們都能順順心心,好好做實驗,好好讀書,好好寫論文,大家都加油么么噠。 編輯于 2015-12-29?35 條評論?感謝? 分享 ?收藏???沒有幫助???舉報???作者保留權利 68贊同 反對,不會顯示你的姓名 葉馨?,工程管理博士/長安大學教師 68?人贊同 第一件事:開始寫
第二件事:繼續寫
第三件事:不停地寫
寫了,總會有成果。光想,永遠都是一句空話。 發布于 2015-12-29?5 條評論?感謝? 分享 ?收藏???沒有幫助???舉報???作者保留權利 9贊同 反對,不會顯示你的姓名 linyu wang?,INTJ/努力學習C++和算法中,對機器學習感… 9?人贊同 實現了EE到CS的轉變。 發布于 2015-12-30?7 條評論?感謝? 分享 ?收藏???沒有幫助???舉報???作者保留權利 8贊同 反對,不會顯示你的姓名 喵瀟湘?,在讀見習鐵匠 8?人贊同 制備材料的時候能制多少制多少,十有八九不夠用。(論意料之外的實驗失敗) 發布于 2015-12-29?2 條評論?感謝? 分享 ?收藏???沒有幫助???舉報???作者保留權利 11贊同 反對,不會顯示你的姓名 林春山?,一個卑微的人 11?人贊同 感悟:1, 挑有趣的,相對重要的問題做。2, 不管做什么,先自問motivation。3,最后,看你的毅力,合作精神以及專業基本功了。對了,還有運氣。 編輯于 2016-01-07?3 條評論?感謝? 分享 ?收藏???沒有幫助???舉報???作者保留權利 16贊同 反對,不會顯示你的姓名 Evan?,水研究生 16?人贊同 有個大屏幕顯示器很重要 發布于 2015-12-29?12 條評論?感謝? 分享 ?收藏???沒有幫助???舉報???作者保留權利 10贊同 反對,不會顯示你的姓名 狼寶寶?,心理學的學徒 10?人贊同 1. 2015年發表了自己做科研以來的第一篇文章。
感受: 真得要感謝很多人的幫助,國內的,國外的。一次次商討數據分析,一次次修改論文……誰說科研是寂寞的,我有很多小伙伴,大朋友呢!我很喜歡一句話,在科研的路上,要想走的快你就一個人走;要想走的遠就和伙伴一起走。很開心,我們能在這條道路上分享彼此的喜怒哀樂。
2. 第一篇發表的論文第一次被人引用(不是自引)
感受: 和發論文的時候一樣開心。 這是科研同行對自己論文的又一次肯定吧。認真做事總會得到肯定。要是有一天,文章被引到了某本教科書里……哈哈哈
3. 第一次自己投稿——被拒稿
感受: (背景:上述那篇文章并不是我自己投出的)投稿的過程和寫稿的過程一樣不容易。在科研的道路上,沒有哪個步驟是可以草草了事的。否則結局就是被拒稿……
4. 扎扎實實地閱讀文獻非常重要!
感受: 當有同學問我推薦文章的時候,我能夠不假思索地告訴對方x年x期xxx刊物上的xxx篇,作者是xxx,自豪感爆棚。更重要的是,我自己在設計實驗和寫文章的時候就發現了當年認認真真讀的文獻是多么的重要了。
5. 第一次對自己要讀博士的計劃產生了動搖
感受: 最初的規劃是要一路讀下去的,但是現在想想,自己適合做科研嗎? 我有點迷茫了……也許碩士畢業就去工作了吧。不過不管怎樣,我對心理學的愛沒有減退。即使不做科研,我也會繼續做心理學科普的。
from:?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8941533 《新程序員》:云原生和全面數字化實踐50位技術專家共同創作,文字、視頻、音頻交互閱讀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2015 年你在科研上有哪些值得分享的进展和感悟?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如何完成从科研人员到初创企业 CEO 的
- 下一篇: 你最喜欢的一张美女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