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发表理科学术文章过程中有哪些经验值得借鉴
來自知乎: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6729854/answer/39201171
----------------------------------------------------------------------------------------------------------
==============================
0 背景知識
答主的論文數量以及研究水平估計在知乎里面算是小巫見大巫了…不過為了嚴謹起見,還是列出來吧。畢竟學科與學科之間差距太大,各個學科間的要求幾乎完全不同,所以應該區別對待。我認為我的一些經驗大概只能在CS偏理論的會議或者期刊上使用吧。
另外,畢竟答主水平有限,只能到B類水平,所以一些經驗分享也只能到B類,求知乎er們輕噴啊!
答主的研究方向歸類是Computer Science: Theory。自開始寫論文到現在共2.5年,現在錄用的(包括已經在數據庫中搜索到的,Major Revision不過基本能中的,Minor Revision的,Proofreading的)一共9篇,其中:
- 中文論文1篇(邀稿,湊數用),英文論文8篇。
- 會議論文5篇,最高水平的是中國計算機協會(CCF)推薦B類會議European Symposium On Research In Computer Security (ESORICS) 2014;期刊論文4篇,最高水平的是CCF推薦B類期刊Information Science。
- LaTeX撰寫的8篇,Word撰寫的1篇。
答主審稿論文數量大概在30篇左右,其中:
會議審稿最高水平的是CCF推薦B類會議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Distributed Computing Systems (ICDCS) 2014;期刊審稿最高水平的是CCF推薦A類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Information Forensics and Security (TIFS)。
==============================
1 根據題主的3個點回答
(1)是先不管格式篇幅圖片要求一類隨便寫一個版本,然后再在其上按照具體的雜志要求修改,還是一上來就按某具體雜志的要求來寫?
答:我個人推薦先閱讀會議和雜志的Instruction,然后撰寫的時候按照要求來,而非先隨便寫一個版本再修改。為什么呢?因為調整格式其實很麻煩的,有時候甚至圖要重新做。而且如果后期就調整版面,可能會因為疏忽少調整很多東西。在后期,可能會因為版面問題在Minor Revision以及Proofreading的時候被Editor和Reviewers噴。如果論文中有技術問題的話,Reviewers可能會捎帶腳來一句“寫作不認真啊少年,格式需要修改啊,可見論文寫得倉促啊”什么的,很蛋疼的。
很多答主都推薦LaTeX,實際上CS方向的論文大多都要求用LaTeX撰寫(請忽略中國的雜志社…)。LaTeX已經避免了好多好多排版上面的問題。但是,即使使用LaTeX,還是會遇到一些LaTeX特有的問題,比如我論文的審稿意見中如下的情況:
Page 10, Section 5.1, paragraph 1, ill typeset
或者如下的情況:
It is not easy to distinguish different lines in Figure 3e. Fewer lines or wider distance between lines would be better.
要知道排版是LaTeX自己弄得啊… 要知道圖我用的是LaTeX中的圖表工具pdfplots做的啊!這些東西,如果上來就注意的話,順手就改了。如果后面再弄,改起來我個人認為有點蛋疼。不過這個東西根據每個人不同的習慣有不同的方法,不能以偏概全。所以這只是我個人的傾向。
-----------------------------------------------------------
(2)開始寫文章的時候是要先想好可能被argue的內容,然后再以此構建文章整體的結構;還是不管那些,先構建文章整體結構,再考慮可能被argue的內容?
答:如果還能考慮argue的內容,那答主太厲害啦!因為論文審稿意見中argue的內容可能和自己認為審稿人會argue的內容完全不同。
我認為,在寫作時候還是要先考慮好文章整體的結構,把邏輯關系弄清楚了就寫。這樣寫起來會非常順,不會因為考慮各種各樣需要argue的地方而擾亂了自己的寫作思路。對于可能會被argue的內容,如果寫作時候考慮到了,但是隨意插入會影響全文邏輯性的話,有這么幾種補充的方法:
- 專門寫一個Practical Extensions或者Discussion章節,把所有可能被argue的內容放進來。
- 把所有argue的內容放在Appendix中。
Section 4.2 is not necessary.
Section 4.2是我覺得讀者可能無法理解符號表示和構造,寫了個章節舉了個Toy Example。放心,如果認為不需要argue或者解釋,審稿人會指出來的。
-----------------------------------------------------------
(3)一些細節性的東西,考慮到放得太多可能讓人眼花繚亂反而不清晰,放的太少又不充足。那么哪一類該放進去,哪一類不該放進去?
答:每個學科都不太一樣。僅從CS方向上,我認為遵從(2)中的意見,不知道放哪些就按照思考順序(或者按照從重要到不重要,或者按照其他邏輯順序)全放進去。如果是會議,就放在Appendix中,如果是期刊,就開一個Section。其實呢,審稿人更愿意看到全面細致的討論,這證明作者對于這個問題有著全面深入的了解。那篇幅限制怎么辦?反正這些東西在Camera Ready或者Proofreading版本都可以扔掉嘛。
==============================
2 反著答:審稿人會拒什么樣的文章?
一般來說,審稿人評判一個論文是否錄用的標準按照重要與否排列如下:
- 會議沒有到CCF推薦:正確,有一點創新即可考慮錄用
- 會議達到CCF推薦C類:正確,有一些創新,邏輯合理即可考慮錄用
- 會議達到CCF推薦B類:正確,很有創新,邏輯合理,陳述準確即可考慮錄用
- 會議達到CCF推薦A類:以上5條完全滿足可考慮錄用
- 期刊論文對于創新要求會比會議低,但是后面3-5要求會高
The construction seems to be correct and secure, though I haven't checked the proof in details.
但實際上,這個證明中確實有一些問題,這篇論文Full version審稿人給的意見是:
The main flaw is that the proof of their scheme is insufficient. In Lemma 3, ......
如果你的寫作很好,讀起來很舒服,審稿人在意見中還有可能幫你說情,比如我的一個會議論文審稿意見如下:
Apart for these issues this is a well-written paper on the whole and authors brought up an interesting issue for ......
==============================
3 補充幾句
很多朋友們特別怕拒稿,有的時候被拒的莫名其妙會特別憤怒。我想說的是,永遠不要去質疑審稿人,如果它提的問題你覺得不可理喻,那一定是你沒寫清楚,而不是審稿人沒看對。
另外,越是頂級會議或者期刊,審稿人越專業,會更全面地找問題,甚至提出對于提高論文水平的建設性意見,這個很重要,也很好。
----------------------------------------------------------------------------------------------------------
在我發第二篇文章時,我還是一開始寫算式,最后才寫Introduction和Discussion,后來當脈絡出現問題時,便要重新改架構,浪費了大量時間。后來我的博導告訢我,其實技術細節都是其次,因為大部分物理文章的數學推導都是可用文字表述的,數學不如想像重要,但如果我一開始就寫好Introduction,架構定好,脈絡想好,那以后的改動也不會是大范圍改動。后來我工作后,才漸漸明白這說話的深意。論文之所為「論」文,在于argue,不在于結果,結果和圖表只是用來支持你的argument。也因為如此,應該是大概想到投到那期刊在決定內容了。
另外,每讀別人一篇文章,便紀錄在BibTeX,要有固定的naming scheme,寫文章時引用打\cite{....}即可。這也可以使自己更記得自己讀過的文章。
畫圖不要用Excel,用Mathematica、XMGR或R(用ggplot2包),如真的要編輯圖,可用其他軟件,如powerpoint(我本科的導師用Illustrator)。
算式推導只需要顯示模型和結果,或許需要點key step。實際如何,也許多看文章便有感覺,而且不同期刊的要求也不同。
盡量用LaTeX。(當然也看institution要求,我所在的institute規定要用Microsoft Word。。。。。無奈。)
----------------------------------------------------------------------------------------------------------
我想樓主更關注的不是格式,而是怎么在內容上準備寫論文吧。
我的經驗是
1. 先寫supporting information,把所有data按一定的邏輯順序整理好。這個一般是一邊做實驗一邊整理,沒什么難度。
2. 確定要投哪個journal,然后去看篇幅fig要求等。對自己工作領域熟悉的話應該很清楚自己工作的水平,預估一下大約就是高檔次的有一定幾率中,另外有一個幾乎不會被拒的備胎。不推薦從最高開始一級一級投下來。
3. 構思正文結構。這個應該是貫穿在整個project中,從proposal就開始想,將來怎樣來講這個story,當然在你做實驗出結果的過程中會不斷修正改進。
4. 作圖。好的圖表和Caption的標準是,讓人只看圖和Caption能獲得整個文章的內容大意。并且之后寫正文應該完全按照圖標做骨架。
5. 寫。寫其實是最簡單的一步,當你前面的步奏都做好了以后,并且你閱讀了大量領域內其他人的文章,很短的時間就能從頭寫到尾。我目前寫過的兩篇文章的正文都是一兩天的時間就寫完了。當然,寫完之后要花很多的時間來修改。我老板的文章一般都是10遍以上,像我這種英語非母語的人最后投出去的文章里很難找到一句沒改過的話。╮(╯-╰)╭?
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
補充一下,如果不知道如何寫論文,一般都是自己讀paper太少,讀得多了自然就知道了。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你在发表理科学术文章过程中有哪些经验值得借鉴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基于哈希的图像检索 HABIR(HASH
- 下一篇: 如何快速研究透一篇 Paper 并提出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