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开复写给中国学生的七封信之给中国学生的第七封信——21世纪最需要的7种人才续1...
生活随笔
收集整理的這篇文章主要介紹了
李开复写给中国学生的七封信之给中国学生的第七封信——21世纪最需要的7种人才续1...
小編覺得挺不錯的,現在分享給大家,幫大家做個參考.
融會貫通也意味著你必須學會解決那些從未見過的、沒有確定答案的問題,學會用創造性的思維方式<?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分析和解決問題。在Google 的招聘過程中,我發現有一些很好的學生非常善于解答某些有著明確描述和 明確答案的問題(例如,“怎樣遍歷無向圖或有向圖”等等),但他們一碰到那些需要進一步抽象和明確的, 略顯模糊的問題(例如,“如何將常用的圖算法應用于人際關系建模與分析”等等),就很難將自己的思維 集中到正確的方向上來,也很難根據具體的情況選擇最合適的解決方案。要知道,在實際工作中,幾乎每 一個問題都是模糊和不確定的,你的老板和同事不可能預先幫你將問題簡化成書本里那樣的抽象形式,一 切都需要你自己動手,需要在融會貫通的基礎上創造性地解決問題。 和簡單地學好課本知識相比,融會貫通對每個學生的要求更高。但只要達到了融會貫通的境界,你就 具備了21 世紀人才的必備特質之一,并同時擁有了實現理想和追隨興趣的堅實基礎。 2.創新實踐者 現代社會離不開創新,因為無論是對一個社會還是對一個企業,創新都是唯一能夠長期持續的競爭優 勢。從根本上說,價值源于創新。創新以及由創新引發的產業和技術革命所能夠創造的價值要遠遠大于重 復性勞動所能創造的價值。正因為如此,幾乎所有現代企業都把創新擺在企業發展的最核心位置,包括中 國在內的絕大多數發展中國家也都把自主創新視為可持續發展的根本動力。 但是,科研領域和產業界往往會有一種“為了創新而創新”的傾向。許多研發成果只是片面地追求“科技 領先”或是“概念獨特”,許多研究員只是追求發表論文而不考慮創新的結果是否能很好地解決實際問題,是 否能被大多數用戶接受。 例如,1996 年我在SGI公司領導一個研發團隊開發了一個非常酷、非常棒的三維瀏覽器,也贏了很 多大獎。但當時我們只顧埋頭創造,卻沒有做好市場分析和調查,看一看這么酷這么棒的瀏覽器在市場上 到底能否被普通用戶接受。結果,因為該產品沒有市場,這個創新無法為公司創造任何價值,我們的產品 等于白做了。我們不得不把部門賣掉,解散了部門里的100 多位員工。這可以說是我一生中最難忘的事情 之一,也是我所經歷過的最大的一次失敗。 從這個慘痛經驗的教訓就是:創新必須為實踐服務,“為了創新而創新”是沒有任何意義的。我在MIT 被采訪時,有人問我如何用一句話來激勵MIT 的學生。那時我剛經歷了SGI 的失敗,我想到的第一句話 就是:“重要的不是創新,而是有用的創新”,我們不能因為“新”才去做一件事,而要看它究竟有沒有實用 價值,究竟能不能解決實際問題,并被用戶所接受。 反之,在實踐過程里,我們也不能只局限于重復性的工作,而應當時時不忘創新,以創新推動實踐, 以創新引導實踐。只有不忘創新,我們的實踐工作才能充滿活力和激情,才能不斷研發出卓越的產品。 Google 公司的兩位創始人——謝爾蓋.布林和拉里.佩奇——就非常善于在實踐中創新。當年,當這兩 個斯坦福大學的神奇人物將創新的網頁排序算法與方興未艾的網絡搜索實踐結合為實力超群的Google 搜 索引擎的時候,創新和實踐這兩個相輔相成的字眼就在Google 深深扎下了根。即便是在緊張的工作之余, 兩位創始人也不會忘記發明一些“新奇”的玩意兒來為工作增添些樂趣。有一次,拉里.佩奇自己動手,將裝 有自己開發的測試程序的筆記本電腦安裝在可以遙控的玩具車上,然后蹲在地上,指揮著自己的測試車跑 遍公司的各個角落——其目的竟然是為了測試公司內部的無線網性能。 創新引導實踐,實踐支持創新。實踐和創新缺一不可,這就好比只懂得力學原理的人和只知道鋪磚疊 瓦的人都無法獨立建起一座摩天大廈一樣。同樣的,在新的世紀里,也只有那些善于將創新和實踐結合起 來的人才有可能獲得最大的成功。 3.跨領域融合者 許多同學進入大學時總認為“專業就是職業,把專業學好就是金飯碗”,認為讀化學的就會成為化學家, 讀歷史的就會成為歷史學家。這個觀點是錯誤的。21 世紀是各學科、各產業相互融合、相互促進的世紀。 21 世紀對人才的要求也由傳統的專才轉向了跨領域、跨專業的綜合性人才。也就是說,現代社會和現代企 業不但要求我們在某個特定專業擁有深厚的造詣,還要求我們了解甚至通曉相關專業、相關領域的知識, 并善于將來自兩個、三個甚至更多領域的技能結合起來,綜合應用于具體的問題。 事實上,跨領域、跨專業也是社會發展的內在需要。現代社會在各專業領域得到充分發展之后,就勢 必會對不同專業、不同領域的協作與集成提出更高的要求。例如,假設在傳統學科分類體系看來,人們已 經創建的知識門類有1000 種,那么,將這1000 種知識門類兩兩結合,我們就可以得到1000000 種潛 在的可能性,其中每一種都有可能開創一個嶄新的學術領域,引發一次技術或生產力的變革,有可能為社 會發展注入新的動力。如果考慮三種知識門類的合成,那么,這種可能性就會增長到1000000000 種—— 其中蘊藏著多么大的機遇與挑戰呀! 具體說來,以計算機科學為例,人們已經分別將計算機科學與心理學、語言學、經濟學、生物學、建 筑與土木工程、戲劇、機械與自動化等專業門類結合,開創出了用戶界面設計、計算語言學等一大批充滿 活力的新興學科(如下表所示): 計算機科學 統計學 數據挖掘 概率論 機器學習 心理學 用戶界面設計 語言學 計算語言學 經濟學 計量經濟學 生物學 基因分析 建筑與土木工程 計算機輔助設計(CAD) 戲劇 數字娛樂 機械與自動化 機器人學 …… …… EDS的研究院甚至做出了大膽的預測:“未來的CIO 不再是Chief Information Officer(首席信息 官),而是Chief Integration Officer(首席集成官)。” Google 的成功其實也是“跨領域合成”。可能許多人會認為Google 一定在信息檢索(也就是“搜索”) 方面掌握了先進的技術,取得了重大的突破。但實際上,早在Google 成立二十多年前就有一個世界領先 的信息檢索公司Lexis-Nexis。Lexis-Nexis 可以說是信息檢索行業的開拓者和領頭羊,二十多年前就在 大文本和數據庫的搜索方面開發出了領先世界的產品。但是,Lexis-Nexis 因為過度地專注在信息檢索行 業本身而錯過了互聯網的革命,他們沒有看到利用龐大的并行計算來檢索互聯網上海量信息的巨大機會。 相反,Google 在技術上依靠著多學科、多領域知識的交叉互補與綜合運用,反而后來居上。如果深入剖 析的話,看似簡單的Google 網絡搜索技術其實是由信息檢索(如何找到最佳的信息匹配)、網絡(如何 用最新的網絡技術滿足用戶需求)、用戶界面(如何讓用戶在最佳的使用體驗中更便捷地獲取信息)、信 息采集(如何收集分散在網絡各個角落的信息資源)、硬件(如何為復雜的計算任務提供硬件支持)以及 并行處理(如何快速處理大規模的計算任務)等技術領域組合而成的。 除了產品之外,在學術研究領域也是一樣的道理。在一個成熟領域更深入地研究下去,或去開創一個 新的理論,這都是很困難的。例如,在語音識別領域,我的博士論文被許多人認為是該領域里的一個里程碑,因為我實現了世界上第一個不指定語者的連續語音識別技術。
轉載于:https://blog.51cto.com/gauyanm/236748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李开复写给中国学生的七封信之给中国学生的第七封信——21世纪最需要的7种人才续1...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基于OHCI的USB主机 —— 寄存器(
- 下一篇: 【原创】Windows® Embed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