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家长的一封信
寫了四封給中國學生的信后,許多學生問我:“開復老師,你為什么不寫一封信給我們的父母呢?作為一個父親,你可以分享你教育子女的理念和經驗。” 作為一個熱衷教育的父親,我確實有不少教育孩子的經驗。但對這封信我一直有些猶豫,因為我不是這方面的專家。在好幾位同學的多次鼓勵下,我逐漸意識到了寫這封信的重要。我問他們:“如果寫一封信給你們的父母,你們會希望我說些什么呢?”他們說: “告訴我們的父母:我們長大了,真的可以照顧自己。就讓我們自己闖一闖,哪怕是碰碰釘子也好。” “告訴我的父母:你們對我的期望好高,我總是達不到,總覺得對不起你們。我希望你們能夠接受一個平凡的我。當你們看到我已經盡力而為時,能不能鼓勵鼓勵我?” “告訴我們的父母:我不想做一個讀書的機器,我想找到自己的興趣,希望你們能支持和理解我。” “告訴我們的父母:我真的好想和你們成為朋友,但我不知道該如何開口。” 聽了這么多充滿熱情和期望的話,我提起了筆。我想寫出我對家庭教育的真實想法,想與大家分享我的教育理念,想幫助那些平日里疏于交流的父母和孩子,為他們搭起一座溝通的橋梁。其實,教育孩子這件事并不是很難,我們只需要把握這樣一個最基本的原則: 培養一個懂事明理、善于學習、自主獨立、自信積極、快樂感性的孩子;然后和他成為無所不談的朋友。 中國廣大的家長朋友們,我希望和你們進行真誠而深入的交流。在教育孩子方面,你們可能比我有經驗,也有很多好的方法。我并不強求你們認可我在這封信中 談到的方法和理念,而是希望你們知道,你們的孩子有許多發自內心的話想告訴你們。如果有時間的話,你們最好能和孩子們面對面地談一談。如果這封信能夠讓一 些家長知道孩子們藏在心底的話,能夠讓家長和孩子們彼此溝通和理解,甚至成為無所不談的“朋友”,那么,我寫這封信的目的也就達到了。
培養懂事明理的孩子
中國人總是把“聽話”當做一個好孩子的必備條件。但是我希望我們的孩子不要只做聽話的孩子,而是要成為懂事、明理的孩子。聽話的孩子可能只會盲從他 人,而不見得知道為什么要那么做。懂道理的孩子善于分析每件事背后的原委,他們會在父母講的話有道理時百分之百地服從,在父母的話不完全正確時則會與父母 主動討論、交流——這樣的孩子才是既尊重父母、又堅持原則的好孩子。 雖然我相信啟發式教育的優越性,但我同時也相信嚴格管教的必要。孩子們的成長既需要啟發,也需要紀律和規矩。他們既需要培養自信,也需要學習如何自省。 關于“規矩”,我總結出了四條定律:- 定好規矩,但首先要把與規矩相關的道理講清楚,不能盲目地要求孩子服從;
- 在規矩的限制范圍內,孩子有完全的自由;
- 違背了規矩,孩子將受到預先講好的懲罰;
- ?規矩越少越好,這樣才能發揮啟發的功效。
培養善于學習的孩子
在今天這個“應試教育”的學習環境里,我們很難完全忽視孩子們的課業成績。但是,孩子在這樣環境里面臨很大的壓力,我們需要更多地體諒他們,不要總是 將一些不切合實際的目標加在他們身上,更不要有這樣的想法:“自己沒有實現的理想,一定要在孩子身上實現,而不管他們愿不愿意或有沒有天賦。”太高的目標 或不合理的期望都只會給孩子太大的壓力,讓孩子產生對不起父母的愧疚感。因此,家長不要把孩子的學習成績看得太重,只要他們盡了力就好;不必總要求孩子考 第一,只要今天比昨天有進步就可以了。其實,對孩子來說,打好基礎和真正掌握學習方法遠比學習成績更重要。 家長應盡量將自己的期望合理化。可以要求孩子每次都做得比上一次好一點,讓他們慢慢進步。如果看到不合理的或不切實際的目標,孩子可能很早就放棄了。 家長應盡量把自己對孩子的要求轉變成對孩子的建議。當然這并不是說要放任孩子自己去闖,也不是說要放棄履行家長的約束權,而是要盡量正確地引導孩子。 家長不要拿自己的孩子和別人的孩子比。這樣只會培養孩子片面的競爭心理,對他們步入社會后必須參與的團隊合作將是個不小的障礙。 對孩子還說,學習時不要只重視書本里的死知識。在《做最好的自己》一書中,我曾解釋過四種學習的境界:- 境界一、熟能生巧:在老師指導下學習,掌握課本上的內容,知道問題的答案;
- 境界二、舉一反三:具備了思考的能力,掌握了學習的方法,能夠舉一反三,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 境界三、無師自通:掌握了自學、自修的方法,可以在沒有老師輔導的情況下主動學習;
- 境界四、融會貫通:可以將學到的知識靈活運用于生活和工作實踐,懂得做事與做人的道理。
培養自主獨立的孩子
在中國,父母對孩子的關愛特別深,生怕孩子受一點傷害。所以他們對孩子更多的是保護,卻不敢放開手腳,讓孩子自己去體驗成長。這種做法會讓孩子有很大 的依賴性。也有些父母總喜歡幫助孩子設計人生規劃,但這通常會使孩子們忽視了自己真正的興趣和愛好,喪失了自主選擇的權利。 二十一世紀將是“自主選擇”的世紀。著名的管理學家彼得·德魯克(Peter Druker)指出:因為信息時代取代了工業時代,世界處于平等的、無國界的競爭和放權、自由的管理模式之中,“未來的歷史學家會說,這個世紀最重要的事情不是技術或網絡的革新,而是人類生存狀況的重大改變。在這個世紀里,人將擁有更多的選擇,他們必須積極地管理自己。” 其實,無論孩子對父母如何依賴,進入大學或進入社會后,他們都必須自己決定自己的職業,自己的老師,自己的老板,自己的公司,決定是創業還是在公司工 作,是學理工還是學商貿……他們每一天面臨的都是選擇,他們最需要的是獨立自主、責任心、選擇和判斷的能力。一個孩子如果長大了還只會背誦知識,被動地服 從別人,或等著別人幫他做決定,那他在進入社會后,就算不失敗,也不會被人們重視的。你的孩子要在這樣的社會里生存、競爭并取得成功。所以,他必須擁有自 主選擇的能力。 有一次,Google的創始人謝爾蓋·布林(Sergey Brin)和拉里·佩奇(Larry Page)接受電視媒體的采訪。記者問他們,你們的成功應歸功于哪一所學校。當時,他們并沒有回答斯坦福大學或密西根大學,他們的回答是——蒙臺梭利小 學,因為那所小學自由自在的學習方式,沒有任何消極輸入的教育理念為他們的獨立自主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在蒙臺梭利的教育環境影響下,他們學會了“自己的 事,自己負責,自己解決”。是這樣的積極教育方式賦予了他們勇于嘗試、積極自主、自我驅動的行為習慣,為他們帶來了令世人矚目的成功。 那么,該如何培養孩子自主選擇的能力呢?我在這里提出五個“要”和五個“不要”:- 要教孩子“自己想辦法”。從小讓孩子自己去解決自己的事務。要讓他們明白,任何人都別想推卸責任,讓別人替他們預先規劃或收拾殘局。要讓他們在失敗中 學習,不要什么都幫孩子做。可以幫助孩子分析失敗的過程,幫助他們更好地自省,可以告訴他你會怎么做,以提高孩子的判斷力。
- ?要把選擇權留給孩子,讓孩子成為自己的主人。雖然你很確定該怎么做,但是你應該給孩子一個選擇的機會,讓他學習獨立決定。他 從自己的錯誤中學到的東西將比從你的正確指導中學到的多得多。要讓孩子知道:有些事情父母可以提供意見,但最后的決定還在于你自己;而且,隨著你的長大, 這些事情會越來越多。我記得我5歲時,父母要我讀幼兒園,但是我想讀小學,于是他們把選擇權給了我:“如果能考上,就讓你讀。”這件事我會終身記得,因為 那時我第一次知道一個5歲的小孩居然有選擇的權利。我特別珍惜這個選擇,于是我努力讀書,真的考上了我想上的學校。
- 要培養孩子的責任心。多指導,少批評。臺灣作家劉墉說:“以前我也對兒子的事安排得面面俱到,但后來我發現這其實培養了他做事不負責任的習慣。而且父 母的過度包辦,也讓孩子變得沒有禮貌、不懂得珍惜。”不要事事指使孩子,最好從正面與孩子溝通——例如:應當說“你的責任是把自己的房間整理干凈”,而不 是“你的房間又亂七八糟了”。當孩子沒做到時,讓他自己認識到自己負責的重要性。
- 要培養孩子的好奇心,不要什么都教他們。讓他自己去試,失敗也沒關系。
- 要信任孩子。信任比懲罰更能夠激起責任心。在微軟亞洲研究院中,童欣以凡事負責而聞名。他小時候在學校犯錯后,他的媽媽甚至沒有一句責備的話。“這件 事情已經過去了。”她的媽媽會看著兒子驚恐的眼睛,語氣溫和地說:“你過去是一個好孩子,以后還會是一個好孩子。”童欣后來回憶說:“那個晚上,媽媽給了 我最好的禮物,讓我一輩子都受用不盡。”
- 不要用太多規矩限制孩子的自由,要讓孩子去做他自己喜歡做的事,讓他們有一片發揮的天地。如果你有顧慮,可以用“共同決定”的方法引導他。例如,孩子 喜歡玩電腦,你最好不要說“不準玩電腦”,而應該告訴他,如果你的成績足夠好,或是功課做完了,就可以玩電腦,但是一周只能玩兩個小時。應該把每一個“否 定”變成“機會”,把自主權從你身上轉移到孩子身上。這樣不但能培養孩子的獨立性,也會讓孩子為了自己的興趣而更加努力地做那些“必須做”的事。
- 不要懲罰失敗。可以懲罰懶惰、依賴、逃避、不負責任等不良行為,但是不要懲罰失敗。失敗是幫助人進步的必要的學習過程,懲罰失敗可能會挫傷孩子的積極性和創造力。要鼓勵孩子在失敗中成長,在失敗中堅強起來。
- 不要說教。如果孩子相信了你的說教,他可能會失去判斷力;如果孩子不相信說教,他可能會叛逆,或不信任你。
- 不要生活上凡事都包辦代替,應放手讓孩子自己做事情。這除了可以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以外,也可以增加他們的責任感和自信。
- 不要過多地插手孩子的事務,剝奪孩子自己的選擇權。不要想當然地認為自己為孩子安排的路才是通向成功的唯一選擇。不要什么事情都說“不”,應該給孩子自主選擇的機會。
培養自信積極的孩子
自信心是孩子的潛力的“放大鏡”。正如范德比爾特所說的那樣:“一個充滿自信的人,事業總是一帆風順的,而沒有信心的人,可能永遠不會踏進事業的門檻。” 成長在一個期望高,只有批評沒有夸獎的環境里的孩子很難得到自信。相對來說,一個積極夸獎、正面回饋的環境會激發孩子的自信。我剛來美國時,因為背數 學公式的能力好,老師總說我是“數學天才”。雖然我心里知道,自己并不是什么數學天才,只是把以前死記硬背的東西搬了出來,但自信的力量是無窮的,我開始 在自信心的驅動下努力學習英文和數學,并真的在全州數學競賽中拿到了冠軍。 給孩子正面的回饋。讓他知道你注意到了他做的每一件好的事情。我小女兒小時常跟我說“我好笨”,其實她一點都不笨,只是聽信了少數同學的惡意中傷。于 是,我慢慢培養她的自信。我看她的日記寫得很好,就夸獎她,鼓勵她再多寫一點。她寫出興趣后,居然自己寫了一本《自傳》,經常給別人看,甚至還把它放到了 我網站上的“個人背景”欄目里——這個時候,我覺得她該學點兒謙虛了! 自信是需要逐步培養的,所以,你不妨幫助你的孩子做一個長期的、可衡量的計劃。就像我前面提到的女兒發言的例子,我當時和她一起制定了一個可衡量的、 切合實際的目標:她每天舉一次手,如果堅持一個月就有獎勵。然后,我們慢慢增加舉手的次數。一年后,老師注意到,她對課堂發言有了足夠的自信。 首先,你要先相信孩子是有能力的。在美國某小學,人們曾做過一個針對18個學生的試驗:讓老師先入為主地認為這18個孩子是有“最佳發展前途”的(雖 然孩子是隨機挑選出來的)。因為相信孩子出色,老師常給孩子正面評價。結果真的激發了孩子們的自信,這18個學生后來的表現比原來的期望值還高。所以,你 如果希望孩子有自信,首先你要相信他的能力。 如果你想培養自信的孩子,最好留意你用的每一句話、每一個詞。多做肯定性評價:“我相信你做得到的”、“我對你有信心”、“你做得真出色”……卡耐基 在他的人際交流課程中曾提過這樣的一個例子:如果要改變一個孩子讀書不專心的態度,我們可能會這么說:“約翰,我們真以你為榮,你這學期成績進步了。‘但 是’假如你在代數上再努力點兒的話就更好了。”在這個例子里,約翰可能在聽到“但是”之前,感覺很高興。但接下來,他就會懷疑這個贊許的可信度。因為對他 而言,這個贊許只是要批評他失敗的一條設計好的引線而已。可信度遭到曲解,我們也許就無法實現我們要改變他學習態度的目標了。解決這個問題并不困難,只要 把“但是”改成“而且”,就能達到我們的目標了:“我們真以你為榮,約翰,你這學期成績進步了,而且,只要你下學期繼續用功,你的代數成績也會很出色。”培養快樂感性的孩子
有位學生問我:“您是不是要把您的孩子培養成自己的接班人?”我對這個問題感到很訝異。我的回答是:“我只希望我的孩子快樂,能夠發揮他們的潛力。” 每個人都是不一樣的,要找到自己的興趣,發揮自己的潛力,才能夠成為“最好的自己”。成績不是很突出但最終進入哈佛的湯玫捷說:“不要相信成才公式,因為我們是野生植物,不是園林植物。每個人獨特的優點就是自信的源泉。”去幫助你的孩子發掘他的獨特的優點吧! 一個人的快樂和他是否能做他有興趣的事是有相當大的關系的。根據美國對1500名商學院的學生長達20年的追蹤研究發現:追逐興趣并發掘自身潛力的人 不但更快樂,而且更容易得到財富和名利的眷顧,因為他們所從事的是自己真正喜歡的事情,他們更加有動力、有激情將事情做到完美的狀態——即便他們不能從這 件事中獲取財富和名利,他們也會得到終生的快樂和幸福。 作為家長,我們應鼓勵孩子把更多的時間花在自己的興趣上。比如,我大女兒喜歡看小說,我們就每周挑一本有意思的但是也有教育意義的書給她看,這些年她 已經看了上千本書,而且她的英語總是得滿分。我二女兒喜歡寫作和繪畫,我們就教她用計算機寫她喜歡寫的東西,然后加上圖片、照片,印成漂亮的彩色書送給親 友。 對孩子沒有興趣的課,我們只要求她們盡力地準備,盡力地學習,對成績沒有特別的要求。 很多家長讓孩子去學鋼琴,練跳舞。我認為有一些愛好是很好的,可以幫助孩子全面發展,但是這種愛好要適量。有些學習是很苦的,所以我都會用“讓孩子有 選擇”的方式與孩子約法三章。當我的兩個孩子都對音樂表示興趣時,我們對他們說:你們盡力學三個月,三個月后,你們可以決定要不要繼續學。結果,她們最終 對音樂都沒有什么真正的興趣。但她們中一個對畫畫有興趣,一個對戲劇有興趣。于是,我讓她們朝著自己的興趣盡力發展。 家長應多讓孩子有與人相處的機會。戴爾·卡耐基(Dale Carnegie)說:“一個人事業的成功只有15%取決于他的專業技能,另外的85%要依靠人際關系和處世技巧。”從小就不會與人相處的小孩,長大很難成功也很難快樂。 不要壓抑孩子的情緒。除了喜與樂,怒和哀也是正常的反應。應該讓孩子有機會抒發他們的感情。如果孩子一哭,你不分青紅皂白就喝斥他:“不要哭!再哭、 處罰就來了!”孩子表面會變得聽話,內心其實掩藏了更多的恐懼──他怕他哭了會失去父母的愛、會被處罰。成長的經驗一再以壓抑、否定自我的情感出現時,你 可能可以教出一個聽話的孩子,但很遺憾的是,那也是一個缺乏自信、無法體諒別人情緒的孩子。所以,接受人世間的一切吧──正面的或負面的、生或死、哭或 笑。因為,這些體會對我們的生命都一樣重要。一直處于優勢地位的孩子不會從片面強調競爭的教育方式中獲益,因為在學習過程中,他們作為天之驕子處處受到褒 獎,這很容易讓他們產生異乎尋常的優越感,并因此忽視了人際交往和團隊合作方面的鍛煉。做孩子的朋友
如果你問我的孩子:“你最喜歡你父親的什么地方?”她們會說:“風趣甚至瘋狂、沒架子,就像我的朋友,讓我許多話都愿意和他說。” 雖然我的為人處世之道很多是來自我的父親,但是父親在世時,他并沒有太多與我親近的時間。在他過世之后,我只能從我的母親、兄姐處理解他的想法或為人。我想,這是中國常見的父子關系。因為這份遺憾,我盡量花時間陪我的小孩,而且盡力做一個可以和她們說心里話的父親。 在你心里,你的孩子可能永遠長不大,但是很多孩子在15歲或更早的時候就愿意把自己當成大人。這時,家長完全可以用成人的談話方式和孩子討論問題,而不再是完全的“家長”作風。比如談理想、學習動力、娛樂、事業心、為人處事、愛情、交友、處理家庭問題等等。 在這方面,我有四個建議:- ?和孩子打成一片,甚至和他一起胡說八道。不要擺起架子,做個“高高在上”的長輩。我的孩子小時每天都是聽了我“胡謅”的故事后才愿意入睡的。
- 對孩子說心里話,不要把話悶在肚子里,同時也希望他也這么做。做一個好的聆聽者。
- 讓孩子知道他對你多重要,告訴他你多么愛他,慷慨地把你的時間分享給他,但是對物質上不要“有求必應”。
- 花些時間理解那些流行的東西。無論是歌星、青少年偶像、新電腦游戲,我都會花一些時間理解。這樣一方面可以給你更多的話題,另一方面告訴孩子你“在乎”他。而且還可以讓你覺得年輕些!
總結
這是我很喜歡的一首詩,它闡述了我的教育理念。在此把它翻譯成中文,和中國的父母們分享: 你給孩子什么? By Dorothy Law Nolte 批評中長大的孩子,責難他人。 敵意中長大的孩子,喜歡吵架。 恐懼中長大的孩子,常常憂慮。 嘲笑中長大的孩子,個性羞怯。 猜忌中長大的孩子,容易妒嫉。 羞恥中長大的孩子,自覺有罪。 鼓勵中長大的孩子,深具自信。 寬容中長大的孩子,能夠忍耐。 稱贊中長大的孩子,懂得感恩。 認可中長大的孩子,喜歡自己。 分享中長大的孩子,慷慨大方。 誠信中長大的孩子,理解真理。 公正中長大的孩子,極富正義。 尊重中長大的孩子,懂得尊敬。 信賴中長大的孩子,不但信任他人也信任自己。 友善中長大的孩子,不但愛他人也愛自己。 中國的家長朋友們,我們的責任重大。今天中國的青年:- ? ?非常優秀,但是非常困惑;
- ? 非常聰明,但是不夠自信;
- ? 是多年來第一代能夠在平安的社會、完整的教育中成長的一代;
- ? 出生在被信息鏟平的世界中,他們必須成為融會中西的精英;
- ? 有幸出生在擁有選擇的時代,但是時代并沒有傳授他們選擇的智慧。
轉載于:https://blog.51cto.com/everspring/107512
《新程序員》:云原生和全面數字化實踐50位技術專家共同創作,文字、視頻、音頻交互閱讀總結
- 上一篇: C语言中sizeof()的用法
- 下一篇: Linux命令行下登录ssl加密的f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