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驾驶】车道线检测中的新IPM(逆透视变换)算法实验效果
1、實驗內容
在車道保持LKA功能實現時,需要對車道線進行精準檢測:①、計算曲率半徑,②、保證測距精度。因此需要對相機的透視圖persImg進行IPM逆透視變換,得到俯視圖birdImg,在birdImg中進行車道線特征檢測、擬合和測距。
基于以下思路,建立了新的IPM模型:對真實世界坐標系中欲關注車前的區域(如12m×30m),由相機模型可以確定在透視圖中的對應區域。在設定好分辨率的俯視圖中,把對應世界坐標系中的點在透視圖中對應點的像素賦給俯視圖。
原IPM模型是基于加州大學論文《Real time Detection of Lane Markers in Urban Streets》實現的,該算法俯視圖效果車道線區域占俯視圖比重小,保留干擾多,測距精度低。在更新IPM模型后,會使用實車樣本進行新IPM、原IPM模型的對比實驗。
2、實驗條件
① 生成的俯視圖分辨率:240×312;
② 為了盡可能和原IPM模型參數接近,在新IPM模型中取:車前ROI底部為5m,頂部為35m,寬度為12m;
③ 根據params.txt中的參數,最終調整相機姿態角為:
YawPitchRoll[3]={-0.5,? 3.522106, 0.683845 };
3、實驗結果展示及對比
原IPM模型、新IPM模型生成的俯視圖的對比效果如下:
原IPM模型????????????? ?????????????????????新IPM模型
??? ?
??? ?
由上面第13、213幀,對比原IPM和新IPM模型生成的俯視圖,可以發現:新IPM模型從“需求”出發,只關注車前劃定的區域(自定義宏,可根據實際情況進行修改)。所以生成的俯視圖盡可能的包含了實際需要的車道線信息,而且幾乎充滿俯視圖的顯示區域內。
而原IPM模型直接在透視圖中畫矩形ROI,由于近端和遠端在俯視圖上的相同像素,代表的實際距離相差數倍,所以生成的俯視圖呈“下窄上寬”的倒梯形。因此,保留了很多車道線外的干擾信息,還把真實有用的車道線“擁擠”在俯視圖中央區域顯示。
????
????
對比第915、1060幀中,原、新IPM模型生成的俯視圖,可以發現:與原IPM模型相比,新IPM模型下俯視圖中的車道線更粗,更清晰。而且,遠端車道線的信息也更加完整清楚、易于辨識。
????
????
????
????
對比上面第1565、1611、3238、5055幀(帶前車干擾),可以看出:與原IPM模型相比,新IPM模型下前車干擾的長度變短、寬度增大,整體而言畸變減小。故帶來的干擾區域更集中、與車道線的夾角更大。在后期的特征提取模塊,干擾更易于處理。
綜上所述,與原IPM模型相比,新IPM模型效果提升顯著:1、考慮了相機三個姿態角,俯視圖中車道線信息平行等寬效果變好;2、直接定車前欲關注的范圍,俯視圖中車道線信息更清晰準確,干擾信息大幅減小。
4、實驗結論
? 驗證發現:IPM模型和相機外參模型結果正確。通過對比新、原IPM模型下效果發現:與原IPM模型相比,效果提升顯著。新IPM模型下俯視圖中車道線信息更加清晰,無效信息大幅減小。
《新程序員》:云原生和全面數字化實踐50位技術專家共同創作,文字、視頻、音頻交互閱讀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智能驾驶】车道线检测中的新IPM(逆透视变换)算法实验效果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Python】pycharm去掉代码下
- 下一篇: 机器学习项目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