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年龄又快被5整除了......
在搞IT的這一行里,大家的焦慮感早已爆棚。
30歲是第一個坎兒,到歲數如果還沒混個組長、經理啥的,同學會可能已經不太想去了。
35歲是第二個坎兒,如果在公司里沒特殊貢獻,分分鐘就可能丟了福報。更慘的是當再投簡歷時,大概率會被HR小姐姐因為年齡問題自動過濾掉。
即使走上了管理層,40歲、45歲、每個能被5整除的生日也都暗示著市場競爭力的自動降級。
為什么其它行業正當在黃金年齡時,我們搞IT的卻不得不面臨猛烈的中年危機?年輕的IT小白們要如何規劃10年,20年后的自己?
尤其在當前疫情的持續壓力下,經濟下滑,身邊也有朋友失業,所以我想就自身經驗,給剛踏入IT行業的后浪們幾條職場建議。
我的文章一般都比較長,但沒有廢話。耐心看完后總會有收獲。本文大概7400字。一次看不完的話,建議先收藏后慢慢品。
?
01 關于選擇
選擇永遠比努力更重要,所以放在最前面講。選擇是戰略,努力是戰術。不要用戰術上的勤奮掩蓋戰略上的懶惰。
選擇有很多種。工作領域和方向、公司和團隊、管理或技術等等。我們一個個講。
先打個比方。假如你現在必須要乘船橫渡一條大河。你有很多船可以選擇,有大有小,有快有慢,有的舒適,有的簡陋,有的別人開,有的要自己來。你可以隨時在中途換條船,但不保證每條船都讓你上。重要的是,每條船都不能保證中途一定不會沉。你的目標是盡可能生存得久些,或者到達彼岸獲得絕對安全,或者一直待在某條船上期待它不會沉,或者在船沉之前盡快換一條。
那么什么是最優生存策略?
答案與沉船的概率有關。喜歡動手的同學可以自己寫程序驗證下。
沉船概率較小:最優解是找一條穩當的大船一直待著。
沉船概率較大:最優解是一直尋找前進得最快的船,盡快到達彼岸。
中途不必考慮船是否將來會沉,但要考慮自身行船技能的提升,以提高下次換船時的成功率。這樣即使沒有最終到達彼岸,但至少可以一直有船可以換。
你可能想到了,這條大河就是你的職業生涯。每條船都是一個公司或組織,彼岸是財務自由。那你覺得當今時代的沉船概率有多大?跟10年、20年前比又怎么樣?
時代在加速變換。八九十年代的國企、銀行,兩千年前后的外企,都曾讓畢業生們趨之若鶩。到了互聯網時代,BAT、BATJ、ATM、ATB,每過兩年,頭部公司都會變,很多當年盛極一時的公司早已風光不再。要想生存102年又談何容易?
那么在職場上,你的選擇的策略應該是什么?
在所有選擇中,工作領域和方向是最重要的,這好比高考后選擇專業比選擇學校更重要。在上面的隱喻中,這代表著某類船是否普遍開得快些,沉得慢些。因為你在某類船上修煉的開船技能不一定適用于其它類型的船,所以選擇好船的種類很重要。
如果你還年輕,選擇方向的沉沒成本很低,現在選擇AI、IoT,5G相關的方向應該還不錯,也許能在未來5到10年不會產生整個方向性的沉沒。
如果你已經在自己的專業領域內有一定積累,也沒必要非得換,沉沒成本太高。在自己的專業領域里持續發展仍然可以非常好,這個我們下一小節講。
最怕在哪個領域都淺嘗即止,頻繁切換,什么船都開不好,最后沒有船主愿意接納你。所謂戰略層面的大方向,本身就是不能太頻繁變化的。
第二個選擇是公司或部門。
之所以特別提下部門,是因為在大公司里,有核心業務部門,也有非核心部門。不是每個部門的發展都是一致的。在一般的公司里也有不錯的部門,反之亦然。一般而言,一個公司里的核心部門要比非核心部門發展得快很多。盡量選擇去核心部門,即使公司稍差一些。寧做雞頭,不做鳳尾。
那么一個畢業生應該去大公司還是小公司?什么時候開始創業?
大公司希望每個人都是螺絲釘,小公司要求每個人都是多面手。大公司可以讓你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小公司可以讓你得到全方位的鍛煉。
我的建議是先去大公司見見世面,抱著學習的目的去觀察大公司是如何運作的。你在大公司看到的高度可能決定著將來你自己能走到的高度,和走到那個高度所需要的時間。
如果你所在的公司或組織的行船速度已經不能滿足你的期望,或者比周邊的船都慢了,果斷換條船吧,即使這條大船可能坐起來仍然很舒服、開著感覺也還穩當。
換到什么地方呢?如果你的眼界已經足夠寬,愿意挑戰的話,可以到中小公司試一試,甚至去創業。那里的風險更大,但機會也更多。如果還沒有,當然還可以去大公司,但別讓自己真的變成一顆生銹的螺絲釘被釘死在船上。
人的一生就是不斷對自己投資和回報的過程。選公司就像理財一樣。相對穩妥的路徑是在自己還是個小白的時候選擇難度低的余額寶,在修煉到一定程度后再去碰基金、股票。在職場上投資失誤基本就沒有回本的機會了。
對大多數人來說,時間是職場上最重要的資本。錢可以再賺,但時間不能倒流。一畢業就創業成功的大佬畢竟是極少數。我們要討論的是大多數人能夠走通的路徑。
當然在大公司里一路晉升的例子也非常多。但做到這點的難度基本和創業成功也差不多,那些成功都是無法復制的。
注意,你所在的船不管看起來多親切,它都不是你的家,船主也不是你的家人。你和船的關系只是一個聯盟。你要幫船主讓船開得更快些,沉得更慢些,船主則給你一個臨時的安全之所和學習行船技能的機會。
當你的價值降低到一定程度時,你會被船主請下船。當你的船不能給你提供足夠的速度和成長時,你應該主動棄船。
別等船沉了之后再現找船,那樣會比較狼狽。也別問怎么知道船快沉了,絕大部分船在快沉之前都有各種前兆。你其實是知道的,只不過你內心不愿意承認而已。而且絕大部分快沉的船早就開得很慢了,你早應該主動換上了一條快船才對。
決定在同一條船上待多久是個學問。考慮的方面除了行船速度,還包括了你在船上的位置。對于換還是不換,你應該至少每一年就做一次慎重的考慮。
你選擇的原則是——是否仍在持續地獲得能夠換到下一條快船的能力。所以如果你在某一條船上仍能不斷地、快速地提升技能、也不必太糾結船本身是否是最快的,因為你的能力提升會保證在你想換船的時候就可以換。
第三個選擇是職業路徑,是走專業技術路線,還是走管理路線?
這似乎是個很糾結的選擇。很多做技術的覺得做管理后,自己的位置在公司就穩定些了。做了管理后又發現沒時間看技術,自己的市場競爭力反而降低了。
在我看來,做管理的,技術不能丟。做技術的,管理的技能也需要具備。職位越往上走,管理和技術越需要同時具備。我們可以統稱它們為技術管理,兩種角色之間只有管人和不管人的區別。
不論管不管人,你都要學會洞察業務問題,發掘業務需求背后用戶真正的需要,思考如何用合適的技術解決業務問題,并且思考團隊工作流程是否合理、協作是否高效、溝通是否順暢等等。業務、技術、和管理是職場上任何職業發展路徑都必備的能力,缺一不可。
當然管人與不管人有工作重心的差別。但不要因為這個差別導致自己太偏科,這樣會限制住自己的職業發展。做管理后如果放棄技術,相當于揮刀自宮,自廢武功。做技術如果無視管理,會讓自己的路越走越窄,很快遇到職業天花板。
02?關于努力
選擇高于努力,但是選擇之后的努力仍然是必須的。關于正確的努力,有三點建議:
一、終身學習
一個人是否變老了,不在于TA的身體,而是心態。一個人的心態變老了,是從TA停止學習的一刻開始的。這樣說來,很多人其實從學校里走出來的第一天,就開始養(變)老了。
怎么學習呢?融入在日常工作中的學習是最高效的。你可以回想一下最近半年的工作,自己是否從中學習到了新的知識,還是做重復性勞動?如果沒有學到東西,是因為工作本身沒有任何挑戰,還是自己只滿足于做完工作就完了,沒有思考如何改進?
很多抱怨工作沒有挑戰的同學,實際上只是單純地在工作中沒有思考。我聽到程序員最多的抱怨就是自己總是在寫業務代碼,而沒機會寫技術代碼。但是技術都是由業務驅動,為業務服務的。一個頂級架構師,必須是既懂技術,又懂業務的。
一項非常復雜的業務如果用技術實現,需要考慮很多問題:
-
用什么樣的架構讓業務代碼與技術代碼分離?
-
用什么樣的業務領域劃分讓各項子業務解耦?
-
用什么樣的設計模式讓代碼更簡潔高效?
-
用什么樣的接口與上下游業務系統交互?
-
用什么樣的測試有效覆蓋業務分支?
一個爛程序員可以用復制粘貼快速創造一個嶄新的“遺留”系統。一個善于思考的程序員也可以創造出一個藝術品般優雅的應用程序。
自身能力的提升要和公司業務方向保持一致。如果你希望學到的東西在工作中完全用不到,你是不可能真正學會它的。如果是這樣,回到上面關于選擇的討論,考慮是否換一個公司或部門吧。
學習也必須發生在工作時間之外。在工作中的持續學習可以幫你把專業知識鉆的很深,但知識的廣度必須靠工作之外的學習。
無論你的工作時間是否是996,回想一下自己多久沒讀書了。你的業余時間是刷抖音、打游戲,還是在讀書?在互聯網時代,學習資源比之前任何時候都多,但是誘惑也比任何時候都多。
如果你的工作是長期007,業余完全無法安排時間學習,你要思考下公司是否只是想在榨干你的青春后,在你步入中年時把你拋棄掉。你要為自己的未來負責,而不是到時讓公司負責。
我個人認為三個月精讀一本書應該是底限了。這樣一年也才只讀四本書而已。事實上并不多。
回到開篇提到的問題。為什么IT行業對中年人不友好?原因之一是IT行業的知識不容易積累。進入IT這個行業,就意味著你的專業知識可能在幾年之內就要完全刷新一遍。所以在其它行業里可以用整個職業生涯去積累的知識,你在IT行業里必須每過幾年時間就重新積累一遍,幾年后再重新來過。
聽起來很痛苦,是不是?但是知識刷新快的行業里,機會才多,成長才快,也更公平。這個行業里每天都在上演著造富神話,也在批量制造著中產階級,當然也有中年程序員轉行去送外賣的。說到底,如何走這條路,都是個人的選擇。是先苦后甜,還是先甜后苦。
如果通過持續學習,對不只一個領域有深入了解,你會發現你的路會越走越寬。經常有人說要做T型人才。在我看來,做到T之后,還要爭取做到π型,甚至是m型。這樣你的知識領域就會從一個點,擴展到一條線,甚至是一個面。
通過知識在線、面上的交集,你會發現很多新的機會,甚至創造出新的機會。前面提到的業務+技術+管理也是類似道理。
二、深度思考
大家都聽說過一萬小時定律。說的是任何人在某一領域經過持續一萬小時的錘煉,就有可能從普通人變成大師。換算成正常工作時間的話,大致是五年的時間。
但同樣是兢兢業業工作五年的程序員,為什么差距仍然會非常大呢?是否有深度思考的習慣很有可能是原因之一。
持續學習是被動接受別人的知識。深度思考是主動地將知識驗證、總結、升華。
首先要有獨立思考精神,不人云亦云。看一本書,聽一個講座,聽別人講的一段話,都是如此。即使說話的人是權威或是你的上級。
比如我們在一場培訓中聽到一個新的理論或實踐,在接受并認同它之前,思考一下它有沒有更高層次的理論基礎作為支撐?它是只針對特定環境有效還是通用的?它在我自己的團隊中會有效嗎?為什么?
獨立思考不是做杠精。要用事實說話,用數據說話。經過思考作出結論后,用事實來驗證它。如果自己錯了,反思為什么沒有思考到正確的點上,找到差距并采取切實行動去彌補。
沒有獨立思考精神,你始終會是一個追隨者,執行者。而獨立思考會讓你與眾不同,脫穎而出。
深度思考更高的層次是發現事物的本質。
透過現象看到本質是非常難的。但可以通過不斷練習來增強自己在這方面的能力,即使不能真正發現本質,也可以盡量接近它。
比如做一件事情之前先想做事的原則是什么,用原則來指導實踐。很多杠精會跟你杠做具體事情的方法,但是談到原則,很多人就沒話說了。然后再引出實踐,跟別人達成一致就會變得容易得多。
凡事訓練自己多問幾層為什么,通過獨立思考去探究事物的本質。然后從事物的本質上進行推導,而不是去比較別人是怎么做的,即所謂的遵從第一性原理的思維方式。
如果說獨立思考會讓你脫穎而出,發現事物本質的能力會讓你成為卓越的領導者。
三、善于分享
知識的價值在于分享。在知識分享的過程中,受益者不只是接收知識的一方,同時也包括分享者本人。
分享是分享者對知識進行驗證、完善、升華、和內化的有效方法。
試想在分享你的一段工作經驗之前,你會不得不反復確認你自己要講的東西是正確的,準備相關知識去應對聽眾提問,也許你還會去找一些理論基礎來佐證自己實踐的正確性。當所有這些事情做完了,這些知識自然會深深地印刻在你的腦海里,變成你能力的一部分。同時你的個人影響力也不知不覺地擴大了。
分享過程中注意盡量將分享內容通用化,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思考一下你所分享的內容,重復做一次是否可以得到同樣的結果?換一個項目、換一個環境是否仍然成立?你的實踐背后是否有理論依據?你的理論是否經得住實踐的檢驗?通用化和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是將知識升華的有效方法。
簡單的分享活動可以是一次內部研討會,難一些的可以是寫博客、公眾號、做客串講師、外部演講、知識付費博主等等。分享越正式,范圍越大,對分享者個人的提升越大。
03?關于年齡
再次回到開篇提到的問題。為什么IT行業對中年人不友好?根本原因有兩個。
一是IT行業的知識更新迭代快,不容易積累。如果中年人不及時更新自己的知識,在技能上就與年輕人沒有本質區別,甚至會落后。這樣在單位時間上的產出與年輕人比就沒有競爭優勢了。
二是中年人精力、體力方面不如年輕人,家庭負擔卻又上來了。因此在單位時間產出沒有競爭優勢的情況下,也無法用更長時間上的投入來獲得更多的總體產出。
因此,很多中年人的發展曲線大致是這樣的。
圖中部分曲線源自九邊的《向上生長》可以看到,如果無法將工作技能做到有效積累,在30歲左右工作技能會達到高點,在35歲左右之后工作時間又會急劇下降。為什么IT圈里會有所謂年齡的坎,大致原因就是如此。
既然主要問題是上面兩個,我們來看看怎么針對性地解決它們。
一、關于工作技能
在IT業界,一些基本知識的更新迭代是非常快的,比如編程語言、框架、工具等等。但是總有一些底層的、通用的知識,是經得住時間的考驗的。比如編程思維、架構設計、敏捷開發、業務領域知識、一些軟技能等等。
所以我們在學習、應用更新迭代快的知識時,要注意他們背后那些通用知識的積累。正如文章上一節提到的,分享時要將分享內容通用化、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如果只關注表面上的、特定的技巧的熟練應用,你可能會很快被鎖死在你所熟悉的領域。而當這個領域本身不再重要時,你已經喪失了切換到其它領域(換船)的能力。
知識的積累還有一個涌現效應。涌現是指由多個部分組成的、整體出現各部分都沒有的新性質的現象,類似于通常所說的“1+1>2”。比如大量水分子在一起才會產生漩渦,一個蟻群在一起才會產生智能。知識有類似效果。
知識的涌現效應只有當你在相關領域積累了一定的量之后才會出現。別指望只讀幾本書,上幾次課就可以。這需要持續地學習、分享才能達到。
除了積累通用知識,在多個領域的積累也會幫助你激發知識的涌現。這也是我為什么建議要做π型或m型人才。
涌現需要積累,而積累是需要時間的。所以當你發現自己因為沒有進行積累而失掉競爭力時,通常已經太晚了。
所以這篇文章是給年輕人看的,不是給中年人看的。中年人要不已經自己悟出了這個道理,要不已經沒有太多時間改變了。
二、關于工作時間
工作時間投入有兩個層面的問題,一個主觀的個人選擇,一個是客觀的自然規律。
從主觀上,在家里的破事越來越多的情況下,是否還愿意投入正常8小時之外的時間去工作,是一個個人選擇。這與業余時間選擇讀書還是休閑沒有本質區別。事實上很多中年人的工作時間一點兒也不比剛畢業的年輕人短。但本文不打算讓大家都變成工作狂。因此這點不做展開討論。
中年人的精力、體力下降是客觀規律。這個趨勢無法改變,但是有有效的辦法把這個下降的時間推遲、下降幅度變小。
整天熬通宵年輕人也受不了,也不可持續。但如果你發現自己稍微工作量一大就累得不行,其實大概率就是身體虛了。身體虛就什么事情也不想干,懶惰、焦慮、甚至失眠等心理問題也有可能就隨之而來了。
堅持鍛煉身體是防止身體虛弱的最有效的方法。別用沒時間說事。很多五百強的高管每天都抽出時間專門鍛煉身體,他們比世界上大多數人都忙。身體狀態好了,睡眠質量也可以提高,甚至睡眠時間都可以變短,從而加長你的總體可工作、學習、休閑的時間。
體力可以鍛煉,腦力同樣也可以鍛煉。鍛煉腦力最好的方法是冥想。這個流派很多,正念、禪修等等都可以。選擇一種適合自己的方法堅持下去,你會發現自己的專注力會有很大提升、待人處事也會平和很多。
無論體力還是腦力的鍛煉都需要時間。但所謂磨刀不誤砍柴工,長期下來你會發現這些投入都是超值的。你的總可工作時長和工作質量都會有質的提升。
如果能做到上面兩點,你的發展曲線可以是這樣的。
?
04?結束語
恭喜你耐心地看到文章的結尾部分了。這證明你有在職場上積極發展的強烈欲望。有欲望其實是做成很多事情的第一步,然后是方向,再然后是努力。
現在你已經知道怎么做了,但還有一個“再然后”——知行合一。很多人其實是折在了這一步。小到減肥、大到人生。
很多人會說,道理我都懂,可是我做不到啊。能想到并且做到的人確實是非常少的。毅力這個特質其實很少人天生就有。
但有個簡單的方法可以讓沒有毅力的你也能做成很多事情——培養習慣。讓習慣產生的慣性推著自己走,很多一開始比較痛苦的東西習慣了就完全不痛苦了,甚至樂在其中。
培養習慣最重要的點在于小步快跑。一開始只制定一個自己完全無法找借口不執行的計劃,習慣之后再逐漸增加計劃的難度。關于這個,網上有很多文章,請自行搜索。
一個好的習慣加上時間的積累,會產生巨大的復利效應。年輕人最大的優勢是有時間去做積累。選擇了做IT這一行,就意味著你選擇了走一條不太能慢得下來的人生快速路。你要么就在這條快速路上比走在其它路上的人快一些,要么盡快主動離開這條路,千萬別在快速路上龜速前進,會被后面的車輪壓到的。
保持初心、把握方向、養成良好習慣,讓時間做你的朋友。
如果你看完覺得有幫助,隨手點個“在看”或者轉發一下,讓更多的人受益。
祝大家都有一個良好的職業發展。
?
參考資料:
《向上生長》,2020,九邊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我的年龄又快被5整除了......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智能搜索模型预估框架的建设与实践
- 下一篇: 程序员高薪盛宴背后:程序员正在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