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开复:不是言AI必称中美,而是欧洲太堂吉诃德
李根 發自 凹非寺?
量子位 報道 | 公眾號 QbitAI
歐洲的AI,掉隊了嗎?
現如今,當我們談論前沿科技,特別是人工智能進展,言必稱中美,仿佛忘了太平洋兩岸之外的那個歐羅巴。
而且歐洲的AI并非也全無亮點和進展。
除了引爆這波AI浪潮的AlphaGo,源自英國倫敦公司DeepMind,法德也先后宣布過AI戰略,法國甚至聲稱投入18.5億美元用來研發和人才引進,以抗衡中美。
最近,斯坦福發布的全球AI報告中,歐洲還以AI論文最多引來側目。
但如果你問李開復——
他會搖頭,會表達不看好,甚至認為“歐洲爭奪第三也懸乎”。
而且歐洲今年出臺的GDPR數據政策,還會嚴重限制歐洲AI的發展。
更好像是一場堂吉訶德大戰風車的“理想主義”。
歐洲缺乏AI成功要素
在最近接受歐洲媒體Sifted采訪中,李開復坦承,與中美相比,歐洲缺乏AI成功的基礎。
他說歐洲確實有強大的科研傳統,但進入應用落地階段,如果分別列出中美發展AI的前5大優勢,歐洲可能只有硅谷領先的一半原因。
而且歐洲也缺乏VC-創業生態。
全球獨角獸分布(不含美國)中美科技創新創業的大條件,均是先有一批成功的創業者企業家,然后轉身成為下一波創新創業的投資人,但歐洲既沒有硅谷一樣的創新能力,也沒有中國創業者式的勤奮。
歐洲有成功的硬件和電信公司,但在互聯網浪潮中算不上成功,沒有成功的消費產品互聯網公司,沒有社交媒體項目,也沒有啥移動應用產品。
對于AI發展來說,歐洲在大數據挖掘和治理方面,先天不足。
李開復說,歐洲唯一的特例是DeepMind,但被谷歌收購后也不能以歐洲公司視之了。
2018年,李開復出版了又一本AI新著作《AI·未來》,英文版同時在海外登上各大暢銷書榜。
AI Superpowers: China, Silicon Valley, and the New World Order.毫無疑問,英文名將格局展現得更直白。
硅谷的優勢顯而易見,產學研一體化帶來的技術積淀,全球獨步的風險投資和創新創業生態系統,以及亞馬遜、Google和Facebook等一個個成長起來的巨頭。
而中國科技崛起背后,則是人口規模和龐大市場奠定的沃土,在此基礎上的大數據,讓更多商業模式成為可能。
加之中國沒有信用卡等“歷史包袱”,在移動支付上的飛躍,加速了更多經濟行為的數據在線化。
在新書中,李開復一次次強調當前已經形成并不斷被鞏固的中美平行宇宙。
一種是硅谷先發性、原創性的創新,追求輕快模式。
另一種則是中國在商業模式上的再創新,中國創業者不怕重運營,吃苦耐勞,反而在此基礎上建立起了牢不可破的壁壘。
典型如美團點評,當美國對應模型Yelp依然是點評業務時,美團涉足的已是從商家到用戶的完整產業鏈,并且有規模巨大的配送團隊,這在硅谷是難以想象的。
但這也成為美團點評的壁壘,不僅對手難以復制,而且在此基礎上的數據優勢,在AI時代的想象空間不可限量。
最后,李開復也強調,中國還擁有政策紅利,中國更務實的經濟發展態度,在建設基礎設施、提供投資,以及整體戰略制定和施行方面,都促進了中國科技崛起。
在AI時代,上述優勢的作用,還會增強。
但與中美相比,歐洲優勢和潛力就相形見絀,而且對比中美,歐洲科技發展現狀更像硅谷后花園。
Google、Facebook,亞馬遜等巨頭在歐洲的地位與在美國別無二致,他們已經掌握相關領域的話語權,而不斷累積的數據,又只能源源不斷強化他們的優勢。
所以按照地緣地域劃分,當我們談論歐洲AI潛力的時候,無法與中美相提并論,甚至無法將其視作“第三名”。
數據新規太理想主義
今年,歐盟《通用數據保護條例》(GDPR)還正式生效。
李開復評論說,歐洲的數據和個人隱私保護方面的努力令人欽佩,深具理想主義氣質。
但可能也太過理想主義。
就當前現實而言,通過匿名化數據創造強大的AI模型,還沒有得到驗證。
而借助類似方案監管限制美國科技巨頭也太天真。一方面是用戶習慣已然形成,二是即便Google和Facebook被踢出,也沒有更好的選擇替代它們。
但李開復強調,這樣的努力是偉大的。
他的觀點是可以試,不過可以開發一個完全符合要求的應用,然后先在試點地區驗證,有可行范式再大規模推廣。
李開復認為更務實的態度是先讓新事物試水,然后有問題時及時糾錯。
他認為中國科技之所以能快速崛起,跟這樣的務實態度密不可分。
但歐洲的GDPR新規,并沒有建立在“技術機遇”的基礎上,這樣的“理想主義”更像是政治家、道德學家和律師為主設立的,在可行性和可能性方向,對AI技術發展并不利好。
數據治理是不是重要問題?李開復認為不用贅言。
但歐洲GDPR這樣的做法,就像堂吉訶德的精神一樣,在不理解技術、尊重技術的基礎上,硬做一件不可能成功的事情。除了“拋磚引玉”的作用,真正能發揮的效力有限。
也有人在Twitter上反駁李開復,說GDPR新規更能展現歐洲發展AI的思路,追求質而不是胡亂追求量。
李開復不認同。
他覺得這不是質與量的問題,因為如果數據標注做得好,質量不佳的數據就會被自動忽略,但提前對數據硬性劃分,顯然不是符合AI技術規律的做法——理想主義很好,但根植于技術才有機會,即得腳踏實地。
△2018年AI 100公司,同樣中美為主
歐洲公司競爭?換道超車
最后,李開復也被問及歐洲創業公司與中美競爭的策略。
這位微軟和Google的前高管認為,歷史的經驗是另起爐灶。
Google不是因為打造了更好的操作系統而擊敗微軟,Facebook也不是因為更好的搜索引擎與Google競爭。
最好的方式是圍繞基礎設施,在新賽道上換道超車。
而且近幾年微軟“刷新”的故事也值得參考。在于Google競爭多年后,微軟剛剛用Chromium取代了自己的Edge瀏覽器的核心。
但在市值上,微軟又超過了Google——靠的是云計算——一個新賽道。
所以歐洲公司的競爭策略,正面挑戰中美巨頭企業并不現實。
然而也不意味著“壟斷者”永遠不可被挑戰,如果歐洲創業公司想實驗,最好能在基礎設施相對有限的地方開始試水,建立起一套自冾的閉環生態。
此外,李開復也覺得可以“對癥下藥”,參照目前硅谷和中國經驗。
比如創投環境培植,而且本身就有很多優秀的歐洲VC在硅谷,要不惜代價鼓勵他們回歸歐洲或投資歐洲,學習中國的成功經驗,而不是去做一堆主權基金。
同時鼓勵創業者另起爐灶,既然GDPR已經施行,那是否能在GDPR基礎上創造出一批“歐洲App”?即便只在歐洲,也已市場足夠。
也要在產學研鏈條上下功夫,現在比較起來,歐洲AI的科研能力并不低,但歐洲AI教授的收入卻遠不能與美國、加拿大比較,人才就會流失。
最后,打造一批“頭雁”企業,讓人才、資本和生態運轉起來,如DeepMind這樣優秀的AI公司,作一家獨立的歐洲公司和作為一家谷歌子公司,意義是完全不同的。
總之,歐洲也并非毫無機會,但要學習中國更務實一些。
One more thing
雖然在采訪中,李開復最看好的還是中美,但對于“第三名”,他沒有明確表態。
如果按照中美形成平行宇宙的歷史經驗和個中特點,你覺得潛力最大的是誰?
印度?東南亞?南美?加拿大?
或者不會有真正意義上的“第三名”,中美平行宇宙就是全世界?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李开复:不是言AI必称中美,而是欧洲太堂吉诃德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OMG!又一个频繁FullGC的案例
- 下一篇: 业界 | 5个步骤开启你的数据科学职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