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智慧城市
這一個月,因為工作關系,我接觸到了“智慧城市”這個概念,這里打算把這一個月來對智慧城市的認知和“感受”記錄下來,算是一個小的總結吧,希望能給大家帶去點營養。
一、歷程
關于智慧城市,我也是從零基礎開始起步的。
這一個月來,我有幸聆聽了IBM大中華區智慧城市首席規劃師岳梅櫻博士關于智慧城市的理解;粗讀了岳博士主編的兩本有關智慧城市的書《智慧城市頂層設計方法論與實踐分享》和《智慧城市:實踐分享系列談》;拜讀了心理咨詢師王成威老師關于智慧城市建設的頂層規劃思路;與中國電科五十四所的專家們討論過智慧城市建設方面的合作;與公司內部咨詢策劃同事一起了解了沈陽智慧城市建設的實際情況以及我們公司的參與情況;搜索和瀏覽了大量網絡資料,算是對智慧城市,尤其是有中國特色的智慧城市建設有了一些初步的認知。
?
二、智慧城市到底是個什么鬼?
我參加岳博士交流會的那天恰是我接觸智慧城市概念的第九天,而那時也恰是岳博士在大中華區推動智慧城市建設的第九年,差距有那么一點大哈^_^。
智慧城市到底是什么?很多人愿意以“沒有標準定義”來開頭,然后再給出自己的定義^_^。從城市發展的角度來說,智慧城市是“城市”發展的一個階段。在這個階段里,城市總體呈現出一種比之前各個階段更為高級的形態。特別古老的城市階段我們就不提了,想了解城市起源和發展的朋友可以看看美國著名學者劉易斯·芒福德的《城市發展史》。我們主要來說說近二十年左右的現代城市。
按照岳博士的城市斷代(由于城市發展水平不同,有些城市在各個節點有重疊,就像中國的工業化和信息化建設就是重疊在一起的一樣),現代城市發展經歷了如下幾個階段:
1、數字城市
數字城市開啟了城市發展的數字化階段,是城市發展史上的新紀元。數字城市概念起源于美國政府提出的“數字地球”。數字城市旨在通過先進的IT技術和網絡技術將以物理形態存在的城市的各種信息存儲到磁盤上,形成一個數字化的虛擬城市?;谶@些數字化后的信息,政府可以通過信息化手段來提高各行業管理效率和服務質量,并基于互聯網形成初步的業務協同,提高城市運行效率。這一階段起始于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末,并一直持續至今。不同的城市由于自身發展的水平差異,數字化的程度也有不同。
2、無線城市
提到無線城市,人們便想到了遍布大街小巷各個店鋪中的各種Wi-Fi,各種運營商4G網絡!沒錯,這就是無線城市在城市人們生活中的真實投射。無線城市讓人和物更容易、更快捷、更高速的接入到城市網絡和互聯網中。滿足了城市居民的社交需求,同時也讓以前不能采集得到的數據(包括物產生的數據和人產生的數據)源源不斷的匯聚到城市管理者那里以供分析、挖掘,輔助管理者決策。無線城市的概念依舊發起于美國,起始于2004年美國費城的“無線城市”計劃,并一直持續至今。像“寬帶中國”戰略都可以理解成我們無線城市建設的一個組成部分。
3、智慧城市
有了數字城市和無線城市的鋪墊,才會有智慧城市概念的出現。前面說過:智慧城市是城市發展的更高級形態。這里所謂的“高級”就是在無線城市感知的和收集的、數字城市存儲的數據上面加入了一個“智慧”的輔助處理過程,以幫助城市管理者和運營者們快速準確的做出決策。當前階段這個“智慧”主要就是通過大數據相關技術和機器學習實現的。智慧城市來源于2008年美國的那個藍色大塊頭IBM提出的“智慧地球”概念,并在其后的若干年里得到全球城市管理者和建設者的認可。從現如今至未來的一段時間內,全球大部分發達城市都會處于智慧城市這一發展階段。
智慧城市在全球的發展離不開IBM的大力推廣。IBM為何要提出“智慧城市”呢?段子中的說法是這樣的:自從IBM歷史上最偉大的CEO之一:郭士納帶領IBM轉型并走出泥潭之后,IBM進入了一個黃金發展期,股價連連攀升。IBM繼續穩固其在金融、保險、通信等行業的領頭羊位置,但在在面對城市、面向政府公共事業,IBM的開拓并不是那么順利。而“智慧城市”讓IBM有機會直面城市,直面政府核心,找到新的業績增長點。
智慧城市離不開IBM,但IBM卻是可以“拋棄”智慧城市的。你可能也逐漸感覺到一個奇怪的現象:”IBM在媒體上已經很少提及智慧城市了”,這是因為IBM已經進入了城市發展和建設的下一階段:認知時代(the cognitive era)。IBM的藍色基因存活百年(1911年開始),它可不是白活著。歷史上IBM經歷了幾次波谷,無不是在自我調整中完成自我救贖。偉大的藍色巨人總是那么先知先覺,在今天公司業績再次進入一個下行通道時,再次主動尋求轉型,將戰略切換到“云+認知”的方向上去了。
如果說智慧城市是通過當前的大數據分析、挖掘,初級機器學習等技術充當“智慧”的話,那IBM的認知時代中的那個“智慧”的代言人就是IBM的Watson。Watson就是一段人工智能程序(背后可能是一個集群支撐),它的前身“深藍”戰勝過國際象棋世界冠軍,它自己則在美國智力節目Jeopardy!上擊敗兩位人類選手取得冠軍。IBM已經將其應用于全球認知商業行業解決方案中,通過API支撐關系抽取、性格分析、情緒分析、概念擴展及權衡分析等智能特性。根據岳博士透露,IBM的認知計算已經開始應用于輔助法官斷案和醫生臨床診斷等行業中去了。
巴西里約的城市運營中心?
三、有中國特色的智慧城市建設
彭明盛于2008年提出智慧地球(smart planet),后演變出智慧城市概念。之后,IBM開始在全球布道,大政府模式的中國大陸地區自然受到IBM青睞。這一時間段也恰逢我國十二五時期(2011-2015),經濟上出現新常態、社會資源(人、財、物)面臨更有效、更合理的重新配置,國家提出了新城鎮化建設的目標,于是智慧城市這件漂亮的外衣就穿到了中國各級政府的身上,這也符合我們一貫跟在國外先進概念屁股后面走的模式。
近幾年,智慧城市在中國可謂是“遍地開花”,你在搜索引擎中搜索“智慧+城市名”,你總是能找到各地關于智慧城市建設的xx年-yy年總體規劃、實施規劃、行動方案或頂層設計之類的文檔,尤其是一線城市、國家中心城市、省會城市以及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小城市。那么中國的智慧城市建設到底處于一個什么樣的水準呢?下面從主流思路、推動力量和建設效果等幾個方面說明一下。
1、中國智慧城市建設所處階段
中國的信息化具有起步晚、起點高的特點,中國工業化和信息化建設同步并行進行。與此類似,智慧城市與無線城市、數字城市的建設也是重疊并行的,只是在對外的叫法上我們現階段多統一采用了“智慧城市”這一更高形態。
智慧城市概念自身也在不斷演化,伴隨著技術的進步,始作俑者IBM在中國智慧城市建設的理念上也有過從1.0到3.0版本的幾次演化。和中國經濟的地域發展差異很大一樣,中國各地的智慧城市建設水平也是參差不齊的。一線城市以及一些國家中心城市經濟相對好,基礎設施優越,智慧城市建設走在了前面,已經開始著手按照3.0的理念建設了;而其他城市可能還處在智慧城市1.0版本徘徊:基礎設施還不完善,網絡無法延伸到城市各個角落。這些城市沒有能力做更高版本的智慧城市。因此,智慧城市建設在中國會是一個長期的存在。
2、當前中國智慧城市建設主流思路
隨著中央政府將智慧城市寫入十三五規劃,智慧城市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政策眷顧。智慧城市建設正在將重點從城市基礎設施和平臺建設向數據互聯互通、數據運營和城市運營方面轉變,思維也逐漸從行政化走向市場化,這也是當前中國智慧城市的主流思路。政府的數據是智慧城市建設的靈魂,得數據者得天下。各大智慧城市廠商在與合作建設智慧城市時,也都希望能拿到各委辦局的數據,并基于這些數據進行運營和創新,找到城市經濟的新增長點;同時有了這些數據,廠商可以開發出更惠民的應用,讓城市里的居民感受到“智慧”的氣息。但從實際效果來看,政府數據開放雖然逐漸破冰,但政府開放數據之路還會很漫長,坎坷還有許多,需要一些耐心。
3、智慧城市建設的三股力量
中國智慧城市建設由三股力量推動。
首先自然是政府。城市的管理和發展是政府的首要職責,智慧城市是政府給城市發展選擇的一個方向。政府在智慧城市中扮演著絕對的主導角色,無論是政策導向、法規支撐、資金投入、協調合作還是數據來源,離開了政府一切都玩不轉。
其次是傳統電信運營商、主機和網絡設備提供商、基礎設施云服務大數據服務提供商、解決方案提供商和集成商。比如聯通、電信、浪潮、華為、中興、東網科技、神州數碼等。這些廠商是每個智慧城市建設的重要建設者、技術支持者和運營參與者。
最后是大體量的互聯網公司,比如阿里、騰訊等。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自己的產品已經涵蓋了大部分城市人口,因此它們可以另辟蹊徑。他們可以利用用戶優勢、入口優勢(支付寶、微信)和技術優勢打造類城市超級App,讓生活在城市中的人們感覺更加智慧。當然這些公司也在尋求與政府的直接合作,但效果似乎并不是那么好。也許是這些公司的價值觀與政府的低效、官僚有沖突吧。
4、智慧城市的建設效果
智慧城市涉及方方面面,其建設的主要目標是優化政府行政管理(善政)、改善民生(惠民)和持續推進城市經濟發展(興業)。因此,智慧城市的建設效果絕不僅僅是市民直觀感受到的那些。當然民眾的直接感受是評價智慧城市建設效果的最重要指標之一:出行方便了、路不堵了、到政府部門辦事省心省時了、跑醫院不用找黃牛了、生病的孩子在家里就可以通過視頻參與到學校的課堂中了,這一切都是智慧城市建設效果在人們真實生活中的投射。
最新的智慧城市建設思路強調頂層設計,強調建立智慧城市評估指標體系,通過這些指標數據可以從微觀層面反映出智慧城市建設的效果,尤其是對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
5、與歐美智慧城市建設的差異
智慧城市概念來自歐美,想必歐美在智慧城市建設方面應該領先于我們吧?這個還真不一定。歐美智慧城市的建設思路與中國的智慧城市建設思路有差別。
東西方城市的發展歷程不同,西方城市進入現代化時間更長,基礎設施良好,城市的運行井然有序,他們不需要大動干戈的對城市進行翻天覆地的重構,只需在某一領域或行業做持續優化和改進。因此他們在建設智慧城市時,往往打出的口號面向的都是“點”,也有自己的特色,比如柏林的2020年電動汽車行動計劃(ActionPlanforElectromobilityBerlin2020),注冊用戶可以在大約250平方公里的區域內租用到配備了智能熄火/啟動系統、空調和導航系統的smartfortwo車輛,并根據自己的意愿長時間駕駛這些汽車,然后在運營區域內的任何公共停車場歸還汽車。
但中國在智慧城市建設過程中,一些城市不顧自身的基礎和發展特點,而一味的效仿大而全的智慧城市建設方略,一哄而上,你有我有全都有。基本上一份頂層設計文檔,把A城市的名字改為B城市的名字,就可以作為B城市的頂設方案了。這種建設方式不僅造成了嚴重資源浪費,透支了城市的發展潛力,而且往往是為了智慧而智慧,缺少對城市真實需求的了解,實際效果很差。
歐洲打法和中國打法沒有誰更好之分,只有更適合。這一切都基于城市管理者對自己所管理城市的深入認知,對行政權力使用的精準判斷,對市民需求的深入理解和對產業發展的高瞻遠矚。
從建設模式上來看,歐美以PPP(公私合作關系: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為主,國內則是在近兩年才逐漸在政策上適當寬松,逐步引入PPP,但效果似乎不太理想。因為政府始終以老大自居,執行力弱、缺乏契約精神,不能降低姿態和企業平起平坐,不能做到主體對等,這讓企業顧慮重重。
?
四、FAQ
1、智慧城市有炒作概念的成分么?
可以肯定的說,有。
從商業的角度,IBM等智慧城市解決方案廠商是要從政府分一杯羹的,在概念導入階段,大家都飄在上層,落地的東西很少。
但從一個政府的角度來講,IBM提出的這些概念也確實是未來城市的發展方向,但政府缺乏在這方面的專業知識、技能和人才,需要各個廠商去幫助他梳理思路,形成落地的可行方案。需要注意的是:政府也要尊重城市現實,不要一味的去做那些不必要的高大上的東西。
從民眾的角度,是否智慧并不care。省事省力省錢,讓我happy就ok。
在中國雖然也存在概念的泡沫空間,但中國智慧城市建設總體上應該是健康的。有一些公司是腳踏實地的去考慮如何幫助政府去建設一個智慧城市的。當然商業公司是要謀利的,但這是其應得的。
2、在現有政府行政權力機構設置下,智慧城市能運營做好嗎?
個人對此事表示悲觀。
現有的地方政府機構設置本身就存在各種問題:機構設置重復,職責劃分不清,造成人浮于事,行政干預過多,服務職能弱化,重行政領導,輕便民服務?,F在的機構設置已經成為了阻礙城市快速發展的絆腳石了。如果在智慧城市運營階段,依舊舊瓶裝新酒,只會大大削弱城市的發展潛力。
我們應該把一個智慧城市視為一個由多個互聯互通的子系統構成的單一的宇宙飛船系統,而不是沿用目前這種按領域劃分、條塊兒分割的部門,這樣才能保證智慧城市從全局層面上得到整齊劃一的管理。
但這個問題不是一個廠商或許多廠商就能解決的,需要政府更深刻的認識到這一點才能做出調整。
3、智慧城市最需要什么樣的人才?
城市是一個復雜的有機體,里面有各種人才在各自崗位上工作,從而使城市正常運轉。智慧城市對城市運營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對城市統一指揮人才的需求。這樣的人才就好比星際迷航中企業號的艦長,他要對城市中的每個環節了如指掌,洞察智慧城市匯聚的信息,快速做出正確的決策。所以我們的教育架構在應對智慧城市時,也應該順勢而動,設置城市綜合指揮這樣的專業,專門為城市輸送這樣的人力資源。
?
五、結語
一切僅僅是開始!
? 2016,?bigwhite. 版權所有.
No related posts.
總結
- 上一篇: RabbitMQ 和 Kafka 到底怎
- 下一篇: 再谈 HBase 八大应用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