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参实战】那些优化方法的性能究竟如何,各自的参数应该如何选择?
大家好,歡迎來到專欄《調參實戰》,雖然當前自動化調參研究越來越火,但那其實只是換了一些參數來調,對參數的理解和調試在機器學習相關任務中是最基本的素質,在這個專欄中我們會帶領大家一步一步理解和學習調參。
本次主要講述圖像分類項目中的優化方法的調參實踐,這次與上一期學習率調參的內容是一脈相承的。
作者&編輯 | 言有三
本文資源與結果展示
本文篇幅:3100字
背景要求:會使用Python和任一深度學習開源框架
附帶資料:Caffe代碼和數據集一份
同步平臺:有三AI知識星球(一周內)
1 項目背景與準備工作
上一期我們基于圖像分類任務,對學習率的幾種常見的方式進行了調參學習,這一期我們來實驗不同的優化方法的原理差異以及它們的性能比較。
本次項目開發需要以下環境:
(1) Linux系統,推薦ubuntu16.04或者ubuntu18.04。使用windows系統也可以完成,但是使用Linux效率更高。
(2) 最好擁有一塊顯存不低于6G的GPU顯卡,如果沒有使用CPU進行訓練速度較慢。
(3)?安裝好的Caffe開源框架。
本次的數據集和基準模型與上一期內容相同,大家如果不熟悉就去查看上一期的內容,鏈接如下:
【調參實戰】如何開始你的第一個深度學習調參任務?不妨從圖像分類中的學習率入手。
2 優化方法原理與實踐
下面我們對各類優化算法的基本原理進行講解,并進行實踐。由于本文目標不是為了從零開始講清楚優化算法,所以有些細節會略過。
2.1 標準梯度下降算法
梯度下降算法,即通過梯度的反方向來進行優化,批量梯度下降(Batch gradient descent)用公式表述如下:
寫成偽代碼如下:
for i in range(nb_epochs):
? ? params_grad = evaluate_gradient(loss_function, data, params)
? ? params = params - learning_rate * params_grad
上面的梯度下降算法公式用到了數據集所有的數據,這在解決實際問題時通常是不可能,比如ImageNet1000有100G以上的圖像,內存裝不下,速度也很慢。
我們需要在線能夠實時計算,比如一次取一個樣本,于是就有了隨機梯度下降(Stochastic gradient descent),簡稱SGD,公式如下:
寫成偽代碼如下:
for i in range(nb_epochs):
? ? ?np.random.shuffle(data)
? ? ?for example in data:
? ? ? ? ? params_grad = evaluate_gradient(loss_function example , params)
? ? ? ? ? params = params - learning_rate * params_grad
SGD方法缺點很明顯,梯度震蕩,所以就有了后來大家常用的小批量梯度下降算法(Mini-batch gradient descent),公式如下:
偽代碼如下:
for i in range(nb_epochs):
? ? np.random.shuffle(data)
? ? for batch in get_batches(data, batch_size=50):
? ? ? ? params_grad = evaluate_gradient(loss_function, batch, params)
? ? ? ? params = params - learning_rate * params_grad
平時當我們說SGD算法,實際上指的就是mini-batch gradient descent算法。
SGD算法的主要問題是學習率大小和策略需要手動選擇,優化迭代比較慢,因此有很多方法對其進行改進。
2.2 動量法(momentum)
梯度下降算法是按照梯度的反方向進行參數更新,但是剛開始的時候梯度不穩定,方向改變是很正常的,梯度有時候一下正一下反,導致做了很多無用的迭代。而動量法做的很簡單,相信之前的梯度。如果梯度方向不變,就越發更新的快,反之減弱當前梯度。
公式表達如下:
與SGD的對比如下:
動量法至今仍然是我覺得最為有用的學習率改進算法。那它和SGD的對比究竟如何呢?下面我們來實驗不同的參數,需要在solver.prototxt中修改配置,完整的solver如下,需要修改的地方為標粗橙色部分,后面的實驗同理。
net: "allconv6.prototxt"
test_interval:100
test_iter:15
base_lr: 0.01
lr_policy: "step"
stepsize: 10000
gamma: 0.1
momentum: 0.9 ##動量項配置
weight_decay: 0.005
display: 100
max_iter: 100000
snapshot: 10000
snapshot_prefix: "models/allconv6_"
solver_mode: GPU
下圖是實驗結果對比:
我們可以發現,m=0.9時確實取得了最好的效果,m=0時效果最差,對于大部分的任務,我們在配置這個參數時也不需要修改,就采用m=0.9。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调参实战】那些优化方法的性能究竟如何,各自的参数应该如何选择?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调参实战】如何开始你的第一个深度学习调
- 下一篇: 【总结】有三AI秋季划模型优化组3月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