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三AI从来不追热点,信息越多学的越慢
周一又到了,大家又開始緊張的工作和學習。前面有三已經說過我們的作死三原則中的“不接廣告”,“不轉文章只做原創”,今天來談談最后一個問題,“不追熱點”。
文/編輯 | 言有三?
1 技術人員不應該只做一個看客
曾經GitHub上面的一個996項目+馬云馬老師“修來的福報”論,知乎兩天突破2千萬閱讀量,公眾號火了將近半個月,幾乎人人轉發,可是熱鬧過后你收獲了什么?有什么東西改變了嗎?技術圈雖然沒有娛樂圈玩的溜,每隔一段時間還是會有熱點發生,可惜對于提升技術有用的很少。
幾年前我曾經仔仔細細去翻閱了一個月的機器之心/新智元等公眾號的文章,試圖跟上它的節奏(技術+工業界發展),后來發現存在兩個問題。
第一個,覆蓋范圍太廣了,就算每天只是看這幾個號的文章,也根本不可能跟上,就像猴子下山摘玉米那個故事,看到了新的又想去關注一下,最后都是一場空。
第二個,東西太散亂,終究還是只能當作信息媒體來閱讀,如果較真反受其亂影響學習。
媒體寫文章的套路就是xx機構xx大神取得了xx牛皮的效果,大部分訂閱者先被xx機構吸引,再被xx大神吸引,然后去文章里看兩張xx圖,看一下評論,開始討論。
它給人一個錯覺,學到了很多東西,漲了很多見識,但是可惜,往往并沒有,信息不等于知識,瀏覽不等于學會。
一個初學者,很容易就被媒體制造的各種“重大突破”帶節奏,中了“信息毒品”。建議剛開始的時候盡量少看,不然往往過了很長的一段時間后,還作為一個看客在圈外游蕩,沒有真正學習到系統性的知識。
2 信息越多學的越慢
程序員查一個bug,可能下意識點開很多回答,然后去匹配答案,總想最快解決問題,有時候沒有認真思考bug后面的深層原因,下一次依舊會踩坑。
還有一種現象,同樣的一個問題可能有多個開源項目解答,但是每一個跑起來都會有點小問題,一個跑不通就想著換下一個,最終發現一個都沒搞成,還不如老老實實解決一個項目中的問題。
一方面選擇太多了,人的思維惰性就容易發作,解決問題采取匹配答案式而不是思考。另一方面信息太多產生了浮躁,看到送1000G學習資料的就想去收集,然后這些就成為了“收藏但是不看”系列。
有三現在每天頂多看5個公眾號的文章,大部分非技術文章都只看一下標題,只有深入技術本身,才有足夠的評判能力。
3 有三AI平臺定位
其實我跟大家解釋過,有三AI不是媒體,也不是論壇,而是正經的教育平臺,我們一年幾百篇文章,全部都是原創,而且是成套的系列原創,每一篇文章都是仔細推敲過的。
可以參考文章:【雜談】怎么使用有三AI完成系統性學習并賺錢
我們的目標群體就是真正要學習這一行知識的局內人,不是看客。有三離職如果只是做一個媒體,那就是以己之短搏人之長了。
為什么要做各種各樣的技術專欄從簡到難講述問題,既花掉了很多的時間,閱讀量又不討喜,就是希望大家根基要穩。有些東西其實你現在看起來落后了,以后追趕起來舉一反三快得很。
最近很多朋友都在忙于秋招,作為線上面試官也面試了一些同學,關注了一些消息,發現大家的思維還在面經上。這也沒什么問題,面試本來也是應試,套路依舊在。
但在這個過程中許多同學忘記了去夯實自己的基礎,而是發力于多跑幾個項目,每一個深度都不夠,華而不實。
其實不管是老師還是好的技術boss,更看重的是知識根基是否扎實,潛力如何。而不是當下了解了多少東西,能夠侃侃而談多少東西。
因為你的天花板,由代表內功的知識基礎決定,靜下心來學習吧。
轉載文章請后臺聯系
侵權必究
【完結】深度學習CV算法工程師從入門到初級面試有多遠,大概是25篇文章的距離
【完結】優秀的深度學習從業者都有哪些優秀的習慣
【完結】給新手的12大深度學習開源框架快速入門項目
【完結】總結12大CNN主流模型架構設計思想
【知乎直播】千奇百怪的CNN網絡架構等你來
【AI不惑境】數據壓榨有多狠,人工智能就有多成功
【AI不惑境】網絡深度對深度學習模型性能有什么影響?
【AI不惑境】網絡的寬度如何影響深度學習模型的性能?
【AI不惑境】學習率和batchsize如何影響模型的性能?
【AI不惑境】殘差網絡的前世今生與原理
【AI不惑境】移動端高效網絡,卷積拆分和分組的精髓
【AI不惑境】深度學習中的多尺度模型設計
【AI不惑境】計算機視覺中注意力機制原理及其模型發展和應用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为什么有三AI从来不追热点,信息越多学的越慢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知识星球】从SVM对偶问题,到疲劳驾驶
- 下一篇: 【每周CV论文推荐】 掌握残差网络必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