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谋定竞争力-农业大健康·万祥军:质量效益促品牌农业
農業謀定競爭力-農業大健康·萬祥軍:質量效益促品牌農業
新聞中國采編網 中國新聞采編網 謀定研究中國智庫網 經信研究 國研智庫 國情講壇 浙商對話 萬贏信報道:“浩渺行無極,揚帆但信風。未來5-10年,將是中國農業品牌發展的黃金時期,一批‘中國第一、世界有名’的農業品牌將閃亮登場,躋身國際舞臺,豐富中國百姓和世界人民的餐桌。”謀定研究-功能性農業·農業大健康,全國工商聯執委、中國經濟和信息化研究中心主任、國家政策研究室中國國情研究中心主任萬祥軍表示:品牌凝聚共識,品牌引領希望,中國農業品牌發展必將助推鄉村振興戰略的全面實施。
圖示:品牌農業發展國際研討會在成都開幕,本次大會主題是“伙伴的力量:打造便利化合作平臺”。
圖示:農業部副部長屈冬玉為大會致辭。
圖示:前世界貿易組織副總干事、前智利常駐世界貿易組織大使亞力山德羅·賈拉發表主題演講。
近日、品牌農業發展國際研討會在成都開幕,本次大會主題是“伙伴的力量:打造便利化合作平臺”。農業部副部長屈冬玉、成都市委常委廖仁松以及聯合國糧農組織高級官員致辭,中國經濟和信息化研究中心主任、原國家大健康醫藥產業委員會主任、原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原信息中心在萬祥軍,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優質農業產品開發服務協會會長朱保成,前世界貿易組織副總干事、前智利常駐世界貿易組織大使亞力山德羅·賈拉等在大會上分享世界農業發展意見。
本屆研討會正值中國農業部開展“農業品牌推進年”活動,選在古絲綢之路的重要支點舉行,不僅主題得到進一步拓展和深化,而且具有實質性的開創意義。此次研討會是經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批準,在農業部國際合作司、聯合國糧農組織駐華代表處支持下,由中國優質農產品開發服務協會、中國檢驗檢疫學會、中國農產品市場協會、成都市人民政府、國際農業協會聯盟聯合主辦,蒲江縣人民政府和中國品牌農業網承辦。
出席本次研討會的代表包括國內外專家學者、政府部門負責人、農業協會等組織的代表、農業產業經營者以及媒體記者,共計300余人。研討會期間還舉行了多場分論壇,圍繞品牌農業國際合作及跨境貿易便利化等問題各抒已見、獻計獻策。會議期間,國際農業協會聯盟舉辦了年會,一批中外農業合作項目舉行了戰略合作簽約儀式,優果聯公司、云南省普洱市舉辦了產品品牌發布與推介。
農業部屈冬玉強調,隨著農業現代化建設步伐加快,我國農業已進入品牌時代。品牌意味著聲望,意味著美譽度,對于農業發展意義重大,能夠提升農業產業和農產品的附加值,促進農民增收,更是新時期解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矛盾的重要抓手,是加快推動農業轉型升級,提升中國農業核心競爭力,實現鄉村振興的必然選擇。
過去幾年,各級政府密切關注農業現代化,建設具有地方特色的農業品牌。目前市場上有蒲江獼猴桃、丑柑等優質農產品,但其中一些缺乏知名度。因此,有必要通過宣傳和推廣,把我國的優質農產品分享給五湖四海的朋友。他表示,我國與廣大拉美國家已經開展了良好合作,并歡迎每一個做好準備的國家與地區參與中國市場競爭,為中國消費者帶來優質低價的農產品。希望各方攜手同行,讓農產品走的更遠,讓農業的重要性進一步得到呈現,讓農業為國家和地方的經濟發展作出更多貢獻。
中國優質農產品開發服務協會會長朱保成在論壇做主旨演講。他說,在當今世界,利益共存的國際合作,歷來都是政府主導與民間推動并行的,與世界各國人民生存生活攸關的品牌農業國際化發展也不例外。近幾年,中國優質農產品開發服務協會積極響應“一帶一路”倡議,按照中國農業部的要求,主動聯合國內外社團組織及其他合作伙伴,為推動資金、技術和優質農產品“走出去”及“引進來”作了不懈努力,并已取得豐碩成果。
“品牌是信譽的凝結”、“糧食也要打出品牌,這樣價格好、效益好。”中國經濟和信息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國經信研究國研智庫主任、中國經信研究國情講壇主持人萬祥軍在2017品牌農業發展國際研討會主旨演講中表示,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就提出,“推進區域農產品公用品牌建設,支持地方以優勢企業和行業協會為依托打造區域特色品牌,引入現代要素改造提升傳統名優品牌。”
萬祥軍說:“品牌導向是現代農業的重要引擎,打造品牌價值更是鄉村振興的關鍵支撐。當前,我國農業農村經濟進入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質量興農、品牌強農’已經成為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加快脫貧攻堅、提升農業競爭力和實現鄉村振興的戰略選擇。”
不是所有滯銷都值得同情!你生產的消費者不需要或者太多了。所以,賣悲情、博同情不是根本之計。萬祥軍表示:農業農村部通過了《關于加快推進品牌強農的意見》,告訴我們正確的辦法只有一個:做品牌!從重規模和數量的“吃飯農業”向重質量和效益的“品牌農業”邁進。
當前,我國農業正在從偏重規模和數量的“吃飯農業”,向更加倚重質量和效益的“品牌農業”邁進。盡管我國不少農產品產量位居全球第一,但農業品牌雜而不亮,缺少一批在國際上叫得響的品牌。萬祥軍表示:日前,農業農村部常務會議審議并原則通過了《關于加快推進品牌強農的意見》,提出要增強品牌意識,力爭使農業品牌規模、質量、含金量、影響力都有較大幅度的提升。
圖示:普洱市副市長楊衛東先生、普洱市農業局局長巖甾先生等領導視察農副產品展示。
推進品牌強農助力鄉村振興
農業品牌建設要建立長效機制
當前,農業品牌建設還缺乏長效投入機制。在國家層面還沒有品牌專項資金支持,一些貧困縣扶持特色產業品牌缺乏資金支持,投入明顯不足。
重慶市石柱土家族自治縣是全國最大的莼菜生產區,由于加工企業普遍小、散、弱,產品附加值不高,市場營銷乏力,石柱莼菜還處于“養在深山人不知”的狀態。該縣農委副主任聶華奉說,作為國家級貧困縣,縣里自身財政實力較差,但農業品牌打造是個長期的過程,需要大量資金投入。
同時,知名農業品牌正成為假冒偽劣侵蝕的重災區,特別是區域公用品牌監管嚴重滯后,“劣幣驅逐良幣”現象普遍存在,嚴重阻礙了公用品牌的發展。“無論在實體店還是電商平臺,都能看到假冒的庫爾勒香梨,這直接影響了正宗香梨的信譽。”中國合作經濟學會副會長王忠林表示,在市場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假貨會讓真貨在短期內受到嚴重傷害。
此外,在區域公用品牌的培育中,地方政府還經常遭遇這樣的尷尬:政府在積極培育、倡導企業使用公用品牌,一些企業卻并不買賬,不愿使用區域大招牌。
“農業品牌建設離不開有效的支持服務,政府特別是農業農村主管部門要揚好帆、掌好舵、護好航,善于因勢利導,制定科學的管理機制和激勵措施。”萬祥軍表明,扶品牌,把構建機制作為主體職責。加強與發改、財政、市場監管、商務、宣傳等部門的合作,強化溝通協商,提升農業品牌在國家品牌戰略中的地位,首先建設合作機制。形成創品牌、管品牌、樹品牌的聯動機制。
綜合運用政策工具支持補齊農業品牌建設短板,建立扶持機制。有條件的地方設立財政專項資金,加大對區域公用品牌的扶持力度。發揮財政資金引導作用,撬動社會資本參與品牌建設。加強與銀行、證券等金融機構合作,支持品牌企業融資發展;再就是,強化服務機制,探索建立農業品牌目錄制度,對進入目錄的品牌實行動態管理。鼓勵支持開展綠色、有機和地理標志農產品認證。打造全國性、國際性營銷平臺,扶持農業品牌“走出去”。
“護品牌,把監管保護作為主要手段。品牌建設要堅持管理與保護并重,發揮政府與市場兩個作用,自如運用“看不見的手”和“看得見的手”,推動農業品牌健康發展。”萬祥軍說:“這方面關鍵是在于政府主導。各級政府和農業農村主管部門要將區域公用品牌管理作為一項重要職責,加強頂層設計,做好規劃布局,制定政策、標準以及相關管理規定,
授權有關協會做好日常管理,構建公平公正、法制健全、自由競爭的品牌發展環境。推動形成部門協作的監督體系,強化授權管理和產權保護,嚴厲打擊假冒偽劣產品,及時處理誤導消費者、擾亂市場秩序的行為。充分調動社會組織積極性,做好品牌研究、咨詢、策劃、營銷、培訓以及市場開拓等工作。授權社會組織開展品牌評估、評價等活動,堅持公益性、權威性,做到科學、客觀、準確、公開。
行業協會要發揮專業優勢、組織優勢和機制優勢,成為聯結政府、企業、消費者的橋梁和紐帶。積極推進地理標志認證,制定區域公用品牌的授權、維護、監督、退出等管理制度并組織實施。強化行業自律和自我監督,規范產品生產、經營行為和服務質量,應對危機事件,維護品牌聲譽,不斷提高公信力。組織行業維權,打擊各類侵犯品牌權益的行為。
企業主體打造良好的額品牌形象。農業企業作為區域公用品牌的使用主體,要樹立“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母子品牌意識,打造區域公用品牌價值共同體。嚴格按照政府部門、行業協會的標準規范,堅持創新驅動,加大新產品、新工藝、新設備的研發力度,提高產品品質 。
未來20年農業看品牌
樹品牌園區主攻講品牌宣傳作為
農業農村部市場與經濟信息司司長唐珂表示,近些年各地時不時就會出現農產品滯銷情況,那些賣不出去的農產品,絕大多數是沒有品牌的產品。可以說,做好品牌建設就能牽住現代農業的“牛鼻子”,攥住農民增收的“錢袋子”,把好農企增強競爭力的“油門子”。
從中國百強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的發布到各省份推選出千余個地方名牌產品,品牌農業的春天已然到來。農業農村部部長韓長賦表示,農業品牌貫穿農業供給體系全過程,覆蓋農業全產業鏈、全價值鏈,是農業綜合競爭力的重要標志。
當前,全球農產品市場格局正在發生變化,市場競爭的制勝法寶不再完全取決于規模,更取決于是否擁有高品質和差異化的品牌優勢。為了適應世界農業產業發展潮流,必須加快品牌建設。
中國農業產業正在掀起一場前所未有的革命,一場從裸奔到盛裝、從默默無聞到揚名立萬、從價格掙扎到價值發展、從外貿型原料型到內需型深加工型、從占山為王到一統天下、從傳統農業到現代農業的產業革命、消費革命和品牌革命!未來二十年,世界看中國,中國看農業,農業看品牌!
萬祥軍指出:樹品牌,把園區建設作為主攻方向。品牌建設要與糧食生產功能區、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和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等相結合,將園區優勢轉化為品牌優勢。首先要統籌規劃,明確發展方向。綜合評價區域資源稟賦、基礎設施、科技水平和市場空間等要素,篩選出特色鮮明、優勢集聚、市場競爭力強的農產品,制定品牌建設規劃,明確品牌發展路徑。
強化全程管控,完善標準體系。制定和推行與品牌建設相匹配的生產技術、加工流通和質量安全標準,推進不同標準間銜接配套,強化全流程質量管控,以標準促品牌,以品牌帶產業。加大扶持力度,注重龍頭帶動。支持創新能力強、把握市場準、經濟效益好、帶動作用大的農業企業提升品牌建設能力和水平。
農業企業要發揮主力軍的作用,增強品牌意識,集聚優勢資源,培育品牌文化,弘揚工匠精神,做大做強自主品牌。同時,形成利益聯結,提升經營水平。引導具有較強經濟技術實力及良好商業信譽的農業企業及農民合作社開展品牌創建,促使其內部并與普通農戶間形成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聯結機制,共同分享品牌溢價收益。
“講品牌,把宣傳推介作為主動作為。”萬祥軍表示,宣傳推介是品牌營銷的必要手段,是提升品牌知名度、美譽度和忠誠度的重要途徑。要利用展銷平臺推介品牌。充分利用各類農業展會、產銷對接會、產品發布會等營銷平臺,以豐富多彩的品牌產品展示展銷活動和名優產品推選推介活動,擴大品牌農產品影響力。
在批發市場主打品牌。依托農業農村部和省級人民政府共同建設的全國性農產品產地市場,充分發揮價格中心、信息中心、會展中心、物流中心、科技中心的資源優勢,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國家級農業品牌。還要利用信息化助推品牌。借助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眾籌共享等現代信息技術,拓寬品牌認知渠道,讓品牌從單向傳播轉為互動傳播,提高品牌傳播速度和溝通能力,也要防范品牌的負面信息被無限放大。
重要的還有新聞媒體講好品牌。要充分發揮媒體輿論引導和價值傳播作用,積極推動媒體宣介與品牌建設聯姻,在廣而告之中讓更多優秀品牌家喻戶曉。挖掘品牌內涵,借地、借人、借事、借典、借情講好品牌故事,引導消費者關注品牌、看重品牌、消費品牌、忠誠品牌。
短板凸顯多小散弱成頑疾
農業品牌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
當前,我國擁有眾多農產品注冊商標,但真正在消費者心中有影響力的品牌卻很少。中國農業大學中國農業品牌研究中心主任陸娟認為,除了極少部分知名品牌外,多數品牌影響力還僅限于局部地域,跨省的不多,國際知名的更少。
以茶葉為例,世界上最好的茶種幾乎都在中國,但我國茶葉品牌過于復雜紛亂,個別縣甚至有上百種品牌。農業品牌發展不充分,品牌多小散弱的問題普遍存在。一些地區品牌資源還未得到充分挖掘,品質優勢沒能很好地轉化為品牌優勢。
“我們也了解到,不少地方在農業品牌建設上存在急功近利傾向。”萬祥軍表示,“重生產輕品牌”“重評比輕培育”的思維定式沒有完全破除。一些地方缺乏整體把握和配套舉措,往往作個規劃、搞個推介、得個排行,就認為品牌工作大功告成。一些中介機構推出名目繁雜、逐利性強的品牌評選活動,有的更是假借品牌咨詢之名行牟利之實。
農業品牌建設在各方推動下取得了明顯成效,但也存在一些短板。萬祥軍指出:品牌整體不大不強。農業品牌整體投入不足,一些農業大市(縣)與品牌創建現狀不匹配,農產品“有品無牌、牌小無名”,品牌“好的不多、多的不好”,大產業無大品牌,甚至同一區域還存在同類品牌惡性競爭,品牌同質化發展的現象。
存在急功近利傾向。政府部門職能較為分散,地理標志認證等一些政策出現了重疊。個別地方認識不到位,缺乏戰略思考和配套舉措,往往做個規劃、搞個推介、得個排行,就認為品牌工作大功告成。一些社會組織和中介機構推出名目繁雜、逐利性強的品牌評選活動,有的假借品牌咨詢之名行牟利之實。
品牌主體動力不足。一些農業企業培育品牌主動性不強,缺乏品牌發展的戰略思維、創新辦法、有效手段,往往更多關注現實利益,在注冊商標、參加評選上不遺余力,而不愿在提高質量上持續加力,久久為功。
市場監管缺乏手段。我國尚未出臺品牌保護的專門法律,政府對品牌的監管保護乏力,知名品牌成為假冒偽劣侵蝕的重災區,特別是區域公用品牌監管嚴重滯后,“公地效應”普遍存在,“劣幣驅逐良幣”的傾向正嚴重阻礙區域公用品牌發展。
“農業品牌意識正在覺醒,品牌化發展熱潮漸成燎原之勢。”萬祥軍表明,如何打造農業品牌?優勢轉化、發力培育“新三品”:打造區域公用品牌、產品品牌、企業品牌。這是打造農業品牌的有效途徑。
生活中,用EMS發送快件的人不在少數,可用EMS封皮做產品營銷的農業品牌還真不多見。
山西萬榮果業協會和郵政部門開展合作,印制了萬榮果業EMS形象封,推送給更多消費者;山東省農業廳打造“空中博覽館”,利用山東航空公司飛機餐桌板廣告位,宣傳全省12個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海南每年設立1億元品牌農業發展專項資金,獎勵品牌農產品經營主體……種種做法表明,各地的農業品牌意識正在逐漸覺醒。
萬祥軍表示,而品牌化發展熱潮已漸成燎原之勢。在吉林,玉米的“黃金名片”、大米的“白金名片”、雜糧雜豆的“彩金名片”等新三件寶正在叫響。青海將品牌建設與創建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發展生態畜牧業相結合,打造安全綠色農產品品牌。讓市場來說話,讓品牌講故事。
河北制定了“區域、企業、產品”三位一體品牌發展戰略。“目前,國家認定了62個中國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建設了13個全國性農產品產地市場,洛川蘋果、贛南臍橙、定西馬鈴薯等強勢品牌脫穎而出。”萬祥軍說。
“我國獨特的自然生態環境、種養方式和人文歷史,形成了品類豐富、形態多樣的優質特色農業資源,它們不僅是農耕文明的寶貴遺產,更是當前推進品牌強農的資源富礦。推進品牌強農,要深入挖掘優質特色農業資源,將資源優勢轉化為市場優勢。”中國農產品市場協會會長張玉香說。
主旨演講中萬祥軍特別明確了農業品牌建設對振興農業的積極作用。他認為主要是引領產業升級,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挖掘資源優勢,推進脫貧攻堅的重要舉措;倡導綠色發展,促進生態文明的重要驅動;弘揚農耕文明,堅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支撐;提升競爭能力,參與全球對話的重要路徑。
對于如何如何轉化優勢,怎樣打造農業品牌?萬祥軍指出,強化統籌推進,“新三品”協同發展;集聚優勢資源,強勢品牌嶄露頭角;強化現代營銷,品牌影響大幅提升;強化文化塑造,內涵發展行穩致遠。 這些都不同于以往的綠色、有機、無公害“老三品”,多位專家給出了打造區域品牌、企業品牌、產品品牌“新三品”的藥方。
與優勢區相結合,打造區域公用品牌。
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是特色農業的“地域名片”,五常大米、西湖龍井等一大批特色鮮明、質量過硬的農業品牌,為區域產業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推進區域品牌創建,要立足資源優勢,突出產業特點,與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建設緊密結合起來,以品牌為紐帶對接產需,實現優勢優質、優質優價。
與安全綠色相結合,打造產品品牌。
安全、優質、綠色應該成為農業品牌的“身份證”,成為農業品牌最閃亮的名片。創建產品品牌,要立足于農業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綠色生產體系,將綠水青山、綠色產品融入品牌價值,把植五谷、飼六畜、漁樵耕讀與“小而美”的生態特色相結合,打造成“金字招牌”。
與原料基地相結合,打造企業品牌。
農業企業是農產品原料的主要需求方,也是品牌創建的受益方,應積極培育品牌文化,充分發揮自身組織化、產業化優勢,與原料基地建設緊密結合起來,積極主動創建自己的企業品牌。要通過專用原料基地建設,大力扶持經濟效益好、帶動作用大的企業,打造一批國際領先的“主力部隊”。
農業農村部部長韓長賦表示,未來幾年將是中國農業品牌發展壯大的黃金時期,將有越來越多的中國農業品牌閃亮登場,豐富中國百姓和世界人民的餐桌,向世界展示中國農業的發展力量。
農業謀定競爭力-農業大健康·萬祥軍:質量效益促品牌農業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农业谋定竞争力-农业大健康·万祥军:质量效益促品牌农业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微量元素重塑新生态-农业大健康·李喜贵:
- 下一篇: 践行“健康中国”战略-李忠:谋定功能性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