颠覆农业思维-国际农民丰收节贸易会·万祥军:大粮食概念
顛覆農業思維-國際農民豐收節貿易會·萬祥軍:大糧食概念
新聞中國采編網 中國新聞采編網 謀定研究中國智庫網 經信研究 國研智庫 國情講壇 萬權采編:“自古以來人類在解決饑餓問題上,似乎只關注谷物類的糧食作物,把注意力都放在擴大種植面積和提高糧食單產上,這其實是一種狹隘的糧食概念和思維。”謀定研究:對話功能性農業農業大健康大會(國際)農民豐收節貿易會,全國工商聯執委、中國經濟和信息化研究中心主任、國家政策研究室中國國情研究中心主任萬祥軍表示,奇跡的創造,得益于以色列在農業上顛覆了四個“思維定勢”,首先一個就是顛覆了“糧食”的概念。
以色列的種養業在中國聞名多年,中國的大棚種植、滴灌技術,以及現代奶牛養殖、基本上都是學習和引進以色列的。萬祥軍說:“以色列缺水,不種植水稻,大米從泰國進口,其糧食作物為小麥、燕麥、玉米、豆類等。創造世界農業奇跡的以色列,似乎并不把追求糧食單產作為主要目標。”他表明:十幾年前以色列就實現不僅糧食自足充裕,每年還有出口。原因就是他們深刻確立了“大糧食”的概念。他表明,所謂的“大糧食”,就是把人類所吃的瓜果蔬菜、肉、蛋、奶等食物全部納入“糧食”范疇。這類食品吃多了,自然就減少對傳統的谷、麥、豆三大類農產品的需求。
以色列國呈狹長地帶,幾乎三面環山,一面臨地中海。氣候干燥,山多地少,土壤基本沙化或沙漠化,幾無良田,一眼望去,植物種類不多,不像歐洲、美洲以及中國東北地區有那樣的大平原。一小塊一小塊的農田,與中國南方很相似,而干旱的地方則與中國大西北相似。
然而,僅僅幾十年的時間,以色列的農業人口就從45%下降到1.5%左右。如果僅為自給而不是把大量瓜果蔬菜出口到歐洲、俄羅斯,直接從事農業的人口可能還會下降。這不能不說是世界農業的一大奇跡,為很多缺糧國家提供了很好的借鑒。
上個世紀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中國農業的宗旨是“以糧為綱”,甚至政府下令可以種植谷物類作物的地方,只能種水稻、玉米、大豆等,不允許種植其它經濟作物,結果是全國從六七億到約十億人口的肚子都餓得呱呱叫。雖然城市里的成人每月定額供應糧食14公斤,小孩9公斤,但幾乎每個家庭都吃不飽。印象最深的是,家家戶戶都有一個陶瓷大米缸,職工每月一領到工資,第一個動作就是買米回家,這叫“家里有糧心中不慌”。
而現在,中國城市居民家里的米缸甚至都消失了。因為大部分人食糧消耗不到以前的一半,甚至很多人不到三分之一。減少食糧的原因并不是食量下降,而是大量的肉、蛋、水果、蔬菜、奶代替了大米、面粉。減少了大米、面粉用量的中國人不僅沒有饑餓,反而出現營養過剩的狀況。大腹便便的肥胖癥患者隨處可見。
從這一現象不難發現,把糧食概念固定在米、麥、豆三大類農產品上是狹隘的、不科學的。應該有一個“大糧食”的新概念和新思維。有了“大糧食”的概念和新思維,就能重新布局中國的糧食增產的設計,突破當前中國糧食增產的天花板。
以色列增加“糧食”產量就是發展奶牛業。在一般人眼里似乎風馬牛不相及的產業,被以色列人巧妙地進行資源組合,“輕松”地提高了農田的糧食產出。
不說不明白,一說很簡單:以色列人計算,麥子、玉米、大豆等作物的糧食部分與秸稈的比例大約為1:1,用秸稈作為飼料養奶牛,秸稈與牛奶的轉化率大約也是1:1,一頭奶牛一年的秸稈飼料大約為11—13噸,而一年產奶也是11—13噸。也就是說,傳統被廢棄的農作物秸稈經過奶牛的轉化,1噸秸稈就可以變成1噸牛奶,變成了人類十分美好的食物。人們大量喝牛奶,自然也大量地減少谷物類食物。
在以色列的奶牛養殖場里,以色列人把各種農作物的秸稈,如麥稈、玉米稈,還有水果加工企業運來的果皮果渣,通過堆漚發酵變成飼料。秸稈普遍切成三至五公分長短。這些發酵后的粗飼料按照各種奶牛的需求,配上一定比例的碎玉米、豆粕,就成了標準的牛飼料,每噸大約1200元人民幣,比中國價格高;牛奶出廠價大約3900元人民幣/噸,比中國售價低,但以色列奶牛場的利潤卻普遍不錯。以色列政府為防止牛奶過剩,對奶牛場的數量、規模控制都有比較嚴格的控制。
比比中國,一方面把大量的農作物秸稈焚燒掉,既造成了空氣污染,而且實際上也是燒掉大量的糧食;而另一方面,為了確保糧食增產,每年對糧食種植補貼上萬億元。
中國最著名的雜交水稻專家袁隆平創造了水稻畝產1000公斤的奇跡,但他十分坦然地告訴大家,往后每畝地單產量要增加兩公斤都十分困難。而且看看他目前水稻的試驗田就可以知道:選擇專門的氣候帶、專門的土壤、專門的肥料,以及常年配置水稻專家在田間管理,這種開小灶一樣苛刻的種糧要求,根本不可能在全國推廣。
傳統糧食單產產量的提高,如同百米短跑一樣,要提高0.1秒都非常困難的,要付出很大的成本,而且必然存在極限。用這種傳統的糧食思維來實施保障,對于14億人口的大國無疑是個死胡同。看看袁隆平先生對中國糧食前景的文章,就知道他是極其悲觀的,因此他不顧“非議”,選擇了“轉基因”——轉基因有無害處是另外一個問題。
如果能學習和借鑒以色列的“大糧食”思維和經驗,對農作物進行科學的綜合利用,將能有效地突破中國糧食增長長期存在的“瓶頸”。即使僅僅利用50%的農作物秸稈,使之轉化為牛奶、牛肉,即使中國的糧食減產10%—20%,也足以解決支撐14億人口肚子的大問題。
顛覆農業思維-國際農民豐收節貿易會·萬祥軍:大糧食概念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颠覆农业思维-国际农民丰收节贸易会·万祥军:大粮食概念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以色列对话国际农民丰收节贸易会-万祥军:
- 下一篇: 对话国际农民丰收节贸易会-万祥军:雀巢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