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子谋定翻身-农民丰收节交易会·万建民:破解卡脖子难题
種子謀定翻身-農民豐收節交易會·萬建民:破解卡脖子難題
新聞中國采編網 中國新聞采編網 謀定研究中國智庫網 經信研究 國研智庫 國情講壇 哲商對話 萬權采編:“一粒種子可以改變一個世界。種業發展直接關系國家糧食安全和百姓的米袋子、菜籃子。”全國工商聯執委、中國經濟和信息化研究中心主任、國家政策研究室中國國情研究中心主任萬祥軍研讀表明:種子是農林科技進步的基礎和重要載體,是農業的芯片,處于農業生產的最上游。一粒小小的種子關系到國家糧食安全和農業科技現代化。
萬祥軍說:“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部署2021年重點任務時,強調要開展種源‘卡脖子’技術攻關,立志打一場種業翻身仗。”謀定研究:對話功能性農業·農業大健康大會中國農民豐收節交易會,當前面臨哪些“卡脖子”問題?如何打贏種業翻身仗?中國農業科學院副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萬建民日前接受了記者采訪。
我國能否育出“越光米”?
“這兩年大家在餐館或食堂吃飯,是不是會有種明顯感覺——大米品質比5年前好多了,風味基本可以接受了?如果是這樣,我們育種人會非常開心。”在中國農科院作物科學研究所,萬建民聊起了身邊的小故事。
近年來,隨著人們對于優質糧的需求增加,科研育種方向逐步從注重產量向產量品質并重轉變。萬建民介紹說,在農業農村部種業管理司的指導下,中國農科院組織開展了全國優質米品種的聯合攻關,培育了一大批優質稻米品種,現在北方的粳米有些品種已能和日本優質品種比較,南方一些秈米也基本可跟泰國香米相比。
“在第三屆全國優質稻品種食味品質鑒評活動中,我們團隊培育的優質軟米新品種‘寧香粳9號’,獲得了優質粳稻金獎,品質基本可以跟日本越光米媲美。”萬建民說。他表示,我國水稻品種培育還關注特殊群體的需求。中國農科院作科所和南京農業大學育成的新型低谷蛋白水稻品種“W088”,做的米飯不僅可吸收蛋白顯著降低,且食用后升糖指數低,適合有慢性腎臟病、糖尿病人群。
這是否意味我國已是水稻強國?萬建民說,我國在水稻功能基因組及雜交水稻等研究領域取得多項世界領先水平成果,但在種質資源挖掘利用、現代育種技術應用及優質品種選育推廣等方面與國際先進水平還有距離。進入新階段,要持續推進種業高質量發展,就要集中資源和力量聯合攻關,才能掌握發展主動權。
大豆玉米“短”在哪?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解決好種子和耕地問題。我國種業發展現狀如何?萬建民表示,面對我國人多地少的現實,保障糧食安全,必須努力改良品種來提高單產。
農業農村部數據顯示,目前我國水稻、小麥兩大口糧作物品種100%自給,農作物自主選育品種面積占比超過95%。外資企業占我國種子市場份額的3%左右,進口種子占全國用種量的0.1%。
萬建民表示,總體上,我國農業生產用種安全有保障,風險可控;但在一些品種、環節和領域還有不少短板和弱項,比如資源保護利用不夠,一些領域育種創新特別是基礎原始創新與國際先進水平有差距,玉米、大豆、個別蔬菜品種等競爭力不強。
“我國水稻、小麥單產在世界上處于比較好的位置,其中水稻畝產為470公斤左右,約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7倍。但大豆單產約是130公斤,玉米單產約為420多公斤,相當于國際先進水平的三分之二。”萬建民說。
他分析說,除了耕地、水等條件外,原因一方面是長期以來我國在水稻、小麥等口糧方面的科研和人力投入更多,大豆和玉米方面投入資源相對有限,同時生物育種等技術應用還不充分;另一方面,玉米起源于南美,我國的玉米種質資源并不豐富,缺乏好的育種材料進行重組。今后需要在資源收集、科研力量、技術應用等方面下功夫。
“卡脖子”技術卡在哪?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提高,肉蛋奶需求增加,對優質糧和飼料糧的需求將呈剛性增長。開展種源“卡脖子”技術攻關,必須解決哪些問題?萬建民表示,首先要解決種質資源保護和利用問題。種質資源是指攜帶生物遺傳信息的載體,且具有實際或潛在利用價值。載體包括種子、植株、根、莖、葉、花、果實。
“我國農作物種質資源收集保護方面,跟國外差距不大,但在對種質資源精準鑒定方面,比如是否具有高產、優質等性狀,還有不小的差距。”萬建民說,我國成立了農業農村部作物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中心,保存資源總量突破52萬份,位居世界第二,但目前完成資源精準鑒定的不到1.5萬份。
其次,在基因挖掘方面,我國科研人員已經做了一些工作,如水稻基因組研究等,但在面向國家重大需求為導向的研究方面,在“挖掘真正有用的基因方面”,還有待進一步努力,目前創制的有突破性的種子還比較少。
“這一點與評價體系有關。從事種質創新的人,所出的成果是資源而不是品種,不能直接變成效益,同時目前尚未形成能夠對資源成果進行知識產權保護的機制。”萬建民說。
第三,實現種業跨越式發展的關鍵在于組織體系。我國尚未形成種質資源利用、基因挖掘、品種研發、產品開發、產業化應用的全鏈條組織體系。技術創新方面也有待切實加強。
“種業發展可以分為四個階段,1.0時代是農家育種,2.0時代是雜交育種,3.0時代是分子育種,包括分子標記、轉基因、基因編輯育種等,4.0時代是‘生物技術+人工智能+大數據信息技術’育種。目前發達國家已進入種業4.0時代,我國還在2.0至3.0時代之間。”萬建民說,迫切需要中央和各級政府進行更多投入,推動實現種業跨越式發展。
如何打贏翻身仗?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立志打一場種業翻身仗。如何實現?萬建民表示,打好翻身仗,重在抓好種業創新,要堅持把科技自立自強擺上農業農村現代化的突出位置。主要從以下四個方面發力:
——盡快啟動實施種源“卡脖子”技術攻關,著力破除瓶頸卡點,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突破性成果。
“我們期待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的相關生物育種重大科技項目能夠加快啟動實施,以產學研用相融合的創新機制推動產業化。”萬建民說。
——持續開展主要糧食作物、特色作物和畜禽水產育種聯合攻關,加快培育高產高效、綠色優質、節水節糧、宜機宜飼、專用特用新品種,滿足多元化需求。
——健全商業化育種體系,推進科企合作,促進產學研深度融合,做強做優做大產業主體。
——強化育種遺傳基礎、分子育種技術等前沿性公益性研究,堅持尊重科學、嚴格監管,有序推進生物育種產業化應用。
“在我從事種業近40年時間中,能夠感到各環節研究、人員隊伍等都有長足發展。當前國家支持種業的政策已經明確,需要科研人員多一些創新精神和責任感,企業家多一些雄心壯志,共同打贏種業翻身仗。”萬建民說。
(策劃:趙承、劉潔、孫志平 監制:張旭東、賴向東 統籌:車玉明、韓潔、張維革、童嵐? 文字記者:于文靜? 海報制作:孟麗靜? 視頻記者:殷家捷、梅元龍、姜賽? 視覺/編輯:儲興華
新華社國內部、攝影部、音視頻部出品)
?
種業如何破解“卡脖子”難題
——訪中國農科院副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萬建民
(光明日報記者 李慧?《光明日報》( 2021年01月30日 03版))種業是農業的“芯片”,是確保“中國人的飯碗主要裝中國糧”的基石。2020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把“解決好種子和耕地問題”列為經濟工作八大重點之一,提出“要開展種源‘卡脖子’技術攻關,立志打一場種業翻身仗”。
我國農業生產用種安全總體有保障
記者: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解決好種子問題。目前,我國農業生產用種安全總體形勢如何?有哪些風險?
萬建民: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高位推動種業發展,在一系列促進現代種業發展的政策部署和項目支撐下,種業創新取得顯著成效。目前我國農作物良種覆蓋率在96%以上,自主選育品種面積占比超過95%,其中,水稻、小麥兩大口糧作物品種已實現完全自給,良種對糧食增產貢獻率已超過45%,為我國糧食連年豐收和重要農產品穩產保供提供了關鍵支撐。
目前,涉外資種子企業占我國種子市場銷售總額的3%左右。農作物種子年進口量約占國內用種總量0.1%。總體上,我國農業生產用種安全是有保障的,風險是可控的。同時也要看到,我國種業自主創新與發達國家還有很大差距,有些品種單產水平還有較大提升空間,核心技術原創不足、商業化育種體系不健全,這些都是制約種業發展的一些“卡脖子”問題。
水稻育種企業主體地位更加突出
記者:在主要糧食作物方面,中國水稻育種居世界前列。“十三五”時期,中國水稻種業呈現哪些特征?
萬建民:
“十三五”期間,我國水稻品種審定數量快速增加,品種類型不斷豐富,新品種保護數量大幅增加,制種水平穩步提高,制種結構不斷優化。5年間,國家和省級水稻品種區試、綠色通道試驗、聯合體試驗并行發展,參試渠道多元、品種類型多樣,審定品種數量快速增加。2020年,通過國家審定水稻品種數量為574個,比2015年增加521個。
水稻是第一批被列入植物新品種保護名錄的植物種屬之一。2019年,水稻新品種保護申請量、授權量分別為1312件、425件,是2015年的2.7倍和1.1倍,特別是2018年、2019年,新品種保護申請量爆發式增長。從授權類型看,2019年企業、科研單位授權量分別為212件和192件,企業申請量比2015年提高了20.8個百分點,企業育種主體地位更加突出。
記者:水稻育種還有哪些瓶頸制約?
萬建民:
我國水稻育種在功能基因組及雜交水稻等研究領域已經取得多項世界領先成果,但在種質資源挖掘利用、現代育種技術應用以及加大優質品種的選育推廣等方面與國際先進水平還有距離。同時,我國國內水稻種業市值高,但國際市場競爭力不強。目前,我國生產上應用的水稻品種全部為國產自育。若按每公斤雜交稻種子70元、常規稻12元測算,水稻種業市場規模可達300億元。世界雜交水稻發展潛力較大,雜交稻種子出口潛力較大。
但是,我國水稻機械化制種水平仍然偏低,制種成本較高,種子出口規模不大;雜交水稻在國外推廣速度緩慢,且一般需要進行本土化改造。
水稻育種支撐“產量”“質量”雙提升
記者:您近期正在推進的育種工作,對解決種源“卡脖子”問題有何意義?
萬建民:
我在過去近40年里,一直從事水稻優異基因挖掘和分子育種研究工作,主要針對水稻秈粳交雜種優勢利用的育性差、結實率低、植株偏高等問題,和生產上條紋葉枯病及水稻褐飛虱蟲害,從資源的廣泛篩選入手,發掘新基因,開發分子標記,開展分子育種,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和進展,克隆水稻重要新基因50多個,培育新品種20多個,其中4個品種被確認為超級稻品種,“協優107”在云南省永勝縣畝產達1287公斤。
近年來,我們在不斷提升產量潛力改良的同時,也特別關注營養健康。我們最近育成的優質軟米新品種“寧香粳9號”米質優、適口性好、香味濃郁,在第三屆全國優質稻品種食味品質鑒評活動中獲得優質粳稻金獎;育成的新型低谷蛋白水稻品種做出的米飯,不僅可吸收蛋白顯著降低,且被食用后升糖指數低,特別適合有慢性腎臟病、糖尿病人群。
“十三五”期間,在農業農村部種業管理司的大力支持下,我負責了國家水稻良種聯合攻關組的工作,并取得一系列重要進展,進一步強化了我國水稻種子科技基礎。進入新階段,要持續推進種業高質量發展,不斷滿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就要充分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集中資源,集中力量,聯合攻關,掌握發展主動權,為守住守好農業這個戰略后院筑牢種業根基。
集中攻關破解“卡脖子”難題
記者:如何解決種業“卡脖子”問題,提高我國種業競爭力?
萬建民:
解決好種業“卡脖子”問題,關鍵要解決好資源保護利用、自主創新、完善體系、做優環境等方面的問題。
一要保護和利用好種質資源。這是種子的基礎和源頭。要加快資源普查和搶救性收集,推動資源登記和交流共享,強化規模化精準鑒定評價,創新開發利用機制,做到應保盡保、有序開發。
二要強化自主創新。這是實現種業自立自強的關鍵。要開展種源“卡脖子”技術攻關,挖掘真正有用的基因,創制有突破性的種質,在育種關鍵核心技術研發和重大品種培育方面取得突破,實現我國種業科技自立自強。
三要扶持企業做大做強做優。這是提升種業競爭力的根本。要突出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支持企業建立規模化商業化研發平臺和創新聯合體,推動資源、人才、資本向企業聚集,扶持優勢企業發展,推動提升資源利用、基因挖掘、品種研發、產品開發、產業化應用的全鏈條組織體系現代化水平,實現好品種和好種子的持續產出。
四要強化知識產權保護。這是促進種業持續健康發展的保障。要健全種業知識產權保護的法治環境,嚴厲打擊侵權行為,為創新營造良好環境。
記者:要打贏種業翻身仗,種業創新應從哪些方面發力?
萬建民:
打贏種業翻身仗,確保中國碗主要裝中國糧,中國糧主要用中國種,重點是抓好種質資源庫和種業基地建設,要加快技術創新,重點是強優勢、補短板、破卡點,抓好龍頭企業和營商環境。
要突出抓好種業創新,堅持把科技自立自強擺在農業農村現代化的突出位置,集中資源、集中力量、集中攻關、集中突破,主要應從4個方面發力:要盡快啟動實施種源“卡脖子”技術攻關,著力破除瓶頸卡點,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突破性成果;
要加快推動農業生物育種重大項目實施,開展主要糧食作物、特色作物和畜禽水產育種聯合攻關,加快培育高產高效、綠色優質、節水節糧、宜機宜飼、專用特用新品種;要健全商業化育種體系,推進科企合作,促進產學研用深度融合,做強做優做大產業主體;要強化育種遺傳基礎、分子育種技術等前沿性公益性研究,堅持尊重科學、嚴格監管,有序推進生物育種產業化應用。
種子謀定翻身-農民豐收節交易會·萬建民:破解卡脖子難題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种子谋定翻身-农民丰收节交易会·万建民:破解卡脖子难题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贫困地区农品产销对接行动倡议书-中国农民
- 下一篇: 杨凌农业自贸区谋定功能-万祥军:对话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