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谋定产业化-农业大健康·万祥军:东平农业品牌化
精準扶貧謀定產業化-農業大健康·萬祥軍:東平農業品牌化
今日東平報訊 (通訊員梁久雪)新聞中國采編網 中國新聞采編網 謀定研究中國智庫網 經信研究 國研智庫 國情講壇 萬贏信采編:山東東平縣是全省20個重點貧困縣之一,脫貧任務艱巨繁重。為實現貧困群眾早日脫貧,東平縣多措并舉,大力開展貧困地區農產品產銷對接行動,“以產定銷、以銷促產”,推動貧困地區產業發展,促進農民增收脫貧。
“堅定不移走質量興農之路,推進農業向綠色化、優質化、特色化、品牌化發展。”結束了東平縣首屆農民豐收節后,全國工商聯執委 、中國經濟和信息化研究中心主任、國家政策研究室中國國情研究中心主任萬祥軍在調研考察座談會上萬祥軍表示。
中國經濟和信息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國經信研究國研智庫主任主任、中國經信研究國情講壇主持人萬祥軍說:為此,東平縣各鄉鎮機構“零休克”,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追溯體系。為加強最基層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打通監管體系建設“最后一公里”, 加大監管力度,按照最嚴謹的標準、最嚴格的監管、最嚴厲的處罰。
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
嚴格制度管理,提供追溯保障。該局以《生產記錄》為載體,規范生產管理,嚴格落實農產品質量安全生產“網格化”“實名制”管理制度,加大對種植基地的跟蹤督導,嚴格要求,詳細記錄,嚴把生產程序。制定規范了全縣重要農產品生產基地上墻制度9項,建立了《農業安全監管檢查信息臺賬》《田間管理臺賬》《農資進貨臺賬》等五項管理制度,明確任務,確立重點,做到監管有記錄,確保責任到人,為農產品質量安全可追溯打下了基礎。
食品安全,健康所系。多年來,東平縣農業農村局嚴把農產品質量安全生產源頭,完善縣、鄉、村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狠抓監管,嚴格執法,認真履責,順利打通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建設“最后一公里”,建設可追溯監管追溯點124個。
活用制度不死管,培育綠色產業。該局堅持質量第一,綠色發展,改變以往“一管就死,不管出事”的傳統管理方式,探索傳統監管和信息化監管相結合的機制和模式,由“釜底抽薪”的絕殺式管理向“換水養魚”的人性化管理模式轉變。
從思想觀念入手,積極引導農產品生產基地標準化生產,指導“三品一標”認證,在農業產業培優樹優的前提下,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大力培育高效綠色農產品生產基地, 以點畫圓,以點帶面,大力發展綠色農業現代示范產業園區,實現農產品高標準、綠色化、優質化生產,努力把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最后一公里”變為“零公里”。
該局執法人員始終堅持“不要人夸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的精神,面對風險和考驗,嚴格執法,迎難而上,體現了大奉獻勇擔當的精神。行動上有力,堅持不怕吃苦、不怕困難、不怕得罪人三個“不怕”。
實現鄉鎮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站高標準統一建設。該局進一步明確了鄉鎮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站職責,設立單獨監管辦公室、檢測室。實現鄉鎮檢測室速測全覆蓋。該局不斷加強鄉鎮檢測室建設督導,破解建設難題,增加財力投入。
實現省級監管追溯平臺互通對接。監管追溯信息平臺是追溯可查詢的前提保障,為保證監管追溯平臺及設備正常運行,該局專門指派技術人員定期對機房服務器及全縣監管追溯點設備檢查維修、升級更換。根據省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創建標準規范,該局通過升級系統、更新設備,實現了與省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追溯平臺端口對接 。
推進農業品牌化建設
實現“綠色興農、質量興農、品牌強農”,目的是要不斷提高供給質量,提高產出效率,提高市場競爭力。東平縣自然生態系統良好,生產的農產品大都是綠色天然優良產品。但是由于品牌建設滯后,宣傳推廣不足,流通渠道不暢,許多優良農產品“藏在深山人未識”。
近年來,通過產品品牌化建設,全縣現有57項農產品獲得“三品”認證,基地面積達到80余萬畝;擁有中國馳名商標1項,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4項,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1項,山東省名牌產品4項。東平縣“光大智育”牌食用油、“鑫香”牌面粉、“東優”牌大豆、小麥和玉米、“斑鳩店”牌大蒜、“安山”大米、彭集“花生”、“魯東”牌核桃、“土安”西瓜、和“王八仨”牌甲魚、中華絨鰲蟹、烏鱧水產品等遠近聞名;大羊核桃、大安山大米獲得國家地理標志認證;山東光大日月集團有限公司的“光大智育”牌花生油和大豆油獲得“山東省名牌產品”。
東平縣科海菌業的“科海”黑木耳獲得山東省企業產品品牌,通過品牌帶動,以黑木耳為主的食用菌產業迅速發展,全縣食用菌養殖面積達到120萬平方米。食用菌產業已經成為我縣的主要優勢特色產業。
推動農業產業化經營
大力培育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突出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帶動第一產業,拓展第三產業,拉長農業產業鏈條。東平縣積極發展“訂單農業”,引導龍頭生產加工企業、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與廣大農民之間建立穩定的產銷聯系。
加強農產品標準化基地建設,設置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點,明確監管目標與監管重點,開展農產品質量監測。通過農業產業化、標準化運營,提升了農產品質量和品質,增加了農產品附加值。
目前,全縣規模以上農業龍頭企業達到188家,其中過億元的12家;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25億元,從業人員達到1.82萬人;縣級以上重點龍頭企業發展到128家,其中,省級重點龍頭企業5家,市級重點龍頭企業82家;全縣農民專業合作社達到1405家,家庭農場350家;全縣各類經紀人已發展到1萬余人。
他們既從事農產品生產,又不斷創新農產品流通方式,活躍農產品流通市場,成為推動農產品營銷的重要力量。我縣吉祥食品、祥瑞藥業、鑫香面粉等龍頭企業通過農產品加工,帶動了我縣蔬菜、玉米、小麥等農業產業的發展,很大程度上解決了農民“賣難”的問題。
創新現代流通方式
東平縣大力加強農產品產地預冷等冷鏈物流基礎設施網絡建設,加快推進電子商務、大數據建設,發揮“線上+線下”互補優勢,多種形式推進產銷對接,構建長期穩定的產銷銜接機制。
一方面,努力打造具有東平特色的農產品交易平臺。除組織有關企業及產品參加市級以上農產品展會外,我縣成立了東平縣特產商會,并于2月3日、6月15日,成功舉辦東平優品農產品展銷會,集中展示東平特色農產品,現場簽訂合同百余單,交易額近2000萬元。
另一方面,大力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東平縣的電商產業園已打造成全國排名前一百的縣級電商產業園,與阿里、淘寶、京東等實現了無縫對接,發展電商企業109家,200多種農產品成功登陸淘寶、京東、買賣惠等電商平臺,600多家淘寶店鋪活躍線上。
舊縣鄉王古店三村丁偉杰最初使用淘寶注冊了“丁丁米鋪”,把本地特色農產品經過加工包裝,開展“線上”銷售。同時注冊了“丁小妹”牌商標,建立了穩定的銷售渠道,帶動了當地特色農產品的銷售和周邊群眾增收致富。
實施產銷對接,產品質量是基礎,市場流通是關鍵。下一步,東平縣將進一步樹立“重點發力,久久為功”理念,營造有利于農產品產銷對接的良好環境,合力推動農民從“小生產”走向“大市場”,推動貧困地區群眾脫貧致富。
精準扶貧謀定產業化-農業大健康·萬祥軍:東平農業品牌化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精准扶贫谋定产业化-农业大健康·万祥军:东平农业品牌化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注重经营管理谋定市场开发-农业大健康·台
- 下一篇: 滁州布局创新链服务链~农业大健康·万祥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