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以类聚,人以群分
  ? 昨天當了回HR,抱著電話打了三四十個電話,主要是通知面試人員來公司面試。以往都是扮演接電話的角色,這次體會了打電話的感覺,不過也沒想象中的那么好玩。
? ? ?說到招聘,最近倒是有一些感悟。公司一直在招人,從我剛進來的時候就在招,幾乎每周都會安排面試。粗略估算一下,從去年到現在,來我們部門面試的不下于100人。部門經理和主管每周六都加班過來進行面試,除了一個面試通過,干了不到一周就離職的外,其他的人都被pass掉了。其實一面通過的概率也不是這么低的,主要是一到高管面,就不給通過。我就納悶了,公司也不是那么牛逼,為什么卡的這么死呢,招個人有這么困難嗎?
? ? ?私下里我也偶爾聽到他們聊一些關于招聘的話題。之所以這么難招人,主要歸于以下原因:首先篩選簡歷繁多,公司有一套系統每天從51job,智聯招聘等獵頭網站抓取一周之內更新的簡歷,然后進行職位分類。因為各個部門都在招人,所以每個部門經理也是在搶這些資源,為了提高效率,他們也都自己寫了些小工具,每天跑幾遍,把公司系統里的簡歷資源標分配給自己。然后再每個簡歷過一遍,挑選出比較靠譜簡歷,這個過程大概要剔除一半。接下來就是打電話通知面試了,這個過程我參與過,所以也有些數據:一般會有五分之一的人職位不符,例如招開發崗位的,而面試人是搞實施的,運維的或數據庫的;五分之一的人會明確拒絕不過來;還有五分之一的人會表示先考慮一下,等看完職位介紹,再郵件回復是否參見面試;只有剩下的五分之二的人會表示明確過來面試。但是真正過來面試的人又會打個折扣。這僅僅是面試的前期就篩掉了一大批,而后面的面試才剛剛開始。
? ? ?接下來就是筆試,一面。這里就不細說,找過工作的人都知道。這個過程比較公平,有實力會表現,自然很容易通過。沒扎實的技術,光靠一張嘴是很難忽悠過考官的。
? ? ?一面過后就是二面,二面主要是公司高管來面試,高管主要是集團副總裁,或者是董事長。這里要吐槽一下。一個一千大幾員工的公司,面試還要董事長親自操刀,說的好聽點是公司嚴把人才關,說的不好聽是招聘部門無能,制度有問題。而且有這個必要嗎。關鍵是高管們還給出條件:一般招聘的人都需要有相應的技術經驗,一來到就能上手工作。工作踏實認真;面試者有長期在本公司工作的打算,不能讓人感覺到有經常換工作的想法;應聘者學歷不能太低,專轉本的也不要;一般不招應屆生,除非之211,985的學校的……
? ? ?高管的部分觀點,本人實在不敢茍同。沒有哪個應聘者說進了公司就想跳槽,人人都想好好工作,然后升職加薪。馬云說過,員工的離職原因林林總總,只有兩點最真實:一是錢沒給到位,二是心委屈了。能不能長期在一家公司工作,不是員工說的算,是公司的文化,待遇說的算。就算員工入職時信誓旦旦,保證忠誠服務于公司XX年,那也都是假的,干的不爽了,自然就跳槽了。還有那學歷的條件,就更坑爹了。學歷只是作為一種參考,只能說明應聘者可能有更強的學習能力,更全面的知識面。但不能說學歷就標桿一切。估計高管都是一群所謂的名校畢業的精英。還有公司對應屆畢業生不重視,總想不勞而獲或低勞而獲,想招進來就能干活就能為公司創造效益。孰不知這是極其短視的做法,首先直接招聘有經驗的人員,表面上看確實是省事省力,節省了一大段時間來培養新人。但是有經驗的人可不是那么讓人省心,畢竟人家是有經驗的,工作上職場上,都是經驗豐富。給的錢自然不能少了,而且一般有經驗的人開的價更高。如果工作的不開心,或者制度與上一家公司相差太大,他會不斷地比較,做出取舍。而應屆生最大的好處就是,成本相對較低,可塑性很強。后期注重培養,必定會大有作為,自古英雄出少年嘛!縱觀阿里、騰訊、百度等名企,那個不都重視應屆生的招聘和培訓,招應屆生就像放長線釣大魚,炒的是長線。而招有經驗的人更像是炒短線,波動風險比較大。
? ? ?從一個公司的招聘,就可以看出一個公司的文化,制度和管理。公司在員工沒進來之前就已經制定了一套規則,這樣篩出來的都是直徑差不多的“顆粒”。這樣一群人在日后的工作生活中會有某種程度的相似,在決策判斷上也會更趨于一種相似的狀態。如果“顆粒”發散性好的話,不同的“顆粒”會有更多種組合,產生更多的火花。而如果“顆粒”太過封閉,那么就變成了千篇一律。在這個互聯網時代,更何談顛覆!
? ? ?高管的世界總是琢磨不透,就像巴神的世界你永遠不懂。
轉載于:https://www.cnblogs.com/fo0ol/p/3632424.html
與50位技術專家面對面20年技術見證,附贈技術全景圖總結
 
                            
                        - 上一篇: java堆内存与栈内存区别
- 下一篇: Spring or hibernat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