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资料简介(孔子资料简介20字)
大家好!今天讓小編來大家介紹下關于孔子資料簡介(孔子資料簡介20字)的問題,以下是小編對此問題的歸納整理,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文章目錄列表:
- 關于孔子的資料
- 孔子的個人簡單介紹
- 孔子的介紹
關于孔子的資料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國栗邑(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縣),生于春秋時期魯國陬邑(今山東省曲阜市)。中國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與弟子周游列國十四年,晚年修訂六經,即《詩》《書》《禮》《樂》《易》《春秋》。
相傳他有弟子三千,其中七十二賢人。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儒家經典《論語》。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為“天縱之圣”、“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的最博學者之一,被后世統治者尊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師、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師、萬世師表。其儒家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孔子被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孔子被尊為儒教始祖,隨著孔子影響力的擴大,孔子祭祀也一度成為和上帝、和國家的祖宗神同等級別的“大祀”。這種殊榮除老子外萬古唯有孔子而已。
論語篇目
《論語》的篇名通常取開篇前兩個字作為篇名;若開篇前兩個字是“子曰”,則跳過取句中的前兩個字;若開篇三個字是一個詞,則取前三個字。篇名與其中的各章沒有意義上的邏輯關系,僅可當作頁碼看待。
學而第一 (主要講“務本”的道理,引導初學者進入“道德之門”)
為政第二 (主要講治理國家的道理和方法)
八佾第三 (主要記錄孔子談論禮樂)
里仁第四 (主要講仁德的道理)
公冶長第五 (主要講評價古今人物及其得失)
雍也第六 (記錄孔子和弟子們的言行)
述而第七 (主要記錄孔子的容貌和言行)
泰伯第八 (主要記孔子和曾子的言論及其對古人的評論)
子罕第九 (主要記孔子言論,重點為孔子的行事風格,提倡和不提倡做的事)
鄉黨第十 (主要記錄孔子言談舉止,衣食住行和生活習慣)
先進第十一 (主要記錄孔子教育言論和對其弟子的評論)
顏淵第十二 (主要講孔子教育弟子如何實行仁德,如何為政和處世)
子路第十三 (主要記錄孔子論述為人和為政的道理)
憲問第十四 (主要記錄孔子和其弟子論修身為人之道,以及對古人的評價)
衛靈公第十五(主要記錄孔子及其弟子在周游列國時的關于仁德治國方面的言論)
季氏第十六 (主要記孔子論君子修身,以及如何用禮法治國)
陽貨第十七 (主要記錄孔子論述仁德,闡發禮樂治國之道)
微子第十八 (主要記錄古代圣賢事跡、孔子眾人周游列國中的言行及周游途中世人對于亂世的看法)
子張第十九 (主要記錄孔子和弟子們探討求學為道的言論,弟子們對于孔子的敬仰贊頌)
堯曰第二十 (主要記錄古代圣賢的言論和孔子對于為政的論述)
擴展資料
教育思想
教育思想:孔子在中國歷史上最早提出人的天賦素質相近,個性差異主要是因為后天教育與社會環境影響(“性相近也,習相遠也”)。因而人人都可能受教育,人人都應該受教育。他提倡“有教無類”,創辦私學,廣招學生,打破了奴隸主貴族對學校教育的壟斷,把受教育的范圍擴大到平民,順應了當時社會發展的趨勢。
他主張“學而優則仕”,學習了還有余力,就去做官。他的教育目的是要培養從政的君子,而君子必須具有較高的道德品質修養,所以孔子強調學校教育必須將道德教育放在首要地位(“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
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內容是“禮”和“仁”。其中“禮”為道德規范,“仁”為最高道德準則。“禮”是“仁”的形式,“仁”是“禮”的內容,有了“仁”的精神,“禮”才真正充實。在道德修養方面,他提出樹立志向、克己、踐履躬行、內省、勇于改過等方法。
“學而知之”是孔子教學思想的主導思想。在主張不恥下問、虛心好學的同時,他強調學習與思考相結合(“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同時還必須“學以致用”,將學到的知識運用于社會實踐。他最早提出啟發式教學。他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意謂教師應該在學生認真思考,并已達到一定程度時恰到好處地進行啟發和開導,他又是在教學實踐中最早采用因材施教方法的教育家。
通過談話和個別觀察等方法,他了解和熟悉學生的個性特征,在此基礎上,根據各個學生的具體情況,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培養出了德行、言語、政事、文學等多方面的人才。孔子熱愛教育事業,畢生從事教育活動。他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不僅言教,更重身教,以自己的模范行為感化學生。他愛護學生,學生也很尊敬他,師生關系非常融洽。他是中國古代教師的光輝典型。孔子的教育活動不但培養了眾多學生,而且他在實踐基礎上提出的教育學說,為中國古代教育奠定了理論基礎。
參考資料:中國網-孔子--中國儒家學派創始人
百度百科-論語
孔子的個人簡單介紹
孔子,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陬邑人,祖籍宋國栗邑,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后世統治者尊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師、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師、萬世師表。
孔子開創了私人講學之風,倡導仁義禮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賢人七十二。他曾帶領部分弟子周游列國十三年,晚年修訂《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
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論語》。里面宣揚的儒家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
擴展資料
孔子的小故事
1、孔子學琴
孔子在學習方面是很虛心,尤為刻苦。有一次孔子隨師襄學鼓琴。曲名是《文王操》。孔子苦苦地練了很多日子,師襄子說:“可以了。”孔子說:“我已經掌握了這個曲子的彈法,但未得其數。”
又練了很多日子,師襄子又說:“可以了,你已于其數。”可是孔子仍說:“不可以,未得其志。”又過了相當的時間,師襄子認為這回真的可以了,可是孔子仍然認為自己沒有彈好這首樂曲。
最后,孔子通過反復鉆研,體會琴曲的內涵,直到他看到文王的形象在樂曲中表現出來了,才罷休。
2、義利之辯
魯國有一道法律,如果魯國人在外國見到同胞遭遇不幸,淪落為奴隸,只要能夠把這些人贖回來幫助他們恢復自由,就可以從國家獲得金錢的補償和獎勵。
孔子的學生子貢,把魯國人從外國贖回來,但不向國家領取金錢。孔子說:“賜,你錯了!圣人做的事,可用來改變民風世俗,教導可以傳授給百姓,不僅僅是有利于自己的行為。現在魯國富的人少窮人多,向國家領取補償金,對你沒有任何損失;但不領取補償金,魯國就沒有人再去贖回自己遇難的同胞了。”
孔子的另一學生子路,救起一名溺水者,獲救者為了表示感謝送了他一頭牛,子路收下了。孔子高興地說:“魯國人從此一定會勇于救落水者了。”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孔子
孔子的介紹
孔子名丘,字仲尼(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孔子逝世時,享年73歲。孔子是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春秋末期魯國人是儒家學派創始人。晚年修訂六經,即《詩》《書》《禮》《樂》《易》《春秋》。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為“天縱之圣”“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的最博學者之一,被后世統治者尊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師、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師、萬世師表。
其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其人被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隨著孔子影響力的擴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也一度成為和中國祖先神祭祀同等級別的“大祀”。
擴展資料
孔子仁的思想主要內容包括成為“圣人”和“仁人”的道德理想,認為“仁”具有最高的道德價值,“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生以成仁”。他重視道德修養,強調自身的努力,即“為仁由己”,“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人至矣”。
要求人們“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他提出了一系列修養方法,如反求諸己;一日三省等。孔子的仁還包含著愛惜勞動者的思想,如仲弓問仁,孔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子張問仁,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為仁矣。”
此“五者”即“恭、寬、信、敏、惠”。孔子的“寬”、“惠”表現在統治方法上就是要行“德政”。所謂德政包括兩個相互聯系的方面,即在經濟上實行惠民政策,政治上寬刑罰而重教化。
經濟上惠民就是要使民“足食”,《論語》記載孔子“所重:民、食、喪、祭”,主張“因民所利而利之”。政治上寬民就是要反對“不教而殺”的苛政,孔子主張對人民要“道之以德,齊之以理”,反對“道之以政,齊之以刑”。
認為只有這樣才能培養人民的道德觀念,促使人民自覺遵守社會規范。為了行德政,孔子還提出了“舉賢才”的政治主張。《論語》記載仲弓問政,子曰:“先有司,赦小過,舉賢才。”他認為還必須考慮到民意,“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孔子
以上就是小編對于孔子資料簡介(孔子資料簡介20字)問題和相關問題的解答了,孔子資料簡介(孔子資料簡介20字)的問題希望對你有用!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孔子资料简介(孔子资料简介20字)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中秋节的风俗传统有哪些(中秋节的风俗传统
- 下一篇: 爱国诗句书法作品(爱国诗句书法作品欣赏硬